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沁;徐华;邵牧民;余学问
WHO淋巴瘤分类是建立在疾病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及临床特点的综合资料基础上.随着对淋巴瘤的遗传学及免疫表型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一些淋巴瘤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陈国璋;赵有财;周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986年Vuitch等[1]首先报道了乳腺间质的一种良性间质增生性病变,命名为乳腺间质的假血管瘤样增生(pseudoangiomatous stromal hyperplasia,PASH).其临床少见,在病理组织学上易与乳腺高分化血管肉瘤相混淆.我们将诊断的4例PASH进行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
作者:郭玲玲;卢洪胜;甘梅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肺癌是目前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临床确诊已属中、晚期,5年存活率仅14%[1],因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SCLC组织中的IGFBP-3、Brg-1和bFGF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关系,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作者:夏钰弘;杨国仪;洪建刚;虞敏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Survivin基因编码的蛋白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凋亡和促进增殖双重作用,NET-1基因编码的蛋白表达与细胞增殖有关,其作用显著上调癌的形成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脑星形细胞肿瘤中NET-1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其病理意义.
作者:曹晓蕾;周祀桥;陈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肝前体细胞(hepatic progenitor cells,HPCs)、小管样反应、中间型肝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组织中的分布特征和数量变化,以及与肝细胞再生之间的可能联系.方法 对42例慢性乙型肝炎组织行常规病理HE染色,按炎症活动度(G)分为轻、中、重三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胆细胞标记(AFP、GST-π、CK7、CK19)和造血干细胞标记(c-kit、CD34)的表达,并以Ki-67标记增殖的肝细胞,用CK7/CK19作为标记物对符合定义的HPCs、中间型肝细胞进行计数,小管样反应程度的判定利用彩色病理图象分析系统.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阶段即存在HPCs的活化和小管样反应,其数量随着炎症活动度的增加而增加,均表达CK7、CK19、GST-π和AFP,肝细胞增殖指数在轻、中度肝炎中逐渐增加,重度肝炎、肝硬化患者增殖的肝细胞数下降,而中间型肝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小管样反应面积百分比与HPCs数目正相关(r=0.739,P<0.05),中间型肝细胞数目与HPCs数目正相关(r=0.614,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中不仅有成熟肝细胞增殖,也存在肝前体细胞活化和分化,可能参与肝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
作者:胡勇;徐军;周继;王健;章太平;余宏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软骨发育不全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7例软骨发育不全病例进行系统解剖,测量上、下肢长度;镜下观察股骨、胫腓骨、椎骨、肋骨和髂骨等处骨外膜、骨皮质、骨松质的形态、厚度并作出描述和测量.结果 上肢平均长度比对照组少40.6%;下肢少24.4%;镜下见骨软骨连接处形成崎岖不整的平面,骨骺软骨生长带细胞增殖欠佳,软骨细胞缺乏正常的栅栏状线性排列,软骨化骨过程较正常同胎龄儿延迟,毛细血管增生并不规则长入软骨内.结论 软骨发育不全主要影响管状骨的软骨内化骨.其他主要器官未见发育异常.
作者:李伟平;陶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定义1982年,日本学者Ohhashi等报道了4例特殊类型的胰腺肿瘤,伴有胰腺导管扩张和大量黏液分泌.之后,对发生在胰腺的此种类型的肿瘤报道逐渐增加.
作者:何度;张秀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性,88岁,因咯血救治无效死亡.尸体解剖于死后20 h进行.尸检观察 皮肤、巩膜无黄染,头颈及皮肤无创伤,双耳道及口腔、鼻腔无明显分泌物.体表淋巴结无肿大.胸腔:两侧胸廓对称,前后径增宽,肋间隙增宽,胸腔内无液体.肺:左上肺见8.5 cm ×7 cm×2 cm大小灰白色质韧肿块,与胸骨粘连,侵入纵隔直至胸骨柄右方第二肋.肿块为结节状,切面灰白色,鱼肉样.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心:质量355 g,大小14 cm×9 cm×5 cm,二尖瓣及主动脉瓣上见灰黄色粟米大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肝:大小20 cm×9 cm×9 cm,未见结节.
作者:杨翎;姜文霞;赵桂芬;宋伯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性,68岁,因咳嗽、气急进行性加重1个月入院.体检:双侧胸锁乳突肌外侧缘锁骨上可触及肿块,伸向胸骨后胸腔内,右侧3.5 cm×2.5 cm,左侧2.5 cm×2.5 cm.肿块质地偏硬,境界清,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活动,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干啰音,CT颈胸部平扫显示胸内甲状腺肿.临床诊断:胸内甲状腺癌,行胸内甲状腺癌切除术.
作者:张功亮;郭广秀;王建;湛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食管良性肿瘤少见,几乎所有的黏膜下良性肿瘤均是平滑肌瘤,而食管雪旺瘤罕见.我们报道1例食管雪旺瘤,根据其临床特征和特征性组织学特点术中冷冻切片可以初步诊断,后经免疫组化证实.现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讨论.
