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
目的:分析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PCMT)的发病学特点、病理组织类型及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HE染色,组化及免疫组化标记对9例PCMT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对其临床资料作了分析.结果:根据形态学发现和免疫组化结果,9例PCMT可分为心脏恶性间皮瘤(3例)、血管肉瘤(2例)、B细胞淋巴瘤(2例)、心包胸腺瘤(1例)及交界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结论:PCMT很少见,多见于中年男性,好发于心房,多数恶性肿瘤预后差,肿瘤类型多,形态结构复杂,免疫组化标记对确定肿瘤起源很有帮助,早期发现、准确诊断与局部肿瘤全切除,对肿瘤的治疗和预后分析非常重要.
作者:叶明福;张哉根;王亚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续本刊2000;16(2):147~8)2.3 细胞角质素(+)间质网状细胞(cytokeratin-positive intestitial reticulum cell, CIRC)[1~3] 在正常淋巴结、淋巴结炎(尤其是弓浆虫淋巴结炎和HIV感染)和其它反应性增生或伴有原发性/继发性肿瘤的淋巴结中几乎都存在,属于淋巴结自身固有的细胞成分.在20世纪90年代前,认为它们是转移癌细胞,但在临床上详细寻找原发灶均未果,并经过长期随诊也都没有发现内脏肿瘤.CIRC主要分布于被膜下和滤泡间区间质内,反应性增生时可扩展到髓质.数目多少不等,即使在同一病例同一次活检的各个淋巴结也可有很大差别.
作者:严庆汉;王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在手术室开展术中冷冻切片病理诊断对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影响以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997年1月~1999年12月间2 966例术中冷冻常规病理切片的病理诊断.结果:手术室组良性病变占65.12%,高于病理科组的55.11%;手术室组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0.33%和0.66%亦略高于病理科组0.15%和0.50%;其次,手术室组日平均例数达到6.15例,比病理科组的1.68例明显增多.结论:在手术室开展术中冷冻切片和病理诊断,大大满足了临床医师手术中确定病变性质的要求,而且有利于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间沟通.
作者:陈丽荣;姚丽芳;周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PTEN又名MMAC1或TEP1,其表达产物参与细胞骨架重组及由此引发信号传导并影响细胞转移.目前,有关PTEN的研究多集中于基因的突变和缺失,而对PTEN基因蛋白的表达则研究极少,尤其是肝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文献报道.为此,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肝细胞肝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及p53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以探讨两种抑癌基因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41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为1996~2000年邮电总医院病理科存档外科手术标本.年龄25~72岁,平均47岁,男31例,女10例,根据组织结构、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分为高分化癌11例,低分化癌30例.所有标本均为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于癌及癌旁2 cm以外处取材,石蜡包埋,4 μm厚连续切片.
作者:叶大雄;张晋夏;孟芝兰;刘彤;杨春明;姜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涎腺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涎腺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全部病例的组织学标本重新进行镜下观察. 结果:涎腺癌肉瘤临床表现常为迅速增大的颜面部肿物并伴疼痛.光镜下组织学观察常可见肉瘤和癌两种成分并存,癌多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肉瘤以骨或软骨肉瘤为主.结论:涎腺癌肉瘤的临床特点与涎腺其他恶性肿瘤较难区别,但涎腺癌肉瘤的恶性程度极高.
作者:周峻;董绍忠;金岩;杨连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院从1993年8月起至今采用自制的小组织标本固定邮寄盒接收外院肾穿、胃镜、皮肤等大量邮寄标本,其中皮肤标本70余例,要求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带、疱疹样天疱疮等免疫复合沉积物,本试验旨在探讨远程皮肤病理免疫组化染色前处理的佳方法.
