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新兰;蔡秀玲;王朝杰;林华欢;张威;朱小兰;刘雪峰;姚军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复习14例胰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并做相应的免疫组化染色,5例做电镜观察.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5岁,男性9例,女性5例.肿瘤平均大小为6 cm×5 cm×4.5 cm,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切面呈灰褐色.镜检:肿瘤细胞排列呈腺泡状、条索状、小梁状或实性排列.细胞核大小一致,核仁清楚.细胞质丰富,呈颗粒状.免疫组化染色14例均弥漫表达抗胰蛋白酶和淀粉酶,神经内分泌标记物NSE和CgA少数细胞呈散在阳性,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均为阴性.14例中6例于术后8~18个月内复发,4例发生肝脏、肺等远处转移.14例患者术后均死于肿瘤,存活时间13~36个月,平均24个月.结论胰腺腺泡细胞癌属于高度恶性肿瘤,在细胞学形态和免疫表型方面均与胰腺导管细胞肿瘤以及胰腺内分泌肿瘤不同.
作者:石怀银;韦立新;李向红;笪冀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肺原发性脑膜瘤(primary intrapulmonary meningioma)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常在胸部X线检查时无意中发现.Kemnitz等[1]于1982年首次描述,迄今已有20余例报道,国内报道较少,我院曾诊治1例,本文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张仁亚;张景玉;宋化著;韩方征;纪宇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superficial cervicovaginal myofibroblastoma, SCV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和鉴别诊断. 方法对1例发生于阴道和穹隆部的SCVM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和电镜检测. 结果患者,63岁,因阴道分泌物增多1个月并扪及有肿物自阴道口突出就诊.妇检于阴道右前壁上方和阴道左上穹隆处可见直径分别为3 cm和1.1 cm的带蒂肿块.大体上,肿块均呈椭圆形,边界清晰.低倍镜下,肿瘤位于黏膜下,呈卵圆形,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但无包膜.位于肿瘤浅表或周边区域内的瘤细胞成分相对稀疏,间质呈黏液样或水肿样;位于中心区域内的瘤细胞相对密集,细胞之间可见纤细、致密的胶原纤维.高倍镜下,瘤细胞由形态基本一致、淡嗜伊红染的梭形细胞和星状细胞组成,瘤细胞无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2个/50 HPF).在瘤细胞稀疏、间质呈黏液样的区域内,瘤细胞多呈短条束状、网格状、花边状或筛孔状排列,或排列紊乱,偶见多核性细胞;在瘤细胞密集、间质富含胶原纤维的区域内,瘤细胞多呈条束状或波浪状排列,并与胶原纤维的走向一致.肿瘤内含有散在分布的薄壁血管,间质内可见丰富的肥大细胞,并见少量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强阳性表达vimentin、desmin、ER和PR,灶性表达CD34,不表达EMA、α-SMA、MSA、h-caldesmon、NF、S-100蛋白、CD57和calretinin等.电镜检测显示瘤细胞部分具肌纤维母细胞分化. 结论 SCVM是一种起自于女性阴道和宫颈黏膜下浅表基质的良性间叶性肿瘤,其独特的组织学形态提示SCVM可被视为一种新的病种.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均显示瘤细胞具肌纤维母细胞分化.SCVM应注意与同样好发于女性下生殖道的一些间叶性病变相鉴别.
作者:郜红艺;杨文涛;王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及其与VEGF、MVD、MMP-9和TIMP-1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和浸润中的生物学意义. 方法应用S-P法检测65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COX-2、VEGF、MMP-9、TIMP-1及血管内皮标记物CD34的表达情况,并观察7 例导管原位癌(DCIS)、45例癌旁乳腺组织中COX-2的表达. 结果 65例浸润性乳腺癌、7例DCIS均表达COX-2,其中浸润性乳腺癌中COX-2高表达率为66.2%(43/65), 而45例癌旁组织中21例有COX-2弱表达,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COX-2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但COX-2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VEGF、MMP-9、TIIMP-1及MVD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 COX-2可能与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形成和细胞外基质代谢有关.
作者:周士珍;吴强;吴正升;凌晓光;杨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皮肤恶性肿瘤的重要类型,由于肿瘤早期体积小,病变部位较隐匿,常常不被注意.临床常见出现转移病灶才引起注意的病例.我们对重庆市肿瘤医院1997年以来经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转移性MM、且手术前已作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检查的病例共19例的涂片的细胞形态进行回顾性阅片,以探讨FNAC在诊断转移性MM中的价值.