作者:吴影;王双珠;李欣;毛鑫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乳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的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方法 对2例乳腺AME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肿瘤由增生的腺上皮和肌上皮组成.腺上皮CK、EMA、ER、PR(+);肌上皮CK(-),S-100蛋白、SMA、actin(+)、EMA局部弱(+),GFAP、desmin(-).结论 乳腺AME是一种具有独特病理学特征的良性肿瘤,由腺上皮和肌上皮共同增生而成.熟悉该肿瘤的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文君;陈丽荣;吴翔燕;陈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混合结缔组织亚型)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1例骨软化症患者的肿块切除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合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表现为顽固性骨软化症、低磷酸盐血症,高磷酸盐尿,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血钙浓度正常.经99 mTc-OCT(奥曲肽)检查指导临床发现左腘窝区小肿块并切除之.术后3天,血磷恢复正常.光镜下肿瘤主要由肥胖的梭形细胞和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构成,具有丰富的血管,可见血管外皮瘤样血管、散在脂肪岛、明显的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积,肿瘤边缘有不完整的膜状骨样或软骨样组织.电镜下见梭形细胞内含数量不等的细颗粒状电子致密物,其中部分为结晶样高电子致密度颗粒.免疫组化显示多核细胞和单核间质细胞CD68阳性.结论 该例为肿瘤源性骨软化症,其病理类型为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混合结缔组织亚型.外科切除后治愈,99mTc-OCT对于指导临床发现小的隐蔽病灶很有价值.
作者:聂秀;邓仲端;杨秀萍;孙晖;官阳;贺骏;潘华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人乳头瘤病毒(HPV)、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p53突变在新疆不同民族贲门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技术对90例贲门腺癌(包括哈族29例,维族30例,汉族31例;癌组织高、中、低不同分化程度分别有17、55、18例)及21例切缘正常组织进行HPV16/18和HP的检测,并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以上病例的p53异常表达;同时应用上述不同方法分别检测20例胃窦部腺癌HPV16/18、HP感染和p53的表达.结果 HPV16/18和HP感染及p53在新疆贲门腺癌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4.4%(31/90),14.4%(13/90)和73.33%(66/90),在切缘正常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0、0、4.76%(1/21);它们的阳性检出率在癌和非癌组织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哈、维、汉各民族之间HPV16/18、HP及p53的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16/18和HP感染阳性率与贲门腺癌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分级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贲门腺癌患者中p53与HPV16/18和HP的感染之间未发现相关关系(P>0.05).胃窦部腺癌患者中HPV16/18及H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2/20)、55%(11/20)与其在贲门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窦部腺癌组织中p53的阳性检出率为80%(16/20),与其在贲门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1)HPV16/18感染和p53的异常表达在贲门癌变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HP感染与贲门癌的发生关系不大;胃窦部HPV16/18感染率较低,而HP感染检出率较高;(2)贲门癌组织中HPV16/18、HP感染和p53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和民族之间均无明显相关;p53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3)p53的异常表达与HPV16/18或HP感染在胃贲门、幽门区腺癌的发生可能均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遇庆;张巍;卿松;陈朝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性,44岁,因发现右乳房肿块4个月就诊,门诊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为乳腺癌.查体:右乳外上象限触及肿块直径约1.8 cm,与皮肤无粘连,质硬,活动差,挤压肿块乳头无溢液.术中快速冷冻切片诊断为乳腺浸润性癌,遂行肿瘤切除和保留乳房手术,并送手术各切缘和同侧腋窝淋巴结检查.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郜红艺;吴坤河;张佳立;洪淑贞;阮红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尸体解剖病例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全血管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动脉管壁增厚、狭窄为主要特征,急性期无特征性症状,可致节段性内膜剥离,形成致命性夹层动脉瘤.结论 多发性大动脉炎急性期无特征性症状,容易误诊,对无明显原因胸痛青年患者应提高警惕.
作者:高凤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软骨肉瘤是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恶性骨肿瘤20%.病理诊断软骨性肿瘤的复杂性体现在:(1)软骨性肿瘤只有良恶性之分,在良恶性之间没有交界性肿瘤,这给病理诊断增加了风险.(2)软骨性肿瘤在不同解剖部位良恶性诊断的标准有差异.
作者:蒋智铭;张惠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是子宫肌瘤中极为少见的种类,来源于子宫肌瘤或子宫血管壁扩散至静脉,具有转移和浸润生长的特性,可以生长在盆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甚至出现在右侧心脏处[1].目前国内外对本病多为散在个案报道[2],我院于1996年6月至2006年3月间收治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7例子宫IVL,现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进行讨论.
作者:卢洪胜;甘梅富;周涛;郑海红;翁寿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子宫峡部内膜腺癌(uterine isthmic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UIE)的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UIE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大体、组织学、免疫组化及预后特点,并与63例子宫体内膜腺癌(uterine corpus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UCE)相比较.结果 UIE病灶中心在子宫峡部,仅有局部宫颈上端及宫体下端的蔓延.子宫峡部肿块呈外生性息肉状或内生浸润性生长,直径1.5~4 cm;9例(64.3%)UIE浸润深肌层(>50%),其中4例浸润达浆膜.组织学上,1例为透明细胞型,2例为鳞腺癌,11例为子宫内膜样型;11例(78.6%)UIE为高级别(7例G2、4例G3).UIE患者的临床分期,Ⅰ期1例(7.1%),Ⅱ期8例(57.2%)、Ⅲ期4例(28.6%)及Ⅳ期1例(7.1%).UIE与UCE在浸润深肌层、组织级别、临床分期及淋巴管浸润上差异有显著性;而ER、PR及p53的表达在UIE与UCE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子宫峡部内膜腺癌是少见的,临床病理及生物学行为与UCE不同.UIE是独立的预后差的子宫内膜腺癌.
作者:张安民;张慧娟;王啸;王进进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