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梅刚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ax、fas、caspase-3在颞叶癫痫患者病灶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4例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切除病灶内凋亡相关基因bax、fas、caspase-3的表达,同时采用光镜、电镜及原位末端标记(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bax蛋白在癫痫组与对照组中均轻微表达,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fas蛋白在对照组中无表达,在癫痫组表达明显增强(P<0.001);caspase-3在对照组中有轻微表达,在癫痫组表达明显增强(P<0.01).光镜检查及TUNEL染色均未发现凋亡的神经细胞,但电镜检查的8例标本中有3例发现少量早期凋亡征象的神经元.结论癫痫患者脑内存在神经元凋亡现象.fas、caspase-3基因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尚伟;毕建忠;刘伟红;孙琳;来超;王成伟;庞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皮肤恶性肿瘤的重要类型,由于肿瘤早期体积小,病变部位较隐匿,常常不被注意.临床常见出现转移病灶才引起注意的病例.我们对重庆市肿瘤医院1997年以来经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转移性MM、且手术前已作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检查的病例共19例的涂片的细胞形态进行回顾性阅片,以探讨FNAC在诊断转移性MM中的价值.
作者:何长青;李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传统的病理组织处理技术在肾活检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因其周期较长而影响及时诊断和患者的治疗方案.为此近两年来,我们把微波辐射应用于肾穿活检组织的固定、脱水、透明及浸蜡全过程,经反复研究不仅明显缩短了制片时间,而且染色结果稳定可靠,且容易操作.
作者:朱小兰;张威;骆新兰;蔡秀玲;陈娜;姚军;刘雪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免疫组化技术是利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能特异性结合的特点,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抗体上的显色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检测系统持续快速的发展,使免疫组化技术在现代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常规病理诊断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但是免疫组化染色方法众多,对不同检测系统的认识和掌握,对取得好的实验结果至关重要.S-P法(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检测系统,其灵敏度高,操作简便,价格较低,但容易出现背景染色.近年作者为减少S-P法背景着色做了许多工作,效果较稳定.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王群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要想成为美国的病理医师,必须经过医学病理学专业认证.美国和加拿大的病理医师认证及其机构,与我国的现行状况存在着根本的差别.本文对美国的病理医师认证及其机构做简要介绍.
作者:余英豪;郭文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组织芯片亦称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TMA)是将数十个、数百个组织标本整齐地排列在同一张载玻片上的微缩组织切片.组织芯片具有高通量、节约组织原材料和检测试剂、实验条件一致性和实验结果可比性好、实验误差小等优点,在病理学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3].我们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特殊染色阳性对照的组织芯片,将阳性对照的组织芯片与待检测的组织裱在同一张玻璃切片上,进行特殊染色,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作者:章如松;孟奎;石群立;周晓军;吴慰霖;周航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14ARF、p53及FHIT蛋白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甲状腺腺瘤和28例甲状腺癌组织中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 p14ARF、p53及FHIT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90%、35.7%、15%和75%、90%、7.14%, 3种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癌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在甲状腺滤泡癌(FTC)与腺瘤之间,乳头状癌(PTC)与腺瘤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53及FHIT的表达在髓样癌(MTC)与腺瘤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的恶性进程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淋巴结转移无关.另外p14ARF与FHI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并且它们与p53的表达均呈负相关.结论肿瘤抑制蛋白p14ARF和FHIT的缺失以及p5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甲状腺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联合检测p14ARF、p53及FHIT蛋白有助于区分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滤泡癌.
