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相关性研究

刘鹏翀;刘砚;吴克兰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 细胞凋亡, 凋亡指数, 增殖指数
摘要: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利用DNA凝胶电泳确定34例肿瘤细胞群体中细胞凋亡的存在,使用体视学方法计数凋亡指数(AI)、增殖指数(MI)、AI/MI比率.结果:DNA凝胶电泳26例显示特征性的DNA梯带, AI、MI分别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递增,且AI与MI呈正相关,但AI/MI随恶性度增高而降低.结论:肿瘤细胞群体中存在细胞凋亡,恶性肿瘤中细胞的增殖远活跃于细胞凋亡.AI/MI比率提示了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关系.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米非司酮对人胎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人胎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中孕期引产的病例分为米非司酮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例,胎龄为18~21孕周.米非司酮组在引产前6 h服用150 mg米非司酮,然后行水囊引产术,对照组则只行水囊引产术.胎儿娩出后,取肾组织进行样品制备以供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米非司酮引产的胎肾组织可见下列形态改变:(1)血管球的内皮肿胀,胞膜破裂,核浓缩及碎裂;(2)肾小囊脏层足细胞水肿明显,部分胞膜破裂;(3)肾近端小管上皮水肿,线粒体呈基质型肿胀;(4)肾远端小管上皮胞浆膨出及破裂,线粒体常呈基质型肿胀,嵴型肿胀少见;(5)集合小管的上皮细胞水肿,线粒体以嵴型肿胀为主;(6)间质结构松弛,血管上皮缺损及成纤维细胞水肿.结论:米非司酮可造成胎肾组织缺氧性损伤.因此,米非司酮于晚期引产有可能给新生儿留下肾功能损伤的后遗症.

    作者:王自能;罗晓青;朱颖嫄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AFP阳性胃癌的组织形态及其分型研究

    目的:探讨AFP阳性胃癌的病理组织形态及其分型.方法:应用光镜、电镜、组化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7例AFP阳性胃癌中临床病理资料较完整的63例进行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并用2例3个月妊娠的胚胎胃肠组织以同样方法行相关的对比研究.结果:AFP阳性胃癌的发生率为6.2%(87/1395例).63例中依据其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和肿瘤组织内癌细胞AFP染色阳性表达,并对比3个月妊娠胚胎胃肠组织学的改变,将其组织学类型分为4个亚型:肝样型22例(34.9%),胎儿胃肠型15例(23.8%)和肝样型伴肠胚分化的混合型24例(38.1%)以及卵黄囊瘤样型2例(3.2%).结论:AFP阳性胃癌与普通型胃癌不同,是一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

    作者:李祥周;石凤娟;乐美兆;张佃乾;王春淑;赖仁胜;杨洪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骨外骨性和软骨性肿瘤的病理诊断

    本文所讨论的只是指发生在软组织内,与骨或软骨无联系,与骨膜或软骨膜也无关连的骨外骨性和软骨性肿瘤,亦称软组织骨性和软骨性肿瘤.值得注意的是,骨外骨性和软骨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临床病史、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形态三者结合,综合考虑.它们与骨内骨性和软骨性肿瘤,不管在组织形态和分类上都近乎相同,要避免仅凭镜下检查确定诊断的倾向.

    作者:陈天水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在处理活检标本中自动脱水机运行故障后混合液的应用

    目前,自动脱水机已普及运用于大医院病理科,提高了病理科日常工作及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效率.但是,由于某些意外原因(如电源切断、电压过低等)导致脱水机运行故障,使活检标本吊高而离开液面,尤其是运行进入高浓度乙醇及二甲苯后的这些环节发生故障,易使标本干枯、变形以至硬脆.

    作者:黄奕莉;何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皮内连续缝合致切口抗张度增强机制及愈合实验研究

    皮内缝合具有减轻瘢痕、避免蜈蚣虫样瘢痕的优越性.通常是使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不拆线.1983年Maler等[1]用尼龙线作连续缝合,术后第3天拆(抽)线(为颈部切口,规定4~7天拆线).

    作者:姚曙光;邱树敏;李一万;任建军;龙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影响HE染色细胞形态的因素探讨

    我科自80年代以来,逐渐将HE染色中的染色后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步骤简化为染色后105℃烤干、中性树胶(二甲苯稀释)封片,以缩短制片时间,减少接触二甲苯的机率,取得一定效果.

    作者:杨枫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的改进

    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问世以来[1],虽然对实验方法和适应这一方法的热循环仪都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该技术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仪器的昂贵,国内尚未能广泛应用.我们对该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进,获得满意结果.

    作者:谢民强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PCR法检测EB病毒BNLF1基因

    目前已建立分子杂交和PCR检测Epstein-Barr病毒(EBV) DNA的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EBV致癌作用与LMP1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1].为此,我们针对EBV表达LMP1蛋白的BNLF1基因片段建立PCR检测方法.

    作者:彭晓帆;银平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鼻咽癌中cyclin D1、p16、Rb蛋白表达及意义

    细胞增殖周期失控是肿瘤发生的关键之一,也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通过对50例鼻咽癌(NPC)中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多肿瘤抑制基因(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 MTS1)的表达产物p16蛋白、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编码的核磷酸蛋白(Rb)表达的研究,探讨这些细胞增殖周期调控因子在NPC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细胞增殖、调控的角度深入了解NPC的发生学,为今后对NPC进行基因治疗提供线索.

