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娅兰;丘钜世;熊敏
自从初发现bcl-2以来,它就和其它基因共同构成了一个主要影响细胞增生、生存和死亡的家庭.单一的基因突变不能导致肿瘤后的状态,同样bcl-2的改变也遵循这一原则.bcl-2基因与家族的其它成员,以及其它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协同发挥作用.
作者:纪小龙;尹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本文所讨论的只是指发生在软组织内,与骨或软骨无联系,与骨膜或软骨膜也无关连的骨外骨性和软骨性肿瘤,亦称软组织骨性和软骨性肿瘤.值得注意的是,骨外骨性和软骨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临床病史、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形态三者结合,综合考虑.它们与骨内骨性和软骨性肿瘤,不管在组织形态和分类上都近乎相同,要避免仅凭镜下检查确定诊断的倾向.
作者:陈天水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女性,68岁.既往有萎缩性胃炎病史,经治疗现已无不适,遂来我院门诊复查.胃镜所见:胃粘膜以白相为主,花斑明显,红相隆起,粘膜不光滑,充血明显.
作者:张培谊;区士欢;刘旭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既往研究表明,高血压伴随有血管壁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肥大[1 2].但是高血压未形成时冠状动脉中层VSMC是否已存在肥大及抗高血压药物对VSMC肥大的影响尚不清楚.
作者:章建梁;沙继宏;杨向群;章同华;秦永文;张国元;陈思聪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增生性毛鞘瘤(proliferating trichilemmal tumor)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头皮下的良性肿瘤.组织学上以增生的鳞状上皮细胞、透明细胞及毛鞘型角化为特征,易被误诊为鳞状细胞癌.下面我们就其临床与组织学特点,以及鉴别诊断作一报道和分析.
作者:桂律;林梅绥;叶宣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骨肉瘤是严重危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骨原发常见的恶性肿瘤.自从分类化疗(systematic chemotherapy)应用于骨肉瘤,骨肉瘤病人预后大大提高以来,人们对骨肉瘤的分类和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作者:龙汉安;张贤良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及其与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端粒酶原位标记法显示端粒酶活性,采用S-P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cl-2和p53蛋白.结果:端粒酶在HCC中的阳性率(91.7%)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58.3%)(P<0.05),端粒酶活性强度与HCC分化程度无关(P>0.05);癌组织中bcl-2和p53蛋白的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P<0.01);HCC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程度随bcl-2蛋白表达增强而升高,并呈明显正相关,但与p53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bcl-2蛋白过度表达可能通过激活端粒酶使肝细胞恶性转化导致HCC发生,而p53基因突变可能对端粒酶的激活无直接影响.
作者:冯德云;郑晖;程瑞雪;傅春燕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小细胞癌(SCLC)的p53基因改变与mdm-2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的方法,对14例SCLC的石蜡切片组织进行研究.结果:免疫组化染色p53蛋白阳性9例,阳性率为64.3%(9/14);mdm-2蛋白阳性4例,阳性率为28.6%(4/14).p53基因第5、6、7、8外显子,突变率分别为21.4%(3/14);14.3(2/14);14.3%(2/14);7.1%(1/14),总突变率为57.1%(8/14).结论:SCLC中存在较高的p53基因突变率和mdm-2基因蛋白的明显表达.
作者:杨廷桐;张俊;郑杰;吴秉铨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癌细胞的内质网膜系统与其侵袭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显微技术观察不同侵袭力的人大肠癌细胞CCL 229及CX-1的内质网膜系统,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两者内质网膜系统的荧光强度.结果:两种癌细胞内均存在着立体网络状结构的内质网膜系统,细胞核周围致密,周边逐渐稀疏.高侵袭力的CCL 229细胞的内质网发达,伪足中存在独枝或立体网络状的内质网,而低侵袭力的CX-1细胞的内质网相对不发达,未见伪足样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CCL 229细胞的ER的平均荧光强度为1 024±502.97 CX-1细胞的ER的平均荧光强度为462.90±217.18 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高侵袭力的CCL 229细胞与低侵袭力的CX-1细胞的内质网膜系统形态及数量上均存在差异,可能与内质网合成和侵袭相关之分泌蛋白的功能有关.
作者:李艳春;王芸庆;宋今丹 刊期: 1999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4例隐性乳腺癌均以腋下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病例来自我院1985~1994年间的肿瘤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0、45、49、60岁,都是以腋下无痛性肿块进行性增大而就诊.
