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哨淋巴结阳性老年乳腺癌患者腋窝转移的危险因素

向东

关键词:前哨淋巴结阳性, 腋窝转移, 肿瘤大小, HER-2
摘要:目的 分析前哨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老年乳腺癌患者的资料,搜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病理学资料、手术治疗及各项检查等资料,分析前哨淋巴结阳性与乳腺癌患者腋窝转移的相关性,并重点分析前哨淋巴结转移患者非前哨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影响因素.结果 1228例患者中,610例发生前哨淋巴结转移,326例发生非前哨淋巴结有转移者.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假阴性率为10.67%,敏感性为89.3%,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8.2%,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准确率94.1%,通过χ2检验,认为肿瘤大小、手术年份和前哨淋巴结检出数目与前哨淋巴结活检假阴性率明显相关(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大小(OR=1.886,95%CI:0.379~11.502)、前哨淋巴结阳性数目(OR=0.627,95%CI:0.386~0.743)、HER-2(OR=1.302,95%CI:0.135~2.675)是前哨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前哨淋巴结转移状况与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肿瘤大小、前哨淋巴结阳性数目、HER-2是前哨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转移的危险因素.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老年患者睡眠障碍与高胰岛素血症、瘦素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中老年患者睡眠障碍与高胰岛素血症、瘦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中老年患者206例,行国际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定睡眠状况,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行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评估血糖代谢及胰岛功能,并测定血浆瘦素(Leptin)水平.根据PSQI结果,将PSQI>7分患者确定为睡眠障碍组,PSQI≤7分为非睡眠障碍组,对各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睡眠障碍组腰围、PSQI评分明显高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睡眠障碍组空腹血糖(FPG)、服糖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2 h胰岛素(2 h 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Leptin、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高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睡眠障碍组焦虑状态发生率及合并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者比例明显高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eptin、FPG、2 h Ins、焦虑状态与睡眠障碍独立相关.结论 中老年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睡眠障碍与高瘦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焦虑状态密切相关,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减轻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糖代谢紊乱,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刘敏;王兆鹏;孙常铭;杨新宏;冯玉梅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肋间置管联合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要点

    目的 探讨肋间置管引流联合生物调节制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过程中的临床操作要点.方法 肺癌引起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56例,均行肋间置管引流、生物调节制剂胸腔灌注治疗,对比管径大小、引流速度与量、胸腔灌注后转换体位与否及发热反应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小管径组与大管径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匀速缓慢持续引流胸腔积液较间断引流方式所需时间短,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注药后转换体位与否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发热反应的患者疗效优于不出现发热反应患者.结论 肋间置管引流术宜选取小管径引流管匀速缓慢持续引流净胸腔积液,生物调节制剂胸腔灌注治疗后不需要转换体位,出现发热反应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曲明江;王宝;赵晖;王哲;王启文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NF-κB对肺癌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及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的影响

    目的 探讨核因子(NF)-κB对肺癌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及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 用NF-κB抑制剂SN50处理肺癌细胞,MTT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培养液上清中TNF-α含量,Western印迹测定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Cyclin)B1、CyclinD1、剪切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酶切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NF-κBp65蛋白水平.结果 SN50能够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且随着SN50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抑制增殖作用越强.SN50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N50组肺癌细胞G2/M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N50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yclinB1、CyclinD1、NF-κBp65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酶切Caspase-3、Bax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可以阻碍肺癌细胞增殖,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细胞中酶切Caspase-3、Bax表达,下调细胞中CyclinB1、CyclinD1蛋白水平.

    作者:赵旭;王晓寒;广东;张铭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siRNA靶向干扰ROBO1基因表达对食管癌细胞周期、增殖及相关蛋白的影响

    目的 研究siRNA靶向干扰轴突导向受体蛋白(ROBO)1基因表达对食管癌EC109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将食管癌EC109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siRNA-ROBO1组,采用脂质体将阴性siRNA和siRNA-ROBO1转染EC109细胞;Western印迹检测ROBO1、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蛋白的表达;CCK-8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EC109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干扰ROBO1表达后,EC109细胞中ROBO1蛋白的表达量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5),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P<0.05),G0/G1期细胞显著增加(P<0.05),G2/M期细胞显著降低(P<0.05),且siRNA-ROBO1组细胞中Ki-67、PCNA、CyclinD1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ROBO1可能通过影响食管癌细胞增殖、周期相关蛋白水平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从而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

