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目的:探讨CD44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LSAB法对76例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和无转移组CD44表达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雌激素受体(ER)表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D44阳性率在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为70.6%,无转移组为45.2%,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CD44表达呈递增趋势,Ⅰ级与Ⅱ、Ⅲ级间阳性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CD44与PCNA表达存在平行关系,与ER表达呈负相关趋势.结论:CD44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判定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何彦丽;张雅洁;顾莹莹;张惠球;陈国勤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结节性筋膜炎又称假肉瘤性筋膜炎,本质为炎症,是一种纤维组织的反应性增生.表现有丰富的纤维母细胞,多量粘液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主要累及肢体和躯干筋膜,生长速度快,其病理形态貌似软组织肉瘤,极易误诊误治.
作者:刘恒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患者,女,23岁.第一胎,孕4月,有早孕反应,不规则腹痛2天.半天前,腹痛加剧,伴恶心、呕吐、乏力.B超提示腹腔妊娠伴出血.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增大,左宫角圆韧带附着点外见25 cm×32 cm×20 cm胎囊,羊膜囊完整,表面有大量血凝块附着.双附件正常,切除完整妊娠组织.术中吸出血液及清除陈旧性血块约3?000 ml.巨检:羊膜囊23 cm×22 cm×20 cm,囊内有成形女婴,女婴身长16 cm,肢体完整,发育正常.病理诊断:残角子宫妊娠伴破裂.
作者:李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基底细胞癌主要见于皮肤及肛管的一穴肛原癌中的基底细胞癌型,而发生于粘膜,尤其是上呼吸消化道的基底细胞癌样病变则甚少提及.1986年Wain等[1]首次报道10例位于舌、咽和喉部形态酷似皮肤基底细胞癌,并伴有小的囊腔和灶性坏死,以及常含局部鳞癌或鳞状上皮异型增生成分的癌,将其命名为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arcinoma,BSC).
作者:倪型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以1987~1997年收检,进行过c-erbB-2、p53、nm23、PCNA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82例乳腺癌为观察分析对象,其中包括浸润性导管癌63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髓样癌7例、乳头状癌3例、粘液腺癌5例,均为女性患者.
作者:李新功;姜辉;李爱英;丁洪基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和中国抗癌协会正在准备修订我国的乳腺癌组织学分型方案.为此,笔者根据文献中已报道的乳腺癌分型方案[1~8],参照有关文献和本单位的随访资料,依据下列3项原则,提出了乳腺癌病理学分型的设想.原则如下:(1)简便实用,易于掌握和推广;(2)尽可能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有益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3)体现肿瘤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作者:张树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患者女,23岁.体检发现左舌根部有一大小约0.5 cm×0.5 cm的结节突出于表面,呈灰白色,质硬.予以激光切除.病理检查灰白色米粒状结节0.5 cm×0.3 cm×0.3 cm,表面光滑,切面灰白色,质硬,切之有砂砾感.
作者:许晓俐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球囊损伤对动脉平滑肌细胞(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探讨EGFR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于兔右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前及损伤后24 h、48 h、72 h、7天和14天,取实验动脉段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EGFR的表达.结果:正常颈总动脉中膜未见EGFR阳性表达,动脉球囊损伤后24 h中膜部分SMC显示EGFR阳性表达,48 h中膜呈EGFR阳性表达的SMC较24 h增加,72 h又较48 h进一步增加;7天和14天动脉中膜EGFR阳性表达的SMC均较72 h显著减少,但新生内膜中增殖的SMC显示出大量的EGFR阳性表达.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SMC的胞膜.结论:球囊损伤使动脉EGFR表达显著增加,EGFR与再狭窄形成过程中SMC增殖有关.
作者:王兵;李玉莉;张国元;何金;吴宗贵;徐永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和cdk4在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及其与PCNA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正常前列腺(NP)、62例BPH和33例PC组织中cdk2、cdk4和PCNA的表达.结果:前列腺上皮和间质组织中均见cdk2和cdk4表达.NP中两者表达均分别显著低于BPH和PC;BPH的上皮细胞中两者表达均分别显著低于PC,但BPH的间质细胞中两者表达与PC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BPH和PC中cdk2及cdk4表达与PCNA指数均呈正相关.结论:cdk2和cdk4异常表达参与BPH和PC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可能是通过改变细胞周期及促进细胞异常增殖而起作用的.
