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基因蛋白cyclinD1、p21 ras在大肠癌和腺瘤组织中的表达

任占平;黄健辉;石喆;陈蔚麟;唐德艳;戴文斌

关键词:结肠肿瘤, 腺瘤, 癌基因蛋白质类, 原癌基因蛋白质p21(ras)
摘要:为探讨cyclinD1与p21ras癌基因蛋白表达失调在大肠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并尝试以cyclinD1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肿瘤标记,本研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肠良、恶性病变中cyclinD1和p21 ras蛋白的表达,现报道如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肾穿刺组织标本处理体会

    成功的肾穿刺是获得足够多的肾小球,以满足光镜、电镜及荧光镜三镜检查需要.多种原因可致小儿肾穿刺组织少于成人的.因组织块小而影响病理诊断.为提高小儿肾穿刺病理诊断的准确率,除肾穿刺操作顺利,制片染色良好外,标本处理亦很重要.

    作者:匡裕玖;刘铜林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21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中TGF β1、EGFR的表达.结果:TGF β1在肺癌中的阳性表达分为间质型和胞浆型,总阳性表达率为77.7%.TGF β1的阳性表达类型与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淋巴结转移阳性组TGF β1的单一间质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淋巴结阴性组,而单一胞浆阳性表达率高于淋巴结阴性组;半年内死亡组的TGF β1单一间质阳性表达率低于5年以上生存组,而间质胞浆均阳性的表达率及单一胞浆阳性表达率则高于5年以上生存组(P均<0.05).EGFR阳性表达率为43.8%,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与患者预后关系明显,EGFR阳性表达者预后差(P<0.05).结论:TGF β1、EGFR表达与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关系明显,是评估患者预后的有效参数.

    作者:邹伟;杨梅怀;古宝亮;张岩峰;朱红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胸腺瘤的病理学诊断和Marino, Muller-Hermelink分类

    目的:探讨胸腺瘤Marino, Muller-Hermelink(M-H)分类的病理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评价该分类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对100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M-H分类和Masaoka分期,探讨其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M-H分类与临床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能有效反映胸腺瘤的侵袭性.结论:M-H分类与胸腺瘤传统分类相比有明显优越性,应在国内推广运用.

    作者:蒋智铭;张惠箴;陈洁晴;刘亮;周健华;张容轩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癌基因蛋白cyclinD1、p21 ras在大肠癌和腺瘤组织中的表达

    为探讨cyclinD1与p21ras癌基因蛋白表达失调在大肠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并尝试以cyclinD1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肿瘤标记,本研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肠良、恶性病变中cyclinD1和p21 ras蛋白的表达,现报道如下.

    作者:任占平;黄健辉;石喆;陈蔚麟;唐德艳;戴文斌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1983年Senger等发现了血管通透因子VPF(vascular peameability factor),又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从此,围绕VEGF特别是其与肿瘤的关系开展了大量研究.笔者就近年来VEGF及其受体与肿瘤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沈秀华;江悦琴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c-erbB-2在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表达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收集我院1980年1月~1996年12月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14例,男性9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27~74岁,平均58.32岁.

    作者:周祖平;胡宝云;董艳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蒸馏水修复抗原法

    抗原修复是做好免疫组化(PR、ER等)染色的重要步骤之一,目前进行的常规石蜡切片标本,一般均用甲醛固定.事实上经甲醛固定的部分组织细胞,免疫组化标记敏感性明显降低,其原因为:(1)在用甲醛固定过程中形成醛键而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2)甲醛在保存过程中会形成羧甲基,而封闭抗原决定族;(3)在用固定剂固定时,会使蛋白与蛋白之间发生交联,也可能会封闭抗原决定族.因此在染色时为取得良好的染色效果,必须对有些抗原进行预先修复.

    作者:张方才;许俊龙;李玉红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多发性大肠憩室3例

    1 临床资料例1,男,51岁.排粘液血便1年,伴里急后重.直肠活检示腺癌.例2,男,59岁.无明显诱因排柏油样便1天.X线检查示升结肠多发性憩室.例3,男,62岁.反复间歇性大便次数增多10年,无明显诱因便血5天伴左下腹胀痛不适.X线检查示乙状结肠多发性憩室.