作者:熊喜生;曾玲;朱育莲;郑智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EB病毒(EBV)感染p53、p21ras蛋白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以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瘤细胞p53、p21ras基因的表达及EBV寡核苷酸探针(EBER)原位杂交.结果:19例肠道NHL好发部位于小肠下段和结肠,以单发瘤结节多见,常伴有表面溃疡形成.经免疫组化证实3例为T细胞淋巴瘤(15.79%),16例为B细胞淋巴瘤(84.21%).依WHO分类,T细胞淋巴瘤为外周T细胞性(2/19例)和T/NK细胞性(1/19例).B细胞淋巴瘤为弥漫性大细胞性(4/19例)、边缘区B细胞性(11/19例)和小淋巴细胞性(1/19例).EBV-EBER原位杂交3/19例有阳性表达,均为T细胞淋巴瘤,阳性细胞占肿瘤细胞的30%~80%.B细胞淋巴瘤未见阳性.p53的表达共有12例,占全部病例的63.16%,11例有p21ras的表达,为57.9%.有8例同时检出p53和p21ras的表达.结论:肠道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发,并以惰性为多见.如为T细胞性淋巴瘤,提示多是侵袭性,且T细胞淋巴瘤与EBV相关性较高,而B细胞淋巴瘤无相关性.p53的表达与EBV感染无明显相关性,而p21ras的表达与EBV感染似有关系.
作者:顾依群;刘淑云;李宁;李敏;高子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赖英荣;陈振光;钟觉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WHO新分类中如何评价组织细胞肉瘤新的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依然把组织细胞肉瘤(histiocytic sarcoma)作为一个独立的罕见病[1].定义该瘤是一种形态和免疫表型均与成熟组织细胞相似的细胞恶性增生,表达1种或1种以上组织细胞标记,但不表达树突细胞标记,并且不伴有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作者:龚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预后.方法:报道2例罕见的椎管内软脊膜黑色素细胞瘤(0.05%),并结合国内外文献中报道的58例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进行讨论.结果:2例均为女性,分别为14岁和46岁,肿瘤均发生于脊髓软脊膜,大体上呈黑色,包膜完整.光镜下见瘤细胞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而成,细胞无异型,大部分瘤细胞质内含有多量黑色素颗粒,核分裂象无或偶见(0~1个/10HPF),无出血坏死.免疫表型HMB45和S-100蛋白呈阳性表达.1例颈髓单发者全切除术后生存14个月,无肿瘤复发.另1例开始为颈髓单发性,全切除术后12年复发,为颈、胸髓多发性,再次行肿瘤部分切除术.结论: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相对良性,好发于后颅凹及脊髓的软脑脊膜,具有明确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有助于本瘤与其他黑色素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早期完全切除有望治愈或减少复发,术后放疗对控制复发并无意义.
作者:赵燕;李南云;周晓军;陈忠豪;吴波;马恒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女性死婴,为40+3周新生儿.其母,25岁,孕40+3周,因阴道流水伴下腹胀痛半小时入某区妇产科医院待产诊断为:(1)G2P+10,40+3周宫内活胎;(2)胎膜早破.给予胎膜早破待产常规护理、加强母婴监护、争取阴道分娩.孕妇于入院当天顺产一活女婴,产下后Apgar评分1 min评4分,立即进行一系列抢救后5 min评6分,10 min评8分,送新生儿病房,诊断为:(1) 新生儿窒息;(2) 吸入性肺炎.继续吸氧、吸痰、保暖等处理.数分钟患儿病情不稳定,出现呼吸不规则、三凹征、全身皮肤紫绀、肌张力减低,立即给予胸外按摩、纠酸、抗炎、改善循环、激素等治疗,呼吸稍好转,征得家属同意后立即转华西医科大学附二院,经治疗无效死亡.
作者:易旭夫;邓振华;陈晓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笔者利用国产端粒酶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在大肠癌组织的石蜡切片中检测端粒酶活性,获得满意结果.现将应用该方法的体会简要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手术切除的新鲜大肠癌组织20例,对离体组织立即液氮冷冻,-80℃冰箱保存.标本分为2份,1份在做5 μm厚连续冷冻切片;另1份经10%中性福尔马林或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做5 μm厚石蜡切片.
作者:孙保存;刘易欣;赵秀兰;蔡春友;阎雪燕;王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鼻浆细胞性黏膜炎(NPCM)与鼻浆细胞瘤(NP)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NPCM与6例NP进行临床病理观察,用S-P法做免疫表型分析(Igκ、Igλ和Pc).结果:(1)NPCM与NP均以鼻阻和鼻衄为主要症状,以病变局部结节状或息肉样新生物为主要体征.(2)NPCM的浸润细胞均为成熟浆细胞, 常伴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NP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一,3例以成熟浆细胞为主,余3例有数量不等的分化较差的浆细胞.瘤细胞向深部组织呈浸润性生长.(3)免疫表型:11例病变组织中的浆细胞均表达浆细胞标记Pc.4/6例NP的瘤细胞仅表达λ轻链,2例κ轻链呈阳性;NPCM浸润的浆细胞呈多克隆性增生.结论:NPCM与NP有相似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时须将形态学与免疫表型分析结合考虑.
