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卫萍
目的 探讨血清钙调蛋白(CAM)、血清生长分化因子(GDF)-15、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 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A组(≤15分)和B组(>15分),各40例,另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血清CAM、GDF-15、ox-LDL的水平,并分析其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AM、GDF-15、ox-LDL及联合检测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能.结果 A组、B组及对照组血清CAM分别为(235.26±61.85)ng/ml、(152.62±31.36)ng/ml、(87.85±22.3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及对照组血清GDF-15分别为(967.22±75.28)pg/ml、(648.14±50.26)pg/ml、(417.14±47.0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及对照组血清ox-LDL分别为(516.35±122.38)mg/L、(420.47±75.04)mg/L、(332.58±68.23)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及对照组NIHSS评分分别为(23.25±3.36)分、(12.73±2.28)分、(1.05±0.6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CAM、GDF-15、ox-LDL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17、0.851、0.338,均P<0.05);联合检测诊断效能(AUC=0.956,95% CI:0.913~0.998)明显高于CAM(AUC=0.824,95% CI:0.731~0.918)、GDF-15(AUC=0.876,95% CI:0.800~0.952)和ox-LDL(AUC=0.709,95% CI:0.594~0.824).结论 血清CAM、GDF-15、ox-LDL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显增高,且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可作为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且3种指标联合检测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更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连江;亓法英;任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关注焦虑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特征,同时检测血清中神经肽(NP)Y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焦虑症患者56例为观察组,经体验证实为健康的成人35例为对照组,均留取血清标本.应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价两组生活质量.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NPY的表达.结果 两组在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8个维度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NPY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PY表达与病程有关;总体健康、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5个维度与NPY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焦虑症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血清中NPY表达下降,二者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作者:曹林;沈丽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GF-1、BNP、HbA1c水平的影响变化.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联合依帕司他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血清IGF-1、BNP、HbA1c水平及血清 MDA、SOD、TAC 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疗效(93.8%)明显高于对照组(80.0%,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GF-1、BNP、HbA1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OD、TA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瑞舒伐他汀联合依帕司他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可显著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提高其临床疗效,从而降低血清IGF-1、BNP、HbA1c水平.
作者:陆锦昆;潘海林;苏宏业;黎英荣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啶(Dex)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肾功能及肺组织Toll样受体(TLR)4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80只体重为250~300 g的清洁级SD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I/R组(缺血再灌注组)、预处理组(给予Dex预处理)及后处理组(给予Dex后处理),每组20只.对比各组大鼠肾功能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水平及肺组织TLR4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大鼠肺组织TLR4蛋白表达水平与肾功能及IL-6和IL-1β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I/R组、预处理组及后处理组的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预处理组及后处理组Scr和BUN水平均明显低于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R组、预处理组及后处理组的IL-6和IL-1β水平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预处理组及后处理组IL-6和IL-1β水平均明显低于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R组、预处理组及后处理组TLR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预处理组及后处理组TLR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大鼠肺组织TLR4蛋白表达水平与Scr、BUN、IL-6及IL-1β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Dex对RIRI大鼠的肾功能和炎症水平有明显改善作用,并降低肺组织TLR4蛋白的表达,且肺组织TLR4蛋白的表达与肾功能及炎症指标紧密相关,临床可考虑将其作为新型监测靶点.
作者:赵亮;黄丽娟;宋丽莉;赵展琦;王鑫凯;王忠群;丛威亮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SSI)对神经病理痛大鼠痛阈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27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SSI组,每组9只.模型组和SSI组大鼠应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对照组行模拟手术.SSI组术后开始腹腔注射SSI 25 mg/kg,1次/d.3组大鼠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3、6和12天测定机械痛和热痛阈值;术后14 d将大鼠处死并测定各组脊髓CX3C超化因子受体(CX3CR)1和核因子(NF)-κB mRNA水平.结果 SSI组机械和热痛阈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12 d后,SSI组脊髓CX3CR1和NF-κB 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I可能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提高神经病理痛大鼠痛阈.