    作者:刘志广;刘芬;韩江红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清FetuinA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表达特点及认知行为干预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血清胎球蛋白(Fetuin)A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水平,并分析其与ESRD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认知行为干预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100例65岁以上老年ESRD患者为研究组,随访至2018年3月,中位随访2.83(2.1~3.1)年,50例年龄、性别与研究组相匹配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AB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FetuinA、FGF-23水平,研究组均给予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分析干预前后患者血清FetuinA、FGF-23水平的变化,COX比例风险分析血清FetuinA、FGF-23与ESRD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相比对照组,研究组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钙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FetuinA水平在ESRD患者中明显降低,且在营养不良、存在颈动脉斑块、炎症的ESRD患者中水平明显低于无营养不良、无颈动脉斑块、无炎症的ESRD患者(P<0.05);ESRD患者血清FGF-23显著上升,且在营养不良、存在颈动脉斑块、炎症的ESRD患者中水平明显高于无营养不良、无颈动脉斑块、无炎症的ESRD患者(P<0.05);与康复干预前对比,研究组干预后血清FetuinA水平显著上升,FGF-23水平明显下降(P均<0.05).COX风险分析显示:血清FetuinA(RR为0.234,95%CI:0.028~0.634,P=0.000)、FGF-23水平(RR为5.015,95%CI:2.064~8.048,P=0.000)均是ESRD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其FetuinA水平越低,FGF-23水平越高,ESRD预后越差.结论 ESRD患者血清FetuinA、FGF-23水平明显下调,且低水平FetuinA、FGF-23与ESRD患者营养不良、感染、颈动脉粥样硬化、不良预后均有密切的联系,是ESRD发生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对ERSD患者应重视监测血清FetuinA、FGF-23水平,并给予适当的认知行为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刘雪;王菲;周玲;李琳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结核效果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结核的围术期处理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胸腰椎结核患者25例,记录并对比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 w及末次随访时的Frankel分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Cobb角,评估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大血管、神经、胸腹腔脏器损伤情况.患者结核均获临床治愈,Frankel分级:C级2例均改善至D级,D级13例改善至E级10例、不改善3例,E级10例无加重.术前Cobb角为15.12°±6.88°,VAS为(5.88±1.01)分,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5.16°±2.94°,VAS为(0.96±0.79)分,末次随访时Cobb角及VAS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

    作者:刘键;王先安;陈科;林明侠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降压宝系列方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对心脑血管风险的影响

    目的 探讨降压宝系列方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以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河南省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为研究对象,建立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回顾性队列,完成主要结局事件和基线的调查.以暴露水平(中医累积治疗时间)分组,以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或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为评价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确定暴露月数的优节点,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弱暴露组较强暴露组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HR=1.78,NNT=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降压宝系列方药具有降低高血压病人心脑血管风险的作用.

    作者:崔伟锋;王连珂;潘玉颖;范军铭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CD14 C(-260)T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死易感性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CD14 C(-260)T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死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选取关于CD14 C(-260)T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死易感性的多态性研究,提取相关信息.利用SPSS19.0软件计算Hardy-Weinberg平衡,剔除不符合哈温平衡的研究.采用Stata12.0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利用比值比(OR)和95%CI评价CD14 C(-260)T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死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基因模型采用等位基因模型(C vs T)、纯合基因模型(CC vs TT)、显性基因模型〔CC vs(CT+TT)〕和隐性基因模型〔(CC+CT)vs TT〕4种基因模型.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15项研究.在总体分析中发现,CD14 C(-260)T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相关性.在亚组分析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易感性和CD14 C(-260)T基因多态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等位基因模型C vs T OR=1.47,05%CI:1.21~1.78,P=8×10-5;纯合基因模型CC vs TT OR=2.01,95%CI:1.38~2.91,P=2.3×10-4;显性基因模型CC vs(CT+TT):OR=1.52,95%CI:1.11~2.10,P=0.01;隐性基因模型(CC+CA)vs AA:OR=1.72,95%CI:1.28~2.32,P=2.9×10-4〕.心肌梗死易感性与CD14 C(-260)T基因多态性的显著相关性存在于亚洲人群中(等位基因模型C vs T OR=1.21,95%CI:1.02~1.44,P=0.03;纯合基因模型CC vs TT OR=1.44,95%CI:1.01~2.05,P=0.04),在高加索人群中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D14 C(-260)T基因多态性与AMI易感性存在显著相关性,心肌梗死易感性与CD14 C(-260)T基因多态性在亚洲人群中存在显著关联性.

