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芷芬;朱元佑;苏海燕
目的:观察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10例pPNET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形态学上表现为小圆细胞性呈大片状排列,其间可见纤维结缔组织间隔,瘤细胞呈非典型性菊形团样结构;免疫组化显示NSE呈100%表达,Syn、S-100蛋白和Vim分别为80%(8/10)、60%(6/10)和66.7%(6/9).结论:根据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其免疫组化表型有助于pPNET的诊断.
作者:王志华;丁向东;牛俊扬;王晓秋;程荣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冻存复苏过程对保持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细胞组化、免疫组化以及图像分析等方法对冻存和非冻存(新鲜制备)的细胞在其形态及功能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两组ALP染色、茜素红S法、V-G法、免疫组化法的结果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细胞存活率与冻存时间密切相关;随冻存时间延长,其存活率下降.结论:两组细胞保持了某些相似的生物学行为,如细胞形态、生长过程、基质分泌等.冻存时间对保存的成骨细胞存活率有影响.
作者:曾敬;丘钜世;徐栋梁;张萌;梁惠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霍奇金淋巴瘤WHO新分类的可行性,并且和Rye分类进行比较.方法:将Rye分类的143例霍奇金淋巴瘤重新按照WHO新分类草案分型,比较两种分类各型的构成.所有病人均进行随访.结果:本组男女之比为2.3∶1.在结节硬化型中并未见到欧美文献报道的女性多于男性的情况;79%的病人发病年龄在30岁以下;90%病人的首发部位为颈部淋巴结.组织学分型:结节硬化型55例(38.5%),混合细胞型51例(35.7%),富于淋巴细胞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17例(12.0%),具有霍奇金淋巴瘤和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特点的恶性淋巴瘤8例(5.6%),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10例(7.0%).随访:143例中99例有随访(70.7%).WHO分型中以富于淋巴细胞的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病人的5年存活率高,达到56.6%,其次为结节硬化型55.8%,混合细胞型51.6%,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40.0%,具有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特点的恶性淋巴瘤0.统计学分析表明,除Rye分型的结节硬化型和混合细胞型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外,Rye分型的各亚型之间,WHO分型各亚型之间,以及Rye分型与WHO分型相应亚型病人的存活概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WHO分类草案中的结节硬化型的Ⅰ级和Ⅱ级病人的存活概率之间也未见到显著性差异(P值均大于0.05).结论:WHO的霍奇金淋巴瘤新分类草案在形态学改变的掌握和应用上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临床价值尚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赵春;张尚福;李甘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内分泌治疗已作为一种辅助措施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并取得满意疗效,其中三苯氧胺(tamoxifen,TAM)为研究多、应用广的药物,它不仅有效地用于乳腺癌的治疗,而且已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的预防,并认为这是好的预防药物[1].但是,随着TAM的广泛应用,耐药问题也显突出.为进一步观察耐TAM大鼠乳腺癌细胞在活体内的形态学特性,我们应用SD大鼠进行动物实验,复制成耐TAM乳腺癌动物模型,并观察移植瘤PCNA、ER、PR等在乳腺癌中表达特征.
作者:房广英;朱森林;苏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yclin D1蛋白与霍奇金淋巴瘤(HL)R-S/H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了40例HL中R-S/H细胞bcl-2、fas及cyclin D1的表达.结果:bcl-2和fas蛋白阳性信号在R-S/H细胞中主要呈浆-膜型.在HL 4种亚型(LP、NS、MC和LD)中bcl-2阳性细胞密度逐渐增高(P<0.05),而fas阳性细胞密度依次降低(P<0.01),并呈明显负相关(r=-0.5690).在40例HL中cyclin D1阳性表达率为70%(28/40),阳性信号主要位于核内; cyclin D1阳性病例中的bcl-2阳性细胞密度显著高于fas阳性细胞密度(P<0.01),而在cyclin D1阴性病例中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cyclin D1阳性和阴性病例中,bcl-2和fas阳性细胞密度均呈明显负相关(分别r=-0.6131, r=-0.7310).结论:cyclin D1可能在HL R-S/H细胞增殖中与bcl-2蛋白具有协同作用,并与fas蛋白一起调控R-S/H细胞的增生与凋亡;bcl-2和fas的表达与HL不同组织学亚型及预后有关.
作者:黎岳南;冯德云;郑辉;蒋海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与病理检查例1 女,58岁,因左前胸壁肿块1月入院.体检:左胸部肿块8 cm×6 cm,边界清楚,质中偏硬,无压痛;颈部、腋下、锁骨上下淋巴结未触及.CT示左胸壁巨大实质性肿块.临床诊断:左前胸壁肿瘤.术中见肿块巨大,位于肌肉层,鱼肉状.取局部肿瘤组织送病检.治疗及随访:患者行两个疗程COBDP方案化疗后,肿块基本消退,3年后死于肿瘤原位复发.
作者:蔡瑞霞;刘亮;卞国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编者按:为了推动病理新技术的开展,福州迈新公司有志赞助本刊<技术交流>栏目,支持学术交流,促进病理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凡其客户在本栏发表的优秀论文一律给予奖励,欢迎投稿.
