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加热及感染诱导热休克蛋白70表达及分布改变的观察

叶苓;廖文俊;刘彦仿;杨守京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类70, 高热, 病毒性疾病
摘要:目的:了解加热和病毒感染状态下细胞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方法:分别对体外培养的Vero E6细胞进行加热或病毒感染,然后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杂交和RNA斑点杂交检测.结果:加热和感染均可使培养细胞高表达HSP70,但其分布及定位的改变则有差异.结论:高热和病毒感染可导致HSP70表达增强及分布的改变.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肾肉瘤样癌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观察肾肉瘤样癌形态特征.方法:对5例肾肉瘤样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以肉瘤样成分为主3例,血管外皮瘤样为主1例及破骨细胞瘤样巨细胞瘤1例,5例肉瘤样成分角蛋白阳性,4例波形蛋白阳性.结论:肾肉瘤样癌的形态特征为癌细胞具有双重分化,具有向间叶性肿瘤转分化的过渡方式.

    作者:明家琼;王晓秋;蚁国铮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高血压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既往研究表明,高血压伴随有血管壁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肥大[1 2].但是高血压未形成时冠状动脉中层VSMC是否已存在肥大及抗高血压药物对VSMC肥大的影响尚不清楚.

    作者:章建梁;沙继宏;杨向群;章同华;秦永文;张国元;陈思聪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骶骨迟发性转移性甲状腺滤泡性腺癌1例

    患者女,58岁.因进行性腰骶尾部放射性疼痛2年余入院.病程中无大小便功能障碍及鞍区麻木.月经14()55 P4G3 自然流产1次.现有子女3人,体健.白带:量中、淡黄色、粘稠.妇检:无阳性体征.

    作者:王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影响HE染色细胞形态的因素探讨

    我科自80年代以来,逐渐将HE染色中的染色后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步骤简化为染色后105℃烤干、中性树胶(二甲苯稀释)封片,以缩短制片时间,减少接触二甲苯的机率,取得一定效果.

    作者:杨枫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不同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来源本科1997年诊断的776例慢性胃炎(CG).1.2 幽门螺杆菌(HP)检查方法①尿素酶试验,②胃粘膜组织革兰染色,③细菌培养.以上三项检查中两项或两项以上阳性者诊断为HP阳性.

    作者:唐录英;苏祖兰;任泽舫;刘勇;郭少忠;冯智英;张志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子宫内膜癌中CD15的表达及其意义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中较常见的肿瘤,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粘附分子(CAMs)或其配基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 2].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细胞粘附分子CD15(以下简称CD15)检测,旨在探讨CD15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胡海霞;苏红;王勤;李春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20岁.因发热、消瘦、浅表淋巴结肿大1个月入院.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蚕豆样大至鸽蛋样大,其他脏器未发现明显病变.入院前曾在外院做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性低分化癌.临床诊断:发热、淋巴结肿大待查.

    作者:沈金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不同侵袭力癌细胞内质网膜系统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癌细胞的内质网膜系统与其侵袭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显微技术观察不同侵袭力的人大肠癌细胞CCL 229及CX-1的内质网膜系统,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两者内质网膜系统的荧光强度.结果:两种癌细胞内均存在着立体网络状结构的内质网膜系统,细胞核周围致密,周边逐渐稀疏.高侵袭力的CCL 229细胞的内质网发达,伪足中存在独枝或立体网络状的内质网,而低侵袭力的CX-1细胞的内质网相对不发达,未见伪足样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CCL 229细胞的ER的平均荧光强度为1 024±502.97 CX-1细胞的ER的平均荧光强度为462.90±217.18 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高侵袭力的CCL 229细胞与低侵袭力的CX-1细胞的内质网膜系统形态及数量上均存在差异,可能与内质网合成和侵袭相关之分泌蛋白的功能有关.

    作者:李艳春;王芸庆;宋今丹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的改进

    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问世以来[1],虽然对实验方法和适应这一方法的热循环仪都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该技术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仪器的昂贵,国内尚未能广泛应用.我们对该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进,获得满意结果.

    作者:谢民强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PCR法检测EB病毒BNLF1基因

    目前已建立分子杂交和PCR检测Epstein-Barr病毒(EBV) DNA的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EBV致癌作用与LMP1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1].为此,我们针对EBV表达LMP1蛋白的BNLF1基因片段建立PCR检测方法.

    作者:彭晓帆;银平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2种嗜银染色改进法的应用

    在以往的嗜银染色中由于染色时间长、操作较为复杂,制约了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经复习文献发现2种改进法既可保证染色结果又能缩短染色时间.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2种方法,我们作了应用染色实验,并根据条件对原方法稍作修改,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森林;王劲;陈梦红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HBVx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构建HBV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X,用脂质体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X转染入肝癌细胞HCC 9204 G418 500 mg.L-1筛选,获得稳定表达HBx蛋白的细胞,阿霉素20 μmol.L-1诱导细胞凋亡.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结果:20 μmol.L-1阿霉素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稳定表达HBx蛋白的肝癌细胞凋亡率比未进行基因转染的肝癌细胞凋亡率低.结论:HBx蛋白可抑制阿霉素诱导的肝癌细胞调亡.

