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蕾;周祀桥;陈莉
目的 了解人乳头瘤病毒(HPV)、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p53突变在新疆不同民族贲门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技术对90例贲门腺癌(包括哈族29例,维族30例,汉族31例;癌组织高、中、低不同分化程度分别有17、55、18例)及21例切缘正常组织进行HPV16/18和HP的检测,并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以上病例的p53异常表达;同时应用上述不同方法分别检测20例胃窦部腺癌HPV16/18、HP感染和p53的表达.结果 HPV16/18和HP感染及p53在新疆贲门腺癌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4.4%(31/90),14.4%(13/90)和73.33%(66/90),在切缘正常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0、0、4.76%(1/21);它们的阳性检出率在癌和非癌组织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哈、维、汉各民族之间HPV16/18、HP及p53的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16/18和HP感染阳性率与贲门腺癌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分级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贲门腺癌患者中p53与HPV16/18和HP的感染之间未发现相关关系(P>0.05).胃窦部腺癌患者中HPV16/18及H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2/20)、55%(11/20)与其在贲门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窦部腺癌组织中p53的阳性检出率为80%(16/20),与其在贲门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1)HPV16/18感染和p53的异常表达在贲门癌变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HP感染与贲门癌的发生关系不大;胃窦部HPV16/18感染率较低,而HP感染检出率较高;(2)贲门癌组织中HPV16/18、HP感染和p53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和民族之间均无明显相关;p53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3)p53的异常表达与HPV16/18或HP感染在胃贲门、幽门区腺癌的发生可能均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遇庆;张巍;卿松;陈朝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前认为,HPV感染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而单独HPV感染并不能引起所感染细胞的恶性转变.除HPV外,其它基因的改变也与子宫颈癌的发生相关[1].
作者:胡孟钧;徐航娣;魏建丽;郦秀芳;张春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检测宫颈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和CD34的表达,探讨乙酰肝素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宫颈浸润癌中乙酰肝素酶和CD34的表达,并与13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宫颈浸润癌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其表达程度与宫颈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均<0.01),而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7).结论 乙酰肝素酶参与了宫颈癌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过程,可作为判断宫颈癌转移潜力及不良预后指标.
作者:崔红梅;王海琳;王晓黎;白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肿瘤细胞浸润淋巴管并发生淋巴结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肿瘤中存在结构和分布异常的淋巴管,其生成与肿瘤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VEGF-C、Cox-2)有关.目前,随着特异性的淋巴内皮的标记物VEGFR-3、LYVE-1、podoplanin、D2-40等的发现,肿瘤淋巴管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笔者就近来有关肿瘤淋巴管和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梅娟;张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定义1982年,日本学者Ohhashi等报道了4例特殊类型的胰腺肿瘤,伴有胰腺导管扩张和大量黏液分泌.之后,对发生在胰腺的此种类型的肿瘤报道逐渐增加.
作者:何度;张秀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混合结缔组织亚型)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1例骨软化症患者的肿块切除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合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表现为顽固性骨软化症、低磷酸盐血症,高磷酸盐尿,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血钙浓度正常.经99 mTc-OCT(奥曲肽)检查指导临床发现左腘窝区小肿块并切除之.术后3天,血磷恢复正常.光镜下肿瘤主要由肥胖的梭形细胞和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构成,具有丰富的血管,可见血管外皮瘤样血管、散在脂肪岛、明显的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积,肿瘤边缘有不完整的膜状骨样或软骨样组织.电镜下见梭形细胞内含数量不等的细颗粒状电子致密物,其中部分为结晶样高电子致密度颗粒.免疫组化显示多核细胞和单核间质细胞CD68阳性.结论 该例为肿瘤源性骨软化症,其病理类型为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混合结缔组织亚型.外科切除后治愈,99mTc-OCT对于指导临床发现小的隐蔽病灶很有价值.
