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内连续缝合致切口抗张度增强机制及愈合实验研究

姚曙光;邱树敏;李一万;任建军;龙旭

关键词:缝合技术, 兔, 皮内连续缝合
摘要:皮内缝合具有减轻瘢痕、避免蜈蚣虫样瘢痕的优越性.通常是使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不拆线.1983年Maler等[1]用尼龙线作连续缝合,术后第3天拆(抽)线(为颈部切口,规定4~7天拆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20岁.因发热、消瘦、浅表淋巴结肿大1个月入院.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蚕豆样大至鸽蛋样大,其他脏器未发现明显病变.入院前曾在外院做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性低分化癌.临床诊断:发热、淋巴结肿大待查.

    作者:沈金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3例

    例1 59岁,孕6产6.因绝经19年、水样白带1年余伴阴道流血5月就诊.检查:血压20/11.5 kPa,体重54 kg,血糖4.5 mmol.L-1.术中见子宫约2+月孕大,双卵巢外观正常.

    作者:王华;王靖华;步宏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角化棘皮瘤细胞凋亡和bcl-2、bax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目的:探讨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 KA)在细胞凋亡方面的生物学特点.方法: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原位检测20例角化棘皮瘤中凋亡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皮损部位bax和bcl-2基因产物的表达.结果:KA中80%(16/20)瘤中心出现凋亡细胞.30%(6/20)肿瘤边缘bcl-2呈弱阳性染色.全部病例bax染色阳性.细胞凋亡指数与bax表达强度显著正相关(r=0.680,P=0.001),与bcl-2表达强度显著负相关(r=-0.618 P=0.004).结论:细胞凋亡为角化棘皮瘤的典型生物学特征,可能在KA的自然消退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利;王琳;成娘;杜晓萍;杨毅;周光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肿瘤病理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子病理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多色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为肿瘤的分子病理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进展.

    作者:张树辉;魏泓;史景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骨肉瘤细胞凋亡和增殖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指数与骨肉瘤病理、细胞增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TUNEL方法检测80例骨肉瘤凋亡细胞,PCNA单克隆抗体PC10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增生,以100个肿瘤细胞中凋亡细胞和增生细胞分别作为凋亡指数AI(%)和增生指数PI(%).结果:80例骨肉瘤中AI范围为0.63%~18.8%,其与骨肉瘤WHO新分型及PI值密切相关(P<0.05).而且AI>7.21的骨肉瘤比AI≤7.21的骨肉瘤存活期较短(P<0.05).结论:TUNEL是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细胞凋亡指数可能成为评估骨肉瘤病人预后的一项新指标.

    作者:王东;陈俐;李增鹏;牟江洪;高奉浔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疣状癌中PCNA和p53蛋白表达的对比分析

    疣状癌是高分化鳞癌的变种,其生长缓慢,组织学似良性而临床表现为低度恶性,切除彻底预后较好[1 2].但由于其特定的组织学特点,常常使病理医师诊断困难,甚至误诊.为了指导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我们观察了皮肤疣状癌、皮肤乳突状瘤及皮肤高分化鳞癌的PCAN和p53蛋白表达,发现各有一定的特征,现报道如下.

    作者:岳新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皮内连续缝合致切口抗张度增强机制及愈合实验研究

    皮内缝合具有减轻瘢痕、避免蜈蚣虫样瘢痕的优越性.通常是使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不拆线.1983年Maler等[1]用尼龙线作连续缝合,术后第3天拆(抽)线(为颈部切口,规定4~7天拆线).

    作者:姚曙光;邱树敏;李一万;任建军;龙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EB病毒与淋巴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γ-DNA疱疹病毒.EBV在世界各地正常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约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体阳性[1].一些研究结果表明EBV与多种人类肿瘤有关.本文仅就不同的细胞属性和不同组织学类型的淋巴瘤与EBV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任兴昌;刘卫平;李甘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3例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血管增生性损害,也叫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血管瘤.现报道3例,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该病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丁岚;储谦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原位PCR技术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p16基因中的应用

    原位PCR是近年来建立的新技术,我们应用该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检测抑癌基因p16的表达,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作者:冯久贤;包国良;时梅萍;董强刚;沙慧芳;江晓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鼻咽癌中cyclin D1、p16、Rb蛋白表达及意义

    细胞增殖周期失控是肿瘤发生的关键之一,也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通过对50例鼻咽癌(NPC)中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多肿瘤抑制基因(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 MTS1)的表达产物p16蛋白、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编码的核磷酸蛋白(Rb)表达的研究,探讨这些细胞增殖周期调控因子在NPC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细胞增殖、调控的角度深入了解NPC的发生学,为今后对NPC进行基因治疗提供线索.

