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髓细胞DNA含量测定对白血病的诊断价值

田玉旺;韩玲霞;丁华野;黄晓南

关键词:白血病, DNA含量, 图像分析
摘要:我们应用图像定量分析技术观察了30例白血病细胞DNA含量的变化及倍体分布规律,旨在探讨其对白血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cyclin D1、bcl-2和fas蛋白与霍奇金淋巴瘤R-S/H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关系

    目的:探讨cyclin D1蛋白与霍奇金淋巴瘤(HL)R-S/H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了40例HL中R-S/H细胞bcl-2、fas及cyclin D1的表达.结果:bcl-2和fas蛋白阳性信号在R-S/H细胞中主要呈浆-膜型.在HL 4种亚型(LP、NS、MC和LD)中bcl-2阳性细胞密度逐渐增高(P<0.05),而fas阳性细胞密度依次降低(P<0.01),并呈明显负相关(r=-0.5690).在40例HL中cyclin D1阳性表达率为70%(28/40),阳性信号主要位于核内; cyclin D1阳性病例中的bcl-2阳性细胞密度显著高于fas阳性细胞密度(P<0.01),而在cyclin D1阴性病例中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cyclin D1阳性和阴性病例中,bcl-2和fas阳性细胞密度均呈明显负相关(分别r=-0.6131, r=-0.7310).结论:cyclin D1可能在HL R-S/H细胞增殖中与bcl-2蛋白具有协同作用,并与fas蛋白一起调控R-S/H细胞的增生与凋亡;bcl-2和fas的表达与HL不同组织学亚型及预后有关.

    作者:黎岳南;冯德云;郑辉;蒋海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原癌基因bcl-6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表达及意义

    目的:了解原癌基因bcl-6在一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表达情况,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bcl-6表达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观察112例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分型和检测bcl-6表达.结果: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生发中心细胞、12例滤泡性淋巴瘤和16例中心细胞中心母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细胞均可表达bcl-6,表达强度多为弱阳性,阳性率和阳性强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阳性率95%,表达强度为中等阳性或强阳性,与前一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套细胞淋巴瘤,6例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及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均不表达bcl-6.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显著表达bcl-6,表达强度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滤泡性淋巴瘤和中心细胞中心母细胞淋巴瘤,bcl-6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其发病有关.bcl-6的表达对反应性增生和滤泡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无意义,但对滤泡性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鉴别有辅助作用.

    作者:陶琨;朱雄增;徐薇苓;陈忠伟;陆洪芬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高分子量角蛋白34βE12和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前列腺癌的诊断为病理学者所面临的困难问题.这是由于前列腺本身组织结构复杂,并且前列腺又是性激素的靶器官而多变,部分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差异微小,有时在HE染色光镜下很难辨别,而造成误差.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各种前列腺上皮抗原特别是34βE12和PSA,为前列腺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作者:马骏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浙江大学医学院近10年尸检情况分析

    我校近10年来尸检数明显减少,兄弟院校也存在类似情况,长期以往必将影响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为提请有关方面注意,现将我校近10年尸检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竺可青;章锁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与肺炎性假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探讨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和肺炎性假瘤的病理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对9例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和6例肺炎性假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男性多见,平均年龄58岁,干咳、胸闷、胸痛为主要症状.病理形态: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9例,细胞类型,CCL细胞性6例、小淋巴细胞性2例,淋巴浆细胞性1例.肺炎性假瘤6例.免疫组化证实,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9例LCA+、L26+、IgM、κ或λ呈单克隆性,6例炎性假瘤显示多克隆性.结论:两者临床鉴别困难,病理诊断须依靠免疫组化才能鉴别,两者均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作者:张江兰;徐天蓉;范钦和;张智弘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肺骨形成性气管病1例

    患者男,62岁,以反复咳嗽、咳痰6年,症状加剧伴畏冷、发热7天住院.体检:体温38.5℃,血压16/8 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右肺呼吸音减弱.X线片见右下肺片状影,右胸心膈角及膈面上见一肿块影,大小约5 cm×7 cm,拟诊:右下肺癌并感染.