    作者:李丽娟;刘敏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哮喘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迟发型哮喘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C、D、E组(给予鸡卵清蛋白)均制备为哮喘小鼠,其中C、D和E组于第22天起连续治疗1 w(C组EPO 500 IU/kg、D组EPO 1000 IU/kg、E组地塞米松1 mg/kg,均腹腔注射),攻击结束1 w,对B、C、D和E组再次给予激发,A组给予生理盐水激发,24 h后采血及取肺组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4和IL-5水平;苏木精-伊红(HE)法观察形态学变化;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鸟苷-生物素刻痕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察肺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Western印迹法检测Bax、Bcl-2和Caspase-3凋亡蛋白在肺组织表达.结果 ①血清IL-4和IL-5:与A组比,B组和C组均明显升高(P<0.05),D和E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B组比,C组无显著差异(P>0.05),D组和E组明显降低(P<0.05);与E组比,C组明显升高(P<0.05).②HE染色结果:A组气管管腔光滑,黏膜上皮完整、无水肿;B组气管黏膜损伤严重,充血、水肿、基底层增厚,肺泡壁及肺泡腔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C组气管黏膜可见轻度充血、水肿,基底层仍厚,但炎症细胞浸润较B组略有减轻;D组气管黏膜充血、水肿不明显,基底层略增厚,炎症细胞明显减少;E组气管黏膜接近正常,基底层略增厚,少量炎症细胞浸润.③TUNEL检测细胞凋亡:与A组比,B、C、D、E组凋亡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C、D、E组均明显升高(P<0.05);与E组比,C组明显降低(P<0.05).④Bax的表达:与A组比,B、C、D、E组均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C、D和E组明显降低(P<0.05).⑤Bcl-2的表达:与A组比,B、C、D、E组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C、D、E组明显升高(P<0.05).⑥Bax/Bcl-2的比较,与A组比,B、C、D、E组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C、D、E组明显降低(P<0.05).⑦Caspase-3的表达:与A组比,B、C、D、E组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C、D、E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迟发型哮喘小鼠血清中IL-4、IL-5升高,肺组织病变明显,Bax、Bcl-2、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异常.EPO可通过降低IL-4、IL-5水平,下调Bax/Bcl-2比例,降低Caspase-3的表达促进嗜酸粒细胞凋亡减轻迟发型哮喘肺组织病理炎性浸润.

    作者:金灿;闫娜;池永学;金政;苏立明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在重症肺炎中的变化和意义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0在重症肺炎中的表达及TNF-α/IL-10比值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4例重症肺炎患者(死亡49例、存活75例)、60例普通肺炎和60例健康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NF-α和IL-10,并计算TNF-α/IL-10比值.比较重症肺炎死亡和存活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7 d及出院或死亡时TNF-α、IL-10和TNF-α/IL-10比值.采用四分位法将治疗前TNF-α/IL-10比值划分为4个区间q1、q2、q3和q4,比较4个区间的死亡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NF-α/IL-10比值与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TNF-α、IL-10和TNF-α/IL-10比值在重症肺炎中高,普通肺炎次之,健康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治疗后4、7 d和出院时TNF-α、IL-10和TNF-α/IL-10比值均表现下降趋势,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和死亡2个亚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各阶段TNF-α、IL-10和TNF-α/IL-10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TNF-α/IL-10比值4个区间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q1相比,q2、q3和q4区间的OR值为1.46(95%CI 1.22~1.75)、2.18(95%CI 1.58~3.01)和4.12(95%CI 2.32~7.32).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机体存在过度炎症反应,治疗期间炎症反应的降低可能暗示治疗好转,基线水平的TNF-α/IL-10比值过高,可大大增加死亡的风险.