作者:郭莉;吴茂彬;张帅;潘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食管鳞癌组织同源异型盒(HOX)B7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5例食管鳞癌新鲜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HOXB7 mRNA相对表达水平,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食管鳞癌组织中HOXB7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HOXB7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HOXB7 mRNA在食管鳞癌及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都有表达,但食管鳞癌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P<0.05).HOXB7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率〔62.50%(35/56)〕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16.07%(9/56)〕,HOXB7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的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HOXB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XB7 mRNA和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玉含;闫琛;康运凯;魏攀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肺癌患者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92例老年肺癌患者手术中切除的肺癌组织及其癌旁(>5 cm)组织.比较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HMGB1、MMP-9及 VEGF-C 的表达,并分析肺癌组织中 HMGB1、MMP-9及 VEGF-C 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法分析肺癌组织中HMGB1、MMP-9及VEGF-C的相关性.结果 肺癌组织中的HMGB1、MMP-9及VEGF-C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肺癌组织中HMGB1、MMP-9及VEGF-C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腺癌中的HMGB1、MMP-9及VEGF-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鳞癌(P<0.05).肺癌组织中HMGB1与MMP-9、VEGF-C呈正相关(P<0.05),MMP-9与VEGF-C呈正相关(P<0.05).结论 肺癌组织中的HMGB1、MMP-9及VEGF-C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肺癌组织中HMGB1、MMP-9及VEGF-C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型有关.
作者:林国辉;王燕;杨家盛;王钧;陈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益坤宁对围绝经期大鼠卵巢雌激素受体(ER)、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30只13~14月龄雌性Wistar大鼠和10只5月龄且有规律动情周期的雌性Wistar大鼠.将30只13~14月龄雌性大鼠制备围绝经期大鼠模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10只)、替勃龙片(利维爱)组(10只)、益坤宁组(10只),将5月龄的大鼠纳入对照组(10只).检测各组大鼠卵巢中的细胞凋亡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卵巢中caspase-3、ERα、ERβ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caspase-3、ERα、ERβ蛋白的表达.结果 益坤宁组、利维爱组、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益坤宁组、利维爱组、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坤宁组、利维爱组、对照组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ERα、ERβ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益坤宁组、利维爱组caspase-3 mRNA 及蛋白表达、ERα mRNA、ERβ mRNA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益坤宁能下调caspase-3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上调ERα、ERβ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杜文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清对氧磷酶(PON)1活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老年人112例,分为CAS组及非CAS(NCAS)组,比较两组年龄、体质指数(BMI)、血压、血清PON1活性等指标.结果 CAS组BMI、收缩压(SBP)、尿酸(UA)显著高于NCAS组(P<0.05,P<0.01);CAS组血清PON1活性显著低于NCAS组(P<0.01);CAS患者血清PON1活性与年龄、SBP呈负相关(r=-0.300,P<0.05;r=-0.354,P<0.01).结论 老年CAS患者血清PON1活性降低可能与年龄老化及SBP增高相关.
作者:严为宏;张亮;陆寒英;陈启稚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g)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相关性.方法 OSAHS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Fg,采用放免法测定TNF-α,同时根据AHI将病例组分为轻、中、重三组,比较三组上述血清指标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Fg、TNF-α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病例组不同AHI水平患者血清Fg、TNF-α水平存在差异,随着AHI的增加,血清Fg、TNF-α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 血清Fg、TNF-α水平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OSAHS患者睡眠障碍情况.
作者:樊蕴辉;李立群;戈艳蕾;付爱双;王红阳;张嘉宾;张盼盼;庄雅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与骨肉瘤组织中脂肪酸合成酶(FASN)过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30例骨肉瘤组织及30例骨巨细胞瘤组织中AKT,FASN的表达,并分析AKT, FASN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KT在骨肉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21/30),显著高于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26.66%(8/30),P<0.05〕.FASN在骨肉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67%(17/30),显著高于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20%(6/30),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AKT在骨肉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861±0.072),显著高于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0.127±0.008),P<0.05〕,FASN在骨肉瘤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827±0.059),显著高于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0.218±0.012),P<0.05〕.AKT的表达与软组织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P<0.05),FASN 的表达与软组织浸润相关(P<0.05).AKT,FASN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AKT的表达与软组织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FASN的表达与软组织浸润相关,且均在骨肉瘤中表达上调,提示两种基因可能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仇海军;赵醒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方式对老年危重症患者营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6例老年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经鼻胃管肠内营养组)和观察组(经鼻肠管肠内营养组),两组均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经过不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血白蛋白(ALB)、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及血红蛋白(H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及Ig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1).结论 对于老年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采用经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可以更好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相较于经鼻胃管肠内营养具有优势.
