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木娟;林梅绥;花井淳
目的探讨乳腺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癌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观察并复习文献,了解该肿瘤的特征.结果镜检显示病变边界清楚,以软骨肉瘤为主,其边缘有少量分化较差的浸润性导管癌成分.免疫表型:软骨肉瘤细胞vimentin强阳性,S-100蛋白阳性,ER、 PR、c-erbB-2和CK(AE1/AE3)均阴性;癌细胞CK(AE1/AE3)、ER、 PR及c-erbB-2均阳性,vimentin、S-100蛋白阴性.结论原发于乳腺的癌肉瘤较罕见,诊断需与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以及软组织肉瘤鉴别.
作者:戴敏;杨文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糖条件下系膜细胞氧化失衡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表达之间的关系,通过抗氧化剂茶多酚证实氧化应激在早期糖尿病中的作用.方法将培养的系膜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茶多酚对照组和茶多酚干预组,分别在0、12、24、36、48 h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上清液还原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0、12、36 h的PDGF-B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高糖条件下GSH-PX活性下降,抗氧化能力下降,氧化失平衡;茶多酚可增加抗氧化酶GSH-PX的活性.②高糖组系膜细胞PDGF-B mRNA和蛋白的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均增加(P<0.05);茶多酚干预组比高糖组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高糖能促进系膜细胞活性氧和PDGF-B的表达增加,茶多酚可抑制该作用.
作者:王筠;邓红;曾玉;苏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在1997年WHO淋巴与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只有组织细胞肉瘤,而备受人们关注的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或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 MH)的名称不见了[1], 引起了病理与临床学家不解或疑问.提出的疑问有:(1)MH发生了什么变化?(2)对MH的新认识是什么?(3)今后MH是否真的完全消失了呢?上述问题如不澄清易导致病理与临床诊断上的矛盾,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为此作者收集相关资料,介绍如下.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间质和上皮细胞CD10的表达及与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9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20例正常黏膜中CD10的表达,同时用α-SMA标记结直肠癌组织中肌纤维母细胞.结果正常结直肠黏膜中间质和上皮细胞均无CD10的表达,而在结直肠癌组织中,CD10在间质和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8%和26.7%.结直肠癌中CD10阳性的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在高、低级别癌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质细胞CD10阳性在侵及肌层者高于侵及浆膜层者(P<0.01),而CD10阳性的上皮细胞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无关(P>0.05);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表达CD10与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CD10阳性间质细胞在有脉管侵犯者低于无脉管侵犯者(P<0.01),CD10阳性上皮细胞在有脉管侵犯者高于无脉管侵犯者(P<0.01).CD10阳性间质细胞与α-SMA阳性间质细胞分布一致.结论结直肠癌中间质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化可阻止肿瘤的转移,而肿瘤细胞表达CD10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溶解而促进转移.
作者:黄文斌;周晓军;陈洁宇;孟奎;石群立;马恒辉;陆珍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胰腺浆液性微囊型腺瘤,又称为富于糖原的或浆液性囊腺瘤[1],是一种罕见的胰腺肿瘤,占胰腺外分泌肿瘤1%~2%.我们遇见1例并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詹鹤琴;张洪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免疫组化技术是利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能特异性结合的特点,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抗体上的显色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检测系统持续快速的发展,使免疫组化技术在现代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常规病理诊断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但是免疫组化染色方法众多,对不同检测系统的认识和掌握,对取得好的实验结果至关重要.S-P法(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检测系统,其灵敏度高,操作简便,价格较低,但容易出现背景染色.近年作者为减少S-P法背景着色做了许多工作,效果较稳定.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王群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XⅧ型胶原在大鼠抗Thy-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TG)模型和人IgA肾病肾组织中表达,探讨XⅧ型胶原在肾小球肾炎及肾脏硬化中的作用. 方法尾静脉注射兔抗Thy-1血清制备大鼠ATG模型;Western blot检测大鼠ATG肾皮质组织中XⅧ型胶原、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变化;原位杂交确定XⅧ型胶原mRNA在ATG大鼠肾脏中的细胞定位;免疫组化ABC法观察XⅧ型胶原蛋白在人IgA肾病肾组织的分布,并对其染色强度作定量分析. 结果大鼠ATG模型中随着病变的进展肾皮质组织中XⅧ型胶原、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都呈先持续增加而后回落的趋势;原位杂交显示XⅧ型胶原mRNA在ATG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细胞呈多样性;免疫组化结果证实XⅧ型胶原是一种基膜胶原蛋白,在人IgA肾病的细胞外基质沉积中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XⅧ型胶原是一种基膜成分,肾脏内多种细胞均可表达XⅧ型胶原,其分布与Ⅳ型胶原相似.
作者:杨静;蒋涛;李慧;赵仲华;张秀荣;张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肾嫌色细胞癌、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亚型(GRCC)和肾嗜酸细胞瘤三者的鉴别在病理诊断中一直比较困难.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了11例肾嫌色细胞癌、12例肾嗜酸细胞瘤和6例GRCC中KIT、CD10、RCC和RON的表达,并探讨了上述指标在这3种肾上皮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自1971年Gabbiani和Majno在肉芽组织中首先描述肌纤维母细胞以来,肌纤维母细胞就一直是一个既有争议又有吸引力的问题[1,2],因为它表现出纤维母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双重特点,但是确定细胞的概念以及识别其功能却又非常困难[3].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肌纤维母细胞的认识逐渐加深,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综述.
