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球囊损伤对动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

王兵;李玉莉;张国元;何金;吴宗贵;徐永华

关键词:颈总动脉损伤, 肌, 平滑, 血管,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观察球囊损伤对动脉平滑肌细胞(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探讨EGFR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于兔右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前及损伤后24 h、48 h、72 h、7天和14天,取实验动脉段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EGFR的表达.结果:正常颈总动脉中膜未见EGFR阳性表达,动脉球囊损伤后24 h中膜部分SMC显示EGFR阳性表达,48 h中膜呈EGFR阳性表达的SMC较24 h增加,72 h又较48 h进一步增加;7天和14天动脉中膜EGFR阳性表达的SMC均较72 h显著减少,但新生内膜中增殖的SMC显示出大量的EGFR阳性表达.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SMC的胞膜.结论:球囊损伤使动脉EGFR表达显著增加,EGFR与再狭窄形成过程中SMC增殖有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及钙化组织脱钙后除酸方法的改良

    骨及钙化组织石蜡切片,一般先经有机酸或无机酸稀溶液浸渍脱钙,再用流水洗涤24 h,除去组织内的酸[1],然后才能按常规脱水、浸蜡、切片、HE染色.此种方法除酸时间长,而且染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不同程度上延误了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我们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出一种有效的快速除酸方法,染色效果满意.现将此改良除酸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蒋绍仟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性腺母细胞瘤

    1 临床资料例1:女性,24岁.因无月经来潮就诊.体检:女性体态,双乳未发育,腋毛少.外阴女性型,阴道可容两指,子宫小,盆腔未及肿块.临床诊断:睾丸女性化.剖腹探查见始基子宫两侧发育不全索条状性腺及输卵管.例2:女性,15岁.反复下腹痛1月,加重1周.B超示盆腔右侧4.0 cm×3.9 cm×3.6 cm低回声团块,回声不均.临床诊断:右卵巢肿瘤不全扭转.术中见子宫小,右卵巢肿瘤如鸡蛋大,左卵巢细条索状,双侧输卵管无特殊.

    作者:陈晓端;赵承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p53蛋白表达与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分化及预后的关系

    p53的基因突变在多种肿瘤中普遍存在,p53蛋白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4例卵巢子宫膜样癌组织的p53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分化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宫兆松;刘志芳;李颖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霍奇金病RS/H细胞凋亡及其与PCNA表达的关系

    目的:研究霍奇金病(HD)RS/H细胞的自发凋亡与组织学分型及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对46例HD行TUNEL原位凋亡检测,并做PCNA免疫组化;以8例淋巴结滤泡型反应性增生病为对照.结果:淋巴细胞为主型和结节硬化型HD的RS/H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高于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者(P<0.005),PCNA阳性率前者仅略高于后者;全部HD病例RS/H细胞凋亡发生率与PCNA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分化好的HD其RS/H细胞较分化差者易于凋亡,这可解释前者RS/H细胞通常数目较少且病人预后较好;各型RS/H细胞的PCNA高表达而核分裂象不多可能是RS/H细胞发生巨细胞化的原因.

    作者:郝淼旺;黄致治;梁英锐;吴贤英;彭心昭;刘彦仿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高分子量角蛋白抗体(34βE12)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高分子量角蛋白抗体(34βE12)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波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4βE12抗体在不同前列腺病变中的染色情况.结果:基底细胞特异性细胞角蛋白抗体34βE12与所有的前列腺良性病变的基底细胞胞浆特异性染色.15例前列腺癌中12例34βE12染色为阴性,有3例出现阳性反应.原发性前列腺导管癌的癌巢外周有连续或不连续的基底细胞围绕.结论:34βE12染色阳性不是诊断良性前列腺病变的绝对指标.前列腺癌的诊断必须综合考虑临床、常规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作者:余永伟;马大烈;郑青渝;张顺民;黄玲;詹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乳腺少见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乳腺瘤样病变常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其中一些病变是近年来才被认识和提出的,病理医生有必要对这类病变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作者:丁华野;皋岚湘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妊娠后期皮肤瘙痒、黄疸、新生儿窒息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8岁.妊娠28周时出现皮肤瘙痒,38周时出现皮肤黄染,谷丙转氨酶(ALT)88 U.L-1;38周时,因发热1天,不规则下腹痛2 h,阴道流液40 min,于1997年8月4日下午6时15分急诊入院.

    作者:葛霞;李茂胜;赵连军;陈敏;李涤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原发性胃肠非MALT型淋巴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胃肠原发性非MALT型淋巴瘤形态特征、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胃肠淋巴瘤标本常规制片,免疫组化ABC法标记,光镜观察.结果:31例非MALT型淋巴瘤中:(1)肠病相关/不相关T细胞淋巴瘤21例,其中肠病相关16例;(2)MMCL 3例在肠道呈息肉样,套细胞增生或浸润反应性滤泡内.(3)MFL 2例亦呈息肉样或形成肿块,由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组成;(4)大多叶核淋巴瘤2例;(5)组织细胞性3例.结论:MALT型、MMCL和MFLB细胞性淋巴瘤为3种不同细胞起源,形态相似、免疫表型相同和不相同之处,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易误诊为肠道炎性病变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作者:范钦和;徐天蓉;周青;郑肇巽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乳腺增生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何谓乳腺增生病?该病中哪些病变更具癌变的危险性乳腺增生病指体内激素水平的紊乱与失衡引起的乳腺非炎性增生性疾病.本病的形态多样、名称繁多、分类复杂,1990年Page等结合大量随访结果重新分类,称之为增生性乳腺病(proliferative breast disease).