作者:程黎民;吕莹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TLR-MyD88通路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莱菔硫烷的抗感染效果.方法 选取COPD稳定期患者64例为COPD组,另选同年龄段肺功能正常的体检者60名为非COPD组,分离两组外周血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形成巨噬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染色进行鉴定.COPD组巨噬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组(终浓度为1 mg/L的脂多糖干预)、莱菔硫烷组(终浓度为30 μmol/L的莱菔硫烷干预)、联合干预组.非COPD组巨噬细胞不作任何干预.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巨噬细胞中TLR4、MyD88 mRNA和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含量.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呈现巨噬细胞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D14表达量明显高于巨噬细胞(P<0.01).基础状态下COPD患者巨噬细胞中TLR4、MyD88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非COPD组(P<0.05);COPD组巨噬细胞经脂多糖刺激后,TLR4、MyD88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莱菔硫烷组、联合干预组均明显低于脂多糖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莱菔硫烷组与非COP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患者 TNF-α、IL-6浓度均明显高于非 COPD组(P<0.05);脂多糖组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莱菔硫烷组、联合干预组均明显低于脂多糖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莱菔硫烷组与非COP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患者的巨噬细胞TLR-MyD88信号通路活化,下游炎性因子分泌量增加,提示该信号通路参与COPD炎症过程;莱菔硫烷可抑制TLR-MyD88信号通路,对COPD患者有抗感染作用.
作者:王婧;王敏;范玉敏;王燕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脑缺血是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的形式,占60% ~80% 〔1〕,是引起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脑缺血疾病具有四高特征: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目前缺血性脑疾病尚无修复性治疗,功能恢复非常有限,许多患者可能会遗留有大脑某些功能的永久性损害.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发生原因是脑动脉阻塞尤其是大脑中动脉.开发解决脑缺血的有害影响的治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仍然非常有限,仅有的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批准的可运用临床治疗的药物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但由于治疗时间窗狭小(脑梗死的症状开始发作在4.5h之内)与安全性的考虑(可能会引起颅内出血),不到5%的患者接受了tPA治疗〔2〕,大部分患者只能给予支持性护理,因此亟需寻找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策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存在神经发生:来自侧脑室室管膜区(SVZ)的新生神经元可经嘴侧迁移流迁移到嗅球,海马齿状回(SGZ)不断产生新生神经元整合到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神经发生在脑的发育与脑的突触可塑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到了成年阶段这两个部位的神经发生现象比较微弱,但在脑缺血、颅脑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刺激下这两个部位的神经发生现象立马增强.因此神经再生的定义为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病变后脑内的神经发生过程.神经再生包括受损细胞突起的再生长与神经纤维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的重建.再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轴突再生通道和再生的微环境的建立、轴突芽生及延伸、靶结构的神经重支配形成突触联系、再生轴突髓鞘化和成熟.目前研究表明神经再生与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功能恢复存在密切联系〔3〕,但是缺血皮层、侧脑室室管膜区或者海马齿状回的颗粒细胞层产生的新生神经元的数量难以完全替代凋亡的神经元,因而寻找到可加速脑内的神经再生方法或许能进一步改善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贺旭;段筱妍;刘伏祥;赵宏;黄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大麻素2型受体(CB2R)激动剂JWH-015预防给药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空间认知功能及对海马脑区神经源性炎症和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20只6月龄健康APP/PS1转基因AD模型小鼠和20只同窝野生型(WT)小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WT+VEH)、AD模型组(APP/PS1+VEH)、JWH-015处理组(APP/PS1+JWH-015)和JWH-015单药组(WT+JWH-015),各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8 w JWH-0150.5 mg·kg-1·d-1或等量溶剂.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通过刚果红染色检测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的沉积数量;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脑区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型钙结合受体分子(Iba)1的免疫荧光变强度及神经源性炎症变化;通过高尔基染色观察海马齿状回(DG)颗粒细胞树突棘突密度检测神经可塑性变化.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AD模型组小鼠Morris水迷宫第5天潜伏期显著延长,第6天穿台次数显著减少(P<0.05);同时,海马脑区内出现刚果红染色呈阳性的斑块,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和Iba1免疫荧光强度显著增加,DG区颗粒细胞树突棘突密度显著降低(P<0.05).与AD模型组相比,JWH-015处理组小鼠第5天潜伏期显著降低(P<0.05),而第6天穿台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海马脑区Iba1免疫荧光强度显著下降(P<0.05),但海马脑区内Aβ斑块沉积数量、GFAP免疫荧光强度及DG区颗粒细胞棘突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模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可能与海马脑区内Aβ斑块沉积导致的慢性神经源性炎症加重及神经可塑性下降有关;CB2R激动剂预防给药明显改善AD模型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但对脑内Aβ斑块沉积数量和神经可塑性的下降无影响.