作者:何长青;李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组织芯片亦称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TMA)是将数十个、数百个组织标本整齐地排列在同一张载玻片上的微缩组织切片.组织芯片具有高通量、节约组织原材料和检测试剂、实验条件一致性和实验结果可比性好、实验误差小等优点,在病理学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3].我们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特殊染色阳性对照的组织芯片,将阳性对照的组织芯片与待检测的组织裱在同一张玻璃切片上,进行特殊染色,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作者:章如松;孟奎;石群立;周晓军;吴慰霖;周航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乳腺乳头状肿瘤是指由向腔内突起,形成纤维血管轴心的,并可演变成树枝状结构的增生的乳腺上皮组成的肿瘤,主要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导管原位癌(DCIS).尽管这两种肿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已有很好的描述,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区分它们还是很困难.为了寻找能够区分这两种肿瘤,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了新加坡国立医院50例乳头状肿瘤(乳头状瘤25例和乳头状DCIS 25例)中CK5/CK6、CK14和34βE12的表达,结果采用免疫积分计算(染色细胞比例×染色强度).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组织中PTEN 、p16和p53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0例星形细胞瘤组织中PTEN 、p16和p53蛋白表达,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0例中PTEN和p16蛋白的表达缺失分别为17例(21%)和35例(44%),p53蛋白过度表达为51例(63%).61例患者获随访结果,随访时间13~47个月,其中29例健在,32例死亡,总生存率为47%;死亡病例中Ⅲ~Ⅳ级患者29例,占91%.单因素分析示PTEN和p16阳性表达、肿瘤级别低、年龄<50岁,预示患者预后较好(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级别越高,患者生存期越短(P<0.001).结论星形细胞瘤患者的预后与PTEN、p16和p53蛋白的表达有关,PTEN、p16蛋白的丢失预示患者预后较差,3种基因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级别密切相关.
作者:姚敏;朱建善;刘强;申丽;钱忠心;高金芳;张锦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婴儿纤维性错构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对13例婴儿纤维性错构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例中,男性患儿11例(84.62%),发现肿块时平均年龄(6±4.9)个月,手术切除时平均年龄(14.1±9.6)个月.病损为皮下肿块,平均直径(3.6±1.7) cm,胸背部、头颈部为好发部位.镜下见错构瘤由梭形纤维成分、成熟脂肪组织及未成熟间叶细胞混合组成器官样结构.手术切除后局部复发率低.结论婴儿纤维性错构瘤需与婴儿纤维瘤病、弥漫性肌纤维瘤病、钙化性腱膜纤维瘤、神经纤维瘤、脂肪母细胞瘤、纤维脂肪瘤及纤维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等鉴别.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忠德;奚政君;吴湘如;殷敏智;施诚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在1997年WHO淋巴与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只有组织细胞肉瘤,而备受人们关注的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或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 MH)的名称不见了[1], 引起了病理与临床学家不解或疑问.提出的疑问有:(1)MH发生了什么变化?(2)对MH的新认识是什么?(3)今后MH是否真的完全消失了呢?上述问题如不澄清易导致病理与临床诊断上的矛盾,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为此作者收集相关资料,介绍如下.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胰腺浆液性微囊型腺瘤,又称为富于糖原的或浆液性囊腺瘤[1],是一种罕见的胰腺肿瘤,占胰腺外分泌肿瘤1%~2%.我们遇见1例并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詹鹤琴;张洪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间质和上皮细胞CD10的表达及与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9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20例正常黏膜中CD10的表达,同时用α-SMA标记结直肠癌组织中肌纤维母细胞.结果正常结直肠黏膜中间质和上皮细胞均无CD10的表达,而在结直肠癌组织中,CD10在间质和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8%和26.7%.结直肠癌中CD10阳性的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在高、低级别癌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质细胞CD10阳性在侵及肌层者高于侵及浆膜层者(P<0.01),而CD10阳性的上皮细胞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无关(P>0.05);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表达CD10与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CD10阳性间质细胞在有脉管侵犯者低于无脉管侵犯者(P<0.01),CD10阳性上皮细胞在有脉管侵犯者高于无脉管侵犯者(P<0.01).CD10阳性间质细胞与α-SMA阳性间质细胞分布一致.结论结直肠癌中间质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化可阻止肿瘤的转移,而肿瘤细胞表达CD10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溶解而促进转移.
