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帆;银平章
目的:探讨肺小细胞癌(SCLC)的p53基因改变与mdm-2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的方法,对14例SCLC的石蜡切片组织进行研究.结果:免疫组化染色p53蛋白阳性9例,阳性率为64.3%(9/14);mdm-2蛋白阳性4例,阳性率为28.6%(4/14).p53基因第5、6、7、8外显子,突变率分别为21.4%(3/14);14.3(2/14);14.3%(2/14);7.1%(1/14),总突变率为57.1%(8/14).结论:SCLC中存在较高的p53基因突变率和mdm-2基因蛋白的明显表达.
作者:杨廷桐;张俊;郑杰;吴秉铨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既往研究表明,高血压伴随有血管壁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肥大[1 2].但是高血压未形成时冠状动脉中层VSMC是否已存在肥大及抗高血压药物对VSMC肥大的影响尚不清楚.
作者:章建梁;沙继宏;杨向群;章同华;秦永文;张国元;陈思聪 刊期: 1999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4例隐性乳腺癌均以腋下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病例来自我院1985~1994年间的肿瘤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0、45、49、60岁,都是以腋下无痛性肿块进行性增大而就诊.
作者:吴玉明;郭仁杰;吴宁;蔡爱英;王希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肾肉瘤样癌形态特征.方法:对5例肾肉瘤样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以肉瘤样成分为主3例,血管外皮瘤样为主1例及破骨细胞瘤样巨细胞瘤1例,5例肉瘤样成分角蛋白阳性,4例波形蛋白阳性.结论:肾肉瘤样癌的形态特征为癌细胞具有双重分化,具有向间叶性肿瘤转分化的过渡方式.
作者:明家琼;王晓秋;蚁国铮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细胞增殖周期失控是肿瘤发生的关键之一,也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通过对50例鼻咽癌(NPC)中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多肿瘤抑制基因(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 MTS1)的表达产物p16蛋白、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编码的核磷酸蛋白(Rb)表达的研究,探讨这些细胞增殖周期调控因子在NPC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细胞增殖、调控的角度深入了解NPC的发生学,为今后对NPC进行基因治疗提供线索.
作者:陈莉;王桂兰;曹晓蕾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人胎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中孕期引产的病例分为米非司酮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例,胎龄为18~21孕周.米非司酮组在引产前6 h服用150 mg米非司酮,然后行水囊引产术,对照组则只行水囊引产术.胎儿娩出后,取肾组织进行样品制备以供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米非司酮引产的胎肾组织可见下列形态改变:(1)血管球的内皮肿胀,胞膜破裂,核浓缩及碎裂;(2)肾小囊脏层足细胞水肿明显,部分胞膜破裂;(3)肾近端小管上皮水肿,线粒体呈基质型肿胀;(4)肾远端小管上皮胞浆膨出及破裂,线粒体常呈基质型肿胀,嵴型肿胀少见;(5)集合小管的上皮细胞水肿,线粒体以嵴型肿胀为主;(6)间质结构松弛,血管上皮缺损及成纤维细胞水肿.结论:米非司酮可造成胎肾组织缺氧性损伤.因此,米非司酮于晚期引产有可能给新生儿留下肾功能损伤的后遗症.
作者:王自能;罗晓青;朱颖嫄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脂肪组织源性肿瘤与c-myc和p53基因的.方法: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脂肪组织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c-myc和p53蛋白表达.结果:c-myc在正常脂肪组织、脂肪组织良性病变中几乎不表达,主要在脂肪肉瘤中表达.p53只在脂肪肉瘤中表达.分化较高类型脂肪肉瘤c-myc和p5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分化较低类型脂肪肉瘤.脂肪肉瘤中,c-myc和p53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实验结果提示,c-myc、p53蛋白与脂肪肉瘤的发生、细胞分化和恶性程度有关.它们可作为判断脂肪肉瘤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在脂肪肉瘤的发生发展中两者可能起协同作用.
