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玉;金毅;王景华;孙波;王凡
国内大多采用亲和组化法和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组织中ER和PR,其结论一直存在争论.近几年也开始应单克隆抗体测定冰冻切片中的ER、PR,但应用常规的免疫组化法测定石蜡标本中ER和PR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本研究设计不同实验条件下,在石蜡切片中ER、PR的免疫组化染色,旨在探索佳的ER、PR免疫组化染色条件.
作者:夏雅仙;周馥贞;赵承洛;陈晓端;黄荷凤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趋骨性荧光素-四环素标记技术,在活体内骨组织计量学研究及临床检验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1],但必需在取材前48 h给药.由于这种限制,为急症手术获得的或临时决定对骨组织作计量学测定的标本带来困难.为弥补这一缺陷,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细胞新骨形成的趋骨荧光标记实验为依据[2,3],对家兔新鲜密质骨(胫骨)和松质骨(髂骨),在体外应用四环素作组织培养标记,藉以探讨体外骨组织荧光标记应用的可能性.
作者:邓廉夫;徐荣辉;柴本甫;齐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胸膜间皮瘤是一种少见肿瘤,但近年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由于间皮的多潜能分化功能致使恶性间皮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在光镜下与胸膜转移性腺癌、反应性间皮细胞及其它梭形细胞肿瘤不易鉴别,给临床和病理诊断工作带来困难.近年由于对胸膜间皮瘤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电镜、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使胸膜间皮瘤的诊断水平有了很大提竊`
作者:邓群益;薛立福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近年来,国际上对霍奇金病的诊断和研究有3大发展:R-S细胞与EB病毒密切关系的的确定,对R-S细胞来源的初步认识(来源于B细胞)和新的改进分类的提出(REAL分类和WHO分类草案)[1~6].本文根据新的分类,结合作者单位近年来诊断数百例霍奇金病的经验,从临床病理角度出发,对霍奇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加以介绍.
作者:李甘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DNA含量分析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临床预后及治疗密切相关[1,2].细胞学样本常因样本有限及缺乏组织结构,限制了细胞学样本DNA含量分析及其实用性研究.笔者采用鼻咽癌鼻咽部刷片,脱落癌细胞涂片样本,与直接Feulgen染色比较,探讨HE染色褪色后Feulgen染色,对癌细胞DNA含量测定的影响.
作者:陈茂怀;陈志强;李川军;梁小曼;罗锡源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缺氧状态下局部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 )与心肌胶原代谢的关系.方法:应用异丙肾上腺素(ISP)注射大鼠,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和心肌坏死模型.检测血清内GOT、CK、LDH、ET含量,并检测心肌组织匀浆内ET、NO含量变化和胶原蛋白含量以及细胞外间质(ECM)的增殖情况.结果:注射ISP后,血清GOT、CK、LDH活性增加,与此同时,心肌匀浆内ET含量上升和NO含量下降,ECM效应细胞增殖和心肌胶原含量升高.结论:心肌缺血缺氧后,心肌局部合成释放ET增加,NO合成减少,胶原蛋白含量增加,说明ET 等生物因子与心肌间质胶原代谢变化相关.
作者:李保玉;金毅;王景华;孙波;王凡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1岁,右颈部无痛性包块渐增大2年.体检:右颈部触及淋巴结2个,不活动,质地较硬,手术切除送病检.术中肿块质地脆, 易碎,送检时淋巴结不完整,呈碎块状.
作者:李振武;张玲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成功的肾穿刺是获得足够多的肾小球,以满足光镜、电镜及荧光镜三镜检查需要.多种原因可致小儿肾穿刺组织少于成人的.因组织块小而影响病理诊断.为提高小儿肾穿刺病理诊断的准确率,除肾穿刺操作顺利,制片染色良好外,标本处理亦很重要.
作者:匡裕玖;刘铜林 刊期: 1999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例1,男,51岁.排粘液血便1年,伴里急后重.直肠活检示腺癌.例2,男,59岁.无明显诱因排柏油样便1天.X线检查示升结肠多发性憩室.例3,男,62岁.反复间歇性大便次数增多10年,无明显诱因便血5天伴左下腹胀痛不适.X线检查示乙状结肠多发性憩室.
作者:毛瑛玉;陈吟;毛连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1 病史摘要及读片意见1.1 例1 材料由南通市第一医院提供.患者女性,32岁.发现左前臂、上臂肿块2年,进行性增大、无疼痛.体检与手术所见:左前臂上段掌侧肌间12 cm×6 cm×5 cm肿块,无包膜,与周围粘连.左上臂下段内侧肱桡肌外侧间3 cm×2 cm×1 cm肿块,呈黄色脂肪瘤样,境界不清.巨检:左前臂肿块9 cm×3 cm×3 cm,部分侵及肌肉间,呈灰白色,质嫩.左上臂肿块2.5 cm×2 cm×2 cm,呈灰黄色,质嫩.
