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肉瘤样癌5例临床病理分析

明家琼;王晓秋;蚁国铮

关键词:肾肿瘤, 癌, 肉瘤样,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观察肾肉瘤样癌形态特征.方法:对5例肾肉瘤样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以肉瘤样成分为主3例,血管外皮瘤样为主1例及破骨细胞瘤样巨细胞瘤1例,5例肉瘤样成分角蛋白阳性,4例波形蛋白阳性.结论:肾肉瘤样癌的形态特征为癌细胞具有双重分化,具有向间叶性肿瘤转分化的过渡方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肾肉瘤样癌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观察肾肉瘤样癌形态特征.方法:对5例肾肉瘤样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以肉瘤样成分为主3例,血管外皮瘤样为主1例及破骨细胞瘤样巨细胞瘤1例,5例肉瘤样成分角蛋白阳性,4例波形蛋白阳性.结论:肾肉瘤样癌的形态特征为癌细胞具有双重分化,具有向间叶性肿瘤转分化的过渡方式.

    作者:明家琼;王晓秋;蚁国铮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EB病毒与淋巴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γ-DNA疱疹病毒.EBV在世界各地正常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约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体阳性[1].一些研究结果表明EBV与多种人类肿瘤有关.本文仅就不同的细胞属性和不同组织学类型的淋巴瘤与EBV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任兴昌;刘卫平;李甘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EGFR、nm23-H1和p53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EGFR、nm23-H1及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36例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原发灶与转移灶和40例无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EGFR、nm23-H1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76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EGFR、nm23-H1及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3%、60.5%和11.8%;但有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转移者(P<0.05),且转移灶的EGFR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原发灶(P<0.05);有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nm23-H1阳性率低于无转移癌者(P<0.01);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EGFR的阳性表达与nm23-H1的表达有负相关(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EGFR的过表达,nm23-H1的低表达,二者表达的失平衡是其易于淋巴结转移的原因之一,EGFR,nm23-H1联用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指标.

    作者:魏启幼;范松青;张利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肿瘤病理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子病理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多色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为肿瘤的分子病理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进展.

    作者:张树辉;魏泓;史景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的改进

    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问世以来[1],虽然对实验方法和适应这一方法的热循环仪都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该技术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仪器的昂贵,国内尚未能广泛应用.我们对该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进,获得满意结果.

    作者:谢民强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垂体腺瘤中垂体激素与S-100蛋白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观察

    目的:探讨滤泡星状细胞在垂体腺瘤分类中的意义及滤泡星状细胞与内分泌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方法,对42例人重体腺瘤的垂体激素与S-100蛋白表达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垂体腺瘤组织中的滤泡星状细胞有两种情况,一种为腺瘤组织中可见散在分布的滤泡星状细胞,并可见1个瘤细胞既有S-100蛋白表达,又含激素分泌颗粒;另一种为滤泡星状细胞构成了腺瘤的一种主要的细胞成分.结论:滤泡星状细胞与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可能在调整内分泌细胞的产生和激素释放方面起一定的作用;滤泡星状细胞腺瘤应作为垂体无功能腺瘤的一个单独类型.

    作者:刘冬戈;满开泉;孙肇武;罗玉风;藏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结构式摘要的写作特点及常见问题分析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科技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书面表达形式在传递科技信息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科技工作者和信息采编人员迫切希望在短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科技信息.科技论文的摘要就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捷径.结构式摘要的出现,就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新生事物.它不仅可以发挥良好的导读作用,又能节约读者的宝贵时间,同时提高单位时间内信息浏览量.

    作者:王立龙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米非司酮对人胎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人胎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中孕期引产的病例分为米非司酮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例,胎龄为18~21孕周.米非司酮组在引产前6 h服用150 mg米非司酮,然后行水囊引产术,对照组则只行水囊引产术.胎儿娩出后,取肾组织进行样品制备以供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米非司酮引产的胎肾组织可见下列形态改变:(1)血管球的内皮肿胀,胞膜破裂,核浓缩及碎裂;(2)肾小囊脏层足细胞水肿明显,部分胞膜破裂;(3)肾近端小管上皮水肿,线粒体呈基质型肿胀;(4)肾远端小管上皮胞浆膨出及破裂,线粒体常呈基质型肿胀,嵴型肿胀少见;(5)集合小管的上皮细胞水肿,线粒体以嵴型肿胀为主;(6)间质结构松弛,血管上皮缺损及成纤维细胞水肿.结论:米非司酮可造成胎肾组织缺氧性损伤.因此,米非司酮于晚期引产有可能给新生儿留下肾功能损伤的后遗症.

    作者:王自能;罗晓青;朱颖嫄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先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的标本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以来,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作者试图从致病因素和机制方面探讨HP在消化系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任刚;蔡嵘;陈强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不同侵袭力癌细胞内质网膜系统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癌细胞的内质网膜系统与其侵袭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显微技术观察不同侵袭力的人大肠癌细胞CCL 229及CX-1的内质网膜系统,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两者内质网膜系统的荧光强度.结果:两种癌细胞内均存在着立体网络状结构的内质网膜系统,细胞核周围致密,周边逐渐稀疏.高侵袭力的CCL 229细胞的内质网发达,伪足中存在独枝或立体网络状的内质网,而低侵袭力的CX-1细胞的内质网相对不发达,未见伪足样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CCL 229细胞的ER的平均荧光强度为1 024±502.97 CX-1细胞的ER的平均荧光强度为462.90±217.18 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高侵袭力的CCL 229细胞与低侵袭力的CX-1细胞的内质网膜系统形态及数量上均存在差异,可能与内质网合成和侵袭相关之分泌蛋白的功能有关.

