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华
目的:探讨乳腺原位癌的起源和发展,兼论乳腺癌组织学分类.方法:观察50例乳腺原位癌HE染色切片,部分切片做Weigert弹力纤维染色及vanGieson胶原染色.结果:50例导管原位癌中38例(76%)合并有小叶原位癌;大部分导管原位癌癌巢不是在导管内,而是在小叶的位置,其壁上无弹力纤维包绕.结论: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均自末梢导管小叶单位发生;小叶原位癌可能是原位癌的早期阶段,可在原位发展为导管原位癌;乳腺癌分类为导管癌和小叶癌缺少组织发生学依据.
作者:高钟禹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非浸润性癌(noninfiltrating carcinoma)指乳腺实质上皮的恶性增生,未突破基底膜,无光镜下间质浸润.
作者:龚西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8岁.妊娠28周时出现皮肤瘙痒,38周时出现皮肤黄染,谷丙转氨酶(ALT)88 U.L-1;38周时,因发热1天,不规则下腹痛2 h,阴道流液40 min,于1997年8月4日下午6时15分急诊入院.
作者:葛霞;李茂胜;赵连军;陈敏;李涤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我们拟采用新鲜标本对乳腺癌的几个预后因素作前瞻性研究,以克服用石蜡包埋组织作回顾性研究时出现的图形分辨差、准确性相对较低的问题.本文作为一个阶段性总结,对100例乳腺癌进行DNA倍性分析,同时比较不同DNA倍性的乳腺癌细胞的区域淋巴结转移和雌激素受体表达情况,以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贺兰湘;周济兰;杨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检测组织切片上某些肿瘤细胞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对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及推测肿瘤预后有重要意义.如何成功地检测肿瘤细胞内的ER、PR受体,是广大病理工作者为关心的问题.一些医院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在染色过程中达不到理想的结果.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收集了部分乳腺标本,对不同的固定时间、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进行了比较和摸索,对如何提高ER、PR的检测率得出一些体会.
作者:吴惠茜;梁惠珍;车丽洪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与IL-2联合体内诱导凋亡产生抗瘤作用机理,为应用TIL治疗肺癌提供依据.方法:从Lewis肺癌(LLC)瘤体中分离提取TIL,在含1000 U/ml IL-2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后,与LLC细胞以10∶1接种于C57BL/6小鼠腋下,每日1000 U/ml IL-2瘤内注射,并测量肿瘤体积,于接种后第18天处死小鼠.结果:发现TIL加IL-2有明显地抑制LLC生长的作用(P<0.001),HE染色、TUNEL和电镜均证实TIL加IL-2可明显诱导Lewis肺癌细胞凋亡.结论:诱导凋亡产生可能是TIL与IL-2联合抗瘤的机制之一.
作者:唐华;陈德基;刘铭球;刘晓翌;徐惠琴;张华亭;周洁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5岁,已婚.无意中发现左乳外上限有一核桃大小肿块,质偏硬,轻度触痛,抗炎治疗无效.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临床诊断:左乳肿块,乳腺癌待排除.遂行肿块切除术.
作者:王益春;饶慧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患者女,23岁.体检发现左舌根部有一大小约0.5 cm×0.5 cm的结节突出于表面,呈灰白色,质硬.予以激光切除.病理检查灰白色米粒状结节0.5 cm×0.3 cm×0.3 cm,表面光滑,切面灰白色,质硬,切之有砂砾感.
作者:许晓俐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乳腺的乳头状肿瘤不少见,发生自乳腺导管不同部位的乳头状肿瘤,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由于这类肿瘤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上常有困难,从而难以正确诊断和处理.为了不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乳腺乳头状肿瘤的分类、临床病理特点和处理意见概述如下.
作者:饶慧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形态特征,阐明其诊断要点.方法:对确诊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切除标本18例进行光镜观察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嗜铬素A(Cg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8例进行电镜观察,并复习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6~77岁,平均53岁,肿瘤大小1.2~5.5 cm,平均2.7 cm.18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中,典型类癌5例,不典型类癌8例,未分化型小细胞癌5例;电镜下8例癌细胞胞浆内均找到神经内分泌颗粒(NEG);50%以上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SE及CgA均为阳性反应.结论:乳腺的神经内分泌癌作为乳腺癌的一种罕见类型,我们认为应按照其分化程度及组织结构分为类癌、不典型类癌及未分化型小细胞癌.
作者:李桂梅;李祥周;赖仁胜;乐美兆;张佃乾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鼻咽癌组织中瘤细胞bcl-2、bax和p53的表达及其与瘤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 AI)的关系.方法:对38例未经治疗的鼻咽癌组织,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瘤细胞bcl-2、bax和p53的表达;末端标记细胞死亡检测法(TUNEL)计算癌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1)37例(97.4%)中有90%左右的瘤细胞呈bcl-2过表达;(2)38例(100%)中有70%左右的瘤细胞过表达bax;(3)29例(76.3%)呈p53过表达;(4)38例活检组织的平均AI为26.02±26.42/HPF;(5)AI与bcl-2、bax和p53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1)本组大多数鼻咽癌组织的绝大部分瘤细胞均呈bcl-2和bax高表达;(2)由于bcl-2和bax的表达已在高水平达到相对平衡,因此在大多数人体鼻咽癌中它们可能并不起到介导瘤细胞凋亡的主导作用;(3)鼻咽癌组织中过表达的p53蛋白可能已失去了调节bcl-2和bax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凋亡的功能.
