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女性生殖道病理学》已翻译出版

关键词:女性生殖道, 病理学
摘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MUC1、MUC2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中黏蛋白MUC1、MUC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的黏蛋白MUC1、MUC2的表达,并对其中50例恶性病例作生存分析.结果 (1) 交界性与恶性卵巢肿瘤中黏蛋白MUC1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显著性(P<0.001);黏蛋白MUC1与WHO病理分级、FIGO临床分期、大网膜转移显著相关(P<0.05).(2) 黏蛋白MUC2与组织学类型、WHO病理分级相关(P<0.05).(3) 黏蛋白MUC1与MUC2呈负相关(P<0.05).(4) 对50例恶性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进行的生存分析中,单因素分析显示: WHO病理分级、FIGO临床分期、大网膜转移、MUC1表达程度与预后相关(P<0.05),而多因素分析中只有FIGO临床分期、MUC1表达程度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Ⅲ、Ⅳ期较Ⅰ、Ⅱ期生存率差异有显著(P<0.01),MUC1阳性组和阴性组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黏蛋白MUC1、MUC2与恶性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的浸润、转移相关,Ⅲ、Ⅳ期肿瘤、MUC1强表达可作为恶性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预后不良的可行性指标.

    作者:安锦丹;李志强;于立波;王静芬;颜彬;史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不同部位恶性黑色素瘤DNA倍体分析和PCNA、p53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对不同部位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的DNA倍体、PCNA阳性指数及p53蛋白的表达作对比性分析,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31例MM按部位、临床复发情况分为眼球脉络膜组、皮肤组、中轴腔黏膜组及复发组,对它们进行激光扫描细胞术DNA倍体分析、PCNA和p53蛋白表达的检测,结合随访,作各组间比较. 结果 PCNA阳性百分率在脉络膜MM中低,其次为皮肤MM,中轴腔黏膜MM更高,复发组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组死亡率也呈同样增长趋势;异倍体在前两组中发生率低,而在后两组中各占50%.绝大多数MM不表达p53蛋白,仅在部分复发MM中可检测到p53.结论不同部位MM的PCNA指数、异倍体比例及存活率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有一定关联;复发的MM中PCNA指数、异倍体的比例高,并表达p53蛋白.测定PCNA和异倍体对判断MM的预后有意义.

    作者:束木娟;林梅绥;花井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微波技术在肾穿活检组织中的应用

    传统的病理组织处理技术在肾活检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因其周期较长而影响及时诊断和患者的治疗方案.为此近两年来,我们把微波辐射应用于肾穿活检组织的固定、脱水、透明及浸蜡全过程,经反复研究不仅明显缩短了制片时间,而且染色结果稳定可靠,且容易操作.

    作者:朱小兰;张威;骆新兰;蔡秀玲;陈娜;姚军;刘雪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乳腺癌中环氧化酶-2的表达及其与VEGF、MVD、MMP-9、 TIMP-1的关系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及其与VEGF、MVD、MMP-9和TIMP-1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和浸润中的生物学意义. 方法应用S-P法检测65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COX-2、VEGF、MMP-9、TIMP-1及血管内皮标记物CD34的表达情况,并观察7 例导管原位癌(DCIS)、45例癌旁乳腺组织中COX-2的表达. 结果 65例浸润性乳腺癌、7例DCIS均表达COX-2,其中浸润性乳腺癌中COX-2高表达率为66.2%(43/65), 而45例癌旁组织中21例有COX-2弱表达,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COX-2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但COX-2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VEGF、MMP-9、TIIMP-1及MVD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 COX-2可能与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形成和细胞外基质代谢有关.

    作者:周士珍;吴强;吴正升;凌晓光;杨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混合性节细胞瘤/垂体腺瘤4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混合性节细胞瘤/垂体腺瘤发生机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4例混合性节细胞瘤/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EnVision-plus法)标记.结果 4例混合性节细胞瘤/垂体腺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0~35岁,平均26.5岁.临床上3例表现内分泌症状,1例有癫痫症状.组织学上肿瘤由两种不同成分组成,一种结构主要由较多神经节细胞组成,节细胞体积大,可见圆形的尼氏小体,核大,核仁突出,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表达 CgA、Syn、S-100蛋白,不表达GFAP;另一部分腺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或空淡,间质血窦丰富,瘤细胞表达GH和PRL.结论混合性节细胞瘤/垂体腺瘤是蝶鞍区极少见的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常合并肢端肥大症.该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治疗主要采用单纯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作者:卢洪胜;石群立;周晓军;马恒辉;孟奎;陆珍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活检病理诊断进展研讨会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浆液性微囊型腺瘤1例