    作者:钟芷芬;朱元佑;苏海燕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小儿恶性淋巴瘤31例病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31例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制片染色.其中29例用S-P法行免疫组化标记,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做LCA、CD20、CD3标记,有瘤巨细胞者加做CD68,霍奇金淋巴瘤(HL)组做CD30标记.所有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作者:黄春鑫;李捷艳;陈远宁;黄春金;郑雪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不同亚型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T细胞淋巴瘤(TCL)与E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83例(6种类型)TCL进行研究,包括低度恶性30例(其中小多形21例、小淋巴细胞性9例),高度恶性53例(其中大/中多形31例、淋巴母细胞性9例、间变性大细胞性7例、透明细胞性6例).采用PCR检测EBV特征性的DNA序列(EBV-DNA)和ISH法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 1/2).结果:每种类型TCL均有EBV的阳性表达,低度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之间EBER 1/2表达率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各种类型TCL的发生发展均与EBV感染有关,但高度恶性组EBER 1/2的表达比低度恶性组更显著.

    作者:郭瑞珍;何妙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小儿颈部软骨瘤1例

    患者男,7个月,出生时即发现颈部肿物,增长缓慢,无特殊临床表现.体检:左颈扪及一肿物,2.5 cm×1.0 cm×1.0 cm,质较硬,无压痛、发红、溃烂、呼吸困难,无消瘦及呕吐,透光试验(-).临床拟诊:左颈肿物.术中见左颈中部一长约3 cm肿物,切面灰白似软骨,与乳突肌无明显粘连.

    作者:邓华;张美德;陈光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介绍一种简便快捷的髓鞘染色法

    经典的髓鞘染色方法所需时间长、易脱片且难于掌握.笔者通过反复摸索,发现利用超声波进行髓鞘染色能克服上述缺点,获满意结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革进;陈晨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睾丸交指树状突细胞肿瘤--一种新的睾丸梭形细胞肿瘤

    交指树状突细胞(IDC)一般只见于淋巴结、皮肤、小肠和鼻咽部.IDC发生的肿瘤极其罕见,主要见于淋巴结.作者首次报道1例发生于睾丸的IDC肿瘤.

    作者:Luk ISC;Shek TWH;Tang WL;Ng WF;闵大六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MDR1基因表达与贲门癌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贲门癌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与其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51例贲门癌组织、癌旁及35枚淋巴结中MDR1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贲门癌组织中MDR1阳性18例(35.3%),癌旁组织MDR1阳性 2例(3.9%),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1枚转移淋巴结组织MDR1阳性6例(28.6%),14枚非转移淋巴结中未见MDR1阳性表达;MDR1表达阳性与肿瘤大小、浸润程度、病理分期及淋巴转移与否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在TNMⅢ、Ⅳ期和肿瘤侵犯深肌层以上的MDR1基因表达阳性率增高;低分化贲门癌的MDR1阳性分布明显高于高分化肿瘤(P<0.05).对部分病例随访发现,MDR1阳性者肿瘤复发与转移的总发生率(46.2%)高于MDR1阴性者(21.1%).结论:贲门癌组织中存在着原发性MDR1基因表达,并与转移淋巴结组织的MDR1基因表达具有一致性,MDR1的表达除了表现肿瘤的多药耐药外,还可能是贲门癌恶性行为的观察指标,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王延明;王爱民;高萍;陈志霞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小儿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

    目的:探讨小儿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 方法:对17例外检和尸检小儿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占小儿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8%;临床表现主要是外周淋巴结肿大及皮肤损害,长期反复发热常见;病理特征为淋巴结部分受累,成片异形大细胞侵犯淋巴窦及副皮质区,免疫组化CD30强阳性;预后相对较好. 结论:小儿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并不少见,需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T区或多形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蕈样霉菌病和转移性癌等鉴别.CD30、CD15、LCA和EMA免疫酶标检查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有用.

