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囊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及文献复习

胡小安;戴瑜珍;喻朝霞;潘陶强;卢静;张润

关键词:胆囊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原发于胆囊的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光镜观察,并行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结果组织学特征为:在上皮和固有层交界处黑色素肿瘤细胞呈巢状或片状分布,肿瘤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瘤细胞内外可见粗大的黑色素颗粒,Masson-Fontana染色阳性,免疫表型HMB45 、vimentin及S-100蛋白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胆囊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罕见,诊断必须结合病史、全身检查及随访资料,以排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婴儿纤维性错构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婴儿纤维性错构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对13例婴儿纤维性错构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例中,男性患儿11例(84.62%),发现肿块时平均年龄(6±4.9)个月,手术切除时平均年龄(14.1±9.6)个月.病损为皮下肿块,平均直径(3.6±1.7) cm,胸背部、头颈部为好发部位.镜下见错构瘤由梭形纤维成分、成熟脂肪组织及未成熟间叶细胞混合组成器官样结构.手术切除后局部复发率低.结论婴儿纤维性错构瘤需与婴儿纤维瘤病、弥漫性肌纤维瘤病、钙化性腱膜纤维瘤、神经纤维瘤、脂肪母细胞瘤、纤维脂肪瘤及纤维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等鉴别.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忠德;奚政君;吴湘如;殷敏智;施诚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肾小球基膜六胺银染色的比较

    肾小球肾炎的病变主要表现在肾小球,尤其是肾小球基膜的改变.常规 HE 染色不能清晰地显示基膜,要通过特殊染色(如 PAS 、六胺银浸银法)才能将基膜清晰地显示出来,协助诊断.我们对几种不同处理方法的六胺银染色( periodic acid methenamine silver, PAMS )进行比较和分析.

    作者:骆新兰;蔡秀玲;王朝杰;林华欢;张威;朱小兰;刘雪峰;姚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Van Gieson染色液的配制及染色体会

    Van Gieson染色简称VG染色,是一种成熟的结缔组织染色方法,用于区别胶原纤维和肌纤维.其操作简单,结果可靠,是实验室常规特染方法之一.VG染色液配制的关键主要是酸性品红和苦味酸饱和液的比例.一些文献资料记载差异比较大,我们拟通过实验找出其佳配制比例.

    作者:郑集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骶尾部血管球瘤1例

    患者,女性,31岁,肛周阵发性疼痛半年余,结肠镜示直肠后壁外压性隆起.查体:截石位6点、距肛缘5 cm处直肠后壁触及2 cm×2 cm大小肿块,质硬、有压痛、无波动感.手术所见:于骶骨尖前方取横形切口,肿物位于骶骨前方软组织中,直径约2 cm,包膜完整,质硬、界清.

    作者:刘洪;苏力夫;贾军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子宫颈微偏腺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的形态学、组织化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6例子宫颈微偏腺癌组织学特征进行观察,并行黏液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S-P法).结果 6例均有子宫颈腺体显著增生,腺体腔缘面呈花边状、锯齿状或乳头状突入到腺管腔内,并有成角状外翻,腺体呈浸润性生长.黏液组织化学:AB(pH 1.0、2.5)/PAS染色证实,腺体腔内为混合性黏液,主要含唾液酸黏液,硫酸黏液减少,中性黏液较多.免疫表型:CEA (5/6)阳性,CA125 (6/6)阴性.vimentin、SMA浸润性腺体周围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6/6)阳性.结论子宫颈微偏腺癌以其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细胞轻微的异型、AB/PAS阳性、CEA阳性及腺体周围反应性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特征.

    作者:胡应光;董世蓉;汪露祥;赵剑;刘利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乳腺癌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乳腺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癌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观察并复习文献,了解该肿瘤的特征.结果镜检显示病变边界清楚,以软骨肉瘤为主,其边缘有少量分化较差的浸润性导管癌成分.免疫表型:软骨肉瘤细胞vimentin强阳性,S-100蛋白阳性,ER、 PR、c-erbB-2和CK(AE1/AE3)均阴性;癌细胞CK(AE1/AE3)、ER、 PR及c-erbB-2均阳性,vimentin、S-100蛋白阴性.结论原发于乳腺的癌肉瘤较罕见,诊断需与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以及软组织肉瘤鉴别.

