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细胞瘤(clear cell myomelanocytic tumor,CCMMT)是一种少见肿瘤,常累及子宫、肝镰状韧带和肠道 [1].近年Folpe等 [2]报道7例、邢晓皖等 [3]报道1例CCMMT,均发生于肝圆/镰状韧带.我们遇到2例原发于结肠的CCMMT,现就其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探讨如下.
作者:王洁;赵宋礼;姜红飞;王晨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MPA)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经病理复片诊断为MPA的161例临床病理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1例MPA中,152例为原发性肿瘤、7例为局部复发性肿瘤、2例为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灶.152例原发MPA中发生于腮腺85例、腭部39例、颌下腺21例、颊部3例、唇部2例、磨牙后区1例、上颌骨1例;男性95例,女性57例,男女比为1.7 ∶ 1;发病年龄为27~92岁,平均59岁.恶性成分的组织学类型包括肌上皮癌62例、非特异性腺癌59例、腺样囊性癌8例、黏液表皮样癌7例、导管癌3例、腺鳞癌3例、上皮-肌上皮癌3例、癌肉瘤3例、未分化癌2例、腺泡细胞癌1例、黏液腺癌1例.组织学高、中、低度恶性的分别为45、69、38例.同一肿瘤中恶性成分≤50%的为21例,>50%的为131例.侵袭性、微侵袭性、非侵袭性癌分别为106、10、33例.侵袭性癌、组织学分级与肿瘤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1).结论 MPA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腮腺;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渐大性肿块,以近期生长迅速为特征;组织学表现为常同时具有良性多形性腺瘤成分和恶性肿瘤成分,侵袭性癌多见,恶性成分常多于良性成分,恶性成分以肌上皮癌和非特异性腺癌为多见;侵袭性癌、组织学分级高度恶性者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
作者:胡宇华;李江;李蕾;傅涵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中Ezrin、Moesin的表达及其与肝细胞癌分化程度、恶性程度及侵袭的关系.方法 根据Edmondson分级对肝细胞癌组织分级,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23例肝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Ezrin、Moesin的表达.结果 ①Ezrin、Moesin在肝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均有表达.②Ezr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01),肝细胞癌组织中高侵袭组表达显著高于低侵袭组(P=0.023),并与Edmondson分级(P=0.004)显著相关.③Moes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03),肝细胞癌组织中高侵袭组与低侵袭组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448),而与Edmondson分级(P=0.008)显著相关.结论 Ezr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与Edmondson分级和侵袭性相关;Moes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与Edmondson分级相关,而与侵袭性无关.
作者:陶晓峰;王齐敏;金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40岁,因白带增多8个月到当地医院就诊.妇科检查示:子宫颈灶状糜烂,未见明显异常,病理报道为子宫颈黏膜慢性炎.遂行抗炎治疗(外用栓剂).现因偶尔出现接触性出血,淋漓不尽而再次就诊于外院,病理诊断考虑淋巴瘤,为明确诊断来我院会诊.妇科检查示:子宫颈局灶伴有糜烂,有压迫性出血.未见明确肿物,宫旁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子宫颈出血原因待查.