    作者:张忠德;奚政君;吴湘如;殷敏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急性胃扩张2例尸检

    例1:患者男,24岁.因酗酒过量于1993年1月13日晚入急诊室救治.首先给予洗胃机洗胃,由于洗胃机充气时间过长,致使患者胃充气过度而收入外科抢救,于第2天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张玲琴;唐绪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原发性软组织恶性淋巴瘤2例

    1 临床资料与病理检查例1 女,58岁,因左前胸壁肿块1月入院.体检:左胸部肿块8 cm×6 cm,边界清楚,质中偏硬,无压痛;颈部、腋下、锁骨上下淋巴结未触及.CT示左胸壁巨大实质性肿块.临床诊断:左前胸壁肿瘤.术中见肿块巨大,位于肌肉层,鱼肉状.取局部肿瘤组织送病检.治疗及随访:患者行两个疗程COBDP方案化疗后,肿块基本消退,3年后死于肿瘤原位复发.

    作者:蔡瑞霞;刘亮;卞国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骨髓细胞DNA含量测定对白血病的诊断价值

    我们应用图像定量分析技术观察了30例白血病细胞DNA含量的变化及倍体分布规律,旨在探讨其对白血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田玉旺;韩玲霞;丁华野;黄晓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耐TAM大鼠乳腺癌细胞移植瘤的免疫组化研究

    内分泌治疗已作为一种辅助措施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并取得满意疗效,其中三苯氧胺(tamoxifen,TAM)为研究多、应用广的药物,它不仅有效地用于乳腺癌的治疗,而且已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的预防,并认为这是好的预防药物[1].但是,随着TAM的广泛应用,耐药问题也显突出.为进一步观察耐TAM大鼠乳腺癌细胞在活体内的形态学特性,我们应用SD大鼠进行动物实验,复制成耐TAM乳腺癌动物模型,并观察移植瘤PCNA、ER、PR等在乳腺癌中表达特征.

    作者:房广英;朱森林;苏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病理学名词术语的规范表达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肌红蛋白染色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应用价值的探讨

    1 材料与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侧段的方法制成25只犬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分别于结扎冠状动脉术后的不同时期将犬处死,取出心脏.心脏标本按纵切法分别于近心瓣端、中间段和心尖部及左冠状动脉的左旋支、右冠状动脉主支、右后降支及左、右心耳取30块心肌标本.采用常规HE染色及ABC免疫组化染色法.

    作者:李宝山;魏守礼;陈英敏;吴育锦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143例霍奇金淋巴瘤的WHO分类草案应用及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霍奇金淋巴瘤WHO新分类的可行性,并且和Rye分类进行比较.方法:将Rye分类的143例霍奇金淋巴瘤重新按照WHO新分类草案分型,比较两种分类各型的构成.所有病人均进行随访.结果:本组男女之比为2.3∶1.在结节硬化型中并未见到欧美文献报道的女性多于男性的情况;79%的病人发病年龄在30岁以下;90%病人的首发部位为颈部淋巴结.组织学分型:结节硬化型55例(38.5%),混合细胞型51例(35.7%),富于淋巴细胞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17例(12.0%),具有霍奇金淋巴瘤和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特点的恶性淋巴瘤8例(5.6%),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10例(7.0%).随访:143例中99例有随访(70.7%).WHO分型中以富于淋巴细胞的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病人的5年存活率高,达到56.6%,其次为结节硬化型55.8%,混合细胞型51.6%,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40.0%,具有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特点的恶性淋巴瘤0.统计学分析表明,除Rye分型的结节硬化型和混合细胞型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外,Rye分型的各亚型之间,WHO分型各亚型之间,以及Rye分型与WHO分型相应亚型病人的存活概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WHO分类草案中的结节硬化型的Ⅰ级和Ⅱ级病人的存活概率之间也未见到显著性差异(P值均大于0.05).结论:WHO的霍奇金淋巴瘤新分类草案在形态学改变的掌握和应用上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临床价值尚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赵春;张尚福;李甘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