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龙;王鸿雁;赵盼
患者女性,70岁,上腹部规律性阵痛伴返酸、嗳气数年余,近10d上腹部胀痛、恶心并呕吐隔夜宿食入院.发病前16年因乙肝性肝硬化门脉高压曾行脾脏切除术.
作者:刘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肌源性调节蛋白在小细胞恶性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6例小细胞恶性肿瘤,包括19例的胚胎性横纹肌肉瘤、6例的腺泡状横纹肌肉瘤、3例的Wilm瘤、14例的Ewing肉瘤/PNETs、14例的神经母细胞瘤以及4例的多形性横纹肌肉瘤行MyoD1、myogenin、MSA、desmin、myoglobin和CD99染色标记.结果:MyoD1和myogenin阳性核染色分别见于21/29(72.41%)和20/29(68.97%)的横纹肌肉瘤.除多形性横纹肌肉瘤外,4例MyoD1与5例myogenin核染色阴性者没有重叠.3例Wilm瘤中2例幼年型MyoD1核染色阳性,而myogenin只有1例核染色阳性,另1例成年型Wilm瘤二者均染色阴性.14例的Ewing肉瘤/PNETs和14例的神经母细胞瘤未见核阳性染色.MyoD1和myogenin核阳性染色与横纹肌肉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在较小的原始肿瘤细胞中MyoD1和myogenin核染色比例较高,而具有骨骼肌分化的、较大的横纹肌母细胞核阳性染色比例较低.在横纹肌肉瘤中,MyoD1阳性核染色的肿瘤细胞比myogenin多,myogenin多在小的肿瘤细胞核上染色,而MyoD1无论小的原始肿瘤细胞或是稍大的具有骨骼肌分化的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MSA、desmin和myoglobin在小细胞肿瘤中染色的敏感性较低.结论:对于小细胞横纹肌肉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MyoD1和myogenin是两种高度敏感性和高度特异性的抗体,当疑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或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时,应使用一组抗体,包括MyoD1、myogenin、MSA、desmin、myoglobin等有助于确定诊断.
作者:张声;曾赛凡;苏子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组织芯片又称组织微阵列,是将数百个组织按预先设计的需要在某种载体(如载玻片、尼龙膜片等)上排列成矩阵的缩微组织切片.
作者:孙保存;张诗武;赵秀兰;张立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新近研究发现,在实体肿瘤组织中,如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结肠癌等,NOS活性和酶蛋白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密切相关[1].
作者:刘钧;赵永年;朱治健;黄一凡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前,对Epon812包埋的半薄切片进行光镜观察,其染色多数采用盐基性染料如美蓝、甲苯胺蓝、结晶紫、硫堇和碱性品红等无需脱脂的单色染色法.
作者:杨传红;赖晃文;郑文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喉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2例患者的临床病史、肿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及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以声音嘶哑、喉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病变均位于声门上,以具有丰富嗜酸性胞质、巢状排列为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免疫组化表达神经内分泌肿瘤标志物.2例均因短期内发生肿瘤广泛转移而死亡.结论:喉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属于高度恶性的肿瘤,形态上需与低分化鳞癌、甲状腺髓样癌、肺神经内分泌癌、副神经节瘤和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等相鉴别.
作者:房新志;王振华;柴敏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理检查送检单作为一种反映患者基本情况的信息记录,是联系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的纽带.
作者:王力;蔡学敏;杨举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正常细胞转化成恶性细胞的整个演变过程中,均涉及到癌基因及相关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
作者:罗泊涛;郑洪;李德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骨组织脱钙制片是临床病理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手段,而选择适当的脱钙液、脱钙方法以及掌握脱钙的时间往往与骨组织的制片质量密切相关.
作者:刘获;廖云萍;文小笛;陈森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p16/INK4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和p16、cyclinD1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p16/INK4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cyclinD1蛋白的表达.结果:3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7例p16免疫组织化学阳性,15例cyclinD1阳性,组织学和统计学分析显示p16与cyclinD1的表达呈负相关.4例检出p16/INK4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但与p16失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可检出p16/INK4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而甲基化不是引起p16失表达的主要原因.(2) p16与cyclinD1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细胞周期调控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表达的反馈机制.
作者:张帆;吴平平;朱建善;颜召文;李晓芳;姜叙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女性,48岁,以左侧颈部肿块就诊.体检时发现颈部左侧近圆形肿块,直径2.5 cm,活动尚可,不发热.
