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赤;罗克枢;雷士泽;赵剑萍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作为一种可在单细胞水平上对大量细胞进行快速、准确、多参数定量分析和分选的高技术,在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肿瘤学等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深入.进行FCM分析的前提是样品为单细胞悬液,而大多数实体组织都难以制成高质量的单细胞悬液样本,因而大大限制了FCM对实体组织特别是实体瘤的分析和研究[1].
作者:李宾;周春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滤泡星状细胞在垂体腺瘤分类中的意义及滤泡星状细胞与内分泌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方法,对42例人重体腺瘤的垂体激素与S-100蛋白表达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垂体腺瘤组织中的滤泡星状细胞有两种情况,一种为腺瘤组织中可见散在分布的滤泡星状细胞,并可见1个瘤细胞既有S-100蛋白表达,又含激素分泌颗粒;另一种为滤泡星状细胞构成了腺瘤的一种主要的细胞成分.结论:滤泡星状细胞与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可能在调整内分泌细胞的产生和激素释放方面起一定的作用;滤泡星状细胞腺瘤应作为垂体无功能腺瘤的一个单独类型.
作者:刘冬戈;满开泉;孙肇武;罗玉风;藏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血管增生性损害,也叫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血管瘤.现报道3例,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该病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丁岚;储谦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利用DNA凝胶电泳确定34例肿瘤细胞群体中细胞凋亡的存在,使用体视学方法计数凋亡指数(AI)、增殖指数(MI)、AI/MI比率.结果:DNA凝胶电泳26例显示特征性的DNA梯带, AI、MI分别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递增,且AI与MI呈正相关,但AI/MI随恶性度增高而降低.结论:肿瘤细胞群体中存在细胞凋亡,恶性肿瘤中细胞的增殖远活跃于细胞凋亡.AI/MI比率提示了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关系.
作者:刘鹏翀;刘砚;吴克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加热和病毒感染状态下细胞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方法:分别对体外培养的Vero E6细胞进行加热或病毒感染,然后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杂交和RNA斑点杂交检测.结果:加热和感染均可使培养细胞高表达HSP70,但其分布及定位的改变则有差异.结论:高热和病毒感染可导致HSP70表达增强及分布的改变.
作者:叶苓;廖文俊;刘彦仿;杨守京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问世以来[1],虽然对实验方法和适应这一方法的热循环仪都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该技术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仪器的昂贵,国内尚未能广泛应用.我们对该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进,获得满意结果.
作者:谢民强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在以往的嗜银染色中由于染色时间长、操作较为复杂,制约了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经复习文献发现2种改进法既可保证染色结果又能缩短染色时间.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2种方法,我们作了应用染色实验,并根据条件对原方法稍作修改,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森林;王劲;陈梦红 刊期: 1999年第04期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γ-DNA疱疹病毒.EBV在世界各地正常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约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体阳性[1].一些研究结果表明EBV与多种人类肿瘤有关.本文仅就不同的细胞属性和不同组织学类型的淋巴瘤与EBV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任兴昌;刘卫平;李甘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前已建立分子杂交和PCR检测Epstein-Barr病毒(EBV) DNA的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EBV致癌作用与LMP1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1].为此,我们针对EBV表达LMP1蛋白的BNLF1基因片段建立PCR检测方法.
作者:彭晓帆;银平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食管鳞癌常伴有p53基因突变和(或)p53蛋白积聚.文献报道p53基因改变与p53蛋白积聚常出现不一致的现象[1 2].我们应用PCR-SSCP及免疫组化方法探讨食管鳞癌p53基因突变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作者:李淳;程继东;沈忠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我科自80年代以来,逐渐将HE染色中的染色后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步骤简化为染色后105℃烤干、中性树胶(二甲苯稀释)封片,以缩短制片时间,减少接触二甲苯的机率,取得一定效果.
作者:杨枫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儿男性,经剖宫产分娩.出生后第4天婴儿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症状.体检:婴儿前囱平软,呼吸60~70次/分,心率160次/分,律齐.腹部明显膨隆,腹壁皮肤浅静脉怒张,叩击呈鼓音,肠鸣音极弱,四肢活动尚好.
