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微;周伶俐;王宗敏
目的 研究胰腺癌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分布特征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方法检测42例胰腺癌和12例癌旁胰腺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肾小球足突细胞黏蛋白(Podoplanin)的表达.结果 42例胰腺癌组织VEGF-C阳性率为61.9%,12例癌旁胰腺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58.3%,两者差异无显著性(χ 2=0.050,P>0.05).VEGF-C阳性率与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χ 2=4.822,P<0.05),而与胰腺癌大小、组织学分级、神经浸润及临床病理分期无关(P>0.05).胰腺癌组织中可见明确的Podoplanin阳性淋巴管,其数目和分布具有明确的异质性.肿瘤边缘组织中淋巴管数多,其次为肿瘤表浅部,而肿瘤中心区少;在形态上,肿瘤边缘可以见到较多管腔扩张的淋巴管,而肿瘤中心及表浅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或点状.癌旁胰腺中Podoplanin阳性淋巴管分布在呈慢性炎症的胰腺组织周围,多数呈扩张状态.42例胰腺癌组织中LVD为7.67±1.25,12例癌旁胰腺组织中LVD为7.85±0.93,二者差别无显著性(t=0.639,P>0.05).胰腺癌组织中LVD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分期有关(t=7.076 , 6.803,P<0.01),而与胰腺癌大小、组织学分级和神经浸润无关(P>0.05).胰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LVD间呈正相关性(r=0.509,P<0.05).结论 胰腺癌及癌旁胰腺组织中VEGF-C高表达,促进淋巴管增生,可能是临床上胰腺癌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李玉军;郭嫦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 涎腺肿瘤概述正常涎腺导管上皮的cytokeratin、CEA(多克隆)、EMA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表达,S-100蛋白阴性表达,肌上皮和基底细胞为cytokeratin、p63阳性表达,S-100蛋白和GFAP表达常不确定,calponin(图1)和actin只表达于肌上皮.但是在涎腺肿瘤中,腺上皮和非腺上皮可出现异常的免疫表型,如actin在肿瘤性肌上皮可呈阴性表达,以及在正常涎腺阴性表达的CD117在肿瘤性腺上皮常阳性表达(图2).此外,正常的涎腺导管细胞常分泌中性黏液(PASD阳性)、肌上皮常分泌酸性间质型蓝色黏液(alcin阳性)和基膜样物质(PASD阳性).
作者:陈国璋;刘晓红;周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42岁,因反复黑便伴乏力半个月入院.门诊胃镜检查未发现明显病变而入院进一步诊治.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未见结节.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清胆固醇、血红蛋白均正常,血清总脂蛋白0.38 g/L升高(正常0~0.3 g/L).小肠肠镜示:空肠中段肠腔内见一增殖性病灶,直径3.0 cm,球形,表面光滑,局部黏膜充血伴小溃疡.术前诊断:空肠占位,遂行部分空肠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空肠,距屈氏韧带20 cm.
作者:郑锦阳;郭滟;金晓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骨组织的电镜制片技术对组织固定与脱钙要求均远高于常规染色与免疫组化,其固定液和脱钙液与其他方法相比均有较大差别,本实验引用该方法对骨组织进行常规固定、脱钙处理,并进行骨组织免疫组化染色,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礼国;汤显斌;张健;赵伦华;程少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肠系膜纤维瘤病(mesenteric fibromatosis,MF)是发生于肠系膜的少见疾病,属于腹内韧带样纤维瘤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占所有韧带样纤维瘤病的8% [1].我们近期遇到2例,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以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郑金榆;张丽华;吴鸿雁;孟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坏死性涎腺化生发生于小唾液腺,是由于缺血引起的反应性炎性病变.其病理表现为腺泡坏死,残存的腺导管和腺泡上皮增生,形成单层或复层上皮细胞管状结构或实性鳞状上皮团,容易误诊为恶性肿瘤.本文报道3例发生于口腔的坏死性涎腺化生病例并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作者:张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人细小病毒B19感染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对50例石蜡包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癌周结直肠组织以及10例正常成人结肠组织中B19病毒进行检测.激光捕获显微切割肿瘤细胞及癌周正常肠上皮细胞,巢式PCR扩增B19 DNA.结果 50例结直肠癌标本中,原位杂交示B19阳性信号在肿瘤组织为78%(39/50),癌周结直肠组织为40%(20/50),正常结肠组织中5例(n=10),经统计分析肿瘤与癌周组织B19感染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结肠组织与癌周组织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1.000).显微切割进一步证实B19病毒DNA存在于肿瘤细胞内.结论 结直肠组织中人细小病毒B19感染较常见,主要存在于结直肠癌上皮细胞内,该病毒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李袁飞;黄高昇;张溪;王娟红;张伟平;王文清;王璐;王頔;何芙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Ⅳ型胶原(collagen Ⅳ)是构成人体各种组织基膜的胶原蛋白家族成员,参与基膜的构成并对维持其结构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要做好collagen Ⅳ免疫组化染色抗原修原是至关重要的步骤,修复方法的不同会直接影响collagen Ⅳ免疫组化染色的质量.