    作者:王雷;王晓梅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运动疗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达10% ~5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依托,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同时依靠社会卫生服务开展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的综合防治模式已成为慢性病管理的关键〔1〕.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发展,有氧运动及抗阻力运动已被证实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糖、胰岛素敏感性、神经传导功能、身体活动水平及生活质量. 本文对有氧运动及抗阻力运动在DPN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燕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幽门螺杆菌促进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胃癌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引起程序性死亡配体(PD-L)1在胃癌细胞中表达变化情况,并试图阐明Hp诱导胃癌发生的机制.方法 收集感染或未感染Hp患者胃黏膜标本,使用Hp同SGC-7901细胞系及人原代胃上皮细胞共培养,采用RT-PCR法检测Hp感染和未感染患者胃黏膜PD-L1表达,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AGS细胞中PD-L1表达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Hp上调CD4+T细胞分泌IFN-γ和TNF-α表达及Hp刺激后AGS细胞促进CD4+T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Hp阳性组PD-L1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IFN-γ和TNF-α促进AGS细胞中PD-L1表达(P<0.05).与对照组相比,Hp上调CD4+T细胞分泌IFN-γ和TNF-α(P<0.05).与对照组相比,Hp刺激后的胃癌细胞促进T淋巴细胞凋亡(P<0.05).结论 Hp感染导致了PD-L1分子表达上升,可能是导致胃癌发生的免疫机制之一.

    作者:曹龙磊;龚治林;于杰;周启昌;叶辉;郗昌磊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复方玄驹胶囊联合微波治疗老年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8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复方玄驹胶囊联合微波治疗老年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6与IL-8的影响.方法 选取112例老年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8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微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玄驹胶囊治疗.采用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症状积分指数(CPSI)评分评价临床症状.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CPSI评分及血清IL-6、IL-8水平.结果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CPSI评分中的疼痛症状、排尿症状、症状严重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及总分明显降低(均P<0.05),血清IL-6、IL-8水平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 复方玄驹胶囊联合微波能显著提高治疗老年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和机体炎症反应,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崔伟;朱明兰;陈安健;罗旭;张能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伴有周围性面瘫的Avellis综合征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伴有周围性面瘫的Avelli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减少临床误诊.方法 分析1例伴有周围性面瘫的Avellis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脑桥的综合征可引起周围性面瘫,Avellis综合征为罕见的延髓受损综合征之一,如病变位置较高,累及脑桥,也可伴发周围性面瘫.结论 Avellis综合征伴有脑桥受损引起周围性面瘫更为罕见,临床应注意鉴别,减少误诊.

    作者:刘卫刚;刘蓉辉;管天媛;许静;董艳红;崔文柱;吕佩源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居家不出和抑郁对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

    目的 了解居家不出与抑郁对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居家不出量表、老年抑郁量表(GDS-15)、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HPLP-Ⅱ)及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对1455名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与非居家不出组相比,居家不出组的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得分显著降低(P<0.05).抑郁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得分显著降低(P<0.05).居家不出和抑郁与老年健康促进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468、-0.608,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月收入、慢性病、居家不出、抑郁是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居家不出和抑郁影响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

    作者:杨小娇;汪凤兰;张小丽;邢凤梅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miR-182、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基质金属蛋白酶-7与食管癌老年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分析微小RNA(miR)-182、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3、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与食管癌老年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67例老年食管癌患者,收集其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分析食管癌miR-182、STAT3、MMP-7表达和临床病理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miR-182、STAT3、MMP-7癌组织高表达率均分别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2.24%(35/67)和14.93%(10/67),64.18%(43/67)和17.91%7(12/67),55.22%(37/67)和16.42%(11/67)〕(P<0.05).miR-182、STAT3、MMP-7高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miR-182、STAT3、MMP-7高表达与分化程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相关性分析可见,miR-182、STAT3、MMP-7均呈正相关,miR-182、STAT3、MMP-7高表达者2年生存率均分别低于低表达者,Cox比例风险显示,淋巴结转移、miR-182、STAT3、MMP-7高表达为食管癌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iR-182、STAT3及MMP-7高表达可作为老年食管癌患者生物学行为与预后的参考指标,并为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岩峰;郑玉环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依降钙素配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早期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依降钙素配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因OVCF行PKP的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PKP术后当日给予依降钙素肌注)及对照组(68例,单纯予PKP).患者均进行不少于半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21±0.43)个月,分别记录两组术前、术后3 d、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骨密度(BMD)等相关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及功能障碍均有效缓解,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缓解更加明显.至末次随访时对照组术后新发邻近椎体骨折2例,手术椎体再骨折6例;观察组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1例,手术椎体再骨折1例,两组骨折发生时间集中在术后(4.5±0.57)个月,两组早期术后再骨折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治疗绝经后妇女OVCF临床疗效显著,术后给予依降钙素肌注可减轻因骨质疏松进行性加重导致的腰背痛,并能有效降低早期再骨折的发生率.