作者:李智;宗永生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患者,女,47岁.1998年10月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头痛,伴头晕、恶心,偶有呕吐,1月后头痛加重.入院后MRI检查示左额叶见一结节状病灶,直径约1.5 cm,边界清楚.诊断:左额叶病灶,转移瘤可能.于1998年11月在全麻下行左额叶转移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额中回后部皮层下0.3 cm处.
作者:龚圣勇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垂体腺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病率很高的肿瘤[1~3],是列胶质瘤、脑膜瘤及神经鞘瘤之后的第4位常见颅内肿瘤,有关该肿瘤组织学结构特点有较多文章描述,而运用组织压片细胞学方法观察该肿瘤的特点却很少见.我们曾经运用组织压片方法检查116例脑肿瘤[4],肿瘤类型多达19种,除星型细胞瘤31例,列第1位外,垂体腺瘤为22例,列第2位,占116例脑肿瘤总数的18%.所以,我们对垂体腺瘤压片细胞学、切片组织学及电镜进行对比观察,对提高压片准确诊断垂体腺瘤有较大帮助.
作者:季洪爱;张太和;周晓军;祁正茂;姬玉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 正常前列腺的形态前列腺前半部与膀胱颈紧密接连,并有尿道贯穿其中,后半部与精囊及输精管末端相邻.在人体上,与尿生殖隔相接,后下方有尿道球腺.
作者:黄受方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殊类型癌(PPTC)病理变化、免疫组化表达特点.方法:采用HE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27例PPTC形态学特征.结果:(1)移行细胞癌及鳞癌具有典型的形态,癌细胞无PSA及35βH11表达,c-erbB-2显阳性.从形态分析,这两种癌可能同源于移行上皮或化生上皮:(2)粘液腺癌、黄色瘤样癌、导管癌、髓样癌、宫内膜样癌、乳头状癌及印戒细胞癌均显PSA及35βH11阳性,提示这几种癌可能来源于分泌上皮;(3)类癌对PSA、35βH11、NSE及CgA均显阳性,符合内分泌细胞来源;(4)小细胞癌无PSA、NSE及CgA表达,对c-erbB-2及35βH11显阳性,是否来源于前列腺内分泌细胞、储备细胞或基细胞有待证实;(5)27例癌区均无34βE12表达,提示PPTC中基细胞缺失.结论:PPTC少见,组织类型多,形态各异及不同的免疫组化表达,有时诊断较困难,应注意鉴别.
作者:叶明福;赵海燕;谢青;王亚丽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患者,女,23岁.第一胎,孕4月,有早孕反应,不规则腹痛2天.半天前,腹痛加剧,伴恶心、呕吐、乏力.B超提示腹腔妊娠伴出血.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增大,左宫角圆韧带附着点外见25 cm×32 cm×20 cm胎囊,羊膜囊完整,表面有大量血凝块附着.双附件正常,切除完整妊娠组织.术中吸出血液及清除陈旧性血块约3?000 ml.巨检:羊膜囊23 cm×22 cm×20 cm,囊内有成形女婴,女婴身长16 cm,肢体完整,发育正常.病理诊断:残角子宫妊娠伴破裂.
作者:李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和中国抗癌协会正在准备修订我国的乳腺癌组织学分型方案.为此,笔者根据文献中已报道的乳腺癌分型方案[1~8],参照有关文献和本单位的随访资料,依据下列3项原则,提出了乳腺癌病理学分型的设想.原则如下:(1)简便实用,易于掌握和推广;(2)尽可能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有益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3)体现肿瘤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作者:张树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基底细胞癌主要见于皮肤及肛管的一穴肛原癌中的基底细胞癌型,而发生于粘膜,尤其是上呼吸消化道的基底细胞癌样病变则甚少提及.1986年Wain等[1]首次报道10例位于舌、咽和喉部形态酷似皮肤基底细胞癌,并伴有小的囊腔和灶性坏死,以及常含局部鳞癌或鳞状上皮异型增生成分的癌,将其命名为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arcinoma,BSC).
作者:倪型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霍奇金病(HD)RS/H细胞的自发凋亡与组织学分型及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对46例HD行TUNEL原位凋亡检测,并做PCNA免疫组化;以8例淋巴结滤泡型反应性增生病为对照.结果:淋巴细胞为主型和结节硬化型HD的RS/H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高于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者(P<0.005),PCNA阳性率前者仅略高于后者;全部HD病例RS/H细胞凋亡发生率与PCNA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分化好的HD其RS/H细胞较分化差者易于凋亡,这可解释前者RS/H细胞通常数目较少且病人预后较好;各型RS/H细胞的PCNA高表达而核分裂象不多可能是RS/H细胞发生巨细胞化的原因.
作者:郝淼旺;黄致治;梁英锐;吴贤英;彭心昭;刘彦仿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例1,男,42岁.腹部隐痛、胀气半年余.因腹部剧痛伴呕吐、排便困难半月而入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瓣60 cm处回肠有约4 cm肠段环形狭窄区域致小肠梗阻,疑为小肠腺癌,将病变部分肠管切除送病理检查.
作者:王琳冬;金春亭 刊期: 199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