学术投稿

胰腺癌淋巴管生成及其与生物学行为关系

李玉军;郭嫦媛

关键词:胰腺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管生成, 肿瘤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研究胰腺癌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分布特征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方法检测42例胰腺癌和12例癌旁胰腺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肾小球足突细胞黏蛋白(Podoplanin)的表达.结果 42例胰腺癌组织VEGF-C阳性率为61.9%,12例癌旁胰腺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58.3%,两者差异无显著性(χ 2=0.050,P>0.05).VEGF-C阳性率与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χ 2=4.822,P<0.05),而与胰腺癌大小、组织学分级、神经浸润及临床病理分期无关(P>0.05).胰腺癌组织中可见明确的Podoplanin阳性淋巴管,其数目和分布具有明确的异质性.肿瘤边缘组织中淋巴管数多,其次为肿瘤表浅部,而肿瘤中心区少;在形态上,肿瘤边缘可以见到较多管腔扩张的淋巴管,而肿瘤中心及表浅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或点状.癌旁胰腺中Podoplanin阳性淋巴管分布在呈慢性炎症的胰腺组织周围,多数呈扩张状态.42例胰腺癌组织中LVD为7.67±1.25,12例癌旁胰腺组织中LVD为7.85±0.93,二者差别无显著性(t=0.639,P>0.05).胰腺癌组织中LVD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分期有关(t=7.076 , 6.803,P<0.01),而与胰腺癌大小、组织学分级和神经浸润无关(P>0.05).胰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LVD间呈正相关性(r=0.509,P<0.05).结论 胰腺癌及癌旁胰腺组织中VEGF-C高表达,促进淋巴管增生,可能是临床上胰腺癌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涎腺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涎腺透明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肿瘤,迄今国内外文献报道不过数十例 [1~12],同义名有透明细胞腺癌,玻璃样透明细胞癌.现报道本院近10年来诊断的8例涎腺透明细胞癌,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作者:宋晓陵;陈菲;王三锡;陈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氯化三乙基锡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氯化三乙基锡(triethyltin chloride,TETC)对体外培养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0.5、1.0和2.0 μmol/L TETC对体外培养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作用24 h和48 h后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细胞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术(FCM)方法检测0.5、1.0和2.0 μmol/L TETC对体外培养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作用48 h后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MTT法及细胞形态学观察均检测到0.5、1.0和2.0 μmol/L TETC在体外均可抑制C6细胞增殖,C6细胞增殖率存在着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降低趋势;TETC可将C6细胞阻滞在G0/G1期.结论 TETC可抑制体外培养大鼠C6胶质瘤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C6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有关.

    作者:张适;张悦;李志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 mucinous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IMNs)是包括从良性到恶性的一系列病变,组织学分为胃型、肠型、胰胆管上皮型和嗜酸细胞型等亚型,本文从临床病理学角度对IPMNs的组织学、免疫组化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等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作者:滕晓东;来茂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人细小病毒B19的检测

    目的 探讨人细小病毒B19感染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对50例石蜡包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癌周结直肠组织以及10例正常成人结肠组织中B19病毒进行检测.激光捕获显微切割肿瘤细胞及癌周正常肠上皮细胞,巢式PCR扩增B19 DNA.结果 50例结直肠癌标本中,原位杂交示B19阳性信号在肿瘤组织为78%(39/50),癌周结直肠组织为40%(20/50),正常结肠组织中5例(n=10),经统计分析肿瘤与癌周组织B19感染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结肠组织与癌周组织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1.000).显微切割进一步证实B19病毒DNA存在于肿瘤细胞内.结论 结直肠组织中人细小病毒B19感染较常见,主要存在于结直肠癌上皮细胞内,该病毒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李袁飞;黄高昇;张溪;王娟红;张伟平;王文清;王璐;王頔;何芙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中Ezrin、Moesin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中Ezrin、Moesin的表达及其与肝细胞癌分化程度、恶性程度及侵袭的关系.方法 根据Edmondson分级对肝细胞癌组织分级,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23例肝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Ezrin、Moesin的表达.结果 ①Ezrin、Moesin在肝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均有表达.②Ezr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01),肝细胞癌组织中高侵袭组表达显著高于低侵袭组(P=0.023),并与Edmondson分级(P=0.004)显著相关.③Moes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03),肝细胞癌组织中高侵袭组与低侵袭组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448),而与Edmondson分级(P=0.008)显著相关.结论 Ezr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与Edmondson分级和侵袭性相关;Moes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与Edmondson分级相关,而与侵袭性无关.