作者:聂秀;邓仲端;杨秀萍;孙晖;官阳;贺骏;潘华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组织细胞肉瘤(histocytic sarcoma,HS)是一类罕见的淋巴造血系统起源恶性肿瘤,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显示组织细胞分化.在新的WHO肿瘤分类中,HS被视为巨噬细胞/组织细胞源性肿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发生率不足0.5%[1],国外文献见一组14例临床病理分析[2],国内仅见4例个案报道[3~6].我们总结2例HS,并复习国内已报道4例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郭凌川;康苏娅;吴德明;王修珍;顾冬梅;朱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c-Jun N-terminal protein kinase(JNK)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所致亚急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模型中对黑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调控作用,以探讨PD模型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失活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MPTP制备亚急性PD小鼠模型,通过行为学观察、SP法免疫组化和免疫蛋白印记法,观察模型小鼠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Cox-2、caspase-3,磷酸化c-Jun(Ser63,p-c-Jun)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和中脑黑质区TH、Cox-2、caspase-3和p-c-Jun表达水平的变化;观察给予JN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后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PD典型的行为学表现,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和中脑黑质TH含量分别下降约65%和75%,黑质区Cox-2与caspase-3阳性细胞数和中脑黑质Cox-2与caspase-3含量显著增加,黑质区p-c-Jun表达于细胞核内且中脑黑质p-c-Jun含量大幅升高;经JNK抑制剂SP600125处理的PD小鼠行为表现较轻,TH阳性神经元数量和TH表达水平仅较对照组分别下降约15%和25%,与模型组比较,Cox-2与caspase-3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01),p-c-Jun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内,中脑黑质Cox-2、caspase-3、p-c-Jun含量明显下降.结论 JNK通路在MPTP诱导的黑质区细胞炎症与凋亡过程中可能起重要调控作用;JNK抑制剂对PD小鼠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王永生;魏子峰;田清友;张作凤;周洪霞;张宇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卵巢多胚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原始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特征不明显,易误诊.我们报道1例卵巢多胚瘤结合文献复习,对其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为临床和病理医师正确认识该肿瘤提供帮助.
作者:李小红;徐勇飞;谷化平;王中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Livin在乳腺癌表达及其与caspase-3蛋白表达和细胞增殖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SP法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Livin在正常乳腺组织(14例)、乳腺增生性病变(14例)、乳腺非浸润性癌(20例)和乳腺浸润性癌组织(52例)中Livin 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以及caspase-3、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Livin蛋白和mRNA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增生性病变、乳腺非浸润性癌和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7.1%、7.1%)、(28.6%、28.6%)、(65.0%、70.0%)、(73.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ivin蛋白与mRNA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vin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年龄有关(P<0.05),与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Livin蛋白与caspase-3的在乳腺癌表达呈负相关(P<0.01).Livin蛋白表达阳性的乳腺癌Ki-67增殖指数(47.32%±22.34%)明显高于Livin蛋白表达阴性的乳腺癌Ki-67增殖指数(18.01%±23.34%)(P<0.01).结论 Livin基因及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上调,提示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乳腺癌新的分子标记物,可能成为乳腺癌诱导凋亡治疗的新靶点.Livin蛋白通过与执行型caspase-3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止细胞凋亡.Livin不仅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还促进了细胞增殖及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陈建华;范钦和;蔡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快速免疫组化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在乳腺肿瘤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EliVision快速IHC技术检测乳腺肿瘤冷冻切片中常用抗体(SMA、CK5/6、p63、c-erbB-2、CD34、CD117、ER、PR)的表达情况,以相应病例冷冻切片的EliVision常规IHC法以及冰余组织EliVision常规免疫组化法作对照.结果 EliVision快速IHC免疫组化法在30 min内完成检测,7种抗体显示明确而定位可靠的阳性表达结果(c-erbB-2仅在常规IHC中表达),阳性率及阳性强度高于相应病例冷冻切片的EliVision常规IHC法、接近于冰余组织EliVision常规IHC法.结论 EliVision快速IHC技术可以作为乳腺肿瘤术中冷冻切片病理诊断中有价值的辅助手段.
作者:何沁;徐华;邵牧民;余学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前列腺穿刺标本良恶性鉴别诊断是临床病理诊断工作的难点之一.近年来通过应用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34βE12、p63抗体分别检测前列腺癌细胞和基底细胞,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性已得到普遍认同[1~5].Jiang等[6]在2005年首先使用混合型AMACR/p63/34βE12抗体和双酶标记法检测前列腺癌,国内也有单酶标记鸡尾酒抗体AMACR/p63/34βE12检测前列腺癌的报道[7,8],但单酶标记与双酶标记鸡尾酒抗体两种试剂染色的比较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采用单酶标记的鸡尾酒抗体和双酶标记的混合型抗体标记前列腺穿刺标本,以评价两种方法在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董丹丹;杨红;李科;徐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骨膜下动脉瘤性骨囊肿(subperiosteal aneurysmal bone cyst,SA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报道2例SABC并回顾性分析27例文献检索资料.结果 例1,女性,17岁,右股骨干骨膜下多囊性肿块,内见液-液平,表面骨壳包绕,有骨膜反应.例2,女性,23岁,右肱骨干-干骺部骨膜下肿块,为低密度影,有薄层骨壳包绕.2例镜下均见含血囊腔结构及结缔组织性的隔,由纤维母细胞、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及反应性新骨构成.结论 SABC为罕见病变,好发于女性,通常位于长骨干骨膜下,影像学上常见病变周反应性骨壳形成及骨膜反应,组织学形态特征与普通动脉瘤性骨囊肿相同,术后不易复发.
