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玉;金毅;王景华;孙波;王凡
女,28岁.因与邻居发生纠纷互相撕拉头发,半小时后突然抽搐死亡.尸检:仅头皮及两上肢散在表皮出血,余未见损伤.脑、肝、脾、胰、肾无病理改变.两肺轻度肺水肿.心脏重300 g,左室壁厚1.5 cm,右室壁厚0.4 cm,心脏无扩张,肉柱及乳头肌圆.主动脉瓣呈三瓣型,周径4 cm,内孔直径0.4 cm,各瓣膜弥漫性增厚,质硬,瓣间相互融合.镜下:主动脉瓣增厚、纤维化伴透明变性及灶性粘液样变,并见有钙盐沉着.左心室心肌细胞肥大,核深染,可见双核细胞,冠状动脉未见粥样硬化病变.胃及胃内容物、肝组织毒化检验阴性.
作者:胡升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缺氧状态下局部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 )与心肌胶原代谢的关系.方法:应用异丙肾上腺素(ISP)注射大鼠,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和心肌坏死模型.检测血清内GOT、CK、LDH、ET含量,并检测心肌组织匀浆内ET、NO含量变化和胶原蛋白含量以及细胞外间质(ECM)的增殖情况.结果:注射ISP后,血清GOT、CK、LDH活性增加,与此同时,心肌匀浆内ET含量上升和NO含量下降,ECM效应细胞增殖和心肌胶原含量升高.结论:心肌缺血缺氧后,心肌局部合成释放ET增加,NO合成减少,胶原蛋白含量增加,说明ET 等生物因子与心肌间质胶原代谢变化相关.
作者:李保玉;金毅;王景华;孙波;王凡 刊期: 1999年第01期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收集我院1980年1月~1996年12月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14例,男性9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27~74岁,平均58.32岁.
作者:周祖平;胡宝云;董艳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胃肠道间质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原发于胃肠道由原始间叶细胞衍化而来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其多向平滑肌分化,也可向神经(神经鞘或神经元)分化,或兼有二者分化特点,甚至无任何分化。
作者:罗晓青;郭立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1岁,右颈部无痛性包块渐增大2年.体检:右颈部触及淋巴结2个,不活动,质地较硬,手术切除送病检.术中肿块质地脆, 易碎,送检时淋巴结不完整,呈碎块状.
作者:李振武;张玲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出血经饲喂水蛭后的病理学改变.方法:将56只SD大鼠分为水蛭大、中、小剂量治疗组(分别相当于生药900、450、225 mg.kg-1),实验对照7天、14天及假手术组.利用脑立体定向仪在左尾状核处注入25 μl自体血制作脑出血模型.应用HE、VG、银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并测量脑水含量.结果:药物治疗组脑水肿、脑组织坏死及神经元缺血变化减轻;新生毛细血管、格子细胞、星形细胞数目明显增加,胶质纤维生成增多.大剂量治疗组作用明显.结论:水蛭对实验性鼠急性脑出血有明促进毛细血管和胶质细胞的增生的作用,从而可能有利于血肿的清除.
作者:吴强;陈贵海;杨枫;陈志武 刊期: 1999年第01期
高度恶性的黑色素瘤主要发生于皮肤,也发生于不同部位的粘膜及部分实质器官.在我们的病理档案中,发现4例,综合报道如下.
作者:李一万;邱树敏;姚曙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进行免疫分型,对MALT型淋巴瘤和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进行鉴别,用Giemsa染色显示幽门螺杆菌,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老年人胃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均为单克隆B细胞起源,68.42%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与同期淋巴结内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比较预后较好,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关,临床在化疗同时应加用抗菌素.
作者:章汴生;王晋芬;肖彦增;温璐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证实人脑脉络丛内砂粒体的组成成分.方法:采用ABC法对1例尸检的脉络丛组织进行TypeⅠ、Ⅲ、Ⅳ、Ⅴ、Ⅵ胶原和vimentin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TypeⅢ胶原在大量增生的胶原纤维、砂粒体的外层,未形成砂粒体的部分以及透明变的毛细血管壁呈强阳性表达.Type Ⅵ胶原呈轻度阳性表达.TypeⅠ和Ⅴ胶原在少许部分呈弱阳性表达.Type Ⅳ胶原阴.vimentin在间质的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壁平滑肌阳性表达,而在砂粒体和透明变的毛细血管壁呈阴性表达.结论:首次报道人脑脉络丛内砂粒体的形成是来自纤维性胶原(以TypeⅢ胶原为主)的增生,变性和坏死所致.
作者:金晓明;冈田英吉;赵纲;金毅;黄淇;熊田时正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马尔尼菲青霉对血管壁的侵蚀现象.方法:对10例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尸检病例组织进行特殊染色及光镜观察.结果:在10例中均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即真菌渐次穿通厚壁血管的外膜、中膜及内膜,且可在管腔中形成血栓.结论:马尔尼菲青霉在体内为酵母相,侵入血管后呈游离状态或被单核细胞吞噬而非成团的菌丝相,易随血流运行而播散至全身各器官;该菌能适应人体体温环境大量生长与繁殖,导致组织中该菌的数量与密度远胜于其它真菌.穿通血管是马尔尼菲青霉的特征性表现,罕见于酵母型真菌,具有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邓卓霖;马韵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成功的肾穿刺是获得足够多的肾小球,以满足光镜、电镜及荧光镜三镜检查需要.多种原因可致小儿肾穿刺组织少于成人的.因组织块小而影响病理诊断.为提高小儿肾穿刺病理诊断的准确率,除肾穿刺操作顺利,制片染色良好外,标本处理亦很重要.