作者:马振斌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科技期刊中引用参考文献,一方面是引用他人的学术思想、观点、方法和成果为作者的论点提供强有力的客观佐证,一方面它也是提供检索的依据,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检索到作者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虽然文后参考文献所占篇幅不多,然而信息却很丰富,不但文献类型多,且涉及许多文种.因而为了便于查阅和检索,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的规范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劲松;王立龙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指数与骨肉瘤病理、细胞增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TUNEL方法检测80例骨肉瘤凋亡细胞,PCNA单克隆抗体PC10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增生,以100个肿瘤细胞中凋亡细胞和增生细胞分别作为凋亡指数AI(%)和增生指数PI(%).结果:80例骨肉瘤中AI范围为0.63%~18.8%,其与骨肉瘤WHO新分型及PI值密切相关(P<0.05).而且AI>7.21的骨肉瘤比AI≤7.21的骨肉瘤存活期较短(P<0.05).结论:TUNEL是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细胞凋亡指数可能成为评估骨肉瘤病人预后的一项新指标.
作者:王东;陈俐;李增鹏;牟江洪;高奉浔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及其与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端粒酶原位标记法显示端粒酶活性,采用S-P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cl-2和p53蛋白.结果:端粒酶在HCC中的阳性率(91.7%)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58.3%)(P<0.05),端粒酶活性强度与HCC分化程度无关(P>0.05);癌组织中bcl-2和p53蛋白的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P<0.01);HCC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程度随bcl-2蛋白表达增强而升高,并呈明显正相关,但与p53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bcl-2蛋白过度表达可能通过激活端粒酶使肝细胞恶性转化导致HCC发生,而p53基因突变可能对端粒酶的激活无直接影响.
作者:冯德云;郑晖;程瑞雪;傅春燕 刊期: 1999年第04期
1 怎样认识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HNL是70年代才被认识的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独立的淋巴结非肿瘤性疾病.1972年初由日本学者Kikuchi和Fujimoto描述并报道,故又名Kikuchi-Fujimoto淋巴结炎,或Kikuchi病.此病多见于日本,欧美少见,我国亦不常见.国内常将此病诊断为坏死性淋巴结炎、亚急性淋巴结炎和慢性淋巴结炎坏死碎片型,反映出对此病的认识尚不够一致.
作者:陈天水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男,20岁.因发热、消瘦、浅表淋巴结肿大1个月入院.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蚕豆样大至鸽蛋样大,其他脏器未发现明显病变.入院前曾在外院做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性低分化癌.临床诊断:发热、淋巴结肿大待查.
作者:沈金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冷冻切片是借助低温使组织冻结达到一定的硬度进行切片的一种方法.它是术中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冷冻切片的质量,拖延病理报告发出的时间,直接影响着病理诊断的及时性、准确性,间接影响着病人的预后.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作者:骆新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EGFR、nm23-H1及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36例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原发灶与转移灶和40例无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EGFR、nm23-H1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76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EGFR、nm23-H1及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3%、60.5%和11.8%;但有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转移者(P<0.05),且转移灶的EGFR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原发灶(P<0.05);有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nm23-H1阳性率低于无转移癌者(P<0.01);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EGFR的阳性表达与nm23-H1的表达有负相关(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EGFR的过表达,nm23-H1的低表达,二者表达的失平衡是其易于淋巴结转移的原因之一,EGFR,nm23-H1联用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指标.
作者:魏启幼;范松青;张利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患者女,63岁.发现右颈部包块缓慢性生长30余年.体检:双侧甲状腺明显增大,肿块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界清,质偏韧,未闻及血管杂音.肿块随吞咽上下移动.B超示右甲状腺不均质实性占位,肿块向左侧推移气管及左甲状腺,使之偏移.临床诊断:右侧甲状腺腺瘤.术中见肿块位于右侧甲状腺,瘤体与甲状腺腺体连为一体,分离至底部时见瘤体与气管相连,行瘤体切除.
作者:史东宏;孟刚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