    作者:李艳春;王芸庆;宋今丹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冷冻切片常见问题分析与预防

    冷冻切片是借助低温使组织冻结达到一定的硬度进行切片的一种方法.它是术中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冷冻切片的质量,拖延病理报告发出的时间,直接影响着病理诊断的及时性、准确性,间接影响着病人的预后.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作者:骆新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bcl-2和p53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及其与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端粒酶原位标记法显示端粒酶活性,采用S-P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cl-2和p53蛋白.结果:端粒酶在HCC中的阳性率(91.7%)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58.3%)(P<0.05),端粒酶活性强度与HCC分化程度无关(P>0.05);癌组织中bcl-2和p53蛋白的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P<0.01);HCC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程度随bcl-2蛋白表达增强而升高,并呈明显正相关,但与p53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bcl-2蛋白过度表达可能通过激活端粒酶使肝细胞恶性转化导致HCC发生,而p53基因突变可能对端粒酶的激活无直接影响.

    作者:冯德云;郑晖;程瑞雪;傅春燕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疣状癌中PCNA和p53蛋白表达的对比分析

    疣状癌是高分化鳞癌的变种,其生长缓慢,组织学似良性而临床表现为低度恶性,切除彻底预后较好[1 2].但由于其特定的组织学特点,常常使病理医师诊断困难,甚至误诊.为了指导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我们观察了皮肤疣状癌、皮肤乳突状瘤及皮肤高分化鳞癌的PCAN和p53蛋白表达,发现各有一定的特征,现报道如下.

    作者:岳新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利用DNA凝胶电泳确定34例肿瘤细胞群体中细胞凋亡的存在,使用体视学方法计数凋亡指数(AI)、增殖指数(MI)、AI/MI比率.结果:DNA凝胶电泳26例显示特征性的DNA梯带, AI、MI分别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递增,且AI与MI呈正相关,但AI/MI随恶性度增高而降低.结论:肿瘤细胞群体中存在细胞凋亡,恶性肿瘤中细胞的增殖远活跃于细胞凋亡.AI/MI比率提示了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关系.

    作者:刘鹏翀;刘砚;吴克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原位PCR技术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p16基因中的应用

    原位PCR是近年来建立的新技术,我们应用该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检测抑癌基因p16的表达,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作者:冯久贤;包国良;时梅萍;董强刚;沙慧芳;江晓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不同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来源本科1997年诊断的776例慢性胃炎(CG).1.2 幽门螺杆菌(HP)检查方法①尿素酶试验,②胃粘膜组织革兰染色,③细菌培养.以上三项检查中两项或两项以上阳性者诊断为HP阳性.

    作者:唐录英;苏祖兰;任泽舫;刘勇;郭少忠;冯智英;张志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AFP阳性胃癌的组织形态及其分型研究

    目的:探讨AFP阳性胃癌的病理组织形态及其分型.方法:应用光镜、电镜、组化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7例AFP阳性胃癌中临床病理资料较完整的63例进行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并用2例3个月妊娠的胚胎胃肠组织以同样方法行相关的对比研究.结果:AFP阳性胃癌的发生率为6.2%(87/1395例).63例中依据其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和肿瘤组织内癌细胞AFP染色阳性表达,并对比3个月妊娠胚胎胃肠组织学的改变,将其组织学类型分为4个亚型:肝样型22例(34.9%),胎儿胃肠型15例(23.8%)和肝样型伴肠胚分化的混合型24例(38.1%)以及卵黄囊瘤样型2例(3.2%).结论:AFP阳性胃癌与普通型胃癌不同,是一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

    作者:李祥周;石凤娟;乐美兆;张佃乾;王春淑;赖仁胜;杨洪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脂肪组织源性肿瘤中c-myc和p53基因的异常表达

    目的:探讨脂肪组织源性肿瘤与c-myc和p53基因的.方法: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脂肪组织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c-myc和p53蛋白表达.结果:c-myc在正常脂肪组织、脂肪组织良性病变中几乎不表达,主要在脂肪肉瘤中表达.p53只在脂肪肉瘤中表达.分化较高类型脂肪肉瘤c-myc和p5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分化较低类型脂肪肉瘤.脂肪肉瘤中,c-myc和p53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实验结果提示,c-myc、p53蛋白与脂肪肉瘤的发生、细胞分化和恶性程度有关.它们可作为判断脂肪肉瘤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在脂肪肉瘤的发生发展中两者可能起协同作用.

    作者:王娅兰;丘钜世;熊敏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形态转化及其恶性潜能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形态转化及其恶性潜能.方法:采用HE和组织化学染色,对4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作临床病理分析.结果:48例肿瘤被分为普通型、粘液型和纤维肉瘤变3个亚型.结论:普通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纤维肉瘤变型的恶性度更高,粘液型的恶性度与其它两型的差异尚待观察.

    作者:黄晓赤;罗克枢;雷士泽;赵剑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胃粘膜黄斑瘤1例

    患者女性,68岁.既往有萎缩性胃炎病史,经治疗现已无不适,遂来我院门诊复查.胃镜所见:胃粘膜以白相为主,花斑明显,红相隆起,粘膜不光滑,充血明显.

    作者:张培谊;区士欢;刘旭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