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诊断

丛文铭;张树辉

关键词:肝肿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摘要: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是一种肝脏良性间叶性肿瘤,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等3种成分按不同比例组成[1],以往常被误诊为肝细胞癌、肝肉瘤或间叶性错构瘤等良、恶性肿瘤[1,2].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脏器恶性肿瘤术后肝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目的探讨肝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罕见多脏器恶性肿瘤术后肝黏膜相关淋巴瘤病例结合文献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患者于8年和3年前先后发生胃恶性间质瘤、阴囊阴茎皮肤湿疹样癌,有长期化疗史.肿瘤组织学以单核样B细胞为主,并有淋巴滤泡和淋巴上皮病变形成.免疫表型示瘤细胞CD45、CD79α、CD20阳性,CD5、CD10、ALK、TdT阴性,bcl-2、Ki-67少数肿瘤细胞阳性.结论肝黏膜相关淋巴瘤可以发生于多脏器恶性肿瘤术后,其发病可能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有关,诊断本病时需与肝继发性淋巴瘤及肝的炎性假瘤鉴别.

    作者:陈锦芳;印洪林;孟奎;陆珍风;周晓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绒毛叶状分割性子宫平滑肌瘤1例及文献复习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0岁,因月经次数减少半年,下腹部包块就诊.体检发现右下腹有包块,并有少量腹水.妇科检查发现右侧附件区10 cm×10 cm×5 cm包块,活动度可,无固定轻度触痛,子宫略大,左侧附件无异常.

    作者:奚政君;成宇帆;张文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颅后窝间叶性软骨肉瘤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1岁,因进行性头痛半年,出现面瘫及吞咽困难3个月,于2002年12月就诊.体检:左耳后包块2cm×2cm×2cm,表面皮肤无溃烂.

    作者:陈柯;螘国铮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鼻腔和鼻旁窦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1例

    患者男性,34岁.因反复鼻塞、流涕1年余,于1999年2月13日入院.患者病起时有间歇性鼻塞,后渐成持续性鼻塞,伴流黄稠状鼻涕和时有头痛.查体:心、肺、颈和腹部、耳、咽、喉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双下鼻甲较大,黏膜充血,双中鼻道内有半透明息肉状肿物填塞,以右中鼻道者明显,肿物表面覆有粘稠状脓性分泌物,各鼻旁窦区无压痛.

    作者:张胜泉;肖冠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数据分析系统

    目的设计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数据分析系统并在工作中应用.方法该系统选择了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常规光镜和免疫病理学检查、电镜检查.其中肾小球是研究重点,包括内皮细胞、基膜、上皮细胞、系膜细胞、系膜基质、毛细血管腔、肾小球囊等检查数据.结果通过多元分析,求出权值.据此对照数据库中各种诊断分类的权值相比较,提出接近的一种或几种病名供病理医师作诊断决策.系统还提供了各种检索和报表输出方式.结论该系统可以积累科学数据,协助病理医师诊断决策.并首次提出了诊断系数的概念,取值范围0~1,代表了病理诊断的可靠程度.

    作者:陶瑜;吴义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基因芯片在宫颈癌、卵巢癌和乳腺癌相关基因表达研究中的运用

    目的应用基因微矩阵芯片筛查妇科恶性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方法分别提取癌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mRNA,分别用Cy3-dCTP和Cy5-dCTP经反转录荧光标记cDNA,获得两组探针,将探针混合后与基因芯片H40s(基因点数为4 096点,上海联合基因公司提供)杂交,经严格洗片后用GenePix4000B扫描仪进行扫描,获得荧光信号图像,用GenePix Pro3.0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获得两种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信息.结果在子宫颈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24.61%(1008/4 096),其中表达降低(下调趋势)占11.28%(462/4 096);表达增高(上调趋势)占13.32%(546/4096).在卵巢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24.02%(984/4096),其中表达降低(下调趋势)占12.67%(519/4096),表达增高(上调趋势)占11.35%(465/4 096);在乳腺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占9.67%(396/4096),其中表达降低(下调趋势)占4.59%(188/4096),表达增高(上调趋势)的5.08%(208/4096).在3种癌组织中同时出现表达差异的基因有1.37%.结论子宫颈癌、卵巢癌和乳腺癌有多种基因表达失衡.

