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苏醒室全麻术后患者转运的安全护理

熊云飞;涂萍;谭静;龚连红;谢辉莉

关键词:麻醉后护理, 病人转送, 麻醉, 全身
摘要: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妥善的医疗护理和杜绝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是医院工作的核心,是每位医护人员应尽的职责.如何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安全渡过手术和全麻术后苏醒期及全麻术后安全转运的护理关,是医护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术后患者清醒后转运过程中由于只有短暂的几分钟,常被医护人员所忽略,且全麻苏醒后的患者转运工作贯穿于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为加强转运的安全护理,我科分析总结了2008年3月~12月3000例全麻术后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及所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临床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PICC置管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

    目的 观察贵要静脉与头静脉行PICC置管的差别.方法 将40例住院需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贵要静脉组22例和头静脉组18例,分别观察两组不同部位置管早期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不同部位置管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头静脉PICC置管易致机械性静脉炎.

    作者:车恒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21世纪新型护理观念下护士形象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新型护理观念下患者对护士角色的评价与期望,完善护士形象,缩小需求与服务之间的差距,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随机抽取某市各市级医院患者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绝大部分患者对护士的外饰、行为和职业形象都较满意,对护理工作的认知程度也较高.结论 在新型护理观念的引导下,通过在校护理教育、毕业后护理教育、继续护理教育,护士各方面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患者从单一被动地接受传统护理提升到享受社会、心理、人文等各个方面的护理.

    作者:周婷婷;史平;王春生;陈刘莺;任金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不同湿化方式对气管切开后气道的影响

    气管切开患者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功能丧失,呼吸道的分泌物变得粘稠,较易潴留在支气管中,导致患者窒息或诱发肺部感染.临床上多数以输液泵或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1],但是实践中发现存在弊端,如湿化不当痰液过稀或过干致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为使人工气道接近机体生理功能,降低感染,改善通气,我科采用撤机以后用氧气雾化罐接呼吸机接头行气道湿化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德美;赵素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局部按压的佳方法,以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率. 方法将静脉输液的2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80例,分别采用拇指按压法、大鱼际按压法、3指平行按压法,并进行比较. 结果 3指平行按压法皮下淤血次数明显少于拇指按压法及大鱼际按压法. 结论 3指平行按压法更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效果满意.

    作者:李艳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甘露醇加温泵推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

    目的 探讨20%甘露醇加温至35~37℃后微量泵推注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微量泵推注20%甘露醇的患儿随机分为加温组79例和常温组77例.加温组采用微量泵推注加热至35~37℃的甘露醇,常温组采用微量泵推注常温15~20℃的甘露醇,每日2~4次,3~5ml·kg-1·次-1,15~30min内推注完毕.观察两组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结果 两组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甘露醇加温微量泵推注可延长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作者:李红荣;唐汇群;冯丽;王丽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心律平中毒的急救护理

    心律平,正名盐酸普罗帕酮,是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兼有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的作用,主要用于防治室性或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1],口服剂量为300~900mg/天,口服吸收95%,半衰期为5~8h,过量可产生心脏停搏及传导阻滞、低血压等.

    作者:张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520例患儿按照年龄分为新生儿组、1个月~2岁组、3~6岁组和7~12岁组,各130例.并在各组内随机再分为两组,分别使用静脉留置针和传统头皮针实施静脉输液治疗,观察比较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新生儿组与7~12岁组比较,两种静脉穿刺方法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分别与1个月~2岁组和3~6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6岁组与1个月~2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组和7~12岁组中,采用两种穿刺方法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个月~2岁组和3~6岁组中,采用两种穿刺方法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不同年龄组患儿静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通过采用静脉留置针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1个月~2岁组和3~6岁组中效果不好.

    作者:秦凌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护理本科生专业思想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专业观又称专业思想,是学生选择专业,进行专业学习,从事专业工作的思想基础.积极健康的专业观有利于提高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的兴趣,提升其对护理工作的投入度.目前在护理专业领域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的现象,思想的动摇必将影响其行为,不利于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历史、社会、医院、家庭等因素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1].本次研究关于专业思想问题调查了近700名本科护理在校生和实习生,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史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序贯通气关键期的护理

