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和cyclinB1的表达

许燕云;刘标;唐慰萍;吴艳霞

关键词:乳腺肿瘤, BRCA1, CyclinB1,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BRCA1和cyclinB1在散发性乳腺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乳腺腺病和52例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和cyclinB1的表达.结果所有乳腺腺病中BRCA1均呈阳性表达,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表达率和强度均下降(P《0.01),BRCA1表达下降或丧失与散发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cyclinB1在乳腺腺病和散发性乳腺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5.0% (7/20)和69.2%(36/5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cyclinB1过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肿块大小有关(分别P《0.01,P《0.05).在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与cyclinB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BRCA1的表达下降或丧失和cyclinB1的过表达参与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病及进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肺癌中凝血酶受体-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分析凝血酶受体(PAR-1)在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AR-1与人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 及RT-PCR方法检测不同类型肺癌组织及细胞系中PAR-1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S-P法检测PAR-1在52例肺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分别为:腺癌14/20例、鳞癌6/16例、大细胞癌6/10例、小细胞癌中4/6例.免疫组化阳性细胞多位于癌巢周边,1例侵及支气管软骨处的鳞癌癌巢及另1例低分化腺癌脉管内的癌栓呈明显阳性,1例腺癌组织周围的肺泡上皮不典型增生灶呈明显阳性.Western blot 及RT-PCR方法检测结果均显示PAR-1在人肺巨细胞癌细胞系高转移株(PLA801D)中的高表达明显高于其低转移株(PLA801C).结论 PAR-1在各种组织类型的人肺癌组织中均有不同比例表达.PAR-1在人肺巨细胞癌细胞系高转移株(PLA801D)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低转移株(PLA801C).PAR-1表达可能与肺癌的恶性表型及生物学行为有关.

    作者:孟宇宏;张金强;朱彦君;宁浩勇;胡明;姚林;郑集义;王妍;陆应麟;虞积耀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包埋模预冷法包埋微小组织

    目前,自动包埋机已普遍运用于医院病理科,它提高了病理科日常工作及临床科研工作效率.但是利用自动包埋机包埋微小组织时,常会出现多块小组织比较分散,甚至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现象,这样导致切片时有的组织已经切完,而有的组织还没有切到,给病人造成漏诊.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用了包埋模预冷法包埋微小组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朱玉红;吕增华;牟清海;田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乳腺腺鳞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腺鳞癌属一种极少见乳腺化生癌,Aasleton报道占乳腺癌的0.5%~2%[1~4].现收集我院收治的3例乳腺腺鳞癌,对其临床病理表现、组织学发生及预后进行探讨.

    作者:汪韬;刘浩;梅丽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猝死37例死因分析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死亡患者的疾病分布及尸检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不明原因死亡尸体107例,解剖结果显示37例为猝死,占35%,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37例猝死的疾病分布以心血管常见,共16例,占43.2%,其次为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结论通过尸体解剖和病理学检查,为解决医疗纠纷和明确猝死死因提供科学的鉴定依据,对提高医疗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朱寿田;楼善贤;施红旗;徐庆才;王利霞;刘庆伟;毛醒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胎盘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胎盘转移性肿瘤可分为由胎儿转移至胎盘的肿瘤和由母体转移至胎盘的肿瘤两类,十分少见,由胎儿转移至胎盘的神经母细胞瘤就更为罕见,现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就其临床和病理特点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作者:胡学信;段尚林;侯卫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膀胱前间隙炎性假瘤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膀胱前间隙炎性假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因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复习3例膀胱前间隙炎性假瘤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相关文献. 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均为输卵管结扎术后1~2年发现膀胱前间隙炎性假瘤,CT及B超提示膀胱前壁肿块,但膀胱黏膜光滑.术中发现肿块位于膀胱前间隙并累及膀胱前壁.病理检查:眼观为灰白色质韧的结节状肿块,镜下见炎性假瘤的病理特征及不同程度炎症背景,有组织疏松区、黏液样区、部分区域梭形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排列杂乱,细胞较大,光镜检查时易误诊为肉瘤,但缺乏核异型.3例均成功行肿块连同部分膀胱壁切除术,随访3~5年无复发.结论膀胱前间隙炎性假瘤形态上需与软组织肉瘤、结节性筋膜炎、术后梭形细胞结节、间质性膀胱炎等疾病相鉴别,既往输卵管结扎术和感染可能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