    作者:刘斌;张继增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乳腺T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29岁,右乳腺隐痛、外上象限肿物20余天.查体:右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一个1.5 cm×2.0 cm大小的肿物,质较硬,活动尚可,与皮肤无粘连,无红肿,右腋下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乳腺热图:右乳外上象限1.5 cm×1.0 cm肿块,边界不清,可疑乳腺癌.于1998年10月28日手术切除后行病理检查.

    作者:石胜军;段倞彦;马丽莎;王作刚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残角子宫妊娠1例

    患者,女,23岁.第一胎,孕4月,有早孕反应,不规则腹痛2天.半天前,腹痛加剧,伴恶心、呕吐、乏力.B超提示腹腔妊娠伴出血.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增大,左宫角圆韧带附着点外见25 cm×32 cm×20 cm胎囊,羊膜囊完整,表面有大量血凝块附着.双附件正常,切除完整妊娠组织.术中吸出血液及清除陈旧性血块约3?000 ml.巨检:羊膜囊23 cm×22 cm×20 cm,囊内有成形女婴,女婴身长16 cm,肢体完整,发育正常.病理诊断:残角子宫妊娠伴破裂.

    作者:李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乳腺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

    乳腺的乳头状肿瘤不少见,发生自乳腺导管不同部位的乳头状肿瘤,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由于这类肿瘤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上常有困难,从而难以正确诊断和处理.为了不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乳腺乳头状肿瘤的分类、临床病理特点和处理意见概述如下.

    作者:饶慧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18例病理形态观察

    目的:分析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形态特征,阐明其诊断要点.方法:对确诊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切除标本18例进行光镜观察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嗜铬素A(Cg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8例进行电镜观察,并复习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6~77岁,平均53岁,肿瘤大小1.2~5.5 cm,平均2.7 cm.18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中,典型类癌5例,不典型类癌8例,未分化型小细胞癌5例;电镜下8例癌细胞胞浆内均找到神经内分泌颗粒(NEG);50%以上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SE及CgA均为阳性反应.结论:乳腺的神经内分泌癌作为乳腺癌的一种罕见类型,我们认为应按照其分化程度及组织结构分为类癌、不典型类癌及未分化型小细胞癌.

    作者:李桂梅;李祥周;赖仁胜;乐美兆;张佃乾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CD44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CD44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LSAB法对76例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和无转移组CD44表达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雌激素受体(ER)表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D44阳性率在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为70.6%,无转移组为45.2%,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CD44表达呈递增趋势,Ⅰ级与Ⅱ、Ⅲ级间阳性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CD44与PCNA表达存在平行关系,与ER表达呈负相关趋势.结论:CD44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判定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何彦丽;张雅洁;顾莹莹;张惠球;陈国勤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IL-2联合诱导Lewis肺癌凋亡的研究

    目的:研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与IL-2联合体内诱导凋亡产生抗瘤作用机理,为应用TIL治疗肺癌提供依据.方法:从Lewis肺癌(LLC)瘤体中分离提取TIL,在含1000 U/ml IL-2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后,与LLC细胞以10∶1接种于C57BL/6小鼠腋下,每日1000 U/ml IL-2瘤内注射,并测量肿瘤体积,于接种后第18天处死小鼠.结果:发现TIL加IL-2有明显地抑制LLC生长的作用(P<0.001),HE染色、TUNEL和电镜均证实TIL加IL-2可明显诱导Lewis肺癌细胞凋亡.结论:诱导凋亡产生可能是TIL与IL-2联合抗瘤的机制之一.

    作者:唐华;陈德基;刘铭球;刘晓翌;徐惠琴;张华亭;周洁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颅内胶质肉瘤1例

    患者,女,47岁.1998年10月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头痛,伴头晕、恶心,偶有呕吐,1月后头痛加重.入院后MRI检查示左额叶见一结节状病灶,直径约1.5 cm,边界清楚.诊断:左额叶病灶,转移瘤可能.于1998年11月在全麻下行左额叶转移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额中回后部皮层下0.3 cm处.

    作者:龚圣勇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乳腺癌组织学分类的再探讨

    1981年WHO[1]对乳腺癌组织学进行了分类,该分类浸润性导管癌的内容几乎占80%以上,有失分类的实用价值.当前美国学者[2]仍根据各自的形态结构名称写出病理诊断报告.

    作者:张继增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乳腺腺肌上皮瘤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5岁,已婚.无意中发现左乳外上限有一核桃大小肿块,质偏硬,轻度触痛,抗炎治疗无效.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临床诊断:左乳肿块,乳腺癌待排除.遂行肿块切除术.

    作者:王益春;饶慧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一种简便快捷的端粒酶活性原位检测法

    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并以本身RNA为模板催化端粒的合成和延伸[1].在体细胞中除成人生殖细胞、胚胎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外,绝大多数正常体细胞该酶呈失活状态,而大多数癌细胞和永生化细胞具有端粒酶活性.

    作者:冯德云;郑辉;程瑞雪;沈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舌根部骨瘤1例

    患者女,23岁.体检发现左舌根部有一大小约0.5 cm×0.5 cm的结节突出于表面,呈灰白色,质硬.予以激光切除.病理检查灰白色米粒状结节0.5 cm×0.3 cm×0.3 cm,表面光滑,切面灰白色,质硬,切之有砂砾感.

    作者:许晓俐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