作者:姜余梅;刘卫平;廖殿英;李俸媛;唐琼兰;李甘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2例(低度恶性23例,中度恶性36例,高度恶性43例)NHL p53蛋白表达,根据p5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率将其表达水平分为4级:0级(阴性),1级(1%~25%),2级(26%~50%),3级(>50%).结果:低度恶性组20/23(87%)p53表达为0级,中度恶性组31/36(86.1%)表达为1级,高度恶性组33/43(76.7%)表达为2~3级.25例随访7~68个月,p53 0~1级NHL完全缓解率(CRR,11/14)高于p53 2~3级NHL CRR (1/11,P<0.01),前者生存率(13/14)高于后者(3/11,P<0.01).NHL p53蛋白表达水平与其恶性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p53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是判断NHL恶性度、疗效及预后较可靠的参数.肿瘤性p53蛋白表达检测对中高度恶性NHL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作者:黄春鑫;林链凤;李捷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病理标本的不同取材方法对脉络膜浸润检出率的影响,寻求理想的常规取材方法.方法:复查297只原发摘除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的病理切片,比较五平面取材法(151只眼)和单平面取材法(146只眼)对脉络膜浸润的检出率. 结果:五平面取材法对脉络膜浸润的检出率(31%)明显高于单平面取材法(17%),且主要是对玻璃膜在肿瘤细胞影响下发生变化的检出率高.脉络膜浸润的各期都主要分布在五平面取材法的各平面上.结论:五平面取材法能提供判断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较大量病理信息,在日常医疗工作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能够承受,可作为常规取材方法应用于临床.连续切片取材只作为在特殊情况下对五平面取材法的补充.单平面取材法有可能丢失一些重要的病理信息而应由五平面取材法代替.
作者:杨红;Harald schilling;Rudolf EFFERT;Achim Wessing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性,15岁.因阵发性腹痛入院.患者10余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脐周疼痛,阵发性,持续数日、数月发作1次,伴轻度恶心、呕吐、大便减少.近1月来发作频繁.体检:腹部可触及一包块.CT及MRI示:盆腔及中下腹区巨大囊实性占位.临床诊断:回肠系膜淋巴管瘤.硬膜外麻醉下行回肠部分切除吻合术,术中见回肠起始段肠系膜增厚,内有大量乳白色液体,部分肠管呈乳白色,病变肠管切除.
作者:尹玉;刘劲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ML)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已在1997年WHO淋巴组织肿瘤新分类中确定[1],发表的有关文献也日渐增多.由于病理学工作者可能对此认识不足,导致误诊、漏诊者屡见不鲜,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为此作者综合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多年工作体会将MALT-ML的概念与诊断标准作一介绍,供同道参考.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基因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明的高效率核酸分析技术之一,可以将生命科学研究中许多不连续的分析过程连续化和微型化,同时检测比较生物样品中多个已知或未知序列的表达状况.近来研究证实,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是多种肿瘤相关基因表达失常或许多肿瘤抑制基因失活所致.基因芯片为研究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基因开关及表达程度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被越来越多的肿瘤生物学家用来比较肿瘤组织与相应正常组织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肿瘤生长的各期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基因芯片技术在肿瘤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刘莹;王家跃;刘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动脉内膜损伤后狭窄的发生机制.方法:用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腹主动脉下端内膜损伤后狭窄模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增殖内膜中血管平滑肌(VSMCs)增殖、凋亡及相关基因c-fos、c-myc、p53和PCNA的表达.结果:术后1~2周PCNA达到高峰,与4周~12周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TUNEL在术后4个月内保持低水平,损伤后4个月内VSMCs凋亡低于增殖水平.术后1~2周,c-fos、c-myc mRNA表达强阳性,在3个月后未见表达.p53只在1周内有弱阳性而其余各时间点未见表达.结论:VSMCs增殖和凋亡的失衡与动脉内膜损伤后狭窄密切相关,c-fos和c-myc参与了VSMCs凋亡和增殖的调节,抑制动脉内膜损伤后狭窄可采用调节增殖与凋亡平衡的联合策略.
作者:姚玉宇;冷静;彭韬;尹航;黄峻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