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皮肤恶性肿瘤的重要类型,由于肿瘤早期体积小,病变部位较隐匿,常常不被注意.临床常见出现转移病灶才引起注意的病例.我们对重庆市肿瘤医院1997年以来经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转移性MM、且手术前已作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检查的病例共19例的涂片的细胞形态进行回顾性阅片,以探讨FNAC在诊断转移性MM中的价值.
作者:何长青;李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对猫抓病的研究已有70余年,以前疑是由病毒引起,1983年美国病理学家Wear 用 Warthin-Starry 银染色发现其病原为一种嗜银染色的杆菌.猫抓病的主要临床和病理表现为:有猫抓伤史,皮肤丘疹,低热和局部淋巴结肿痛,可自愈,也可进展为重症或复发型;组织学上淋巴结炎呈阶段病变表现:开始为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以后形成非坏死性结核样结节,结节可增大、融合并且中央组织坏死,白细胞集聚形成星形脓肿(stellate abscess),其外层为结核样肉芽肿.猫抓病无特异的组织学改变,星形脓肿亦可见于性病肉芽肿及真菌肉芽肿等.现在可根据淋巴结慢性炎中找到嗜银杆菌并结合临床表现来诊断猫抓病[1,2].我们曾遇到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卓霖;韦义萍;马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肾嫌色细胞癌、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亚型(GRCC)和肾嗜酸细胞瘤三者的鉴别在病理诊断中一直比较困难.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了11例肾嫌色细胞癌、12例肾嗜酸细胞瘤和6例GRCC中KIT、CD10、RCC和RON的表达,并探讨了上述指标在这3种肾上皮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异常,探讨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在髓母细胞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 技术检测14例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改变;同时,在扩大系列的29例髓母细胞瘤中,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ERBB-2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1)CGH结果显示,在所有14例髓母细胞瘤标本中,每一条染色体臂上都检测到了染色体的失衡(获得或丢失),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17q (85.7%) 和7q(35.7%)的获得, 以及8p(50%)、16q(28.6%) 和17p(35.7%) 的丢失;(2)FISH检测中,44.5%(13/29例)的肿瘤细胞有ERBB-2基因的异常表达;(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7.9%(11/29例)的病例有抗体c-erbB-2的阳性表达;(4)在预后较差的16例患者中,56%(9/16例)的病例有ERBB-2的过度表达.结论 CGH研究发现了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染色体失衡.在染色体17q特异性位点上ERBB-2基因的异常改变很可能在髓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过度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殷晓璐;许雁萍;吴浩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XⅧ型胶原在大鼠抗Thy-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TG)模型和人IgA肾病肾组织中表达,探讨XⅧ型胶原在肾小球肾炎及肾脏硬化中的作用. 方法尾静脉注射兔抗Thy-1血清制备大鼠ATG模型;Western blot检测大鼠ATG肾皮质组织中XⅧ型胶原、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变化;原位杂交确定XⅧ型胶原mRNA在ATG大鼠肾脏中的细胞定位;免疫组化ABC法观察XⅧ型胶原蛋白在人IgA肾病肾组织的分布,并对其染色强度作定量分析. 结果大鼠ATG模型中随着病变的进展肾皮质组织中XⅧ型胶原、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都呈先持续增加而后回落的趋势;原位杂交显示XⅧ型胶原mRNA在ATG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细胞呈多样性;免疫组化结果证实XⅧ型胶原是一种基膜胶原蛋白,在人IgA肾病的细胞外基质沉积中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XⅧ型胶原是一种基膜成分,肾脏内多种细胞均可表达XⅧ型胶原,其分布与Ⅳ型胶原相似.
作者:杨静;蒋涛;李慧;赵仲华;张秀荣;张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Van Gieson染色简称VG染色,是一种成熟的结缔组织染色方法,用于区别胶原纤维和肌纤维.其操作简单,结果可靠,是实验室常规特染方法之一.VG染色液配制的关键主要是酸性品红和苦味酸饱和液的比例.一些文献资料记载差异比较大,我们拟通过实验找出其佳配制比例.
作者:郑集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混合性节细胞瘤/垂体腺瘤发生机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4例混合性节细胞瘤/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EnVision-plus法)标记.结果 4例混合性节细胞瘤/垂体腺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0~35岁,平均26.5岁.临床上3例表现内分泌症状,1例有癫痫症状.组织学上肿瘤由两种不同成分组成,一种结构主要由较多神经节细胞组成,节细胞体积大,可见圆形的尼氏小体,核大,核仁突出,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表达 CgA、Syn、S-100蛋白,不表达GFAP;另一部分腺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或空淡,间质血窦丰富,瘤细胞表达GH和PRL.结论混合性节细胞瘤/垂体腺瘤是蝶鞍区极少见的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常合并肢端肥大症.该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治疗主要采用单纯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作者:卢洪胜;石群立;周晓军;马恒辉;孟奎;陆珍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的形态学、组织化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6例子宫颈微偏腺癌组织学特征进行观察,并行黏液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S-P法).结果 6例均有子宫颈腺体显著增生,腺体腔缘面呈花边状、锯齿状或乳头状突入到腺管腔内,并有成角状外翻,腺体呈浸润性生长.黏液组织化学:AB(pH 1.0、2.5)/PAS染色证实,腺体腔内为混合性黏液,主要含唾液酸黏液,硫酸黏液减少,中性黏液较多.免疫表型:CEA (5/6)阳性,CA125 (6/6)阴性.vimentin、SMA浸润性腺体周围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6/6)阳性.结论子宫颈微偏腺癌以其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细胞轻微的异型、AB/PAS阳性、CEA阳性及腺体周围反应性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特征.