    作者:高宝辉;姚荣欣;赵志光;张海燕;王宗敏;陈映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人淋巴组织中5-HT1A受体的表达

    目的检测5-HT1A受体蛋白及其mRNA 在人淋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寻求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间功能双向调节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icture法及核酸分子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5-HT1A受体蛋白及其mRNA 在100例人淋巴结、脾脏及肠道淋巴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免疫表型显示5-HT1A受体蛋白在人各种淋巴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86.25%,与原位杂交(阳性率为75.0%)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0, P》0.05).结论人的淋巴组织不但可以表达5-HT1A受体蛋白还可以合成其mRNA, 5-HT1A受体为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共有的生物学语言媒介;神经源性与免疫源性的5-HT都可以通过免疫细胞膜上的5-HT1A受体对免疫系统发挥调节作用.

    作者:孟云霄;纪祥瑞;李玉军;谢琰臣;魏志敏;隋爱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乳腺病理诊断中的陷阱之一:硬化性大汗腺腺病

    硬化性腺病(sclerosing adenosis)是乳腺良性病变中容易误诊为癌的病变之一,病变内部分上皮细胞是否伴有大汗腺化生常作为判断良性病变的依据之一.如果病变中50%以上的上皮细胞呈现大汗腺化生,则诊断为硬化性大汗腺腺病(sclerosing apocrine adenosis),也称硬化性腺病伴大汗腺化生(adenosis with apocrine metaplasia);当硬化性大汗腺腺病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时又被称为大汗腺腺瘤(apocrine adenoma)或伴大汗腺化生的结节性腺病(nodular adenosis with apocrine metaplasia) [1~3].在硬化性大汗腺腺病和大汗腺腺瘤病变中,良性化生的大汗腺细胞有时表现出核增大、核仁明显及核/质比增大等改变,加之病变结构复杂,此时极易误诊为浸润性癌,尤其在冷冻切片的快速诊断时,更应引起病理和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付丽;傅西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发热原因待查患者浅淋巴结转移癌40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转移癌是浅淋巴结肿大的重要原因.发热原因待查患者浅淋巴结肿大是比较常见的临床征象,但是,转移癌并非这类患者淋巴结肿大的主因.在作者分析的43年间1 174例发热原因待查患者浅淋巴结肿大的活检资料中,只有40例转移癌,仅占3.41%,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洁;杨晶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骨肉瘤的组织学类型

    续上期2 特殊组织学类型骨肉瘤2.1 血管扩张型骨肉瘤(telangiectatic osteosarcoma) X线为纯溶骨性病变伴渗透型边缘,提示肿瘤浸润性生长.有时肿瘤边界可比较清楚,类似动脉瘤性骨囊肿,但肯定缺乏周围硬化带.如果病变内有明显硬化应排除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诊断,但也并不是所有纯溶骨性改变的骨肉瘤都是血管扩张型.肿瘤常快速生长,骨皮质破坏,软组织内肿块和骨膜反应均十分常见.Codman三角见于78%病例.在MRI中T1显示异质性低信号,T2呈高信号伴多发性囊腔,囊内有液平.

    作者:蒋智铭;张惠箴;陈洁晴;黄瑾;刘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及其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人类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常与非随机性染色体异常(包括基因组缺失、获得、扩增和重排等)有关[1,2].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技术可以快速全面地分析肿瘤组织DNA拷贝数的变化,并在中期染色体上定位,对于肿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CGH至今未应用于临床,一个主要的障碍是使用中期染色体铺片作为杂交靶,其局限性为:(1)CGH的分辨率低,不能发现小于2 Mb的DNA获得和缺失;(2)不能将DNA拷贝数变化与基因或基因标记物直接联系起来;(3)虽然可经计算机软件识别每条染色体,但仍需要经验丰富的人员进一步确定,这限制了CGH的自动化操作和高通量分析[3~5].为了克服CGH的局限性,人们发明了微阵列 - 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matrix-CGH)技术,将DNA克隆或cDNAs做成微阵列,代替中期染色体作为杂交靶,不仅使分辨率提高,甚至可以确定肿瘤相关基因并提供精确的定位[3,4,6~8].尽管array-CGH问世不久,但已广泛用于各种肿瘤的研究和诊断.笔者就array-CGH的原理、方法及其在肿瘤学中的应用和意义综述如下.

