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庆萍;林汉良;饶慧兰
目的:研究霍奇金病(HD)RS/H细胞的自发凋亡与组织学分型及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对46例HD行TUNEL原位凋亡检测,并做PCNA免疫组化;以8例淋巴结滤泡型反应性增生病为对照.结果:淋巴细胞为主型和结节硬化型HD的RS/H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高于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者(P<0.005),PCNA阳性率前者仅略高于后者;全部HD病例RS/H细胞凋亡发生率与PCNA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分化好的HD其RS/H细胞较分化差者易于凋亡,这可解释前者RS/H细胞通常数目较少且病人预后较好;各型RS/H细胞的PCNA高表达而核分裂象不多可能是RS/H细胞发生巨细胞化的原因.
作者:郝淼旺;黄致治;梁英锐;吴贤英;彭心昭;刘彦仿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乳腺的乳头状肿瘤不少见,发生自乳腺导管不同部位的乳头状肿瘤,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由于这类肿瘤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上常有困难,从而难以正确诊断和处理.为了不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乳腺乳头状肿瘤的分类、临床病理特点和处理意见概述如下.
作者:饶慧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与IL-2联合体内诱导凋亡产生抗瘤作用机理,为应用TIL治疗肺癌提供依据.方法:从Lewis肺癌(LLC)瘤体中分离提取TIL,在含1000 U/ml IL-2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后,与LLC细胞以10∶1接种于C57BL/6小鼠腋下,每日1000 U/ml IL-2瘤内注射,并测量肿瘤体积,于接种后第18天处死小鼠.结果:发现TIL加IL-2有明显地抑制LLC生长的作用(P<0.001),HE染色、TUNEL和电镜均证实TIL加IL-2可明显诱导Lewis肺癌细胞凋亡.结论:诱导凋亡产生可能是TIL与IL-2联合抗瘤的机制之一.
作者:唐华;陈德基;刘铭球;刘晓翌;徐惠琴;张华亭;周洁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非浸润性癌(noninfiltrating carcinoma)指乳腺实质上皮的恶性增生,未突破基底膜,无光镜下间质浸润.
作者:龚西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 何谓乳腺增生病?该病中哪些病变更具癌变的危险性乳腺增生病指体内激素水平的紊乱与失衡引起的乳腺非炎性增生性疾病.本病的形态多样、名称繁多、分类复杂,1990年Page等结合大量随访结果重新分类,称之为增生性乳腺病(proliferative breast disease).
作者:刘斌;张继增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患者男,30岁.右侧附睾头部结节10余年.手术见为右侧附睾头部一个约2.5 cm×2 cm×2 cm的肿块.病理检查:附睾结节(2.8 cm×1.7 cm×1 cm)与一段输精管相连,结节表面包膜完整,切面呈蜂窝状,内容为清亮液体,大囊腔约花生米大小,囊壁内附散在灰黄色小点状物.
作者:郑丽端;杨秀萍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人乳腺癌中凋亡与细胞增殖的关系,以及与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了90例乳腺标本(包括13例良性乳腺病变和77例乳腺癌)中Rb、bcl-2和c-myc的蛋白表达;并计数了癌组织中的凋亡指数(AI,TUNEL法)和有丝分裂指数(MI).结果:AI与MI呈显著的正相关(r=0.81,P<0.01);AI、MI和Rb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有关,AI、MI低和bcl-2的高表达与5年生存率有关,c-myc的表达仅与组织学等级有关(P<0.05);Rb表达与AI、MI均有关(P<0.01),而bcl-2的表达仅与AI有关(P<0.05).结论:乳腺癌中凋亡与细胞增殖和bcl-2表达有关,提示凋亡在具有不同生长潜能的亚群的克隆性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Rb与凋亡的关系提示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有关.
作者:高莉;詹洲;倪灿荣;戴益民;郑唯强;龚志锦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和中国抗癌协会正在准备修订我国的乳腺癌组织学分型方案.为此,笔者根据文献中已报道的乳腺癌分型方案[1~8],参照有关文献和本单位的随访资料,依据下列3项原则,提出了乳腺癌病理学分型的设想.原则如下:(1)简便实用,易于掌握和推广;(2)尽可能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有益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3)体现肿瘤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作者:张树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腺癌和腺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方法:对基底细胞腺癌3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复习其临床和病理资料及进行随访.再次常规切片HE染色和采用LSAB法,对PSA、PAP、CK、CEA、PCNA、bcl-2、p53和c-erbB-2 8种抗体标记结果进行观察.结果:前列腺基底细胞腺癌为分化差的实体癌呈基底细胞癌样排列,核分裂象多,癌巢中央伴坏死,可见局灶性鳞状细胞、移行细胞或腺管分化,也可出现腺样囊性癌样结构.而基底细胞腺瘤内增生的基底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无病理性核分裂象,增生结节周界清,无浸润性边缘和坏死.8种抗体的免疫酶标记在前列腺基底细胞腺癌和腺瘤的鉴别诊断上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前列腺基底细胞腺癌和腺瘤在诊断上,主要根据HE染色观察,形态上典型,结合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即可确诊.