    胰腺浆液性微囊型腺瘤,又称为富于糖原的或浆液性囊腺瘤[1],是一种罕见的胰腺肿瘤,占胰腺外分泌肿瘤1%~2%.我们遇见1例并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詹鹤琴;张洪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颞叶癫痫病灶内bax、fas、caspase-3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ax、fas、caspase-3在颞叶癫痫患者病灶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4例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切除病灶内凋亡相关基因bax、fas、caspase-3的表达,同时采用光镜、电镜及原位末端标记(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bax蛋白在癫痫组与对照组中均轻微表达,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fas蛋白在对照组中无表达,在癫痫组表达明显增强(P<0.001);caspase-3在对照组中有轻微表达,在癫痫组表达明显增强(P<0.01).光镜检查及TUNEL染色均未发现凋亡的神经细胞,但电镜检查的8例标本中有3例发现少量早期凋亡征象的神经元.结论癫痫患者脑内存在神经元凋亡现象.fas、caspase-3基因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尚伟;毕建忠;刘伟红;孙琳;来超;王成伟;庞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肺原发性脑膜瘤1例并文献复习

    肺原发性脑膜瘤(primary intrapulmonary meningioma)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常在胸部X线检查时无意中发现.Kemnitz等[1]于1982年首次描述,迄今已有20余例报道,国内报道较少,我院曾诊治1例,本文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张仁亚;张景玉;宋化著;韩方征;纪宇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子宫颈微偏腺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的形态学、组织化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6例子宫颈微偏腺癌组织学特征进行观察,并行黏液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S-P法).结果 6例均有子宫颈腺体显著增生,腺体腔缘面呈花边状、锯齿状或乳头状突入到腺管腔内,并有成角状外翻,腺体呈浸润性生长.黏液组织化学:AB(pH 1.0、2.5)/PAS染色证实,腺体腔内为混合性黏液,主要含唾液酸黏液,硫酸黏液减少,中性黏液较多.免疫表型:CEA (5/6)阳性,CA125 (6/6)阴性.vimentin、SMA浸润性腺体周围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6/6)阳性.结论子宫颈微偏腺癌以其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细胞轻微的异型、AB/PAS阳性、CEA阳性及腺体周围反应性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特征.

    作者:胡应光;董世蓉;汪露祥;赵剑;刘利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腺腺泡细胞癌14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复习14例胰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并做相应的免疫组化染色,5例做电镜观察.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5岁,男性9例,女性5例.肿瘤平均大小为6 cm×5 cm×4.5 cm,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切面呈灰褐色.镜检:肿瘤细胞排列呈腺泡状、条索状、小梁状或实性排列.细胞核大小一致,核仁清楚.细胞质丰富,呈颗粒状.免疫组化染色14例均弥漫表达抗胰蛋白酶和淀粉酶,神经内分泌标记物NSE和CgA少数细胞呈散在阳性,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均为阴性.14例中6例于术后8~18个月内复发,4例发生肝脏、肺等远处转移.14例患者术后均死于肿瘤,存活时间13~36个月,平均24个月.结论胰腺腺泡细胞癌属于高度恶性肿瘤,在细胞学形态和免疫表型方面均与胰腺导管细胞肿瘤以及胰腺内分泌肿瘤不同.

    作者:石怀银;韦立新;李向红;笪冀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肌纤维母细胞病理学研究进展

    自1971年Gabbiani和Majno在肉芽组织中首先描述肌纤维母细胞以来,肌纤维母细胞就一直是一个既有争议又有吸引力的问题[1,2],因为它表现出纤维母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双重特点,但是确定细胞的概念以及识别其功能却又非常困难[3].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肌纤维母细胞的认识逐渐加深,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综述.

    作者:杨吉龙;王坚;朱雄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肾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的形态学、组织化学和免疫表型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 CRCC)和嗜酸细胞腺瘤(oncocyt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手术切除的13例肾嫌色细胞癌和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进行眼观、光镜和电镜观察,Hale胶体铁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嫌色细胞癌以实体结构为主,胞质半透明或嗜酸颗粒状,核皱缩,有核周空晕;其中6例(46%)为嫌色细胞癌嗜酸变型;电镜下见胞质内微泡和管泡状嵴线粒体;Hale胶体铁染色12/13阳性.嗜酸细胞腺瘤以巢状结构为主,胞质嗜酸颗粒状,核圆伴小核仁;1例(16.7%)出现核异型性;电镜下见胞质内层状嵴线粒体;Hale胶体铁染色阴性.免疫组化两者均表达E-cadherin、EMA,不表达CD10、CK20、vimentin;CK7在10/13例嫌色细胞癌中呈强阳性表达,2/6例嗜酸细胞腺瘤呈灶性表达. 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形态学各有特征,免疫表型相似,鉴别诊断基于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Hale胶体铁染色和电镜检查是区分二者的有效手段.