作者:蔡德巍 刊期: 1999年第01期
1 Sèzary综合征(SS)此综合征是皮肤亲表皮性(epidermotropic)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特殊亚型.与蕈样霉菌病或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 MF)共同构成一组特殊类型皮肤T细胞淋巴瘤,可称为MF/SS.皮肤损害在临床上或病理组织学上均与MF相似(J Am Acad Dermatol, 1986;15;1217),但它与MF不同的是外周血内有肿瘤性T细胞,故又称为皮肤T淋巴瘤的白血病型.全身化疗的效果较好.临床上易伴发泛发性红皮症.外周血内Sèzary细胞的特点是数量上>1 000/mm3,是大的T淋巴细胞,核大,深染有核沟或皱折,有少量透明或空泡状胞浆,含有PAS阳性糖蛋白.外周血内CD4明显高于CD8.
作者:廖松林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纵隔原发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DNA倍体的表现.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ABC法.另对6 μm厚石蜡切片采用Feulgen染色,应用细胞影像仪对肿瘤细胞核的DNA倍体进行测定.结果:肿瘤细胞特点为瘤细胞较大,呈弥漫分布,其间可见宽窄不一、成束或带状的纤维结缔组织穿插分割.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表达LCA及L26阳性,IgA及κ弱阳性.经细胞影像仪测定瘤细胞DNA呈高异倍体,DNA质量的分布呈高度异质性.结论:来源于胸腺B淋巴细胞.肿瘤细胞DNA倍体测定结果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吕翔;孟凡青;周祀侨;密方元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证实人脑脉络丛内砂粒体的组成成分.方法:采用ABC法对1例尸检的脉络丛组织进行TypeⅠ、Ⅲ、Ⅳ、Ⅴ、Ⅵ胶原和vimentin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TypeⅢ胶原在大量增生的胶原纤维、砂粒体的外层,未形成砂粒体的部分以及透明变的毛细血管壁呈强阳性表达.Type Ⅵ胶原呈轻度阳性表达.TypeⅠ和Ⅴ胶原在少许部分呈弱阳性表达.Type Ⅳ胶原阴.vimentin在间质的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壁平滑肌阳性表达,而在砂粒体和透明变的毛细血管壁呈阴性表达.结论:首次报道人脑脉络丛内砂粒体的形成是来自纤维性胶原(以TypeⅢ胶原为主)的增生,变性和坏死所致.
作者:金晓明;冈田英吉;赵纲;金毅;黄淇;熊田时正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者收集新疆喀什地区175例包虫病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980年以来,我们收检包虫手术切除标本175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77例.送检标本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取材,石蜡切片,HE染色.特殊的肝泡状棘球蚴标本切片加做PAS和网状纤维染色加以确诊.
作者:谭德银;曹金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睾丸粘膜相关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4例睾丸MALT淋巴瘤作临床病理观察,同时采用S-P法或ABC法进行LCA、L26、UCHL1、Bcl-2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为睾丸不同程度肿大.组织学图象与胃肠道MALT淋巴瘤相似,1例转化为高度恶性MALT淋巴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瘤细胞表达LCA、L26和Bcl-2.结论:老年人出现睾丸弥漫性肿大,首先应考虑睾丸淋巴瘤的可能.该病的确诊依赖病理诊断,免疫组化对于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崇彬;石群立;孙桂勤;严小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以淋巴结首发的LCH形态结构特征、免疫表型、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O10和S-100阳性以确定诊断.结果:14例淋巴结LCH有4种组合类型:(1)肾形及卵圆形细胞4例;(2)咖啡豆样细胞3例;(3)咖啡豆样及大圆形细胞5例;(4)大圆形细胞2例.结论:咖啡豆样细胞是LCH的特征细胞,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嗜酸性粒细胞是LCH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根据细胞形态、分化程度和不同组合,LCH分为:①反应性,②交界性,③低度恶性,④高度恶性(肉瘤型).
作者:徐天蓉;范钦和;周青;郑肇巽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胃肠间质肿瘤(GISTs)的组织起源、分化以及细胞增殖.方法:应用LSAB法观察CD34等系列标记物在28例GISTs中的表达.结果:GISTs中CD34和Vim的阳性率高达88.5%和94%,且阳性程度强;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标记为部分阳性且相对偏弱;CD34和PCNA在良恶性GISTs中表达无差异,Ki67有一定区别.结论:GISTs是一类独立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可能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部分可伴有不完全的平滑肌或(和)神经鞘细胞分化,组织学上类似平滑肌肿瘤或神经鞘肿瘤,CD34和Vim是较为特异而敏感的标记物.
作者:金梅;许敬尧;吕炳建;周萍;盛彩霞 刊期: 1999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4岁.绝经8年,阴道不规则流血40余天,量较多,淋漓不尽,无血块,无恶臭味,无烂肉或水泡状物排出.B超提示:子宫粘膜下平滑肌瘤.妇科检查:子宫后位,如妊娠80天大小,活动,质硬,无压痛.术中见:子宫增大,表面光滑,切开见宫腔内充满灰褐色肿物.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报告:子宫内膜乳头状腺纤维瘤.
作者:付静;张雁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HPV感染后促使鳞状上皮细胞增生,与生殖器鳞状细胞癌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对临床拟诊尖锐湿疣的654例患者,应用细胞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和观察,分析HPV感染尖锐湿疣及癌变有关依据.
作者:郑香玲;李秀荣;王琳 刊期: 199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