    作者:易广才;单祥年;邵振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诊断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是一种肝脏良性间叶性肿瘤,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等3种成分按不同比例组成[1],以往常被误诊为肝细胞癌、肝肉瘤或间叶性错构瘤等良、恶性肿瘤[1,2].

    作者:丛文铭;张树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脏平滑肌肉瘤1例

    患者女性,44岁.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2个月并逐渐加重入院.否认子宫等其它器官肿瘤史.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好,胸廓无畸形,左肺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左肺中下叶呈罗音,听诊呼吸音弱,两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作者:侯卫华;胡学信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星形细胞瘤中cyclinD1、p16表达及相互关系

    目的探讨cyclinD1和p16在星形细胞瘤恶性转变中表达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原位分子杂交和图像分析检测13例正常大脑组织和58例星形细胞瘤(Ⅰ~Ⅳ)cyclinD1和p16的表达.结果cylinD1 mRNA的表达在星形细胞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中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表达阳性率增高.p16蛋白和p16 mRNA的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肿瘤组织中p16蛋白和p16 mRNA两者表达量都高于正常脑组织.结论癌基因cyclinD1过度表达和抑癌基因p16表达降低都参与星形细胞瘤恶性进程,且发生恶性转变时,高表达的cyclinD1刺激了p16的表达.cyclinD1和p16表达的变化与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王怡;王国英;张华献;孙孟红;施达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参考文献著录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卵巢幼年性粒层细胞瘤伴Maffucci综合征

    目的探讨幼年性粒层细胞瘤和Maffucci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两者伴发的原因.方法对1例伴Maffucci综合征的幼年性粒层细胞瘤进行HE、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幼年性粒层细胞瘤多发生于20岁以下患者,儿童患者常表现为青春期前假性性早熟,生育期妇女常表现为月经紊乱.组织学上具特征性滤泡结构,丰富的嗜酸性或空泡化胞质,无核沟及Call-Exner小体,核分裂象多见.Inhibin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Maffucci综合征为先天性软骨发育异常,易合并恶性肿瘤.14例卵巢幼年性粒层细胞瘤伴Maffucci综合征或Ollier病中卵巢肿瘤和骨病变有同侧分布倾向.结论幼年性粒层细胞瘤合并Maffucci综合征可能为系统性中胚叶发育异常所致.

    作者:袁键群;林小娜;许敬尧;祝佳;郑伟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远程病理会诊回顾分析

    病理图像远程会诊[1,2],既为基层病理医生解决疑难、罕见或一些复杂的诊断问题提供了方便,也为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将我院进行远程病理会诊的情况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董都选;石萍霞;李允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肝细胞肝癌肿瘤血管生成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肿瘤血管生成与临床病理的意义,及其调控因素p5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经手术治疗的HCC 60例,分别进行HE染色和p53、VEGF和CD34的免疫组化染色.根据CD34阳性结果计数测定MVD.记录HCC患者的手术及临床病理特征如AFP结果、包膜情况、肝内转移、病理分级汇管区癌栓等资料,并将p53、VEGF和MVD结果分别与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VD值在汇管区癌栓组(220.76±89.84)和肝内转移组(225.31±87.17)高于无汇管区癌栓组(168.79±87.57)和无肝内转移组(173.05±89.40),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表达的阳性率在汇管区癌栓组(71.43%)、肝内转移组(75%)和包膜完整组(75%)中均高于无汇管区癌栓组(41.03%)、无肝内转移组(43.18%)和无包膜(40%)或包膜不完整组(35.29%),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在汇管区癌栓组(57.14%)、肝内转移组(62.50%)和中低分化组(41.30%)中均高于无汇管区癌栓组(20.51%)、无肝内转移组(22.75%)和高分化组(7.14%),差异有显著性(P<0.05).当p53蛋白表达阳性时,MVD值增高(221.90±73.19),与p53表达阴性组(169.53±94.92)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与MVD之间密切相关,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p53与VEGF之间也存在较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p53基因和VEGF相互作用影响MVD,通过促进HCC肿瘤血管的生成而促进HCC的生长和浸润转移,p53、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HCC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作者:高志芹;燕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色素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8例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

