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建梁;沙继宏;杨向群;章同华;秦永文;张国元;陈思聪
患者女性,68岁.既往有萎缩性胃炎病史,经治疗现已无不适,遂来我院门诊复查.胃镜所见:胃粘膜以白相为主,花斑明显,红相隆起,粘膜不光滑,充血明显.
作者:张培谊;区士欢;刘旭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男性,28岁.以右上腹肿物伴隐痛2周入院.无其它不适.查体:右上腹触及肿物8 cm×8 cm,可移动,表面平滑,无压痛.临床诊断:右上腹肿瘤(良性可能).于1997年6月13日手术.术中见结肠肝曲系膜缘肿物8 cm×8 cm×6 cm大小,囊性,表面平滑,与肠壁无法分离,而行右结肠切除吻合术.
作者:汤达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前已建立分子杂交和PCR检测Epstein-Barr病毒(EBV) DNA的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EBV致癌作用与LMP1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1].为此,我们针对EBV表达LMP1蛋白的BNLF1基因片段建立PCR检测方法.
作者:彭晓帆;银平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男,48岁.腹痛6月余,伴恶心、呕吐、乏力,无腹胀及腹泻.查体:上腹触痛,腰背叩击痛.全身皮肤轻度黄染.B超示胰头部3 cm×2.5 cm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CT示胰头占位,总胆管扩张,行Whipple术式切除.术中见肿物位于胰头部,约4 cm×4 cm×3 cm大小.质较硬,与十二指肠粘连.术后随诊3年仍健在.
作者:仲伟霞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女,63岁.发现右颈部包块缓慢性生长30余年.体检:双侧甲状腺明显增大,肿块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界清,质偏韧,未闻及血管杂音.肿块随吞咽上下移动.B超示右甲状腺不均质实性占位,肿块向左侧推移气管及左甲状腺,使之偏移.临床诊断:右侧甲状腺腺瘤.术中见肿块位于右侧甲状腺,瘤体与甲状腺腺体连为一体,分离至底部时见瘤体与气管相连,行瘤体切除.
作者:史东宏;孟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小细胞癌(SCLC)的p53基因改变与mdm-2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的方法,对14例SCLC的石蜡切片组织进行研究.结果:免疫组化染色p53蛋白阳性9例,阳性率为64.3%(9/14);mdm-2蛋白阳性4例,阳性率为28.6%(4/14).p53基因第5、6、7、8外显子,突变率分别为21.4%(3/14);14.3(2/14);14.3%(2/14);7.1%(1/14),总突变率为57.1%(8/14).结论:SCLC中存在较高的p53基因突变率和mdm-2基因蛋白的明显表达.
作者:杨廷桐;张俊;郑杰;吴秉铨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利用DNA凝胶电泳确定34例肿瘤细胞群体中细胞凋亡的存在,使用体视学方法计数凋亡指数(AI)、增殖指数(MI)、AI/MI比率.结果:DNA凝胶电泳26例显示特征性的DNA梯带, AI、MI分别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递增,且AI与MI呈正相关,但AI/MI随恶性度增高而降低.结论:肿瘤细胞群体中存在细胞凋亡,恶性肿瘤中细胞的增殖远活跃于细胞凋亡.AI/MI比率提示了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关系.
作者:刘鹏翀;刘砚;吴克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细胞增殖周期失控是肿瘤发生的关键之一,也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通过对50例鼻咽癌(NPC)中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多肿瘤抑制基因(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 MTS1)的表达产物p16蛋白、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编码的核磷酸蛋白(Rb)表达的研究,探讨这些细胞增殖周期调控因子在NPC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细胞增殖、调控的角度深入了解NPC的发生学,为今后对NPC进行基因治疗提供线索.