作者:谢庆祥;林福地;孟家榕;汪鸿;缪友仁;李金雨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8岁.妊娠28周时出现皮肤瘙痒,38周时出现皮肤黄染,谷丙转氨酶(ALT)88 U.L-1;38周时,因发热1天,不规则下腹痛2 h,阴道流液40 min,于1997年8月4日下午6时15分急诊入院.
作者:葛霞;李茂胜;赵连军;陈敏;李涤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 正常前列腺的形态前列腺前半部与膀胱颈紧密接连,并有尿道贯穿其中,后半部与精囊及输精管末端相邻.在人体上,与尿生殖隔相接,后下方有尿道球腺.
作者:黄受方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根据医疗科研的需要,我们分别从人全血、新鲜组织及OCT包埋冰冻组织中提取DNA,提取的方法各有不同,特别是我们自己摸索了一套提取OCT包埋冰冻组织DNA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分别总结了各方法的影响因素,供实验工作者应用时参考.
作者:董明;袁媛;王建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981年WHO[1]对乳腺癌组织学进行了分类,该分类浸润性导管癌的内容几乎占80%以上,有失分类的实用价值.当前美国学者[2]仍根据各自的形态结构名称写出病理诊断报告.
作者:张继增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5岁,已婚.无意中发现左乳外上限有一核桃大小肿块,质偏硬,轻度触痛,抗炎治疗无效.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临床诊断:左乳肿块,乳腺癌待排除.遂行肿块切除术.
作者:王益春;饶慧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例1,男,42岁.腹部隐痛、胀气半年余.因腹部剧痛伴呕吐、排便困难半月而入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瓣60 cm处回肠有约4 cm肠段环形狭窄区域致小肠梗阻,疑为小肠腺癌,将病变部分肠管切除送病理检查.
作者:王琳冬;金春亭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检测组织切片上某些肿瘤细胞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对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及推测肿瘤预后有重要意义.如何成功地检测肿瘤细胞内的ER、PR受体,是广大病理工作者为关心的问题.一些医院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在染色过程中达不到理想的结果.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收集了部分乳腺标本,对不同的固定时间、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进行了比较和摸索,对如何提高ER、PR的检测率得出一些体会.
作者:吴惠茜;梁惠珍;车丽洪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患者女,51岁.左上腹疼痛7个月入院.体检:左上腹明显隆起,可扪及一大小8 cm×7 cm质硬包块,表面光滑,分界不清,有压痛,全身其它部位检查无异常.
作者:姜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患者女,35岁,维吾尔族.左侧乳房发现包块1月余,逐渐增大,伴轻度疼痛.查体:左侧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一约5cm×5cm大小的包块,表面不光滑,质韧,稍有压痛,边缘不清,推之稍有移动.肿物表面皮肤无发红,乳头无溢液.左侧腋窝触及一约0.6 cm×0.6 cm大小的淋巴结,全身其它部位淋巴结无肿大.肿物行活检,摘除左侧腋窝肿大淋巴结活检.
作者:申卫江;贺海云;张玉洁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例1:患者,男性,9岁,维吾尔族.因外伤后头颅渐增大5个月,肢体功能障碍15天、昏迷7天入院.于1997年4月20日因车祸致头部、右下肢损伤,痊愈出院.
作者:蒯宝林;谢君;赵红艳;陈宏刚;董全迪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殊类型癌(PPTC)病理变化、免疫组化表达特点.方法:采用HE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27例PPTC形态学特征.结果:(1)移行细胞癌及鳞癌具有典型的形态,癌细胞无PSA及35βH11表达,c-erbB-2显阳性.从形态分析,这两种癌可能同源于移行上皮或化生上皮:(2)粘液腺癌、黄色瘤样癌、导管癌、髓样癌、宫内膜样癌、乳头状癌及印戒细胞癌均显PSA及35βH11阳性,提示这几种癌可能来源于分泌上皮;(3)类癌对PSA、35βH11、NSE及CgA均显阳性,符合内分泌细胞来源;(4)小细胞癌无PSA、NSE及CgA表达,对c-erbB-2及35βH11显阳性,是否来源于前列腺内分泌细胞、储备细胞或基细胞有待证实;(5)27例癌区均无34βE12表达,提示PPTC中基细胞缺失.结论:PPTC少见,组织类型多,形态各异及不同的免疫组化表达,有时诊断较困难,应注意鉴别.
作者:叶明福;赵海燕;谢青;王亚丽 刊期: 199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