作者:田桂红;马金龙;王家耀;赵跃然;朱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在1997年WHO淋巴与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只有组织细胞肉瘤,而备受人们关注的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或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 MH)的名称不见了[1], 引起了病理与临床学家不解或疑问.提出的疑问有:(1)MH发生了什么变化?(2)对MH的新认识是什么?(3)今后MH是否真的完全消失了呢?上述问题如不澄清易导致病理与临床诊断上的矛盾,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为此作者收集相关资料,介绍如下.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胆囊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原发于胆囊的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光镜观察,并行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结果组织学特征为:在上皮和固有层交界处黑色素肿瘤细胞呈巢状或片状分布,肿瘤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瘤细胞内外可见粗大的黑色素颗粒,Masson-Fontana染色阳性,免疫表型HMB45 、vimentin及S-100蛋白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胆囊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罕见,诊断必须结合病史、全身检查及随访资料,以排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作者:胡小安;戴瑜珍;喻朝霞;潘陶强;卢静;张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及其与VEGF、MVD、MMP-9和TIMP-1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和浸润中的生物学意义. 方法应用S-P法检测65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COX-2、VEGF、MMP-9、TIMP-1及血管内皮标记物CD34的表达情况,并观察7 例导管原位癌(DCIS)、45例癌旁乳腺组织中COX-2的表达. 结果 65例浸润性乳腺癌、7例DCIS均表达COX-2,其中浸润性乳腺癌中COX-2高表达率为66.2%(43/65), 而45例癌旁组织中21例有COX-2弱表达,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COX-2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但COX-2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VEGF、MMP-9、TIIMP-1及MVD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 COX-2可能与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形成和细胞外基质代谢有关.
作者:周士珍;吴强;吴正升;凌晓光;杨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深部纤维瘤病(韧带样纤维瘤)是一种克隆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易于局部侵袭、复发但不转移,该病容易与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病变和平滑肌肿瘤混淆.由于深部纤维瘤病常与伴有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的Gardner综合征有关,而后者常有APC基因的突变,因此所有的深部纤维瘤病应有体细胞β-catenin和APC基因突变导致β-catenin的核内积聚,而低度恶性肉瘤和反应性病变一般缺乏β-catenin核表达,作者推测深部纤维瘤病中可能有β-catenin核表达而在其它病变中检测不到.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糖条件下系膜细胞氧化失衡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表达之间的关系,通过抗氧化剂茶多酚证实氧化应激在早期糖尿病中的作用.方法将培养的系膜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茶多酚对照组和茶多酚干预组,分别在0、12、24、36、48 h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上清液还原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0、12、36 h的PDGF-B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高糖条件下GSH-PX活性下降,抗氧化能力下降,氧化失平衡;茶多酚可增加抗氧化酶GSH-PX的活性.②高糖组系膜细胞PDGF-B mRNA和蛋白的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均增加(P<0.05);茶多酚干预组比高糖组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高糖能促进系膜细胞活性氧和PDGF-B的表达增加,茶多酚可抑制该作用.
作者:王筠;邓红;曾玉;苏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大多数GIST免疫组化表达KIT.然而,一些GIST中 KIT表达较弱甚至阴性,且缺乏c-KIT基因的突变,给GIST的诊断带来困难.近基因表达谱研究发现GIST不仅有c-KIT基因的过表达,而且也有蛋白激酶Cθ(PKCθ)的强表达.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性,31岁,肛周阵发性疼痛半年余,结肠镜示直肠后壁外压性隆起.查体:截石位6点、距肛缘5 cm处直肠后壁触及2 cm×2 cm大小肿块,质硬、有压痛、无波动感.手术所见:于骶骨尖前方取横形切口,肿物位于骶骨前方软组织中,直径约2 cm,包膜完整,质硬、界清.
作者:刘洪;苏力夫;贾军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患者,71岁,体检时发现卵巢肿块1周,拟诊卵巢肿瘤入院.妇科双合诊检查示:子宫萎缩,左附件可及9 cm×8 cm×7 cm肿块,质硬,活动,右侧附件未及包块.B超:子宫前位,萎缩,宫腔底部可见0.5 cm×0.4 cm×0.6 cm不均质强回声块,左附件部位可见7.5 cm×4.4 cm×7.1 cm不均质低回声块,边界欠清,内见较丰富血流信号,盆腔内见中量液体.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术中见子宫已萎缩,左卵巢呈实性,约7 cm×6 cm×7 cm,呈分叶状,色淡红,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右卵巢明显萎缩.探查其余盆腔脏器无异常.行子宫全切+双侧附件切除+部分大网膜切除术.