    作者:陈莉;王桂兰;曹晓蕾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食管鳞状细胞癌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

    食管鳞癌常伴有p53基因突变和(或)p53蛋白积聚.文献报道p53基因改变与p53蛋白积聚常出现不一致的现象[1 2].我们应用PCR-SSCP及免疫组化方法探讨食管鳞癌p53基因突变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作者:李淳;程继东;沈忠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胰腺小腺体癌1例

    患者男,48岁.腹痛6月余,伴恶心、呕吐、乏力,无腹胀及腹泻.查体:上腹触痛,腰背叩击痛.全身皮肤轻度黄染.B超示胰头部3 cm×2.5 cm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CT示胰头占位,总胆管扩张,行Whipple术式切除.术中见肿物位于胰头部,约4 cm×4 cm×3 cm大小.质较硬,与十二指肠粘连.术后随诊3年仍健在.

    作者:仲伟霞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脂肪组织源性肿瘤中c-myc和p53基因的异常表达

    目的:探讨脂肪组织源性肿瘤与c-myc和p53基因的.方法: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脂肪组织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c-myc和p53蛋白表达.结果:c-myc在正常脂肪组织、脂肪组织良性病变中几乎不表达,主要在脂肪肉瘤中表达.p53只在脂肪肉瘤中表达.分化较高类型脂肪肉瘤c-myc和p5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分化较低类型脂肪肉瘤.脂肪肉瘤中,c-myc和p53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实验结果提示,c-myc、p53蛋白与脂肪肉瘤的发生、细胞分化和恶性程度有关.它们可作为判断脂肪肉瘤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在脂肪肉瘤的发生发展中两者可能起协同作用.

    作者:王娅兰;丘钜世;熊敏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骨肉瘤分类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骨肉瘤是严重危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骨原发常见的恶性肿瘤.自从分类化疗(systematic chemotherapy)应用于骨肉瘤,骨肉瘤病人预后大大提高以来,人们对骨肉瘤的分类和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作者:龙汉安;张贤良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利用DNA凝胶电泳确定34例肿瘤细胞群体中细胞凋亡的存在,使用体视学方法计数凋亡指数(AI)、增殖指数(MI)、AI/MI比率.结果:DNA凝胶电泳26例显示特征性的DNA梯带, AI、MI分别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递增,且AI与MI呈正相关,但AI/MI随恶性度增高而降低.结论:肿瘤细胞群体中存在细胞凋亡,恶性肿瘤中细胞的增殖远活跃于细胞凋亡.AI/MI比率提示了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关系.

    作者:刘鹏翀;刘砚;吴克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米非司酮对人胎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人胎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中孕期引产的病例分为米非司酮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例,胎龄为18~21孕周.米非司酮组在引产前6 h服用150 mg米非司酮,然后行水囊引产术,对照组则只行水囊引产术.胎儿娩出后,取肾组织进行样品制备以供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米非司酮引产的胎肾组织可见下列形态改变:(1)血管球的内皮肿胀,胞膜破裂,核浓缩及碎裂;(2)肾小囊脏层足细胞水肿明显,部分胞膜破裂;(3)肾近端小管上皮水肿,线粒体呈基质型肿胀;(4)肾远端小管上皮胞浆膨出及破裂,线粒体常呈基质型肿胀,嵴型肿胀少见;(5)集合小管的上皮细胞水肿,线粒体以嵴型肿胀为主;(6)间质结构松弛,血管上皮缺损及成纤维细胞水肿.结论:米非司酮可造成胎肾组织缺氧性损伤.因此,米非司酮于晚期引产有可能给新生儿留下肾功能损伤的后遗症.

    作者:王自能;罗晓青;朱颖嫄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头皮增生性毛鞘瘤

    增生性毛鞘瘤(proliferating trichilemmal tumor)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头皮下的良性肿瘤.组织学上以增生的鳞状上皮细胞、透明细胞及毛鞘型角化为特征,易被误诊为鳞状细胞癌.下面我们就其临床与组织学特点,以及鉴别诊断作一报道和分析.

    作者:桂律;林梅绥;叶宣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骨外骨性和软骨性肿瘤的病理诊断

    本文所讨论的只是指发生在软组织内,与骨或软骨无联系,与骨膜或软骨膜也无关连的骨外骨性和软骨性肿瘤,亦称软组织骨性和软骨性肿瘤.值得注意的是,骨外骨性和软骨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临床病史、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形态三者结合,综合考虑.它们与骨内骨性和软骨性肿瘤,不管在组织形态和分类上都近乎相同,要避免仅凭镜下检查确定诊断的倾向.

    作者:陈天水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垂体腺瘤中垂体激素与S-100蛋白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观察

    目的:探讨滤泡星状细胞在垂体腺瘤分类中的意义及滤泡星状细胞与内分泌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方法,对42例人重体腺瘤的垂体激素与S-100蛋白表达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垂体腺瘤组织中的滤泡星状细胞有两种情况,一种为腺瘤组织中可见散在分布的滤泡星状细胞,并可见1个瘤细胞既有S-100蛋白表达,又含激素分泌颗粒;另一种为滤泡星状细胞构成了腺瘤的一种主要的细胞成分.结论:滤泡星状细胞与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可能在调整内分泌细胞的产生和激素释放方面起一定的作用;滤泡星状细胞腺瘤应作为垂体无功能腺瘤的一个单独类型.

    作者:刘冬戈;满开泉;孙肇武;罗玉风;藏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