    作者:戴敏;杨文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骨肉瘤组织survivin与 VEGF的表达及相关性

    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是抑制细胞凋亡的重要成分,survivin是近发现的一种IAP家族成员,其在成人正常组织中不表达而选择性表达于恶性肿瘤组织的特性,使抗细胞凋亡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更为接近[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VEGF)是已知肿瘤血管生成中重要的诱发因子,与肿瘤侵袭性生长和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为此,笔者通过检测骨肉瘤组织中survivin与 VEGF表达,探讨二者对骨肉瘤的作用及其关系.

    作者:吕刚;高大新;张海燕;杨向红;孟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探讨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superficial cervicovaginal myofibroblastoma, SCV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和鉴别诊断. 方法对1例发生于阴道和穹隆部的SCVM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和电镜检测. 结果患者,63岁,因阴道分泌物增多1个月并扪及有肿物自阴道口突出就诊.妇检于阴道右前壁上方和阴道左上穹隆处可见直径分别为3 cm和1.1 cm的带蒂肿块.大体上,肿块均呈椭圆形,边界清晰.低倍镜下,肿瘤位于黏膜下,呈卵圆形,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但无包膜.位于肿瘤浅表或周边区域内的瘤细胞成分相对稀疏,间质呈黏液样或水肿样;位于中心区域内的瘤细胞相对密集,细胞之间可见纤细、致密的胶原纤维.高倍镜下,瘤细胞由形态基本一致、淡嗜伊红染的梭形细胞和星状细胞组成,瘤细胞无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2个/50 HPF).在瘤细胞稀疏、间质呈黏液样的区域内,瘤细胞多呈短条束状、网格状、花边状或筛孔状排列,或排列紊乱,偶见多核性细胞;在瘤细胞密集、间质富含胶原纤维的区域内,瘤细胞多呈条束状或波浪状排列,并与胶原纤维的走向一致.肿瘤内含有散在分布的薄壁血管,间质内可见丰富的肥大细胞,并见少量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强阳性表达vimentin、desmin、ER和PR,灶性表达CD34,不表达EMA、α-SMA、MSA、h-caldesmon、NF、S-100蛋白、CD57和calretinin等.电镜检测显示瘤细胞部分具肌纤维母细胞分化. 结论 SCVM是一种起自于女性阴道和宫颈黏膜下浅表基质的良性间叶性肿瘤,其独特的组织学形态提示SCVM可被视为一种新的病种.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均显示瘤细胞具肌纤维母细胞分化.SCVM应注意与同样好发于女性下生殖道的一些间叶性病变相鉴别.

    作者:郜红艺;杨文涛;王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细胞角蛋白在鉴别乳腺乳头状瘤和乳头状导管原位癌中的作用

    乳腺乳头状肿瘤是指由向腔内突起,形成纤维血管轴心的,并可演变成树枝状结构的增生的乳腺上皮组成的肿瘤,主要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导管原位癌(DCIS).尽管这两种肿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已有很好的描述,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区分它们还是很困难.为了寻找能够区分这两种肿瘤,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了新加坡国立医院50例乳头状肿瘤(乳头状瘤25例和乳头状DCIS 25例)中CK5/CK6、CK14和34βE12的表达,结果采用免疫积分计算(染色细胞比例×染色强度).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CD1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间质和上皮细胞CD10的表达及与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9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20例正常黏膜中CD10的表达,同时用α-SMA标记结直肠癌组织中肌纤维母细胞.结果正常结直肠黏膜中间质和上皮细胞均无CD10的表达,而在结直肠癌组织中,CD10在间质和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8%和26.7%.结直肠癌中CD10阳性的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在高、低级别癌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质细胞CD10阳性在侵及肌层者高于侵及浆膜层者(P<0.01),而CD10阳性的上皮细胞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无关(P>0.05);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表达CD10与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CD10阳性间质细胞在有脉管侵犯者低于无脉管侵犯者(P<0.01),CD10阳性上皮细胞在有脉管侵犯者高于无脉管侵犯者(P<0.01).CD10阳性间质细胞与α-SMA阳性间质细胞分布一致.结论结直肠癌中间质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化可阻止肿瘤的转移,而肿瘤细胞表达CD10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溶解而促进转移.

    作者:黄文斌;周晓军;陈洁宇;孟奎;石群立;马恒辉;陆珍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甲状腺肿瘤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p14ARF、p53及FHIT蛋白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甲状腺腺瘤和28例甲状腺癌组织中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 p14ARF、p53及FHIT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90%、35.7%、15%和75%、90%、7.14%, 3种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癌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在甲状腺滤泡癌(FTC)与腺瘤之间,乳头状癌(PTC)与腺瘤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53及FHIT的表达在髓样癌(MTC)与腺瘤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的恶性进程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淋巴结转移无关.另外p14ARF与FHI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并且它们与p53的表达均呈负相关.结论肿瘤抑制蛋白p14ARF和FHIT的缺失以及p5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甲状腺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联合检测p14ARF、p53及FHIT蛋白有助于区分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滤泡癌.