    目的探讨色素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色素型DFSP进行了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中4例做电镜观察.结果色素型DFSP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肿瘤生长方式与普通型DF-SP相同.随访结果3例发生复发,无1例发生转移.4例肿瘤切面见浅黑色或黑色斑.所有病例既可见典型的DFSP组织形态学特征,同时又见散在性分布、数量多少不等的黑色素细胞.本组6例瘤组织显示普通型DFSP图像,2例部分区域显示纤维肉瘤型DFSP图像,偶可见血管壁平滑肌增生形成的肌样结节和黏液样变性区.Fontana染色黑色素细胞呈阳性,Perls染色则为阴性.梭形瘤细胞呈Vim和CD34阳性,CD34阳性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S-100蛋白和NSE阴性;黑色素细胞呈S-100蛋白和Vim阳性;纤维肉瘤型DFSP区Ki-67阳性表达率高于普通型DFSP区.电镜观察:可见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和含有许多成熟黑色素小体黑色素细胞.结论色素型DFSP是一种少见的DFSP亚型,临床病理特征与普通型DFSP对比有许多共同之处,需与动脉瘤样型纤维组织细胞瘤、弥漫性神经纤维瘤、细胞性蓝痣和促结缔组织增生性黑色素瘤鉴别.

    作者:郭立新;杨光华;姜勇;杨果;李俸媛;廖殿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脑室内囊肿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脑室内囊肿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组织发生.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技术,对5例脑室内囊肿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5例脑室内囊肿中,4例为侧脑室神经胶质囊肿,1例为第三脑室胶样囊肿.5例囊肿囊壁均由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内衬立方或扁平上皮细胞.GFAP显示4例侧脑室囊肿被覆上皮呈强阳性表达,第三脑室胶样囊肿不表达;CK显示第三脑室胶样囊肿上皮为强阳性表达,侧脑室神经胶质囊肿不表达.结论侧脑室神经胶质囊肿属于室管膜来源,第三脑室胶样囊肿属于内胚层来源.

    作者:周景;刘伟国;邓永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TGF-β异构体及其受体在胎儿和成人皮肤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3种异构体(TGF-β1,TGF-β2和TGF-β3)与其Ⅰ型受体TGF-βR(Ⅰ)在胎儿和成人皮肤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这4种蛋白在14例胎儿和6例成人皮肤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结果在妊娠早期的胎儿皮肤中,TGF-β1、TGF-β2、TGF-β3和TGF-βR(Ⅰ)呈弱阳性表达,随着胎儿生长发育,这4种蛋白的阳性细胞率逐渐增大,在后期妊娠胎儿和成人皮肤中这4种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其中TGF-β因子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内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中,TGF-βR(Ⅰ)则定位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上.结论TGF-β及其Ⅰ型受体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伤后修复十分重要.在妊娠早期的胎儿皮肤中,TGF-β1、TGF-β2和TGF-βR(Ⅰ)低表达可能与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相关.

    作者:陈伟;付小兵;孙同柱;杨银辉;赵志力;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男性乳腺腺肌上皮瘤1例

    患者男性,41岁.因左乳头旁肿块多年,胀痛1个月入院.体检:左侧乳头旁触及4 cm×3 cm×3 cm包块,质硬,可活动,表面尚光滑.行手术切除,术中见境界清楚包块,质适硬.

    作者:廖秋林;赖日权;陈晓东;冯晓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介绍一种神经髓鞘染色法

    有髓神经纤维轴突外包裹髓鞘,任何因素的神经纤维损伤,均可导致髓鞘的变性、崩解或脱失.普通染色中髓鞘不易着色,在正常或病理情况下均需用特殊染色法来观察髓鞘的损害程度.

    作者:田玉旺;丁华野;李琳;李丽;黄晓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成纤维细胞及角朊细胞生长因子对HCE16/3细胞的趋化作用

    众所周知,伤口愈合时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在某些趋化物作用下可向伤口迁移,而对影响上皮细胞迁移的趋化物却了解甚少.近有研究显示某些生长因子可刺激角朊细胞迁移[1].

    作者:郑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医源性粒细胞减少并继发性肺曲菌病1例尸检分析

    肺曲菌病是由曲霉菌感染机体所引起的一种肺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使用抗生素、抗结核药、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时间较长者易发生;肺癌和结核空洞也可伴发曲菌寄生而形成继发性曲菌病.

    作者:周春辉;王华新;罗锐;孙雷;李连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