作者:黄文斌;周晓军;陈洁宇;孟奎;石群立;马恒辉;陆珍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肾小球肾炎的病变主要表现在肾小球,尤其是肾小球基膜的改变.常规 HE 染色不能清晰地显示基膜,要通过特殊染色(如 PAS 、六胺银浸银法)才能将基膜清晰地显示出来,协助诊断.我们对几种不同处理方法的六胺银染色( periodic acid methenamine silver, PAMS )进行比较和分析.
作者:骆新兰;蔡秀玲;王朝杰;林华欢;张威;朱小兰;刘雪峰;姚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深部纤维瘤病(韧带样纤维瘤)是一种克隆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易于局部侵袭、复发但不转移,该病容易与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病变和平滑肌肿瘤混淆.由于深部纤维瘤病常与伴有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的Gardner综合征有关,而后者常有APC基因的突变,因此所有的深部纤维瘤病应有体细胞β-catenin和APC基因突变导致β-catenin的核内积聚,而低度恶性肉瘤和反应性病变一般缺乏β-catenin核表达,作者推测深部纤维瘤病中可能有β-catenin核表达而在其它病变中检测不到.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14ARF、p53及FHIT蛋白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甲状腺腺瘤和28例甲状腺癌组织中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 p14ARF、p53及FHIT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90%、35.7%、15%和75%、90%、7.14%, 3种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癌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在甲状腺滤泡癌(FTC)与腺瘤之间,乳头状癌(PTC)与腺瘤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53及FHIT的表达在髓样癌(MTC)与腺瘤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的恶性进程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淋巴结转移无关.另外p14ARF与FHI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并且它们与p53的表达均呈负相关.结论肿瘤抑制蛋白p14ARF和FHIT的缺失以及p5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甲状腺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联合检测p14ARF、p53及FHIT蛋白有助于区分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滤泡癌.
作者:田桂红;马金龙;王家耀;赵跃然;朱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中纤维连接蛋白(FN)及其整合素β1受体蛋白(β1 integrin)表达的临床病理联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胶质瘤组织中FN和整合素β1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 (1)胶质瘤组织间质血管壁FN染色随级别增高而增厚(P<0.01),且血管厚度在复发病例组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恶性程度高的Ⅲ级与Ⅳ级胶质瘤组织中还可见基质弥散阳性染色. (2)FN和整合素β1在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6% (17/56)和39.29% (22/56),并均随肿瘤级别增加而增高(P<0.05,P<0.01), 两者表达存在相关性(rs=0.312,P<0.05).复发病例FN和整合素β1阳性表达率(68.42%,57.89%)均高于无复发组(10.81%,29.73%)(P<0.01,P<0.05).结论 FN及其整合素β1受体在胶质瘤组织中的高表达促进了胶质瘤的恶性进展,两者可能成为有价值的判断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郭滟;任大宏;熊密;杨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异常,探讨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在髓母细胞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 技术检测14例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改变;同时,在扩大系列的29例髓母细胞瘤中,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ERBB-2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1)CGH结果显示,在所有14例髓母细胞瘤标本中,每一条染色体臂上都检测到了染色体的失衡(获得或丢失),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17q (85.7%) 和7q(35.7%)的获得, 以及8p(50%)、16q(28.6%) 和17p(35.7%) 的丢失;(2)FISH检测中,44.5%(13/29例)的肿瘤细胞有ERBB-2基因的异常表达;(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7.9%(11/29例)的病例有抗体c-erbB-2的阳性表达;(4)在预后较差的16例患者中,56%(9/16例)的病例有ERBB-2的过度表达.结论 CGH研究发现了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染色体失衡.在染色体17q特异性位点上ERBB-2基因的异常改变很可能在髓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过度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殷晓璐;许雁萍;吴浩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是抑制细胞凋亡的重要成分,survivin是近发现的一种IAP家族成员,其在成人正常组织中不表达而选择性表达于恶性肿瘤组织的特性,使抗细胞凋亡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更为接近[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VEGF)是已知肿瘤血管生成中重要的诱发因子,与肿瘤侵袭性生长和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为此,笔者通过检测骨肉瘤组织中survivin与 VEGF表达,探讨二者对骨肉瘤的作用及其关系.
作者:吕刚;高大新;张海燕;杨向红;孟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