    作者:陈莉;王桂兰;曹晓蕾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头皮增生性毛鞘瘤

    增生性毛鞘瘤(proliferating trichilemmal tumor)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头皮下的良性肿瘤.组织学上以增生的鳞状上皮细胞、透明细胞及毛鞘型角化为特征,易被误诊为鳞状细胞癌.下面我们就其临床与组织学特点,以及鉴别诊断作一报道和分析.

    作者:桂律;林梅绥;叶宣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利用DNA凝胶电泳确定34例肿瘤细胞群体中细胞凋亡的存在,使用体视学方法计数凋亡指数(AI)、增殖指数(MI)、AI/MI比率.结果:DNA凝胶电泳26例显示特征性的DNA梯带, AI、MI分别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递增,且AI与MI呈正相关,但AI/MI随恶性度增高而降低.结论:肿瘤细胞群体中存在细胞凋亡,恶性肿瘤中细胞的增殖远活跃于细胞凋亡.AI/MI比率提示了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关系.

    作者:刘鹏翀;刘砚;吴克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骨肉瘤细胞凋亡和增殖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指数与骨肉瘤病理、细胞增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TUNEL方法检测80例骨肉瘤凋亡细胞,PCNA单克隆抗体PC10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增生,以100个肿瘤细胞中凋亡细胞和增生细胞分别作为凋亡指数AI(%)和增生指数PI(%).结果:80例骨肉瘤中AI范围为0.63%~18.8%,其与骨肉瘤WHO新分型及PI值密切相关(P<0.05).而且AI>7.21的骨肉瘤比AI≤7.21的骨肉瘤存活期较短(P<0.05).结论:TUNEL是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细胞凋亡指数可能成为评估骨肉瘤病人预后的一项新指标.

    作者:王东;陈俐;李增鹏;牟江洪;高奉浔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EB病毒与淋巴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γ-DNA疱疹病毒.EBV在世界各地正常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约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体阳性[1].一些研究结果表明EBV与多种人类肿瘤有关.本文仅就不同的细胞属性和不同组织学类型的淋巴瘤与EBV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任兴昌;刘卫平;李甘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疣状癌中PCNA和p53蛋白表达的对比分析

    疣状癌是高分化鳞癌的变种,其生长缓慢,组织学似良性而临床表现为低度恶性,切除彻底预后较好[1 2].但由于其特定的组织学特点,常常使病理医师诊断困难,甚至误诊.为了指导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我们观察了皮肤疣状癌、皮肤乳突状瘤及皮肤高分化鳞癌的PCAN和p53蛋白表达,发现各有一定的特征,现报道如下.

    作者:岳新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结构式摘要的写作特点及常见问题分析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科技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书面表达形式在传递科技信息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科技工作者和信息采编人员迫切希望在短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科技信息.科技论文的摘要就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捷径.结构式摘要的出现,就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新生事物.它不仅可以发挥良好的导读作用,又能节约读者的宝贵时间,同时提高单位时间内信息浏览量.

    作者:王立龙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bcl-2基因:从研究走向肿瘤病理诊断

    自从初发现bcl-2以来,它就和其它基因共同构成了一个主要影响细胞增生、生存和死亡的家庭.单一的基因突变不能导致肿瘤后的状态,同样bcl-2的改变也遵循这一原则.bcl-2基因与家族的其它成员,以及其它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协同发挥作用.

    作者:纪小龙;尹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食管复合癌:鳞形细胞癌伴神经内分泌癌1例

    患者男性,56岁.进食梗咽感4月余.钡餐及胃镜检查示食管中段癌,遂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食管一段,长12 cm,剖面见一纵行溃疡型肿块,约5.5 cm×3 cm×1.5 cm,灰白质脆,浸润管壁全层.镜检:肿瘤由两种界限清楚的癌组织组成.

    作者:李德本;陈乐真;丁晓育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病理释疑

    1 怎样认识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HNL是70年代才被认识的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独立的淋巴结非肿瘤性疾病.1972年初由日本学者Kikuchi和Fujimoto描述并报道,故又名Kikuchi-Fujimoto淋巴结炎,或Kikuchi病.此病多见于日本,欧美少见,我国亦不常见.国内常将此病诊断为坏死性淋巴结炎、亚急性淋巴结炎和慢性淋巴结炎坏死碎片型,反映出对此病的认识尚不够一致.

    作者:陈天水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先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的标本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以来,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作者试图从致病因素和机制方面探讨HP在消化系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任刚;蔡嵘;陈强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大肠重复1例

    患者男性,28岁.以右上腹肿物伴隐痛2周入院.无其它不适.查体:右上腹触及肿物8 cm×8 cm,可移动,表面平滑,无压痛.临床诊断:右上腹肿瘤(良性可能).于1997年6月13日手术.术中见结肠肝曲系膜缘肿物8 cm×8 cm×6 cm大小,囊性,表面平滑,与肠壁无法分离,而行右结肠切除吻合术.

    作者:汤达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