    作者:田桂红;马金龙;王家耀;赵跃然;朱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 IC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8例乳腺IC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将其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与浸润性导管癌进行比较.结果乳腺ICC发病平均年龄42.9岁,多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影像学微钙化常见.组织学特征是不规则癌细胞团巢呈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瘤细胞核级低~中等,多数病例核分裂象少见,胞质顶浆分泌和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易见,常并存筛状型导管原位癌和小管癌.免疫表型显示CK34βE12高表达而CK5/6阴性,肌上皮标记阴性.8例中经典型6例、混合型2例,其发病年龄、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率、c-erbB-2和Ki-67阳性率均低于浸润性导管癌,近期随访结果显示预后优于浸润性导管癌. 结论乳腺ICC作为WHO新确定的浸润性癌类型,预后较好,需要与筛状型导管原位癌和腺样囊性癌等鉴别,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确诊.

    作者:郎志强;魏兵;李新军;步宏;张红英;陈卉娇;刘柏龄;杨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活检病理诊断进展研讨会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颞叶癫痫病灶内bax、fas、caspase-3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ax、fas、caspase-3在颞叶癫痫患者病灶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4例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切除病灶内凋亡相关基因bax、fas、caspase-3的表达,同时采用光镜、电镜及原位末端标记(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bax蛋白在癫痫组与对照组中均轻微表达,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fas蛋白在对照组中无表达,在癫痫组表达明显增强(P<0.001);caspase-3在对照组中有轻微表达,在癫痫组表达明显增强(P<0.01).光镜检查及TUNEL染色均未发现凋亡的神经细胞,但电镜检查的8例标本中有3例发现少量早期凋亡征象的神经元.结论癫痫患者脑内存在神经元凋亡现象.fas、caspase-3基因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尚伟;毕建忠;刘伟红;孙琳;来超;王成伟;庞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β-catenin核表达可用于区分深部纤维瘤病和其他良恶性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病变

    深部纤维瘤病(韧带样纤维瘤)是一种克隆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易于局部侵袭、复发但不转移,该病容易与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病变和平滑肌肿瘤混淆.由于深部纤维瘤病常与伴有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的Gardner综合征有关,而后者常有APC基因的突变,因此所有的深部纤维瘤病应有体细胞β-catenin和APC基因突变导致β-catenin的核内积聚,而低度恶性肉瘤和反应性病变一般缺乏β-catenin核表达,作者推测深部纤维瘤病中可能有β-catenin核表达而在其它病变中检测不到.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微波技术在肾穿活检组织中的应用

    传统的病理组织处理技术在肾活检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因其周期较长而影响及时诊断和患者的治疗方案.为此近两年来,我们把微波辐射应用于肾穿活检组织的固定、脱水、透明及浸蜡全过程,经反复研究不仅明显缩短了制片时间,而且染色结果稳定可靠,且容易操作.

    作者:朱小兰;张威;骆新兰;蔡秀玲;陈娜;姚军;刘雪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

    1 临床资料患者,71岁,体检时发现卵巢肿块1周,拟诊卵巢肿瘤入院.妇科双合诊检查示:子宫萎缩,左附件可及9 cm×8 cm×7 cm肿块,质硬,活动,右侧附件未及包块.B超:子宫前位,萎缩,宫腔底部可见0.5 cm×0.4 cm×0.6 cm不均质强回声块,左附件部位可见7.5 cm×4.4 cm×7.1 cm不均质低回声块,边界欠清,内见较丰富血流信号,盆腔内见中量液体.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术中见子宫已萎缩,左卵巢呈实性,约7 cm×6 cm×7 cm,呈分叶状,色淡红,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右卵巢明显萎缩.探查其余盆腔脏器无异常.行子宫全切+双侧附件切除+部分大网膜切除术.

    作者:张晓飞;陈晓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对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新认识

    在1997年WHO淋巴与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只有组织细胞肉瘤,而备受人们关注的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或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 MH)的名称不见了[1], 引起了病理与临床学家不解或疑问.提出的疑问有:(1)MH发生了什么变化?(2)对MH的新认识是什么?(3)今后MH是否真的完全消失了呢?上述问题如不澄清易导致病理与临床诊断上的矛盾,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为此作者收集相关资料,介绍如下.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女性生殖道病理学》已翻译出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敬告作者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