作者:庞宗国;水若鸿;朱雄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尸体解剖病例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全血管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动脉管壁增厚、狭窄为主要特征,急性期无特征性症状,可致节段性内膜剥离,形成致命性夹层动脉瘤.结论 多发性大动脉炎急性期无特征性症状,容易误诊,对无明显原因胸痛青年患者应提高警惕.
作者:高凤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软骨发育不全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7例软骨发育不全病例进行系统解剖,测量上、下肢长度;镜下观察股骨、胫腓骨、椎骨、肋骨和髂骨等处骨外膜、骨皮质、骨松质的形态、厚度并作出描述和测量.结果 上肢平均长度比对照组少40.6%;下肢少24.4%;镜下见骨软骨连接处形成崎岖不整的平面,骨骺软骨生长带细胞增殖欠佳,软骨细胞缺乏正常的栅栏状线性排列,软骨化骨过程较正常同胎龄儿延迟,毛细血管增生并不规则长入软骨内.结论 软骨发育不全主要影响管状骨的软骨内化骨.其他主要器官未见发育异常.
作者:李伟平;陶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子宫峡部内膜腺癌(uterine isthmic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UIE)的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UIE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大体、组织学、免疫组化及预后特点,并与63例子宫体内膜腺癌(uterine corpus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UCE)相比较.结果 UIE病灶中心在子宫峡部,仅有局部宫颈上端及宫体下端的蔓延.子宫峡部肿块呈外生性息肉状或内生浸润性生长,直径1.5~4 cm;9例(64.3%)UIE浸润深肌层(>50%),其中4例浸润达浆膜.组织学上,1例为透明细胞型,2例为鳞腺癌,11例为子宫内膜样型;11例(78.6%)UIE为高级别(7例G2、4例G3).UIE患者的临床分期,Ⅰ期1例(7.1%),Ⅱ期8例(57.2%)、Ⅲ期4例(28.6%)及Ⅳ期1例(7.1%).UIE与UCE在浸润深肌层、组织级别、临床分期及淋巴管浸润上差异有显著性;而ER、PR及p53的表达在UIE与UCE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子宫峡部内膜腺癌是少见的,临床病理及生物学行为与UCE不同.UIE是独立的预后差的子宫内膜腺癌.
作者:张安民;张慧娟;王啸;王进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软骨肉瘤是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恶性骨肿瘤20%.病理诊断软骨性肿瘤的复杂性体现在:(1)软骨性肿瘤只有良恶性之分,在良恶性之间没有交界性肿瘤,这给病理诊断增加了风险.(2)软骨性肿瘤在不同解剖部位良恶性诊断的标准有差异.
作者:蒋智铭;张惠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卵巢黏液性肿瘤中附壁结节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强调诊断标准并探讨病因机制.方法 分析3例卵巢黏液性肿瘤中附壁结节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其免疫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卵巢黏液性肿瘤中附壁结节的病例1为良性的肉瘤样附壁结节,以两种细胞成分为主:其一为纤维组织细胞样单核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部分细胞形态较一致、温和,部分细胞出现高度的核异型性,核分裂多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另一种细胞为散在分布的破骨样巨细胞,常围绕于小的出血腔隙周围.病变中见出血坏死区,并伴明显的炎症反应背景;病例2为恶性的肉瘤性附壁结节,其组织学形态与肉瘤样附壁结节极其相似,但体积大,并出现血管浸润.该2例中的单核细胞表达vimentin,灶性表达AE1/AE3,多核巨细胞表达CD68为主.病例3为恶性的化生性癌性附壁结节,其中的瘤细胞为化生性或低分化癌成分,以表达上皮性标记如AE1/AE3和CK7为主,同时也表达vimentin.结论 卵巢黏液性肿瘤中附壁结节为罕见的伴发病变或肿瘤,具有广泛的病理形态图像谱,不同类型的卵巢黏液性肿瘤中附壁结节有完全不同的预后及治疗原则,正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涂小予;陈忠伟;盛伟琪;王坚;朱雄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肺癌是目前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临床确诊已属中、晚期,5年存活率仅14%[1],因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SCLC组织中的IGFBP-3、Brg-1和bFGF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关系,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作者:夏钰弘;杨国仪;洪建刚;虞敏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