作者:陈莉;王桂兰;曹晓蕾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 KA)在细胞凋亡方面的生物学特点.方法: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原位检测20例角化棘皮瘤中凋亡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皮损部位bax和bcl-2基因产物的表达.结果:KA中80%(16/20)瘤中心出现凋亡细胞.30%(6/20)肿瘤边缘bcl-2呈弱阳性染色.全部病例bax染色阳性.细胞凋亡指数与bax表达强度显著正相关(r=0.680,P=0.001),与bcl-2表达强度显著负相关(r=-0.618 P=0.004).结论:细胞凋亡为角化棘皮瘤的典型生物学特征,可能在KA的自然消退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利;王琳;成娘;杜晓萍;杨毅;周光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人胎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中孕期引产的病例分为米非司酮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例,胎龄为18~21孕周.米非司酮组在引产前6 h服用150 mg米非司酮,然后行水囊引产术,对照组则只行水囊引产术.胎儿娩出后,取肾组织进行样品制备以供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米非司酮引产的胎肾组织可见下列形态改变:(1)血管球的内皮肿胀,胞膜破裂,核浓缩及碎裂;(2)肾小囊脏层足细胞水肿明显,部分胞膜破裂;(3)肾近端小管上皮水肿,线粒体呈基质型肿胀;(4)肾远端小管上皮胞浆膨出及破裂,线粒体常呈基质型肿胀,嵴型肿胀少见;(5)集合小管的上皮细胞水肿,线粒体以嵴型肿胀为主;(6)间质结构松弛,血管上皮缺损及成纤维细胞水肿.结论:米非司酮可造成胎肾组织缺氧性损伤.因此,米非司酮于晚期引产有可能给新生儿留下肾功能损伤的后遗症.
作者:王自能;罗晓青;朱颖嫄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骨肉瘤是严重危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骨原发常见的恶性肿瘤.自从分类化疗(systematic chemotherapy)应用于骨肉瘤,骨肉瘤病人预后大大提高以来,人们对骨肉瘤的分类和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作者:龙汉安;张贤良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肾肉瘤样癌形态特征.方法:对5例肾肉瘤样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以肉瘤样成分为主3例,血管外皮瘤样为主1例及破骨细胞瘤样巨细胞瘤1例,5例肉瘤样成分角蛋白阳性,4例波形蛋白阳性.结论:肾肉瘤样癌的形态特征为癌细胞具有双重分化,具有向间叶性肿瘤转分化的过渡方式.
作者:明家琼;王晓秋;蚁国铮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本文所讨论的只是指发生在软组织内,与骨或软骨无联系,与骨膜或软骨膜也无关连的骨外骨性和软骨性肿瘤,亦称软组织骨性和软骨性肿瘤.值得注意的是,骨外骨性和软骨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临床病史、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形态三者结合,综合考虑.它们与骨内骨性和软骨性肿瘤,不管在组织形态和分类上都近乎相同,要避免仅凭镜下检查确定诊断的倾向.
作者:陈天水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女,58岁.因进行性腰骶尾部放射性疼痛2年余入院.病程中无大小便功能障碍及鞍区麻木.月经14()55 P4G3 自然流产1次.现有子女3人,体健.白带:量中、淡黄色、粘稠.妇检:无阳性体征.
作者:王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既往研究表明,高血压伴随有血管壁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肥大[1 2].但是高血压未形成时冠状动脉中层VSMC是否已存在肥大及抗高血压药物对VSMC肥大的影响尚不清楚.
作者:章建梁;沙继宏;杨向群;章同华;秦永文;张国元;陈思聪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血管增生性损害,也叫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血管瘤.现报道3例,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该病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丁岚;储谦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例1 59岁,孕6产6.因绝经19年、水样白带1年余伴阴道流血5月就诊.检查:血压20/11.5 kPa,体重54 kg,血糖4.5 mmol.L-1.术中见子宫约2+月孕大,双卵巢外观正常.
作者:王华;王靖华;步宏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形态转化及其恶性潜能.方法:采用HE和组织化学染色,对4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作临床病理分析.结果:48例肿瘤被分为普通型、粘液型和纤维肉瘤变3个亚型.结论:普通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纤维肉瘤变型的恶性度更高,粘液型的恶性度与其它两型的差异尚待观察.
作者:黄晓赤;罗克枢;雷士泽;赵剑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及其与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端粒酶原位标记法显示端粒酶活性,采用S-P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cl-2和p53蛋白.结果:端粒酶在HCC中的阳性率(91.7%)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58.3%)(P<0.05),端粒酶活性强度与HCC分化程度无关(P>0.05);癌组织中bcl-2和p53蛋白的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P<0.01);HCC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程度随bcl-2蛋白表达增强而升高,并呈明显正相关,但与p53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bcl-2蛋白过度表达可能通过激活端粒酶使肝细胞恶性转化导致HCC发生,而p53基因突变可能对端粒酶的激活无直接影响.
作者:冯德云;郑晖;程瑞雪;傅春燕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增生性毛鞘瘤(proliferating trichilemmal tumor)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头皮下的良性肿瘤.组织学上以增生的鳞状上皮细胞、透明细胞及毛鞘型角化为特征,易被误诊为鳞状细胞癌.下面我们就其临床与组织学特点,以及鉴别诊断作一报道和分析.
作者:桂律;林梅绥;叶宣光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