作者:王妍;米小轶;谢成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儿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53例肾穿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肾小球局灶节段性透明变性及间质泡沫细胞浸润在小儿原发性FSGS中是一个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原发性FSGS中,尖端病变一型预后良好.一部分轻微病变患者可能发展为FSGS.出现继发性FSGS则是预后不良的表示.结论:区别原发性还是继发性FSGS对临床治疗、估计预后意义重大.
作者:吴湘如;卫敏江;张忠德;储谦;张凤英;殷敏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拓扑异构酶(Topo-Ⅱ)、谷甘胱肽-S-转移酶(GST-π)和p53的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生存率的相关性及其协同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6例术前未进行化疗的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Topo-Ⅱ和p53的表达.结果:P-gp、GST-π和p53的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与生存率明显相关(P<0.01).Topo-Ⅱ的表达与本组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结论: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和p53的表达,对肿瘤的化疗药物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小岩;施作霖;李燕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女性,47岁,已婚.因下腹部痛伴腰骶部酸痛7d入院,无发热及阴道流血.
作者:王玉兰;张新华;孟奎;石群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在医学研究中,通过组织切片来观察疾病的病理变化极为重要.
作者:李莉;翟同钧;陈融;胡维诚;Patricia D.Polinsky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对50例结直肠癌标本及21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进行免疫组化S-P法测定癌组织中TP的表达情况;通过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癌组织中的MVD.结果:结直肠癌细胞的TP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P<0.01);TP阳性组中局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于TP阴性组;TP阳性组的MVD高于TP阴性组;它们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直肠癌中高、中、低分化癌组之间的T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癌细胞中TP的表达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级别无关.
作者:卓丽娟;施作霖;李燕辉;高凌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癌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重点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常规10%福尔马林液固定标本,HE染色或LSAB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肾上腺皮质癌标本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6~65岁,平均40岁.功能性8例,无功能性10例.病理组织学特点,肿瘤体积大,可有包膜,出血坏死常见,核异型,核分裂象多见,嗜酸细胞>70%,有包膜、血管及周围组织浸润,远处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未发现肾上腺皮质癌特异性标记抗体.结论:对于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断,应将临床和病理组织细胞形态学主要特征与肿瘤浸润及转移的生物学行为相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作用.
作者:杨践;陆建波;许海敏;陈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鉴别肺原发性腺癌与转移性腺癌中的临床病理应用价值.方法:20例肺原发性腺癌:10例高分化,包括3例乳头状、3例腺泡状、3例混合型腺癌和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10例低分化,包括4例黏液腺癌(其中1例为印戒细胞癌)和6例混合型腺癌.另选20例的胃肠道及卵巢腺癌,免疫组化应用TTF-1抗体.结果:95%的肺原发性腺癌表达TTF-1,而胃肠道及卵巢腺癌完全不表达.结论:对于确定肺原发或转移性腺癌的病理诊断,TTF-1是一个有用的特异性抗体,特别是在体积较小的肺活检标本或原发灶不明而仅有肺内转移时.
作者:韩高华;周晓军;孟奎;陆珍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人骨肉瘤OS-732细胞系促血管生成作用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对其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通过解剖显微镜、光镜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人骨肉瘤OS-732细胞系血管生成活性,并探讨VEGF抗体的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结果:OS-732细胞系具有较强的促血管生成能力,鸡胚绒毛尿囊膜移植瘤组织中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均呈阳性表达,且VEGF呈持续高表达.给予VEGF抗体后VEGF抗体组血管数目、瘤细胞数低于PBS对照组.结论:VEGF、bFGF、TGF-β1可能共同参与骨肉瘤OS-732细胞系诱导的血管生成,其中VEGF可能起着主要作用,VEGF抗体能抑制本细胞系的血管生成.提示VEGF抗体对骨肉瘤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颖嘉;文戈;王东;高奉浔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导管内扩散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组织学分级、c-erbB-2过表达及脉管累犯的关系.方法:对192例浸润性乳腺癌的导管内扩散情况及其与组织学分级、c-erbB-2过表达及脉管累犯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2例浸润性乳腺癌中,导管内扩散阳性88例(45.8%);其中脉管累犯阳性组中,导管内扩散阳性率为56.6%,明显高于脉管累犯阴性组(34.4%),且差异有显著性(P<0.005).导管内扩散阳性组中,c-erbB-2阳性率为72.7%,高于导管内扩散阴性组(54.8%),且差异有显著性(P<0.025).导管内扩散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 导管内扩散与组织学分级、c-erbB-2过表达及脉管累犯呈现正相关,浸润性乳腺癌中伴导管内扩散者更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作者:施红旗;刘庆伟;楼善贤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