为了达到敏感、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我们采用柠檬酸三钠缓冲液热修复加胰蛋白酶消化双重抗原暴露法行collagen Ⅳ免疫组化染色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作者:周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其转移与预后意义.方法 利用淋巴管和血管特异标记物Podoplanin和CD34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27例结直肠癌及正常黏膜,观察MLD、MVD分布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前缘区MLD(19.64±7.21)高于肿瘤中央区MLD(5.64±2.87)和正常黏膜MLD(13.30±3.06);肿瘤前缘区MVD(40.93±11.71)亦高于肿瘤中央区MVD(21.07±8.38)和癌旁正常黏膜(29.32±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前缘区ML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肿瘤前缘区MLD、MVD增高与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P<0.05),但不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结直肠癌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分布以肿瘤前缘区为密集,且前缘区MLD和MVD增高是评估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方义湖;黄琼;邓红;徐芳英;吕炳建;来茂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突变型Axin基因对C6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以期揭示突变型Axin基因是否影响胶质瘤的发生.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并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进行了检测.采用SP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Ki-67、cyclin D1表达.结果 转染突变型Axin基因与转染野生型Axin基因的C6细胞在生长速度,克隆形成能力方面均显著降低,且组间无差别;C6、C6-Vector 、C6-Vector-Axin 、和C6-Vector-Axin806各组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S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27.2%、24.8%、18.9%和18.5%;Ki-67及cyclin D1在转染突变型Axin基因与转染野生型Axin基因的C6细胞中表达均降低,且组间无差别.结论 突变型Axin基因明显抑制C6细胞的增殖能力,该位点突变可能并不是胶质瘤发生的关键因素.
作者:李烦繁;李青;陈广生;张丽英;陆建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 mucinous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IMNs)是包括从良性到恶性的一系列病变,组织学分为胃型、肠型、胰胆管上皮型和嗜酸细胞型等亚型,本文从临床病理学角度对IPMNs的组织学、免疫组化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等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作者:滕晓东;来茂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例1,男性,68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全程肉眼血尿2个月伴尿频、尿急入院,无尿痛.胃肠造影检查未见异常,膀胱镜检:膀胱三角区后部偏左侧可见一2.5 cm×2.5 cm×0.8 cm新生物,表面被覆白色坏死组织,基底广.病灶处膀胱壁增厚、变硬.行膀胱镜活检术.
作者:谢慧君;蔡德巍;钱金锋;张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趋化因子Fractakine是CX3C亚家族的唯一成员,具有趋化功能,参与白细胞特别是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游走和活化.近年的研究发现,Fractalkine参与了细胞生长调节、血细胞生成、血管生成、细胞间的黏附、免疫炎症反应及HIV-1感染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并与肺动脉高压等肺部疾病有密切关系.目前国内市场所供应的趋化因子Fractakine抗体只适用于冷冻切片标本.我们根据抗原修复后某些适用于冷冻切片的抗体可应用于石蜡切片的经验,对趋化因子Fractakine行免疫组化染色,获得比较满意的阳性结果.
作者:王群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1岁,因肛周瘙痒伴溢液半年入院.体检:肛周见暗红色斑块状隆起,占据大半肛周,该处延伸至肛管外皮肤2~3 cm,向肛内至齿状线.病理检查见肛周皮肤表皮内见灶状分布的印戒样细胞,考虑Paget病,后反复行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可疑病灶,患者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术后患者恢复佳.
作者:李小静;张杰;陈兰悦;藤昊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33岁,因枕部包块术后2年、复发1年入院.1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再次出现相同部位包块,质韧,压痛,较前增大,无恶心,呕吐.查体:枕部可触及一4.0 cm×3.0 cm包块.TOPO定位:左侧枕部皮下软组织内可见梭形软组织块影,密度尚均匀,测CT值约56 Hu,相邻颅骨外板骨质结构完整,未见明显受压及骨质破坏征象,两侧大脑半球密度均匀,灰白色,分界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各脑室系统及大脑表面沟池显示正常.大脑中线结构居中.CT示:(1)左侧枕部皮下占位,(2)颅脑平扫颅内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左枕部纤维瘤.
