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云;郑辉;程瑞雪;沈明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主要发生于浆膜腔,由于其形态学复杂,较易与其他肿瘤,尤其是肺癌及浆膜腔转移性腺癌相混淆.
作者:林艳清;施作霖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结节性筋膜炎又称假肉瘤性筋膜炎,本质为炎症,是一种纤维组织的反应性增生.表现有丰富的纤维母细胞,多量粘液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主要累及肢体和躯干筋膜,生长速度快,其病理形态貌似软组织肉瘤,极易误诊误治.
作者:刘恒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 何谓乳腺增生病?该病中哪些病变更具癌变的危险性乳腺增生病指体内激素水平的紊乱与失衡引起的乳腺非炎性增生性疾病.本病的形态多样、名称繁多、分类复杂,1990年Page等结合大量随访结果重新分类,称之为增生性乳腺病(proliferative breast disease).
作者:刘斌;张继增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殊类型癌(PPTC)病理变化、免疫组化表达特点.方法:采用HE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27例PPTC形态学特征.结果:(1)移行细胞癌及鳞癌具有典型的形态,癌细胞无PSA及35βH11表达,c-erbB-2显阳性.从形态分析,这两种癌可能同源于移行上皮或化生上皮:(2)粘液腺癌、黄色瘤样癌、导管癌、髓样癌、宫内膜样癌、乳头状癌及印戒细胞癌均显PSA及35βH11阳性,提示这几种癌可能来源于分泌上皮;(3)类癌对PSA、35βH11、NSE及CgA均显阳性,符合内分泌细胞来源;(4)小细胞癌无PSA、NSE及CgA表达,对c-erbB-2及35βH11显阳性,是否来源于前列腺内分泌细胞、储备细胞或基细胞有待证实;(5)27例癌区均无34βE12表达,提示PPTC中基细胞缺失.结论:PPTC少见,组织类型多,形态各异及不同的免疫组化表达,有时诊断较困难,应注意鉴别.
作者:叶明福;赵海燕;谢青;王亚丽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嗜酸性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1例女性乳腺嗜酸性细胞癌,并复习文献.结果:癌细胞呈圆形到多边形,胞浆丰富,胞浆内见弥漫分布的强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呈轻一中度异型,核仁明显,癌细胞呈巢状排列伴有腺管及乳头形成.电镜下胞浆内充满了无极性分布的线粒体,无分泌颗粒.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不表达肌动蛋白、S-100蛋白及嗜铬素A.PAS染色阴性.结论:嗜酸性细胞癌是不同于大汗腺样癌及神经内分泌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
作者:吴强;龚西騟;饶慧蓉;杨枫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以1987~1997年收检,进行过c-erbB-2、p53、nm23、PCNA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82例乳腺癌为观察分析对象,其中包括浸润性导管癌63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髓样癌7例、乳头状癌3例、粘液腺癌5例,均为女性患者.
作者:李新功;姜辉;李爱英;丁洪基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患者女,51岁.左上腹疼痛7个月入院.体检:左上腹明显隆起,可扪及一大小8 cm×7 cm质硬包块,表面光滑,分界不清,有压痛,全身其它部位检查无异常.
作者:姜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近年来我院对肺癌患者开展先化疗再手术的方法,提高了手术切除率.为探讨术前化疗对中晚期肺癌的疗效,病理改变以及p53蛋白表达,我们对术前化疗与未化疗两组各12例肺癌作了对比分析和随访.
作者:黄伟良;杨莉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乳腺的乳头状肿瘤不少见,发生自乳腺导管不同部位的乳头状肿瘤,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由于这类肿瘤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上常有困难,从而难以正确诊断和处理.为了不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乳腺乳头状肿瘤的分类、临床病理特点和处理意见概述如下.