    作者:孙燕;孙保存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型套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大肠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MLP)型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确定1例肠道MLP/MCL的免疫表型,抗体包括CD5、CD10、CD19、CD20、CD22、 CD79α、bcl-6、bcl-2、CD23、CD43、cyclinD1等.结果末端回肠、右半结肠、直肠分别见多发性息肉.镜下见肿瘤性淋巴细胞呈弥漫型及结节型生长.瘤细胞表达全B细胞标记,CD5+,CD10-, cyclinD1+,CD43+,CD23-,bcl-6-,bcl-2+.结论 MLP是一种罕见的独特的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几乎均为MCL,具有特殊的免疫表型,需与其他类型B细胞淋巴瘤鉴别.MLP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预后较差,应按中高级别恶性淋巴瘤给予系统性联合化疗.

    作者:施红旗;张谷;楼善贤;吴能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软组织平滑肌肉瘤3p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软组织平滑肌肉瘤染色体3p上错配修复基因hMLH1附近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了解其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PCR-SSLP法对22例软组织平滑肌肉瘤3p上5个标记的微卫星不稳定性进行检测,并结合病例的临床资料,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平滑肌肉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22例平滑肌肉瘤中17例检出MSI(77.3%),MSI带型以肿瘤与其相应正常组织相比,出现条带的增加或减少为主.女性患者MSI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MSI阳性是与生存率相关的有意义的预后因子(P《0.05),多因素分析则显示MSI阳性及患者年龄大于50岁与临床预后良好明显相关(P《0.05).结论平滑肌肉瘤染色体3p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生率高,提示hMLH1可能在该肿瘤中存在异常,检测MSI有助于平滑肌肉瘤的预后判断.

    作者:彭惠;杨光华;步宏;郭立新;王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乳腺平坦型上皮不典型病变的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

    目的探讨乳腺平坦型上皮不典型性病变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观察49例乳腺癌和5例乳腺良性病变中平坦型上皮不典型性病变的HE形态,对其中25例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选用的一抗有CK8、EMA S-100蛋白、SMA、c-erbB-2、E-cad、PCNA及p53,少数病例加做CK(34βE12)标记,1例贴壁性癌加做CK5、bcl-2及GCDFP-15标记.结果平坦型上皮不典型病变有以下特征:①TDLU轮廓保存,导/小管扩张,内衬单层或多层有轻重不等不典型性的柱状/立方上皮,常有胞质顶突,细胞排列成平坦层状,少有向腔内突起,腔内可有蓝色絮状物或微小钙化,重度病变可有局部的沙丘-斑块状突起及少量微乳头.②免疫表型:柱状细胞表达CK8、EMA;中/重度病变表达c-erbB-2、E-cad;不表达CK(34βE12)及CK5;PCNA表达率因病变程度而异;1例贴壁性癌表达p53,部分细胞顶突GCDFP-15阳性,bcl-2阴性.③按平坦型不典型病变与癌的关系分为3组:Ⅰ组40例,两者形态上仅为伴随关系;Ⅱ组5例,形态学显示两者间有移行或细胞特征相同,提示两者间有内在联系;Ⅲ组4例,贴壁性导管原位癌,伴小叶内或小叶外微量浸润.结论平坦型上皮不典型病变中少部分(本文的Ⅱ、Ⅲ组)应视为原位癌和(或)浸润癌的癌前病变.