    作者:毛瑛玉;陈吟;毛连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原发性皮肤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研究原发性皮肤恶性淋巴瘤(PCML)的类型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42例PCML作了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标记和组织学分型.结果:原发性皮肤T细胞性淋巴瘤(PCTCL)占69.0%,其中蕈样霉菌病占7.2%(MF)、血管中心性淋巴瘤占9.5%、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占19.0%,原发性皮肤B细胞性淋巴瘤(PCBCL)占31.0%;PCML男女之比为2∶1,中位年龄37岁,PCTCL的发病年龄小于PCBCL(P<0.01),低度恶性组的发病年龄大于高恶组(P<0.01);除MF外,临床表现主要为无症状的皮肤结节或包块,部分PCTCL皮损形成溃疡,PCBCL则无;组织学上PCTCL浸润较浅,可有亲表皮现象,PCBCL浸润较深,无此现象.结论:PCML各型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各类型的分布变化较大.

    作者:王琳;曾跃斌;李甘地;刘卫平;杜晓萍;李俸媛;周光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间隙连接Cx32 mRNA、Cx43 mRNA及其蛋白产物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间隙连接基因Cx32 mRNA、Cx43 mRNA及其蛋白产物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发生的重要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原位杂交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研究61例HCC、14例正常肝组织以及肝癌细胞系HHCC、SMMC-7721、正常肝细胞系QZG中,Cx32 mRNA、Cx43 mRNA及其蛋白产物的表达规律.结果:Cx32蛋白在HCCⅠ、Ⅱ、Ⅲ级和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5.6%、42.1%、18.2%和92.9%;Cx32蛋白在HHCC、SMMC-7721和QZG中阳性细胞计数率分别为1.9%、1.7%和99.0%.Cx43蛋白在HCCⅠ、Ⅱ、Ⅲ级和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4.4%、26.3%、12.1%和78.6%.Cx43蛋白在HHCC、SMMC-7721和QZG中阳性细胞计数率分别为7.3%、2.3%和99.1%.Cx32、Cx43在HCC各级和正常肝组织中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肝癌细胞系HHCC、SMMC-7721和正常肝细胞系QZG中阳性细胞计数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原位杂交显示,Cx32 mRNA在HCCⅠ、Ⅱ、Ⅲ级和正常肝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88.9%、84.2%、87.9%和92.9%;Cx43 mRNA为77.8%、78.6%、78.8%和85.7%,Cx32 mRNA、Cx43 mRNA在HCC各级和正常肝组织中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x32、Cx43基因在转录后、翻译水平的调控异常,是其蛋白表达降低、导致HCC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

    作者:马向东;隋延仿;王文亮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马尔尼菲青霉穿通血管壁特性的研究

    目的:观察马尔尼菲青霉对血管壁的侵蚀现象.方法:对10例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尸检病例组织进行特殊染色及光镜观察.结果:在10例中均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即真菌渐次穿通厚壁血管的外膜、中膜及内膜,且可在管腔中形成血栓.结论:马尔尼菲青霉在体内为酵母相,侵入血管后呈游离状态或被单核细胞吞噬而非成团的菌丝相,易随血流运行而播散至全身各器官;该菌能适应人体体温环境大量生长与繁殖,导致组织中该菌的数量与密度远胜于其它真菌.穿通血管是马尔尼菲青霉的特征性表现,罕见于酵母型真菌,具有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邓卓霖;马韵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胃肠间质肿瘤免疫组化及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目的:研究胃肠间质肿瘤(GISTs)的组织起源、分化以及细胞增殖.方法:应用LSAB法观察CD34等系列标记物在28例GISTs中的表达.结果:GISTs中CD34和Vim的阳性率高达88.5%和94%,且阳性程度强;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标记为部分阳性且相对偏弱;CD34和PCNA在良恶性GISTs中表达无差异,Ki67有一定区别.结论:GISTs是一类独立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可能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部分可伴有不完全的平滑肌或(和)神经鞘细胞分化,组织学上类似平滑肌肿瘤或神经鞘肿瘤,CD34和Vim是较为特异而敏感的标记物.

    作者:金梅;许敬尧;吕炳建;周萍;盛彩霞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老年人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

    目的:研究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进行免疫分型,对MALT型淋巴瘤和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进行鉴别,用Giemsa染色显示幽门螺杆菌,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老年人胃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均为单克隆B细胞起源,68.42%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与同期淋巴结内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比较预后较好,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关,临床在化疗同时应加用抗菌素.