作者:李超;史敬璞;史媛媛;贾慧群;李锦;王勃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肌酶及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该院诊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均常规给予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及硝酸酯类药物口服,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通心络胶囊口服,两组均治疗2w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及心电图变化,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对治疗疗效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组内比较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观察组少于(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组内比较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CK、CK-MB、LDH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治疗总有效率88.00%,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76.00%(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有助于临床症状的快速改善,促进心肌酶水平下降及异常心电图的恢复.
作者:惠慧;张明;彭志国;廖梅;及孟;吴光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膝关节软骨作为胫骨与股骨连结组成部分能减轻关节摩擦和提供缓冲以保证肢体正常活动和稳定负重.膝骨性关节炎中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赘增生及滑膜炎症等会破坏软骨组织〔1〕,导致关节疼痛、关节交锁征、关节畸形等异常表现,膝关节软骨长期不可逆损伤会使患者丧失关节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针对膝关节软骨早期损害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软骨膜移植及自体骨软骨镶嵌移植成形术等,终期治疗手术为关节置换术〔2〕.但是这些方法存在关节内粘连、感染、移手术失败等缺陷〔3〕.使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种子细胞和生长因子能够对原生软骨属性进行仿生,提高软骨修复效果.本文对膝骨关节炎软骨损伤及组织工程学修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曹曦;冯洋;路通;崔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整合针灸方案治疗中老年抑郁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老年抑郁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2组,针灸组和西药组各30例.针灸组予整合针灸方案治疗,每周2次,共治疗8 w;西药组予盐酸帕罗西汀,20 mg/d,连续服用8 w.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HAMD-17评分均下降(P<0.05),针灸组SF-36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精力、社会职能等维度评分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整合针灸方案可有效提高中老年抑郁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凌宇;郭小川;符文彬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采用大样本多人群meta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333049基因型与冠心病易感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系统检索SCIE,Pubmed,万方,CNKI等数据库中2000年1月至2014年9月的中英文相关文献及其引文,共获得60篇相关文献,纳入18篇.利用STATA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计算合并的OR和95% CI,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rs1333049的C基因为危险基因,可增加冠心病的易感性(OR=1.216,95% CI 1.051~1.408,P<0.001),也是冠心病预后的危险因素(HR=1.137,95% CI 1.067~1.211,P<0.001).结论 rs1333049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和预后相关.
作者:李鹏;邹劲林;韩文雅;鲁红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耳穴贴压联合药物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失眠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结合耳穴贴压联合阿普唑仑片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普唑仑片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4 w后观察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P<0.05);两组AIS、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HO-QOL-BREF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针刺疗法结合耳穴贴压联合阿普唑仑片口服治疗失眠效果较好,安全性良好.
作者:苏敏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