作者:杨吉龙;王坚;朱雄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甲状腺病变中galectin-3、CK19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hyroid peroxidase,TPO)蛋白表达的差异,寻找有助于诊断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34例甲状腺癌(123例乳头状癌、11例滤泡癌)、34例甲状腺腺瘤、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0例桥本甲状腺炎中galectin-3、CK19和TPO蛋白的表达.结果 Galectin-3、CK19和TPO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包括主要的3个亚型)与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乳头状癌各亚型间和各良性病变之间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滤泡癌和良性病变中galectin-3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滤泡癌和腺瘤中CK19、TPO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甲状腺恶性肿瘤特别是乳头状癌中galectin-3和CK19的表达有增高,而TPO表达缺失.3种蛋白分别是诊断甲状腺肿瘤特别是乳头状癌的有用标志物,联合使用结果更可靠.
作者:郑璐滢;朱建善;王家东;许雁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婴儿纤维性错构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对13例婴儿纤维性错构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例中,男性患儿11例(84.62%),发现肿块时平均年龄(6±4.9)个月,手术切除时平均年龄(14.1±9.6)个月.病损为皮下肿块,平均直径(3.6±1.7) cm,胸背部、头颈部为好发部位.镜下见错构瘤由梭形纤维成分、成熟脂肪组织及未成熟间叶细胞混合组成器官样结构.手术切除后局部复发率低.结论婴儿纤维性错构瘤需与婴儿纤维瘤病、弥漫性肌纤维瘤病、钙化性腱膜纤维瘤、神经纤维瘤、脂肪母细胞瘤、纤维脂肪瘤及纤维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等鉴别.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忠德;奚政君;吴湘如;殷敏智;施诚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大多数GIST免疫组化表达KIT.然而,一些GIST中 KIT表达较弱甚至阴性,且缺乏c-KIT基因的突变,给GIST的诊断带来困难.近基因表达谱研究发现GIST不仅有c-KIT基因的过表达,而且也有蛋白激酶Cθ(PKCθ)的强表达.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深部纤维瘤病(韧带样纤维瘤)是一种克隆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易于局部侵袭、复发但不转移,该病容易与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病变和平滑肌肿瘤混淆.由于深部纤维瘤病常与伴有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的Gardner综合征有关,而后者常有APC基因的突变,因此所有的深部纤维瘤病应有体细胞β-catenin和APC基因突变导致β-catenin的核内积聚,而低度恶性肉瘤和反应性病变一般缺乏β-catenin核表达,作者推测深部纤维瘤病中可能有β-catenin核表达而在其它病变中检测不到.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14ARF、p53及FHIT蛋白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甲状腺腺瘤和28例甲状腺癌组织中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 p14ARF、p53及FHIT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90%、35.7%、15%和75%、90%、7.14%, 3种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癌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在甲状腺滤泡癌(FTC)与腺瘤之间,乳头状癌(PTC)与腺瘤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53及FHIT的表达在髓样癌(MTC)与腺瘤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的恶性进程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淋巴结转移无关.另外p14ARF与FHI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并且它们与p53的表达均呈负相关.结论肿瘤抑制蛋白p14ARF和FHIT的缺失以及p5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甲状腺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联合检测p14ARF、p53及FHIT蛋白有助于区分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滤泡癌.
作者:田桂红;马金龙;王家耀;赵跃然;朱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ax、fas、caspase-3在颞叶癫痫患者病灶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4例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切除病灶内凋亡相关基因bax、fas、caspase-3的表达,同时采用光镜、电镜及原位末端标记(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bax蛋白在癫痫组与对照组中均轻微表达,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fas蛋白在对照组中无表达,在癫痫组表达明显增强(P<0.001);caspase-3在对照组中有轻微表达,在癫痫组表达明显增强(P<0.01).光镜检查及TUNEL染色均未发现凋亡的神经细胞,但电镜检查的8例标本中有3例发现少量早期凋亡征象的神经元.结论癫痫患者脑内存在神经元凋亡现象.fas、caspase-3基因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尚伟;毕建忠;刘伟红;孙琳;来超;王成伟;庞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异常,探讨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在髓母细胞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 技术检测14例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改变;同时,在扩大系列的29例髓母细胞瘤中,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ERBB-2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1)CGH结果显示,在所有14例髓母细胞瘤标本中,每一条染色体臂上都检测到了染色体的失衡(获得或丢失),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17q (85.7%) 和7q(35.7%)的获得, 以及8p(50%)、16q(28.6%) 和17p(35.7%) 的丢失;(2)FISH检测中,44.5%(13/29例)的肿瘤细胞有ERBB-2基因的异常表达;(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7.9%(11/29例)的病例有抗体c-erbB-2的阳性表达;(4)在预后较差的16例患者中,56%(9/16例)的病例有ERBB-2的过度表达.结论 CGH研究发现了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染色体失衡.在染色体17q特异性位点上ERBB-2基因的异常改变很可能在髓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过度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殷晓璐;许雁萍;吴浩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肺原发性脑膜瘤(primary intrapulmonary meningioma)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常在胸部X线检查时无意中发现.Kemnitz等[1]于1982年首次描述,迄今已有20余例报道,国内报道较少,我院曾诊治1例,本文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张仁亚;张景玉;宋化著;韩方征;纪宇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