作者:吴玉明;郭仁杰;吴宁;蔡爱英;王希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AFP阳性胃癌的病理组织形态及其分型.方法:应用光镜、电镜、组化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7例AFP阳性胃癌中临床病理资料较完整的63例进行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并用2例3个月妊娠的胚胎胃肠组织以同样方法行相关的对比研究.结果:AFP阳性胃癌的发生率为6.2%(87/1395例).63例中依据其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和肿瘤组织内癌细胞AFP染色阳性表达,并对比3个月妊娠胚胎胃肠组织学的改变,将其组织学类型分为4个亚型:肝样型22例(34.9%),胎儿胃肠型15例(23.8%)和肝样型伴肠胚分化的混合型24例(38.1%)以及卵黄囊瘤样型2例(3.2%).结论:AFP阳性胃癌与普通型胃癌不同,是一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
作者:李祥周;石凤娟;乐美兆;张佃乾;王春淑;赖仁胜;杨洪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指数与骨肉瘤病理、细胞增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TUNEL方法检测80例骨肉瘤凋亡细胞,PCNA单克隆抗体PC10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增生,以100个肿瘤细胞中凋亡细胞和增生细胞分别作为凋亡指数AI(%)和增生指数PI(%).结果:80例骨肉瘤中AI范围为0.63%~18.8%,其与骨肉瘤WHO新分型及PI值密切相关(P<0.05).而且AI>7.21的骨肉瘤比AI≤7.21的骨肉瘤存活期较短(P<0.05).结论:TUNEL是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细胞凋亡指数可能成为评估骨肉瘤病人预后的一项新指标.
作者:王东;陈俐;李增鹏;牟江洪;高奉浔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皮内缝合具有减轻瘢痕、避免蜈蚣虫样瘢痕的优越性.通常是使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不拆线.1983年Maler等[1]用尼龙线作连续缝合,术后第3天拆(抽)线(为颈部切口,规定4~7天拆线).
作者:姚曙光;邱树敏;李一万;任建军;龙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前已建立分子杂交和PCR检测Epstein-Barr病毒(EBV) DNA的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EBV致癌作用与LMP1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1].为此,我们针对EBV表达LMP1蛋白的BNLF1基因片段建立PCR检测方法.
作者:彭晓帆;银平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食管鳞癌常伴有p53基因突变和(或)p53蛋白积聚.文献报道p53基因改变与p53蛋白积聚常出现不一致的现象[1 2].我们应用PCR-SSCP及免疫组化方法探讨食管鳞癌p53基因突变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作者:李淳;程继东;沈忠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作为一种可在单细胞水平上对大量细胞进行快速、准确、多参数定量分析和分选的高技术,在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肿瘤学等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深入.进行FCM分析的前提是样品为单细胞悬液,而大多数实体组织都难以制成高质量的单细胞悬液样本,因而大大限制了FCM对实体组织特别是实体瘤的分析和研究[1].
作者:李宾;周春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EGFR、nm23-H1及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36例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原发灶与转移灶和40例无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EGFR、nm23-H1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76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EGFR、nm23-H1及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3%、60.5%和11.8%;但有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转移者(P<0.05),且转移灶的EGFR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原发灶(P<0.05);有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nm23-H1阳性率低于无转移癌者(P<0.01);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EGFR的阳性表达与nm23-H1的表达有负相关(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EGFR的过表达,nm23-H1的低表达,二者表达的失平衡是其易于淋巴结转移的原因之一,EGFR,nm23-H1联用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指标.
作者:魏启幼;范松青;张利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前,自动脱水机已普及运用于大医院病理科,提高了病理科日常工作及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效率.但是,由于某些意外原因(如电源切断、电压过低等)导致脱水机运行故障,使活检标本吊高而离开液面,尤其是运行进入高浓度乙醇及二甲苯后的这些环节发生故障,易使标本干枯、变形以至硬脆.
作者:黄奕莉;何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男,48岁.腹痛6月余,伴恶心、呕吐、乏力,无腹胀及腹泻.查体:上腹触痛,腰背叩击痛.全身皮肤轻度黄染.B超示胰头部3 cm×2.5 cm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CT示胰头占位,总胆管扩张,行Whipple术式切除.术中见肿物位于胰头部,约4 cm×4 cm×3 cm大小.质较硬,与十二指肠粘连.术后随诊3年仍健在.
作者:仲伟霞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女,58岁.因进行性腰骶尾部放射性疼痛2年余入院.病程中无大小便功能障碍及鞍区麻木.月经14()55 P4G3 自然流产1次.现有子女3人,体健.白带:量中、淡黄色、粘稠.妇检:无阳性体征.
作者:王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