作者:王娅兰;丘钜世;熊敏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原位PCR是近年来建立的新技术,我们应用该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检测抑癌基因p16的表达,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作者:冯久贤;包国良;时梅萍;董强刚;沙慧芳;江晓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AFP阳性胃癌的病理组织形态及其分型.方法:应用光镜、电镜、组化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7例AFP阳性胃癌中临床病理资料较完整的63例进行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并用2例3个月妊娠的胚胎胃肠组织以同样方法行相关的对比研究.结果:AFP阳性胃癌的发生率为6.2%(87/1395例).63例中依据其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和肿瘤组织内癌细胞AFP染色阳性表达,并对比3个月妊娠胚胎胃肠组织学的改变,将其组织学类型分为4个亚型:肝样型22例(34.9%),胎儿胃肠型15例(23.8%)和肝样型伴肠胚分化的混合型24例(38.1%)以及卵黄囊瘤样型2例(3.2%).结论:AFP阳性胃癌与普通型胃癌不同,是一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
作者:李祥周;石凤娟;乐美兆;张佃乾;王春淑;赖仁胜;杨洪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在以往的嗜银染色中由于染色时间长、操作较为复杂,制约了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经复习文献发现2种改进法既可保证染色结果又能缩短染色时间.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2种方法,我们作了应用染色实验,并根据条件对原方法稍作修改,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森林;王劲;陈梦红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指数与骨肉瘤病理、细胞增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TUNEL方法检测80例骨肉瘤凋亡细胞,PCNA单克隆抗体PC10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增生,以100个肿瘤细胞中凋亡细胞和增生细胞分别作为凋亡指数AI(%)和增生指数PI(%).结果:80例骨肉瘤中AI范围为0.63%~18.8%,其与骨肉瘤WHO新分型及PI值密切相关(P<0.05).而且AI>7.21的骨肉瘤比AI≤7.21的骨肉瘤存活期较短(P<0.05).结论:TUNEL是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细胞凋亡指数可能成为评估骨肉瘤病人预后的一项新指标.
作者:王东;陈俐;李增鹏;牟江洪;高奉浔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自从初发现bcl-2以来,它就和其它基因共同构成了一个主要影响细胞增生、生存和死亡的家庭.单一的基因突变不能导致肿瘤后的状态,同样bcl-2的改变也遵循这一原则.bcl-2基因与家族的其它成员,以及其它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协同发挥作用.
作者:纪小龙;尹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利用DNA凝胶电泳确定34例肿瘤细胞群体中细胞凋亡的存在,使用体视学方法计数凋亡指数(AI)、增殖指数(MI)、AI/MI比率.结果:DNA凝胶电泳26例显示特征性的DNA梯带, AI、MI分别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递增,且AI与MI呈正相关,但AI/MI随恶性度增高而降低.结论:肿瘤细胞群体中存在细胞凋亡,恶性肿瘤中细胞的增殖远活跃于细胞凋亡.AI/MI比率提示了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关系.
作者:刘鹏翀;刘砚;吴克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前,自动脱水机已普及运用于大医院病理科,提高了病理科日常工作及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效率.但是,由于某些意外原因(如电源切断、电压过低等)导致脱水机运行故障,使活检标本吊高而离开液面,尤其是运行进入高浓度乙醇及二甲苯后的这些环节发生故障,易使标本干枯、变形以至硬脆.
作者:黄奕莉;何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作为一种可在单细胞水平上对大量细胞进行快速、准确、多参数定量分析和分选的高技术,在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肿瘤学等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深入.进行FCM分析的前提是样品为单细胞悬液,而大多数实体组织都难以制成高质量的单细胞悬液样本,因而大大限制了FCM对实体组织特别是实体瘤的分析和研究[1].
作者:李宾;周春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男,48岁.腹痛6月余,伴恶心、呕吐、乏力,无腹胀及腹泻.查体:上腹触痛,腰背叩击痛.全身皮肤轻度黄染.B超示胰头部3 cm×2.5 cm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CT示胰头占位,总胆管扩张,行Whipple术式切除.术中见肿物位于胰头部,约4 cm×4 cm×3 cm大小.质较硬,与十二指肠粘连.术后随诊3年仍健在.
作者:仲伟霞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构建HBV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X,用脂质体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X转染入肝癌细胞HCC 9204 G418 500 mg.L-1筛选,获得稳定表达HBx蛋白的细胞,阿霉素20 μmol.L-1诱导细胞凋亡.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结果:20 μmol.L-1阿霉素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稳定表达HBx蛋白的肝癌细胞凋亡率比未进行基因转染的肝癌细胞凋亡率低.结论:HBx蛋白可抑制阿霉素诱导的肝癌细胞调亡.
作者:郭双平;王文亮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科技期刊中引用参考文献,一方面是引用他人的学术思想、观点、方法和成果为作者的论点提供强有力的客观佐证,一方面它也是提供检索的依据,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检索到作者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虽然文后参考文献所占篇幅不多,然而信息却很丰富,不但文献类型多,且涉及许多文种.因而为了便于查阅和检索,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的规范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劲松;王立龙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疣状癌是高分化鳞癌的变种,其生长缓慢,组织学似良性而临床表现为低度恶性,切除彻底预后较好[1 2].但由于其特定的组织学特点,常常使病理医师诊断困难,甚至误诊.为了指导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我们观察了皮肤疣状癌、皮肤乳突状瘤及皮肤高分化鳞癌的PCAN和p53蛋白表达,发现各有一定的特征,现报道如下.
作者:岳新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问世以来[1],虽然对实验方法和适应这一方法的热循环仪都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该技术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仪器的昂贵,国内尚未能广泛应用.我们对该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进,获得满意结果.
作者:谢民强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