作者:张晓飞;陈晓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 CRCC)和嗜酸细胞腺瘤(oncocyt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手术切除的13例肾嫌色细胞癌和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进行眼观、光镜和电镜观察,Hale胶体铁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嫌色细胞癌以实体结构为主,胞质半透明或嗜酸颗粒状,核皱缩,有核周空晕;其中6例(46%)为嫌色细胞癌嗜酸变型;电镜下见胞质内微泡和管泡状嵴线粒体;Hale胶体铁染色12/13阳性.嗜酸细胞腺瘤以巢状结构为主,胞质嗜酸颗粒状,核圆伴小核仁;1例(16.7%)出现核异型性;电镜下见胞质内层状嵴线粒体;Hale胶体铁染色阴性.免疫组化两者均表达E-cadherin、EMA,不表达CD10、CK20、vimentin;CK7在10/13例嫌色细胞癌中呈强阳性表达,2/6例嗜酸细胞腺瘤呈灶性表达. 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形态学各有特征,免疫表型相似,鉴别诊断基于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Hale胶体铁染色和电镜检查是区分二者的有效手段.
作者:肖立;陆孝禹;陈忠伟;杨文涛;朱雄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superficial cervicovaginal myofibroblastoma, SCV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和鉴别诊断. 方法对1例发生于阴道和穹隆部的SCVM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和电镜检测. 结果患者,63岁,因阴道分泌物增多1个月并扪及有肿物自阴道口突出就诊.妇检于阴道右前壁上方和阴道左上穹隆处可见直径分别为3 cm和1.1 cm的带蒂肿块.大体上,肿块均呈椭圆形,边界清晰.低倍镜下,肿瘤位于黏膜下,呈卵圆形,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但无包膜.位于肿瘤浅表或周边区域内的瘤细胞成分相对稀疏,间质呈黏液样或水肿样;位于中心区域内的瘤细胞相对密集,细胞之间可见纤细、致密的胶原纤维.高倍镜下,瘤细胞由形态基本一致、淡嗜伊红染的梭形细胞和星状细胞组成,瘤细胞无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2个/50 HPF).在瘤细胞稀疏、间质呈黏液样的区域内,瘤细胞多呈短条束状、网格状、花边状或筛孔状排列,或排列紊乱,偶见多核性细胞;在瘤细胞密集、间质富含胶原纤维的区域内,瘤细胞多呈条束状或波浪状排列,并与胶原纤维的走向一致.肿瘤内含有散在分布的薄壁血管,间质内可见丰富的肥大细胞,并见少量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强阳性表达vimentin、desmin、ER和PR,灶性表达CD34,不表达EMA、α-SMA、MSA、h-caldesmon、NF、S-100蛋白、CD57和calretinin等.电镜检测显示瘤细胞部分具肌纤维母细胞分化. 结论 SCVM是一种起自于女性阴道和宫颈黏膜下浅表基质的良性间叶性肿瘤,其独特的组织学形态提示SCVM可被视为一种新的病种.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均显示瘤细胞具肌纤维母细胞分化.SCVM应注意与同样好发于女性下生殖道的一些间叶性病变相鉴别.
作者:郜红艺;杨文涛;王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肾嫌色细胞癌、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亚型(GRCC)和肾嗜酸细胞瘤三者的鉴别在病理诊断中一直比较困难.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了11例肾嫌色细胞癌、12例肾嗜酸细胞瘤和6例GRCC中KIT、CD10、RCC和RON的表达,并探讨了上述指标在这3种肾上皮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肺原发性脑膜瘤(primary intrapulmonary meningioma)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常在胸部X线检查时无意中发现.Kemnitz等[1]于1982年首次描述,迄今已有20余例报道,国内报道较少,我院曾诊治1例,本文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张仁亚;张景玉;宋化著;韩方征;纪宇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中纤维连接蛋白(FN)及其整合素β1受体蛋白(β1 integrin)表达的临床病理联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胶质瘤组织中FN和整合素β1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 (1)胶质瘤组织间质血管壁FN染色随级别增高而增厚(P<0.01),且血管厚度在复发病例组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恶性程度高的Ⅲ级与Ⅳ级胶质瘤组织中还可见基质弥散阳性染色. (2)FN和整合素β1在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6% (17/56)和39.29% (22/56),并均随肿瘤级别增加而增高(P<0.05,P<0.01), 两者表达存在相关性(rs=0.312,P<0.05).复发病例FN和整合素β1阳性表达率(68.42%,57.89%)均高于无复发组(10.81%,29.73%)(P<0.01,P<0.05).结论 FN及其整合素β1受体在胶质瘤组织中的高表达促进了胶质瘤的恶性进展,两者可能成为有价值的判断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郭滟;任大宏;熊密;杨静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