    作者:陶晓峰;王齐敏;金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涎腺肿瘤的病理诊断

    1 涎腺肿瘤概述正常涎腺导管上皮的cytokeratin、CEA(多克隆)、EMA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表达,S-100蛋白阴性表达,肌上皮和基底细胞为cytokeratin、p63阳性表达,S-100蛋白和GFAP表达常不确定,calponin(图1)和actin只表达于肌上皮.但是在涎腺肿瘤中,腺上皮和非腺上皮可出现异常的免疫表型,如actin在肿瘤性肌上皮可呈阴性表达,以及在正常涎腺阴性表达的CD117在肿瘤性腺上皮常阳性表达(图2).此外,正常的涎腺导管细胞常分泌中性黏液(PASD阳性)、肌上皮常分泌酸性间质型蓝色黏液(alcin阳性)和基膜样物质(PASD阳性).

    作者:陈国璋;刘晓红;周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突变型Axin基因在神经胶质瘤细胞系C6中的功能研究

    目的 研究突变型Axin基因对C6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以期揭示突变型Axin基因是否影响胶质瘤的发生.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并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进行了检测.采用SP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Ki-67、cyclin D1表达.结果 转染突变型Axin基因与转染野生型Axin基因的C6细胞在生长速度,克隆形成能力方面均显著降低,且组间无差别;C6、C6-Vector 、C6-Vector-Axin 、和C6-Vector-Axin806各组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S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27.2%、24.8%、18.9%和18.5%;Ki-67及cyclin D1在转染突变型Axin基因与转染野生型Axin基因的C6细胞中表达均降低,且组间无差别.结论 突变型Axin基因明显抑制C6细胞的增殖能力,该位点突变可能并不是胶质瘤发生的关键因素.

    作者:李烦繁;李青;陈广生;张丽英;陆建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伴菊形团样结构的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1例

    患者男性,33岁,因枕部包块术后2年、复发1年入院.1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再次出现相同部位包块,质韧,压痛,较前增大,无恶心,呕吐.查体:枕部可触及一4.0 cm×3.0 cm包块.TOPO定位:左侧枕部皮下软组织内可见梭形软组织块影,密度尚均匀,测CT值约56 Hu,相邻颅骨外板骨质结构完整,未见明显受压及骨质破坏征象,两侧大脑半球密度均匀,灰白色,分界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各脑室系统及大脑表面沟池显示正常.大脑中线结构居中.CT示:(1)左侧枕部皮下占位,(2)颅脑平扫颅内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左枕部纤维瘤.

    作者:陈海玲;张仁亚;刘睿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冷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体会

    术中病理诊断为临床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对手术方案的后确定非常重要.由于风险较大,术中病理诊断是病理工作的难点之一.寻找提高诊断准确率的新方法,一直是病理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常规石蜡切片,而在术中冷冻切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较少.为此,我们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于术中病理诊断,并探讨其可行性.

    作者:谢丽微;周伶俐;王宗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肝脏炎性假瘤与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的病理学诊断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及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肝脏炎性假瘤及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各1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V-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肝脏炎性假瘤的临床症状包括右上腹不适或疼痛、发热、肝肿大、体重减轻等.大体肿瘤呈实性,境界清楚;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波浪状排列,其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以及散在分布的大的多形性细胞,核仁明显.肝脏炎性假瘤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镜下表现均与肝脏炎性假瘤十分相似,但肿瘤细胞边界不清,胞质嗜酸性,除R-S样细胞外,还可见到不少形态怪异的巨细胞,且免疫表型CD21、CD35阳性,EBER (EBV-encoded RNA原位杂交)阳性.结论 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是罕见的肿瘤,诊断时需注意与肝脏梭形细胞肿瘤甚至霍奇金淋巴瘤鉴别,树突状细胞免疫标记CD21、CD35阳性,特别是EBER原位杂交阳性有助于诊断.

    作者:袁静;李向红;吕亚莉;宋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醛糖还原酶在非糖尿病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

    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 AR)属于醛-酮还原酶超家族成员,种类多且组织分布广,具有极广泛的底物 [1].AR是多元醇通路的限速酶,以NADPH为辅酶,将葡萄糖还原为山梨醇,继而在山梨醇脱氢酶(SDH)作用下,进一步将其氧化为果糖.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高血糖条件下,AR以及多元醇通路被激活,引起山梨醇蓄积于多种组织中,如晶状体、血管、神经及肾脏等,可引起相应的症状 [2].

    作者:邹丽萍;张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膀胱原发性印戒细胞癌2例

    例1,男性,68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全程肉眼血尿2个月伴尿频、尿急入院,无尿痛.胃肠造影检查未见异常,膀胱镜检:膀胱三角区后部偏左侧可见一2.5 cm×2.5 cm×0.8 cm新生物,表面被覆白色坏死组织,基底广.病灶处膀胱壁增厚、变硬.行膀胱镜活检术.