作者:饶慧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p53的基因突变在多种肿瘤中普遍存在,p53蛋白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4例卵巢子宫膜样癌组织的p53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分化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宫兆松;刘志芳;李颖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高分子量角蛋白抗体(34βE12)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波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4βE12抗体在不同前列腺病变中的染色情况.结果:基底细胞特异性细胞角蛋白抗体34βE12与所有的前列腺良性病变的基底细胞胞浆特异性染色.15例前列腺癌中12例34βE12染色为阴性,有3例出现阳性反应.原发性前列腺导管癌的癌巢外周有连续或不连续的基底细胞围绕.结论:34βE12染色阳性不是诊断良性前列腺病变的绝对指标.前列腺癌的诊断必须综合考虑临床、常规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作者:余永伟;马大烈;郑青渝;张顺民;黄玲;詹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腺癌和腺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方法:对基底细胞腺癌3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复习其临床和病理资料及进行随访.再次常规切片HE染色和采用LSAB法,对PSA、PAP、CK、CEA、PCNA、bcl-2、p53和c-erbB-2 8种抗体标记结果进行观察.结果:前列腺基底细胞腺癌为分化差的实体癌呈基底细胞癌样排列,核分裂象多,癌巢中央伴坏死,可见局灶性鳞状细胞、移行细胞或腺管分化,也可出现腺样囊性癌样结构.而基底细胞腺瘤内增生的基底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无病理性核分裂象,增生结节周界清,无浸润性边缘和坏死.8种抗体的免疫酶标记在前列腺基底细胞腺癌和腺瘤的鉴别诊断上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前列腺基底细胞腺癌和腺瘤在诊断上,主要根据HE染色观察,形态上典型,结合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即可确诊.
作者:黄志勇;章宜芬;龚平;聂进军;周祀侨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例1,男,42岁.腹部隐痛、胀气半年余.因腹部剧痛伴呕吐、排便困难半月而入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瓣60 cm处回肠有约4 cm肠段环形狭窄区域致小肠梗阻,疑为小肠腺癌,将病变部分肠管切除送病理检查.
作者:王琳冬;金春亭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患者男,30岁.右侧附睾头部结节10余年.手术见为右侧附睾头部一个约2.5 cm×2 cm×2 cm的肿块.病理检查:附睾结节(2.8 cm×1.7 cm×1 cm)与一段输精管相连,结节表面包膜完整,切面呈蜂窝状,内容为清亮液体,大囊腔约花生米大小,囊壁内附散在灰黄色小点状物.
作者:郑丽端;杨秀萍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8岁.妊娠28周时出现皮肤瘙痒,38周时出现皮肤黄染,谷丙转氨酶(ALT)88 U.L-1;38周时,因发热1天,不规则下腹痛2 h,阴道流液40 min,于1997年8月4日下午6时15分急诊入院.
作者:葛霞;李茂胜;赵连军;陈敏;李涤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患者男性,49岁,无痛性血尿1月余.CT检查见左侧膀胱角有4 cm×2.5 cm大小的乳头状肿物.膀胱镜活检病理诊断为:移行细胞癌(Ⅱ级).手术中见瘤体呈蕈伞型,大小4.5 cm×2.5 cm×2.5 cm.
作者:汪露祥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食管中段腺癌的细胞学诊断意义.方法:对20例食管腺癌病例的组织切片和细胞学涂片进行形态学对照观察.结果:印戒细胞癌3例,粘液腺癌7例,管状腺癌6例,腺鳞癌2例,粘液表皮样癌2例.其细胞学的共同特征为细胞学涂片中常出现粘液背景或含粘液的癌细胞;细胞学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达90%.结论:细胞学有助于食管腺癌的诊断;食管腺癌可能起源于食管固有腺.
作者:聂进军;黄志勇;章宜芬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5岁,已婚.无意中发现左乳外上限有一核桃大小肿块,质偏硬,轻度触痛,抗炎治疗无效.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临床诊断:左乳肿块,乳腺癌待排除.遂行肿块切除术.
作者:王益春;饶慧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间变性大细胞性T细胞性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T cell lymphoma, ALTCL)EB病毒表达情况及其与CD56阳性表达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15例ALTCL中Ki-1及CD56的表达,并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其EBERs.结果:15例ALTCL中Ki-1均阳性(100%),5例CD56阳性(33.3%),9例EBERs阳性.其中,3例ALTCL中EBERs和CD56共同阳性.结论:ALTCL的发生同EB病毒感染有一定关系;部分ALTCL中有CD56阳性表达,EB病毒是否感染ALTCL同CD56表达无关.
作者:江庆萍;林汉良;饶慧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骨及钙化组织石蜡切片,一般先经有机酸或无机酸稀溶液浸渍脱钙,再用流水洗涤24 h,除去组织内的酸[1],然后才能按常规脱水、浸蜡、切片、HE染色.此种方法除酸时间长,而且染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不同程度上延误了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我们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出一种有效的快速除酸方法,染色效果满意.现将此改良除酸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蒋绍仟 刊期: 199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