作者:黄志勇;章宜芬;龚平;聂进军;周祀侨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患者女,29岁,右乳腺隐痛、外上象限肿物20余天.查体:右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一个1.5 cm×2.0 cm大小的肿物,质较硬,活动尚可,与皮肤无粘连,无红肿,右腋下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乳腺热图:右乳外上象限1.5 cm×1.0 cm肿块,边界不清,可疑乳腺癌.于1998年10月28日手术切除后行病理检查.
作者:石胜军;段倞彦;马丽莎;王作刚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患者女,51岁.左上腹疼痛7个月入院.体检:左上腹明显隆起,可扪及一大小8 cm×7 cm质硬包块,表面光滑,分界不清,有压痛,全身其它部位检查无异常.
作者:姜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患者女,23岁.体检发现左舌根部有一大小约0.5 cm×0.5 cm的结节突出于表面,呈灰白色,质硬.予以激光切除.病理检查灰白色米粒状结节0.5 cm×0.3 cm×0.3 cm,表面光滑,切面灰白色,质硬,切之有砂砾感.
作者:许晓俐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原位癌的起源和发展,兼论乳腺癌组织学分类.方法:观察50例乳腺原位癌HE染色切片,部分切片做Weigert弹力纤维染色及vanGieson胶原染色.结果:50例导管原位癌中38例(76%)合并有小叶原位癌;大部分导管原位癌癌巢不是在导管内,而是在小叶的位置,其壁上无弹力纤维包绕.结论: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均自末梢导管小叶单位发生;小叶原位癌可能是原位癌的早期阶段,可在原位发展为导管原位癌;乳腺癌分类为导管癌和小叶癌缺少组织发生学依据.
作者:高钟禹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胃肠原发性非MALT型淋巴瘤形态特征、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胃肠淋巴瘤标本常规制片,免疫组化ABC法标记,光镜观察.结果:31例非MALT型淋巴瘤中:(1)肠病相关/不相关T细胞淋巴瘤21例,其中肠病相关16例;(2)MMCL 3例在肠道呈息肉样,套细胞增生或浸润反应性滤泡内.(3)MFL 2例亦呈息肉样或形成肿块,由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组成;(4)大多叶核淋巴瘤2例;(5)组织细胞性3例.结论:MALT型、MMCL和MFLB细胞性淋巴瘤为3种不同细胞起源,形态相似、免疫表型相同和不相同之处,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易误诊为肠道炎性病变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作者:范钦和;徐天蓉;周青;郑肇巽 刊期: 1999年第02期
p53的基因突变在多种肿瘤中普遍存在,p53蛋白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4例卵巢子宫膜样癌组织的p53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分化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宫兆松;刘志芳;李颖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患者,女,23岁.第一胎,孕4月,有早孕反应,不规则腹痛2天.半天前,腹痛加剧,伴恶心、呕吐、乏力.B超提示腹腔妊娠伴出血.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增大,左宫角圆韧带附着点外见25 cm×32 cm×20 cm胎囊,羊膜囊完整,表面有大量血凝块附着.双附件正常,切除完整妊娠组织.术中吸出血液及清除陈旧性血块约3?000 ml.巨检:羊膜囊23 cm×22 cm×20 cm,囊内有成形女婴,女婴身长16 cm,肢体完整,发育正常.病理诊断:残角子宫妊娠伴破裂.
作者:李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我们拟采用新鲜标本对乳腺癌的几个预后因素作前瞻性研究,以克服用石蜡包埋组织作回顾性研究时出现的图形分辨差、准确性相对较低的问题.本文作为一个阶段性总结,对100例乳腺癌进行DNA倍性分析,同时比较不同DNA倍性的乳腺癌细胞的区域淋巴结转移和雌激素受体表达情况,以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贺兰湘;周济兰;杨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嗜酸性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1例女性乳腺嗜酸性细胞癌,并复习文献.结果:癌细胞呈圆形到多边形,胞浆丰富,胞浆内见弥漫分布的强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呈轻一中度异型,核仁明显,癌细胞呈巢状排列伴有腺管及乳头形成.电镜下胞浆内充满了无极性分布的线粒体,无分泌颗粒.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不表达肌动蛋白、S-100蛋白及嗜铬素A.PAS染色阴性.结论:嗜酸性细胞癌是不同于大汗腺样癌及神经内分泌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
作者:吴强;龚西騟;饶慧蓉;杨枫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形态特征,阐明其诊断要点.方法:对确诊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切除标本18例进行光镜观察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嗜铬素A(Cg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8例进行电镜观察,并复习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6~77岁,平均53岁,肿瘤大小1.2~5.5 cm,平均2.7 cm.18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中,典型类癌5例,不典型类癌8例,未分化型小细胞癌5例;电镜下8例癌细胞胞浆内均找到神经内分泌颗粒(NEG);50%以上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SE及CgA均为阳性反应.结论:乳腺的神经内分泌癌作为乳腺癌的一种罕见类型,我们认为应按照其分化程度及组织结构分为类癌、不典型类癌及未分化型小细胞癌.
作者:李桂梅;李祥周;赖仁胜;乐美兆;张佃乾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981年WHO[1]对乳腺癌组织学进行了分类,该分类浸润性导管癌的内容几乎占80%以上,有失分类的实用价值.当前美国学者[2]仍根据各自的形态结构名称写出病理诊断报告.
作者:张继增 刊期: 199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