    作者:龚西騟;孟刚;杨枫;闻祥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犬慢性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目的研究犬慢性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利用4只杂种犬建立慢性肺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慢性缺血期和再灌注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计算受损肺泡百分率.结果缺血期:左肺部分区域灶性肺泡出血及肺泡膨胀不全,部分肺泡上皮细胞及肺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空泡化、嵴溶解,同例对照右肺正常;再灌注期:左肺肺泡出血加重,肺间质和肺泡腔内有水肿液,肺血管内中性粒细胞聚集,受损肺泡百分率明显增加,部分肺泡上皮细胞和肺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空泡化﹑嵴溶解加重,并出现肺泡上皮细胞坏死,同例右肺较左侧病变轻.结论肺组织缺血期损伤不明显,再灌注期出现比较明显的肺损伤.

    作者:顾晴;何建国;程显声;阮英茆;吴振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浅谈妇产科病理诊断

    (续上期)2.8 卵巢2.8.1 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与宫内膜样囊腺癌前者囊壁常分布大小不等乳头、簇状结节,光镜下除衬覆1~3层不等异型浆液性上皮外,及 1~3级乳头状分枝或筛状结构,常伴砂砾体沉着,后者往往呈钝、粗、宽乳头状结构,及大小不等腺腔为主,衬覆异型子宫内膜型上皮,高分化者常伴有鳞状分化,或伴发透明细胞癌,若同时伴发子宫体子宫内膜样腺癌,其肿瘤直径《2 cm,局限于宫内膜或浅肌层,若超过此范围应视为肿瘤转移至卵巢.见图34a、34b.

    作者:范嫏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发病极早期的VEGF和MMP-2表达(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影响生育期妇女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利用免疫缺陷鼠种植人子宫内膜的模型是成功的,能够为我们提供研究内异症在腹膜腔环境内早期发生的条件.但因价格较为昂贵限制了该模型的推广,而国内有学者发现利用普通小鼠建立的内异症模型亦适于早期内异症发病的研究[1].文献报道,内异症患者子宫内膜和正常妇女的子宫内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VEGF和MMP-2可能参与了内异症的发病过程.本实验研究了它们在内异症发病极早期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内异症的发病机制.

    作者:宁维翾;黄荷凤;金帆;周彩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SARS肺部病变胶原纤维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SARS肺部病变形态特征和探讨胶原纤维在SARS肺部病变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4例SARS肺标本组织,经HE、苦味酸天狼猩红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或偏振光观察胶原纤维的分布及表达.结果 SARS肺部病变发展过程分3期:急性渗出期、纤维增殖期、胶原化期.急性渗出期:胶原纤维较正常稍增多,可见Ⅰ、Ⅲ、Ⅳ型,Ⅰ型较多;纤维增殖期:Ⅰ、Ⅲ、Ⅳ型胶原纤维增多;胶原化期:基膜及肺间质Ⅳ型胶原显著增多,而Ⅰ型胶原明显减少.结论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及代谢异常是导致肺纤维化重要因素之一,苦味酸天狼猩红和免疫组化联合应用对认识胶原纤维的变化规律起到互补作用.

    作者:田野;赖日权;顾莹莹;张伟;刘芳;冯晓冬;赖晃文;陈国勤;王卓才;杨通;杨传红;刘幕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乳房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硬结的细针吸取细胞学观察

    目的观察乳房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硬结的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FNAC)改变.方法对20例采用2种假体(凝胶、自体脂肪颗粒)隆乳术后引起的硬结进行FNAC检查,其中4例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主要细胞学改变是见不同假体物,如紫蓝、淡蓝色胶样物或变性坏死的脂肪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等.4例FNAC与病理组织学检查基本相符.结论乳房假体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组织反应,还可出现其他并发症,首要表现为硬结;某些假体(如硅胶)可能对机体组织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因此,隆乳应谨慎,特别是未婚妇女,隆乳术后须密切随访.

    作者:许欣;胡维维;陈凤兰;梁英锐;李广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猝死尸体解剖28例分析

    目的分析猝死的原因、特点及不明原因死亡的疾病分布.方法收集不明原因死亡的尸体解剖材料116例,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部分做了法医学的毒物分析.结果在116例尸检中,90.5%明确了死亡的主要病因.猝死28例,其中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占首位,共16例;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疾病、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呼吸系统疾病和婴幼儿猝死综合征.结论科学、正确地进行尸体解剖,不但可明确死因、丰富和发展相关临床学科的内容,而且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及准确鉴定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海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