作者:陈定宝;沈丹华;虞有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其转移与预后意义.方法 利用淋巴管和血管特异标记物Podoplanin和CD34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27例结直肠癌及正常黏膜,观察MLD、MVD分布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前缘区MLD(19.64±7.21)高于肿瘤中央区MLD(5.64±2.87)和正常黏膜MLD(13.30±3.06);肿瘤前缘区MVD(40.93±11.71)亦高于肿瘤中央区MVD(21.07±8.38)和癌旁正常黏膜(29.32±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前缘区ML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肿瘤前缘区MLD、MVD增高与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P<0.05),但不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结直肠癌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分布以肿瘤前缘区为密集,且前缘区MLD和MVD增高是评估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方义湖;黄琼;邓红;徐芳英;吕炳建;来茂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骨组织的电镜制片技术对组织固定与脱钙要求均远高于常规染色与免疫组化,其固定液和脱钙液与其他方法相比均有较大差别,本实验引用该方法对骨组织进行常规固定、脱钙处理,并进行骨组织免疫组化染色,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礼国;汤显斌;张健;赵伦华;程少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56岁,因进食梗噎、胸骨后停顿感1个月入院.胃镜示:距门齿26 cm处,食管左侧壁2.0 cm×3.0 cm大小息肉状肿物,表面糜烂,附白苔,局部呈暗紫色(图1a),下段黏膜条片状充血,考虑胃肠道间质瘤,未行咬检.钡餐摄片示:食管中段见直径约4 cm的龛影,管壁略不光整.造影示:食管中段占位性病变,食管癌可能性大.行食管中段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管腔内,息肉状,蒂位于左后壁,肿瘤3 cm×2 cm×2 cm,质韧,基底部周围食管黏膜正常.术中送冷冻病理切片,术后送常规病理检查.
作者:陈士超;何春年;张学东;石卫东;张建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 AR)属于醛-酮还原酶超家族成员,种类多且组织分布广,具有极广泛的底物 [1].AR是多元醇通路的限速酶,以NADPH为辅酶,将葡萄糖还原为山梨醇,继而在山梨醇脱氢酶(SDH)作用下,进一步将其氧化为果糖.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高血糖条件下,AR以及多元醇通路被激活,引起山梨醇蓄积于多种组织中,如晶状体、血管、神经及肾脏等,可引起相应的症状 [2].
作者:邹丽萍;张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 对2例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进行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患者均为年轻人,临床以小腿疼痛或无痛性肿胀为主,病程较长,影像学均示胫骨骨干病变.光镜下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散在的新生编织骨组成,梭形细胞密度较高,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纤维组织间见少数巢团状或裂隙状的上皮样细胞巢,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免疫表型:上皮细胞巢表达CKpan、CK14和CK19,但不表达CK8、CK18.EGFR阳性表达主要见于上皮样细胞,Ki-67在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均有少量散在阳性表达.结论 长骨骨纤维不良型釉质上皮瘤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年轻人胫骨骨干的低度恶性肿瘤,主要根据影像学、光镜及免疫组化确诊,应与骨纤维结构不良、转移癌、滑膜肉瘤等相鉴别.
作者:王宁;马捷;周晓军;许健;孟奎;黄文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 mucinous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IMNs)是包括从良性到恶性的一系列病变,组织学分为胃型、肠型、胰胆管上皮型和嗜酸细胞型等亚型,本文从临床病理学角度对IPMNs的组织学、免疫组化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等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作者:滕晓东;来茂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儿男性,1岁,因颏部出现皮疹样改变、逐渐增大半年就诊.颏部正中见一0.8 cm×0.8 cm结节性肿物,与皮肤粘连,无溃疡形成,质硬,活动度好,临床以皮肤丘疹查因,切除送病检.
作者:李剑;李红;陈灼怀;王晓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Rosai-Dorfman病(RDD)又称巨大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SHML),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特发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1969年Rosai与Dorfman首次详细报道了这种疾病.RDD是以S-100蛋白阳性的组织细胞浸润并吞噬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要特点的淋巴结良性病变.此后又发现该病可以累及淋巴结以外的各种不同部位,甚至可以单独发生于淋巴结外并不伴有淋巴结肿大.皮肤是淋巴结外常见的受累部位,国内报道也可见于鼻窦 [1]、脑膜 [2] 、肾脏 [3]等.单纯发生于淋巴结外的RDD很少见.在此就临床外检中遇到的1例皮肤RDD,探讨其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并对RDD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文献复习及讨论.