    作者:章汴生;王晋芬;肖彦增;温璐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新疆喀什地区包虫病临床病理学研究

    者收集新疆喀什地区175例包虫病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980年以来,我们收检包虫手术切除标本175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77例.送检标本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取材,石蜡切片,HE染色.特殊的肝泡状棘球蚴标本切片加做PAS和网状纤维染色加以确诊.

    作者:谭德银;曹金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透明质酸对CNE-2Z裸鼠移植瘤毛细淋巴管形成的影响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对CNE-2Z裸鼠移植瘤组织内毛细淋巴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CNE-2Z接种到裸鼠皮下并注射HA(每次300 μg/周,共1 800 μg),取移植瘤作冰冻切片、组织化学染色和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癌组织内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和分布,并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癌间质面积进行定量测量.结果:实验组部分癌组织内见毛细淋巴管存在,其余部分癌组织及对照组所有癌组织切片均未见毛细淋巴管;癌组织坏死明显,甚至在毛细血管旁的癌组织,坏死亦明显;两组间癌间质面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透明质酸可促进鼻咽癌组织内毛细淋巴管形成,癌组织坏死与癌组织缺乏淋巴循环有关,透明质酸对癌间质形成无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廖新波;张钦明;唐慰萍;莫梅英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睾丸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睾丸粘膜相关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4例睾丸MALT淋巴瘤作临床病理观察,同时采用S-P法或ABC法进行LCA、L26、UCHL1、Bcl-2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为睾丸不同程度肿大.组织学图象与胃肠道MALT淋巴瘤相似,1例转化为高度恶性MALT淋巴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瘤细胞表达LCA、L26和Bcl-2.结论:老年人出现睾丸弥漫性肿大,首先应考虑睾丸淋巴瘤的可能.该病的确诊依赖病理诊断,免疫组化对于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崇彬;石群立;孙桂勤;严小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几种少见皮肤淋巴组织肿瘤及有关问题

    1 Sèzary综合征(SS)此综合征是皮肤亲表皮性(epidermotropic)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特殊亚型.与蕈样霉菌病或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 MF)共同构成一组特殊类型皮肤T细胞淋巴瘤,可称为MF/SS.皮肤损害在临床上或病理组织学上均与MF相似(J Am Acad Dermatol, 1986;15;1217),但它与MF不同的是外周血内有肿瘤性T细胞,故又称为皮肤T淋巴瘤的白血病型.全身化疗的效果较好.临床上易伴发泛发性红皮症.外周血内Sèzary细胞的特点是数量上>1 000/mm3,是大的T淋巴细胞,核大,深染有核沟或皱折,有少量透明或空泡状胞浆,含有PAS阳性糖蛋白.外周血内CD4明显高于CD8.

    作者:廖松林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乳头状腺纤维瘤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4岁.绝经8年,阴道不规则流血40余天,量较多,淋漓不尽,无血块,无恶臭味,无烂肉或水泡状物排出.B超提示:子宫粘膜下平滑肌瘤.妇科检查:子宫后位,如妊娠80天大小,活动,质硬,无压痛.术中见:子宫增大,表面光滑,切开见宫腔内充满灰褐色肿物.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报告:子宫内膜乳头状腺纤维瘤.

    作者:付静;张雁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快速电镜制样技术在诊断电镜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电镜样品制备技术的改进,诊断电镜为临床快速诊断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现将我院近4年快速电镜制样技术总结如下.

    作者:刘旭明;王萍;唐新萍;姜秀英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富于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69岁,发现左腹股沟无痛性肿块2个月,伴低热.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肝脾不大.左腹股沟内侧有一直径3 cm的肿块,质硬,可活动,无压痛.病理检查:结节性肿物一个,3 cm×3 cm×2 cm,包膜完整,切面灰白色,均质实性.镜下:淋巴结结构基本消失,仅边缘残留小灶淋巴滤泡,肿瘤细胞呈弥漫性浸润,由大、小两种细胞构成.大细胞含有中量胞浆,核卵圆形,染色质疏松,核仁1~2个,大细胞CD20(+);小淋巴细胞(CD45RO+)各区域数量不一,多少不等.病理诊断:富于T细胞的大Β细胞淋巴瘤.术后随访2年,患者仍健在.

    作者:昌红;王莉;张玉婷;刘镜心;严庆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