作者:匡裕玖;刘铜林 刊期: 1999年第01期
1 Sèzary综合征(SS)此综合征是皮肤亲表皮性(epidermotropic)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特殊亚型.与蕈样霉菌病或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 MF)共同构成一组特殊类型皮肤T细胞淋巴瘤,可称为MF/SS.皮肤损害在临床上或病理组织学上均与MF相似(J Am Acad Dermatol, 1986;15;1217),但它与MF不同的是外周血内有肿瘤性T细胞,故又称为皮肤T淋巴瘤的白血病型.全身化疗的效果较好.临床上易伴发泛发性红皮症.外周血内Sèzary细胞的特点是数量上>1 000/mm3,是大的T淋巴细胞,核大,深染有核沟或皱折,有少量透明或空泡状胞浆,含有PAS阳性糖蛋白.外周血内CD4明显高于CD8.
作者:廖松林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9岁,发现左腹股沟无痛性肿块2个月,伴低热.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肝脾不大.左腹股沟内侧有一直径3 cm的肿块,质硬,可活动,无压痛.病理检查:结节性肿物一个,3 cm×3 cm×2 cm,包膜完整,切面灰白色,均质实性.镜下:淋巴结结构基本消失,仅边缘残留小灶淋巴滤泡,肿瘤细胞呈弥漫性浸润,由大、小两种细胞构成.大细胞含有中量胞浆,核卵圆形,染色质疏松,核仁1~2个,大细胞CD20(+);小淋巴细胞(CD45RO+)各区域数量不一,多少不等.病理诊断:富于T细胞的大Β细胞淋巴瘤.术后随访2年,患者仍健在.
作者:昌红;王莉;张玉婷;刘镜心;严庆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以淋巴结首发的LCH形态结构特征、免疫表型、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O10和S-100阳性以确定诊断.结果:14例淋巴结LCH有4种组合类型:(1)肾形及卵圆形细胞4例;(2)咖啡豆样细胞3例;(3)咖啡豆样及大圆形细胞5例;(4)大圆形细胞2例.结论:咖啡豆样细胞是LCH的特征细胞,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嗜酸性粒细胞是LCH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根据细胞形态、分化程度和不同组合,LCH分为:①反应性,②交界性,③低度恶性,④高度恶性(肉瘤型).
作者:徐天蓉;范钦和;周青;郑肇巽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HPV感染后促使鳞状上皮细胞增生,与生殖器鳞状细胞癌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对临床拟诊尖锐湿疣的654例患者,应用细胞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和观察,分析HPV感染尖锐湿疣及癌变有关依据.
作者:郑香玲;李秀荣;王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21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中TGF β1、EGFR的表达.结果:TGF β1在肺癌中的阳性表达分为间质型和胞浆型,总阳性表达率为77.7%.TGF β1的阳性表达类型与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淋巴结转移阳性组TGF β1的单一间质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淋巴结阴性组,而单一胞浆阳性表达率高于淋巴结阴性组;半年内死亡组的TGF β1单一间质阳性表达率低于5年以上生存组,而间质胞浆均阳性的表达率及单一胞浆阳性表达率则高于5年以上生存组(P均<0.05).EGFR阳性表达率为43.8%,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与患者预后关系明显,EGFR阳性表达者预后差(P<0.05).结论:TGF β1、EGFR表达与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关系明显,是评估患者预后的有效参数.
作者:邹伟;杨梅怀;古宝亮;张岩峰;朱红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近年来,国际上对霍奇金病的诊断和研究有3大发展:R-S细胞与EB病毒密切关系的的确定,对R-S细胞来源的初步认识(来源于B细胞)和新的改进分类的提出(REAL分类和WHO分类草案)[1~6].本文根据新的分类,结合作者单位近年来诊断数百例霍奇金病的经验,从临床病理角度出发,对霍奇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加以介绍.
作者:李甘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纵隔原发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DNA倍体的表现.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ABC法.另对6 μm厚石蜡切片采用Feulgen染色,应用细胞影像仪对肿瘤细胞核的DNA倍体进行测定.结果:肿瘤细胞特点为瘤细胞较大,呈弥漫分布,其间可见宽窄不一、成束或带状的纤维结缔组织穿插分割.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表达LCA及L26阳性,IgA及κ弱阳性.经细胞影像仪测定瘤细胞DNA呈高异倍体,DNA质量的分布呈高度异质性.结论:来源于胸腺B淋巴细胞.肿瘤细胞DNA倍体测定结果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吕翔;孟凡青;周祀侨;密方元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国内大多采用亲和组化法和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组织中ER和PR,其结论一直存在争论.近几年也开始应单克隆抗体测定冰冻切片中的ER、PR,但应用常规的免疫组化法测定石蜡标本中ER和PR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本研究设计不同实验条件下,在石蜡切片中ER、PR的免疫组化染色,旨在探索佳的ER、PR免疫组化染色条件.
作者:夏雅仙;周馥贞;赵承洛;陈晓端;黄荷凤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胸膜间皮瘤是一种少见肿瘤,但近年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由于间皮的多潜能分化功能致使恶性间皮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在光镜下与胸膜转移性腺癌、反应性间皮细胞及其它梭形细胞肿瘤不易鉴别,给临床和病理诊断工作带来困难.近年由于对胸膜间皮瘤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电镜、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使胸膜间皮瘤的诊断水平有了很大提竊`
作者:邓群益;薛立福 刊期: 199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