    作者:肖立;陆孝禹;陈忠伟;杨文涛;朱雄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甲状腺肿瘤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p14ARF、p53及FHIT蛋白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甲状腺腺瘤和28例甲状腺癌组织中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 p14ARF、p53及FHIT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90%、35.7%、15%和75%、90%、7.14%, 3种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癌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在甲状腺滤泡癌(FTC)与腺瘤之间,乳头状癌(PTC)与腺瘤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53及FHIT的表达在髓样癌(MTC)与腺瘤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的恶性进程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淋巴结转移无关.另外p14ARF与FHI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并且它们与p53的表达均呈负相关.结论肿瘤抑制蛋白p14ARF和FHIT的缺失以及p5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甲状腺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联合检测p14ARF、p53及FHIT蛋白有助于区分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滤泡癌.

    作者:田桂红;马金龙;王家耀;赵跃然;朱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CD1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间质和上皮细胞CD10的表达及与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9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20例正常黏膜中CD10的表达,同时用α-SMA标记结直肠癌组织中肌纤维母细胞.结果正常结直肠黏膜中间质和上皮细胞均无CD10的表达,而在结直肠癌组织中,CD10在间质和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8%和26.7%.结直肠癌中CD10阳性的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在高、低级别癌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质细胞CD10阳性在侵及肌层者高于侵及浆膜层者(P<0.01),而CD10阳性的上皮细胞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无关(P>0.05);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表达CD10与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CD10阳性间质细胞在有脉管侵犯者低于无脉管侵犯者(P<0.01),CD10阳性上皮细胞在有脉管侵犯者高于无脉管侵犯者(P<0.01).CD10阳性间质细胞与α-SMA阳性间质细胞分布一致.结论结直肠癌中间质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化可阻止肿瘤的转移,而肿瘤细胞表达CD10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溶解而促进转移.

    作者:黄文斌;周晓军;陈洁宇;孟奎;石群立;马恒辉;陆珍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对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新认识

    在1997年WHO淋巴与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只有组织细胞肉瘤,而备受人们关注的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或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 MH)的名称不见了[1], 引起了病理与临床学家不解或疑问.提出的疑问有:(1)MH发生了什么变化?(2)对MH的新认识是什么?(3)今后MH是否真的完全消失了呢?上述问题如不澄清易导致病理与临床诊断上的矛盾,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为此作者收集相关资料,介绍如下.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婴儿纤维性错构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婴儿纤维性错构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对13例婴儿纤维性错构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例中,男性患儿11例(84.62%),发现肿块时平均年龄(6±4.9)个月,手术切除时平均年龄(14.1±9.6)个月.病损为皮下肿块,平均直径(3.6±1.7) cm,胸背部、头颈部为好发部位.镜下见错构瘤由梭形纤维成分、成熟脂肪组织及未成熟间叶细胞混合组成器官样结构.手术切除后局部复发率低.结论婴儿纤维性错构瘤需与婴儿纤维瘤病、弥漫性肌纤维瘤病、钙化性腱膜纤维瘤、神经纤维瘤、脂肪母细胞瘤、纤维脂肪瘤及纤维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等鉴别.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忠德;奚政君;吴湘如;殷敏智;施诚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KIT和RCC在肾嫌色细胞癌和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亚型中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肾嫌色细胞癌、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亚型(GRCC)和肾嗜酸细胞瘤三者的鉴别在病理诊断中一直比较困难.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了11例肾嫌色细胞癌、12例肾嗜酸细胞瘤和6例GRCC中KIT、CD10、RCC和RON的表达,并探讨了上述指标在这3种肾上皮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髓母细胞瘤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及ERBB-2异常表达的意义

    目的研究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异常,探讨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在髓母细胞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 技术检测14例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改变;同时,在扩大系列的29例髓母细胞瘤中,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ERBB-2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1)CGH结果显示,在所有14例髓母细胞瘤标本中,每一条染色体臂上都检测到了染色体的失衡(获得或丢失),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17q (85.7%) 和7q(35.7%)的获得, 以及8p(50%)、16q(28.6%) 和17p(35.7%) 的丢失;(2)FISH检测中,44.5%(13/29例)的肿瘤细胞有ERBB-2基因的异常表达;(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7.9%(11/29例)的病例有抗体c-erbB-2的阳性表达;(4)在预后较差的16例患者中,56%(9/16例)的病例有ERBB-2的过度表达.结论 CGH研究发现了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染色体失衡.在染色体17q特异性位点上ERBB-2基因的异常改变很可能在髓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过度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殷晓璐;许雁萍;吴浩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PKCθ:一个新的诊断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特别是KIT阴性表达的GIST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大多数GIST免疫组化表达KIT.然而,一些GIST中 KIT表达较弱甚至阴性,且缺乏c-KIT基因的突变,给GIST的诊断带来困难.近基因表达谱研究发现GIST不仅有c-KIT基因的过表达,而且也有蛋白激酶Cθ(PKCθ)的强表达.

    作者: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