作者:胡应光;董世蓉;汪露祥;赵剑;刘利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对不同部位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的DNA倍体、PCNA阳性指数及p53蛋白的表达作对比性分析,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31例MM按部位、临床复发情况分为眼球脉络膜组、皮肤组、中轴腔黏膜组及复发组,对它们进行激光扫描细胞术DNA倍体分析、PCNA和p53蛋白表达的检测,结合随访,作各组间比较. 结果 PCNA阳性百分率在脉络膜MM中低,其次为皮肤MM,中轴腔黏膜MM更高,复发组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组死亡率也呈同样增长趋势;异倍体在前两组中发生率低,而在后两组中各占50%.绝大多数MM不表达p53蛋白,仅在部分复发MM中可检测到p53.结论不同部位MM的PCNA指数、异倍体比例及存活率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有一定关联;复发的MM中PCNA指数、异倍体的比例高,并表达p53蛋白.测定PCNA和异倍体对判断MM的预后有意义.
作者:束木娟;林梅绥;花井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2004年出版的WHO肺肿瘤组织学分类(第4版)将肺癌分为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腺鳞癌、肉瘤样癌、类癌和唾液腺型肿瘤8个主要类型.其中肺大细胞癌及肉瘤样癌同属于发生于肺的低分化或未分化癌,有多种形态学表现,根据病理形态学特征,肺大细胞癌及肉瘤样癌又分为数个亚型,可能造成诊断上的混淆.本文以新版WHO肺、纵隔、胸膜及心脏肿瘤分类[1]为基础,阐述肺大细胞癌及肉瘤样癌各个亚型的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作者:王国凤;吕炳建;来茂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中纤维连接蛋白(FN)及其整合素β1受体蛋白(β1 integrin)表达的临床病理联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胶质瘤组织中FN和整合素β1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 (1)胶质瘤组织间质血管壁FN染色随级别增高而增厚(P<0.01),且血管厚度在复发病例组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恶性程度高的Ⅲ级与Ⅳ级胶质瘤组织中还可见基质弥散阳性染色. (2)FN和整合素β1在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6% (17/56)和39.29% (22/56),并均随肿瘤级别增加而增高(P<0.05,P<0.01), 两者表达存在相关性(rs=0.312,P<0.05).复发病例FN和整合素β1阳性表达率(68.42%,57.89%)均高于无复发组(10.81%,29.73%)(P<0.01,P<0.05).结论 FN及其整合素β1受体在胶质瘤组织中的高表达促进了胶质瘤的恶性进展,两者可能成为有价值的判断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郭滟;任大宏;熊密;杨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肾小球肾炎的病变主要表现在肾小球,尤其是肾小球基膜的改变.常规 HE 染色不能清晰地显示基膜,要通过特殊染色(如 PAS 、六胺银浸银法)才能将基膜清晰地显示出来,协助诊断.我们对几种不同处理方法的六胺银染色( periodic acid methenamine silver, PAMS )进行比较和分析.
作者:骆新兰;蔡秀玲;王朝杰;林华欢;张威;朱小兰;刘雪峰;姚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糖条件下系膜细胞氧化失衡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表达之间的关系,通过抗氧化剂茶多酚证实氧化应激在早期糖尿病中的作用.方法将培养的系膜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茶多酚对照组和茶多酚干预组,分别在0、12、24、36、48 h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上清液还原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0、12、36 h的PDGF-B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高糖条件下GSH-PX活性下降,抗氧化能力下降,氧化失平衡;茶多酚可增加抗氧化酶GSH-PX的活性.②高糖组系膜细胞PDGF-B mRNA和蛋白的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均增加(P<0.05);茶多酚干预组比高糖组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高糖能促进系膜细胞活性氧和PDGF-B的表达增加,茶多酚可抑制该作用.
作者:王筠;邓红;曾玉;苏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胆囊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原发于胆囊的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光镜观察,并行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结果组织学特征为:在上皮和固有层交界处黑色素肿瘤细胞呈巢状或片状分布,肿瘤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瘤细胞内外可见粗大的黑色素颗粒,Masson-Fontana染色阳性,免疫表型HMB45 、vimentin及S-100蛋白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胆囊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罕见,诊断必须结合病史、全身检查及随访资料,以排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作者:胡小安;戴瑜珍;喻朝霞;潘陶强;卢静;张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要想成为美国的病理医师,必须经过医学病理学专业认证.美国和加拿大的病理医师认证及其机构,与我国的现行状况存在着根本的差别.本文对美国的病理医师认证及其机构做简要介绍.
作者:余英豪;郭文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乳腺乳头状肿瘤是指由向腔内突起,形成纤维血管轴心的,并可演变成树枝状结构的增生的乳腺上皮组成的肿瘤,主要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导管原位癌(DCIS).尽管这两种肿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已有很好的描述,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区分它们还是很困难.为了寻找能够区分这两种肿瘤,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了新加坡国立医院50例乳头状肿瘤(乳头状瘤25例和乳头状DCIS 25例)中CK5/CK6、CK14和34βE12的表达,结果采用免疫积分计算(染色细胞比例×染色强度).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深部纤维瘤病(韧带样纤维瘤)是一种克隆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易于局部侵袭、复发但不转移,该病容易与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病变和平滑肌肿瘤混淆.由于深部纤维瘤病常与伴有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的Gardner综合征有关,而后者常有APC基因的突变,因此所有的深部纤维瘤病应有体细胞β-catenin和APC基因突变导致β-catenin的核内积聚,而低度恶性肉瘤和反应性病变一般缺乏β-catenin核表达,作者推测深部纤维瘤病中可能有β-catenin核表达而在其它病变中检测不到.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