作者:李海刚;林敏玲;吴东霞;苏逢锡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乳腺肿块种类繁多,术前检查往往不能确定良恶性,而在术中将印片与冷冻切片结合,可达到降低误诊率、快速病理诊断和指导临床医师确定手术范围的目的.我们通过对术中印片与冷冻切片相结合诊断乳腺肿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进一步提高术中乳腺肿块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兰玉华;熊红梅;郑雪梅;林岳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24岁.因干咳2月,胸痛、胸闷、心慌气急1个月于1999年3月23日来我院门诊.
作者:陆孝禹;肖立;殷于磊;罗建民;郑颂国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脏卵黄囊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标记对1例心脏卵黄囊瘤进行观察.结果:组织学瘤组织由多形性瘤细胞排列呈腺样、血管套样或网状结构,瘤细胞浆内外有玻璃样小滴.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AFP、AACT阳性.电镜下:肿瘤细胞胞浆内有微囊及致密电子颗粒,胞外亦见类似致密电子小体.结论:发生于心脏的卵黄囊瘤是极为罕见且高度恶性的,它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电镜检查可作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作者:张爱华;石群立;孙桂勤;严小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儿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 方法:对17例外检和尸检小儿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占小儿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8%;临床表现主要是外周淋巴结肿大及皮肤损害,长期反复发热常见;病理特征为淋巴结部分受累,成片异形大细胞侵犯淋巴窦及副皮质区,免疫组化CD30强阳性;预后相对较好. 结论:小儿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并不少见,需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T区或多形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蕈样霉菌病和转移性癌等鉴别.CD30、CD15、LCA和EMA免疫酶标检查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有用.
作者:张忠德;奚政君;吴湘如;殷敏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胃癌高发区人群胃粘膜病变的研究,对于探索胃癌高发因素和研究胃部疾病与胃癌的关系以及有效防治措施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这方面的研究国内报道甚少,并因不同高发区人群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各有其特点.
作者:惠起源;冯义朝;傅春明;赵振峰;杨玉梅;马霄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材料与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侧段的方法制成25只犬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分别于结扎冠状动脉术后的不同时期将犬处死,取出心脏.心脏标本按纵切法分别于近心瓣端、中间段和心尖部及左冠状动脉的左旋支、右冠状动脉主支、右后降支及左、右心耳取30块心肌标本.采用常规HE染色及ABC免疫组化染色法.
作者:李宝山;魏守礼;陈英敏;吴育锦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p27Kip1及其同族抑癌基因p21WAF1、细胞周期素E(cyclin E)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NHL患者受累淋巴结中p27Kip1、p21WAF1、cyclin E蛋白表达情况,同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NHL中,p27、p21、cyclin E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20例(72.5%)、8例(20%)、26例(65%).3种蛋白在NHL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免疫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均与组织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5). p27与cyclin E的表达水平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7, P<0.01).结论:NHL患者淋巴组织中存在较高比例的p27、p21蛋白阴性表达及较高比例的cyclin E阳性表达,说明在NHL的发生发展过程中,p27及其相关因素cyclin E,同族基因p21蛋白水平的异常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NHL诊断标记物及预后指标.
作者:肖晖;曾宪昌;张克俭;占竹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前列腺癌的诊断为病理学者所面临的困难问题.这是由于前列腺本身组织结构复杂,并且前列腺又是性激素的靶器官而多变,部分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差异微小,有时在HE染色光镜下很难辨别,而造成误差.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各种前列腺上皮抗原特别是34βE12和PSA,为前列腺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作者:马骏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交指树状突细胞(IDC)一般只见于淋巴结、皮肤、小肠和鼻咽部.IDC发生的肿瘤极其罕见,主要见于淋巴结.作者首次报道1例发生于睾丸的IDC肿瘤.
作者:Luk ISC;Shek TWH;Tang WL;Ng WF;闵大六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我们应用图像定量分析技术观察了30例白血病细胞DNA含量的变化及倍体分布规律,旨在探讨其对白血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田玉旺;韩玲霞;丁华野;黄晓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外检中比较少见的疾病.由于对它的认识不足,易致漏诊和误诊;另一方面由于对它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以致无论在诊断名称的选用和对其本质及预后的判断上均存在混乱.现对其作简介如下.
作者:龚西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截骨延长区骨愈合的病理学特点和新骨形成规律.方法:取健康兔27只建立胫骨骨延长动物模型,分别于延长的第0、1、3、5、10、15、20、30、40天处死动物,在延长区取材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同时用抗骨形成蛋白(BMP)单抗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延长前即出现血肿,延长第1天血肿机化,第3天出现新的血肿,第5天软骨形成和新血肿机化,第15天出现膜内成骨、纤维性成骨和软骨内成骨,第20天延长区大部分被骨性骨痂取代,第30天开始改建.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延长区纤维母细胞、骨母细胞和软骨细胞均不同程度表达BMP.结论:延长区存在膜内成骨、纤维性成骨和软骨内成骨3种方式,以软骨内成骨为主;内源性BMP参与了延长区愈合过程.
作者:杨举伦;范国华;蔡学敏;林月秋;刘大荣;阮默;夏正武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