    作者:谢慧君;蔡德巍;钱金锋;张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一种新的趋化因子Fractakine免疫化染色方法

    趋化因子Fractakine是CX3C亚家族的唯一成员,具有趋化功能,参与白细胞特别是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游走和活化.近年的研究发现,Fractalkine参与了细胞生长调节、血细胞生成、血管生成、细胞间的黏附、免疫炎症反应及HIV-1感染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并与肺动脉高压等肺部疾病有密切关系.目前国内市场所供应的趋化因子Fractakine抗体只适用于冷冻切片标本.我们根据抗原修复后某些适用于冷冻切片的抗体可应用于石蜡切片的经验,对趋化因子Fractakine行免疫组化染色,获得比较满意的阳性结果.

    作者:王群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婴幼儿纤维瘤病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婴幼儿纤维瘤病(infantile fibromatosis,IF)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3例IF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例中女性1例.初始发病年龄分别为1岁、3岁及9岁,就诊年龄分别4岁、16岁、及39岁;病变分别位于左臀、右手腕及左前臂软组织,前2例为术后复发来我院就诊.镜下见肿瘤均由分化好的梭形细胞构成,向周围的横纹肌及骨浸润;瘤细胞间见胶原纤维.瘤细胞免疫表型vimentin、SMA、MSA均阳性.结论 IF为良性肌纤维肿瘤,但呈侵袭性生长,不易切净,易复发,应行扩大切除或加激素治疗及局部放射治疗.

    作者:唐艳;刘绍泉;杨鹏;殷忠惠;陈晓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Tween-20在超薄切片刀槽液中的应用

    文献报道在超薄切片收集过程中可使切片产生皱褶,尤为多见使用有膜载网的贴片法收集切片,因而时常影响超微结构的观察和拍照 [1~4].虽然用环套法或打捞法捞片可以减少皱褶,但比较麻烦或难度较大.为了能够简单易行地解决捞片皱褶问题,我们经过反复试验,认为采用Tween-20配制刀槽液和进行有膜载网的拖片法收集切片可以得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金立强;张东生;林陵;万美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小肠肉瘤样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小肠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方法 采用光镜结合免疫组化SP法对6例小肠肉瘤样癌标本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6例小肠肉瘤样癌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43~72岁,平均61.3岁.肿瘤平均直径为5.5 cm,呈菜花状或息肉状.光镜下可见3种肿瘤细胞: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及间变性细胞,多呈片状或束状排列,偶呈巢状排列.免疫组化显示:6例vimentin、CKpan、EMA 及CK7均为强阳性;CK20有两例弱阳性;CEA有1例弱阳性;NSE及Syn在6例均为阳性表达,CgA 3例阳性,阳性强度为弱阳性~中等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37%~73%,平均值为51.6%.随访4例患者在术后2~7个月内死亡.结论 小肠肉瘤样癌罕见,多发于老年男性,免疫组化证实有上皮及神经内分泌分化,预后很差,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中很重要.

    作者:姜勇;江贤萍;张秀辉;阳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转录因子Snail及黏附分子E-cadher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Snail及黏附分子E-cadher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6例胃癌组织和80例癌旁组织中Snail、E-cadherin的表达,分析两者在不同组织类型与分化程度胃癌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E-cadherin的阳性率(37.5%)显著低于癌旁组织(100%)(P<0.05),E-cadherin的表达与胃癌不同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胃癌组织Snail阳性率(83.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1.25%)(P<0.05),Snail的表达与胃癌不同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E-cadherin与Snail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E-cadherin蛋白低表达与Snail蛋白高表达可能是胃黏膜恶性转变以及胃癌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联合检测E-cadherin及Snail对预测胃癌浸润转移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伟;吴继锋;张红;秦蓉;王道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肠系膜纤维瘤病的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

    肠系膜纤维瘤病(mesenteric fibromatosis,MF)是发生于肠系膜的少见疾病,属于腹内韧带样纤维瘤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占所有韧带样纤维瘤病的8% [1].我们近期遇到2例,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以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郑金榆;张丽华;吴鸿雁;孟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电镜制片技术在骨组织免疫组化中的应用

    骨组织的电镜制片技术对组织固定与脱钙要求均远高于常规染色与免疫组化,其固定液和脱钙液与其他方法相比均有较大差别,本实验引用该方法对骨组织进行常规固定、脱钙处理,并进行骨组织免疫组化染色,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礼国;汤显斌;张健;赵伦华;程少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髓样癌1例

    患者女性,35岁,因发现右侧颈包块2年、颈前包块2个月余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右侧颈耳后触及一花生米大小质硬无痛性包块,2个月前发现颈前包块并明显增大.查体:颈软,气管居中,右侧甲状腺Ⅱ度,质硬,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未闻及明显血管杂音,右耳下颈后三角触及3枚肿大质硬淋巴结.颈部CT示:右侧甲状腺内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向下延伸至胸廓入口处,颈部见数枚肿大的淋巴结,初步诊断为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次日于颈丛麻醉下手术,术中见右甲状腺下极有5.5 cm×4 cm质硬包块,境界不清,与气管粘连致密,右侧颈部有数枚肿大的淋巴结,行右甲状腺根治术及左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作者:吴义春;吴强;吴继锋;杨枫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