    作者:郭双平;王文亮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胃粘膜黄斑瘤1例

    患者女性,68岁.既往有萎缩性胃炎病史,经治疗现已无不适,遂来我院门诊复查.胃镜所见:胃粘膜以白相为主,花斑明显,红相隆起,粘膜不光滑,充血明显.

    作者:张培谊;区士欢;刘旭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米非司酮对人胎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人胎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中孕期引产的病例分为米非司酮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例,胎龄为18~21孕周.米非司酮组在引产前6 h服用150 mg米非司酮,然后行水囊引产术,对照组则只行水囊引产术.胎儿娩出后,取肾组织进行样品制备以供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米非司酮引产的胎肾组织可见下列形态改变:(1)血管球的内皮肿胀,胞膜破裂,核浓缩及碎裂;(2)肾小囊脏层足细胞水肿明显,部分胞膜破裂;(3)肾近端小管上皮水肿,线粒体呈基质型肿胀;(4)肾远端小管上皮胞浆膨出及破裂,线粒体常呈基质型肿胀,嵴型肿胀少见;(5)集合小管的上皮细胞水肿,线粒体以嵴型肿胀为主;(6)间质结构松弛,血管上皮缺损及成纤维细胞水肿.结论:米非司酮可造成胎肾组织缺氧性损伤.因此,米非司酮于晚期引产有可能给新生儿留下肾功能损伤的后遗症.

    作者:王自能;罗晓青;朱颖嫄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骨肉瘤分类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骨肉瘤是严重危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骨原发常见的恶性肿瘤.自从分类化疗(systematic chemotherapy)应用于骨肉瘤,骨肉瘤病人预后大大提高以来,人们对骨肉瘤的分类和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作者:龙汉安;张贤良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骨肉瘤细胞凋亡和增殖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指数与骨肉瘤病理、细胞增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TUNEL方法检测80例骨肉瘤凋亡细胞,PCNA单克隆抗体PC10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增生,以100个肿瘤细胞中凋亡细胞和增生细胞分别作为凋亡指数AI(%)和增生指数PI(%).结果:80例骨肉瘤中AI范围为0.63%~18.8%,其与骨肉瘤WHO新分型及PI值密切相关(P<0.05).而且AI>7.21的骨肉瘤比AI≤7.21的骨肉瘤存活期较短(P<0.05).结论:TUNEL是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细胞凋亡指数可能成为评估骨肉瘤病人预后的一项新指标.

    作者:王东;陈俐;李增鹏;牟江洪;高奉浔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食管复合癌:鳞形细胞癌伴神经内分泌癌1例

    患者男性,56岁.进食梗咽感4月余.钡餐及胃镜检查示食管中段癌,遂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食管一段,长12 cm,剖面见一纵行溃疡型肿块,约5.5 cm×3 cm×1.5 cm,灰白质脆,浸润管壁全层.镜检:肿瘤由两种界限清楚的癌组织组成.

    作者:李德本;陈乐真;丁晓育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EGFR、nm23-H1和p53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EGFR、nm23-H1及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36例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原发灶与转移灶和40例无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EGFR、nm23-H1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76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EGFR、nm23-H1及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3%、60.5%和11.8%;但有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转移者(P<0.05),且转移灶的EGFR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原发灶(P<0.05);有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nm23-H1阳性率低于无转移癌者(P<0.01);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EGFR的阳性表达与nm23-H1的表达有负相关(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EGFR的过表达,nm23-H1的低表达,二者表达的失平衡是其易于淋巴结转移的原因之一,EGFR,nm23-H1联用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指标.

    作者:魏启幼;范松青;张利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以腋下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乳腺癌

    1 临床资料4例隐性乳腺癌均以腋下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病例来自我院1985~1994年间的肿瘤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0、45、49、60岁,都是以腋下无痛性肿块进行性增大而就诊.

    作者:吴玉明;郭仁杰;吴宁;蔡爱英;王希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肺小细胞癌p53基因分析与mdm-2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肺小细胞癌(SCLC)的p53基因改变与mdm-2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的方法,对14例SCLC的石蜡切片组织进行研究.结果:免疫组化染色p53蛋白阳性9例,阳性率为64.3%(9/14);mdm-2蛋白阳性4例,阳性率为28.6%(4/14).p53基因第5、6、7、8外显子,突变率分别为21.4%(3/14);14.3(2/14);14.3%(2/14);7.1%(1/14),总突变率为57.1%(8/14).结论:SCLC中存在较高的p53基因突变率和mdm-2基因蛋白的明显表达.

    作者:杨廷桐;张俊;郑杰;吴秉铨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