作者:陈海玲;张仁亚;刘睿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PDGFRα基因的突变位点及类型,探讨其在GIST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PCR-SSCP法和DNA测序检测22例GIST标本中PDGFRα exon12和exon18的基因突变,并以3例平滑肌瘤、1例神经鞘瘤、20例正常胃肠道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22例GIST中共有5例发生了PDGFRα突变(22.7%),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和正常胃肠道组织中未检测出PDGFRα的突变.PDGFRα的突变在良恶性、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及组织学分型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PDGFRα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GIST的发生发展,但突变是否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和提示预后,仍需更多的研究和观察.
作者:刘伟强;冯菲;马大烈;白辰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9岁,因厌食、乏力半年伴右上腹痛20天、发现腹部肿块2天入院.查体: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右上腹触及肿物,质硬,界限不清,压痛明显.B超示肝左叶有7 cm×5.5 cm相对增强回声区,边界不清.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AFP(-).术中见肿物与胆囊粘连,体积8 cm×7 cm×5 cm,质硬,占据大部分肝左叶,周围肝组织中有2个直径为2 cm和1.5 cm的灰黄色结节.临床诊断:肝脏肿瘤,行部分肝脏及肿瘤切除术.
作者:付静;李玉红;张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性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对3例肝组织中肝细胞性淋巴上皮瘤样癌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瘤细胞异型明显,呈小灶状分布,细胞呈多边形,核居中央,有一清楚核仁,细胞质丰富,嗜酸性,可见细小颗粒,易见核分裂象.肿瘤间质内见大量成熟的淋巴细胞浸润,且分散在瘤细胞之间.3例中肿瘤细胞CK7、Hepatocyte、EB(-),CK8、AFP(+),而间质中淋巴细胞CD45(+)、小B淋巴细胞CD20 (+)、小T淋巴细胞CD45RO (+).结论 肝细胞性淋巴上皮瘤样癌是一种少见的肝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李刚强;侯君;谭云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婴幼儿纤维瘤病(infantile fibromatosis,IF)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3例IF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例中女性1例.初始发病年龄分别为1岁、3岁及9岁,就诊年龄分别4岁、16岁、及39岁;病变分别位于左臀、右手腕及左前臂软组织,前2例为术后复发来我院就诊.镜下见肿瘤均由分化好的梭形细胞构成,向周围的横纹肌及骨浸润;瘤细胞间见胶原纤维.瘤细胞免疫表型vimentin、SMA、MSA均阳性.结论 IF为良性肌纤维肿瘤,但呈侵袭性生长,不易切净,易复发,应行扩大切除或加激素治疗及局部放射治疗.
作者:唐艳;刘绍泉;杨鹏;殷忠惠;陈晓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MPA)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经病理复片诊断为MPA的161例临床病理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1例MPA中,152例为原发性肿瘤、7例为局部复发性肿瘤、2例为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灶.152例原发MPA中发生于腮腺85例、腭部39例、颌下腺21例、颊部3例、唇部2例、磨牙后区1例、上颌骨1例;男性95例,女性57例,男女比为1.7 ∶ 1;发病年龄为27~92岁,平均59岁.恶性成分的组织学类型包括肌上皮癌62例、非特异性腺癌59例、腺样囊性癌8例、黏液表皮样癌7例、导管癌3例、腺鳞癌3例、上皮-肌上皮癌3例、癌肉瘤3例、未分化癌2例、腺泡细胞癌1例、黏液腺癌1例.组织学高、中、低度恶性的分别为45、69、38例.同一肿瘤中恶性成分≤50%的为21例,>50%的为131例.侵袭性、微侵袭性、非侵袭性癌分别为106、10、33例.侵袭性癌、组织学分级与肿瘤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1).结论 MPA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腮腺;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渐大性肿块,以近期生长迅速为特征;组织学表现为常同时具有良性多形性腺瘤成分和恶性肿瘤成分,侵袭性癌多见,恶性成分常多于良性成分,恶性成分以肌上皮癌和非特异性腺癌为多见;侵袭性癌、组织学分级高度恶性者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
作者:胡宇华;李江;李蕾;傅涵冰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