作者:蔡文娟;张淑英;印志琪;张乃鑫 刊期: 2007年第01期
Ⅳ型胶原(collagen Ⅳ)是构成人体各种组织基膜的胶原蛋白家族成员,参与基膜的构成并对维持其结构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要做好collagen Ⅳ免疫组化染色抗原修原是至关重要的步骤,修复方法的不同会直接影响collagen Ⅳ免疫组化染色的质量.为了达到敏感、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我们采用柠檬酸三钠缓冲液热修复加胰蛋白酶消化双重抗原暴露法行collagen Ⅳ免疫组化染色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作者:周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 ,AMF)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组织来源以及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16例AMF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研究,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AMF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 16例AMF,大体境界清楚,无包膜,可见一层假纤维膜包绕;组织学上呈疏松水肿样,丰富薄壁海绵样血管,肿瘤细胞多样性,梭形及上皮样细胞多见,常围绕血管排列呈疏密交替分布特征.免疫组化结果:瘤细胞desmin及vimentin 呈弥漫强阳性表达,actin、CD34、 ER和PR染色稍弱、呈灶状分布,而S-100蛋白、NF和CK均阴性.结论 AMF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发病部位以女性外阴及盆腔多见,但全身多处部位也可见;其生物学行为及组织来源尚无定论;术前很难确定诊断AMF,需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相鉴别.
作者:刘爽;杨会钗;王小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 COX-2的一般生物学性质环氧合酶cycloxygenase(COX)是一种膜结合蛋白,具有环氧合酶和过氧化物合成酶双重功能,是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前列腺素PG起始步骤和形成血栓素A2的限速酶,也是非类固醇抗炎药作用的靶酶,催化产生的PG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高水平的PGE2则对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等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耿艳华;陈培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文献报道在超薄切片收集过程中可使切片产生皱褶,尤为多见使用有膜载网的贴片法收集切片,因而时常影响超微结构的观察和拍照 [1~4].虽然用环套法或打捞法捞片可以减少皱褶,但比较麻烦或难度较大.为了能够简单易行地解决捞片皱褶问题,我们经过反复试验,认为采用Tween-20配制刀槽液和进行有膜载网的拖片法收集切片可以得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金立强;张东生;林陵;万美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大肠腺癌是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所致的疾病,约85%的病例与APC基因突变有关,存在染色体不稳定和异倍体 [1].约15%的散发性腺癌是由CpG岛甲基化或DNA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le, MSI)所致 [2],这类腺癌的癌前病变具有共同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腺上皮过度增生、呈锯齿状向腺腔内突起,这类病变包括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病、无蒂锯齿状腺瘤、锯齿状腺瘤、混合性息肉以及高频率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le-high,MSI-H)腺癌 [3,4].我们将复习有关这些病变的新研究进展的文献资料,以增进对这类疾病的认识.
作者:黄勤;张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头皮鳞样小汗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鳞样小汗腺导管癌,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肿瘤位于头皮,实性真皮结节,组织学表现为小汗腺分化合并鳞状上皮成分,后者呈显著的不典型增生伴角质囊肿形成和鳞状旋涡.免疫表型:CK7、GCDFP-15阳性,34βE12、CD10阴性.结论 鳞样小汗腺导管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局部切除后可复发,未见转移报道.组织学上主要应与具有鳞状上皮或导管分化的皮肤附属器肿瘤相鉴别.肿瘤广泛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成志明;张仁亚;刘明生;宋化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肠系膜纤维瘤病(mesenteric fibromatosis,MF)是发生于肠系膜的少见疾病,属于腹内韧带样纤维瘤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占所有韧带样纤维瘤病的8% [1].我们近期遇到2例,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以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郑金榆;张丽华;吴鸿雁;孟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术中病理诊断为临床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对手术方案的后确定非常重要.由于风险较大,术中病理诊断是病理工作的难点之一.寻找提高诊断准确率的新方法,一直是病理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常规石蜡切片,而在术中冷冻切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较少.为此,我们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于术中病理诊断,并探讨其可行性.
作者:谢丽微;周伶俐;王宗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