    作者:雷宁波;彭冉东;邓强;赵军;李中锋;韩宪富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有氧运动结合抗阻练习的运动锻炼模式对中老年人身体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索有氧运动结合抗阻练习的运动锻炼模式对中老年人身体能力的影响.方法 募集上海某区无专业运动经验,40~60岁的89名(男39名,女50名)受试者.运动干预前后进行体质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体脂率、骨密度、大摄氧量、曲臂及伸膝、握力、单脚闭眼站立、选择反应时、坐位体前屈、背力、纵跳.运动干预8 w,不进行饮食监控与干预,也不进行强制性的集中运动锻炼,以受试者自觉自动参与为主.结果 运动后男女性运动B组(每周运动次数≥3次)体脂率下降明显(P<0.05),且与运动A组(每周运动次数<3次)存在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男性B组握力显著上升(P<0.05),男女性运动B组坐位体前屈在运动后显著提高(P<0.05),女性A、B两组差异显著(P<0.05);男女性运动B组闭眼单脚站立时长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男女性运动B组选择反应时运动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男女性运动B组伸膝成绩显著提高(P<0.05),与男女性A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男女性运动B组的大摄氧量明显增加(P<0.05),A组与B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男女性运动B组的骨密度T值则均略有所提高,女性运动B组比运动A组骨密度显著上升(P<0.05).结论 长期坚持规律性的运动锻炼有助于中老年人保持体重,降低体脂率;运动锻炼改善了各项身体素质,尤其上下肢肌力增强显著,有氧能力有所提高,更能维持正常的骨密度水平.

    作者:鱼芳青;郝惠雄;李真玉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老年性皮肤瘙痒T淋巴细胞因子平衡及安肤止痒湿敷方的疗效

    目的 探讨老年性皮肤瘙痒T淋巴细胞因子变化及相关机制,分析安肤止痒湿敷方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性皮肤瘙痒患者96例为研究组,另收集同期健康老年人50名为对照组.研究组根据患者住院号的奇偶数分为治疗A组(49例)和治疗B组(47例).治疗前分离研究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淋巴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干扰素(IFN)-γ〕水平,RT-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细胞中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FA)-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并采用改良的瘙痒症状评分表评估瘙痒症状严重程度.治疗A组口服氯雷他定常规治疗,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安肤止痒湿敷方,连续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4、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LFA-1、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显示,IL-2、IFN-γ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IL-4与症状评分呈负相关(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A组和治疗B组IL-2、IFN-γ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IL-4、IL-10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B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治疗A组(P<0.05).结论 LFA-1、ICAM-1表达上调可能介导了老年性皮肤瘙痒患者T淋巴细胞因子失衡;而安肤止痒湿敷方可通过纠正T淋巴细胞因子失衡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刘春保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α-硫辛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鸢尾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α-硫辛酸(ALA)对早期糖尿病肾病(EDN)患者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93例健康人为对照组(NC组),90例新诊断的单纯糖尿病患者为T2DM组,92例2型EDN患者随机分为联合ALA治疗组(A组,47例)及常规治疗组(B组,4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Irisin水平,观察治疗前后EDN患者血清Irisin水平变化.结果血清Irisin水平依次为NC组〔(353.11±97.88)ng/ml〕>T2DM组〔(319.24±92.12)ng/ml〕>EDN组〔(291.56±89.03)ng/ml〕(P<0.05或0.01);血清Irisin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UAlb)/肌酐(Cr)、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2、-0.510、-0.614、-0.638、-0.638、-0.552、-0.579,P<0.05或P<0.01),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密度脂蛋白(HDL)、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PGC)-1α呈正相关(r值为0.578、0.556、0.641,P<0.01);治疗后A组Irisin水平显著上升,UAlb/Cr显著降低(P<0.05);B组UAlb/Cr、Irisin水平无明显变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bA1c、UAlb/Cr、PGC-1α是Irisin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EDM患者血清Irisin水平降低,ALA通过增加血清Irisin水平对EDN患者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刘云涛;简磊;潘敬芳 刊期: 2018年第17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