    序贯机械通气是指经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 ,在未满足拔管和撤机的条件下,提前拔管,改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然后逐渐撤机的通气方式[1].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我科收治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患者,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的护理,认为拔管后48h内为序贯通气护理关键期.主要的环节为拔除气管插管前、NIPPV治疗期、NIPPV间歇期,此期内积极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拔管和撤机的成功率,达到序贯通气治疗的目的.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凌桂爱;程晨;方妙娟;夏雪云;杨继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德护理教育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护理事业的发展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急需高素质、适用型的护理人才.我国护理教育应在吸取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必要的改革.2007年12月~2008年11月本人对德国护理教育进行了实地考察,将德国护理教育与我国护理教育现状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能为我国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李远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探讨苏醒室全麻术后患者转运的安全护理

    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妥善的医疗护理和杜绝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是医院工作的核心,是每位医护人员应尽的职责.如何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安全渡过手术和全麻术后苏醒期及全麻术后安全转运的护理关,是医护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术后患者清醒后转运过程中由于只有短暂的几分钟,常被医护人员所忽略,且全麻苏醒后的患者转运工作贯穿于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为加强转运的安全护理,我科分析总结了2008年3月~12月3000例全麻术后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及所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云飞;涂萍;谭静;龚连红;谢辉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针刺对胃管置入不适的护理干预

    目的 寻找减轻胃管置入不适的方法.方法 将120例需行胃管留置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置入方法,试验组在插胃管前加用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结果 试验组一次插管成功率高,插管时间短,其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且在操作后血压和心率较为稳定,与操作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置管后3min MAP和HR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试验组对操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可有效控制胃管置入的不适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邱萍;程雪梅;崔同云;王红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支持的护理干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内科常见病,常反复发作,给患者及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朱解琳等[1]研究认为,CO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50.6%~69.9%,随着营养不良程度的加重,患者的病情随之加重,发作次数随之增多.由此可见,控制COPD病情,营养支持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作者:游晓燕;汪素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高龄患者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巡回护理进展

    高龄是指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前列腺增生(BPH)是高龄男性的常见病.70岁以上男性约75%出现BPH症状.由于高龄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高危因素,使手术风险相对增大,因此为开放手术的禁忌证.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改进,特别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在临床应用以来,越来越多的高龄BPH患者得到手术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远期治疗效果.它具有手术方式简单、疗效肯定、术后恢复快及禁忌证少等特点,是目前公认的治疗BPH的标准手术方式.高龄患者因其生理状况的改变,各重要脏器代偿能力下降,对手术创伤的耐受力下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升[1].现将高龄患者TURP的巡回护理综述如下.

    作者:张业宏;王菊霞;殷盛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三种动脉采血方式的比较

    目的 探讨提高桡动脉一次采血成功率、缩短采血时间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150例行桡动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观察组(采用手掌背曲垂直固定法)47例,对照组1(采用手掌背曲平行一字定位法)45例,对照组2(采用手掌平放垂直固定法)58例.结果 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优于对照组2(P<0.05),与对照组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采血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1(P<0.01),与对照组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手掌背曲垂直固定法可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耗时少,可应用于临床.

    作者:夏雪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药物外用配合按摩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进展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硬皮病或皮下脂肪硬化症,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含熔点高的饱和脂肪酸多,加之体表面积大易于散热,且产热不足,故在受寒、早产、感染、窒息、饥饿、体重低下等原因易引起本病[1].加之年轻父母缺乏科学育儿知识,护理不当也可诱发本病[2].临床表现为低体温,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常见于小腿、大腿外侧、双下肢、臀部、面颊、上肢甚至全身.本病重症预后较差,严重可致死亡.本病的护理措施主要为复温,饮食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硬肿部位的皮肤护理,氧疗[3],健康教育等.近年来,药物外用配合按摩在治疗硬肿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按摩可改善末梢循环,并使之保持较好的恒定状态[4],作用直接迅速,对硬肿的改善取得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现将药物外用配合按摩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综述如下.

    作者:刘丽娟;丁爱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住院病人对汞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病人对汞的认知情况,为安全使用体温计、血压计等涉汞意外事件的处理措施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进行汞知识宣教.方法 自行设计汞知识调查表,对180例住院病人进行汞知识认知调查.结果 100%病人接受护士测量体温、血压,25%的病人摔碎过体温计,80%病人知道体温计含汞,95%的病人知道汞有害,但不知道有何危害及处理.结论 提示医务工作者应重视对住院病人进行汞及相关知识教育,普及防护意识及环保意识.

    作者:唐德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手术患者交接登记表的临床应用

    目的 完善手术室与病房的交接,使手术患者得到整体护理,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方法 应用交接登记表,建立交接制度,促使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详细的患者交接.结果 交接登记表的应用,使差错事故和护理缺陷得到很好的纠正.结论 交接登记表的临床应用,强化了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使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程序更具科学性、有序性、规范性,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矛盾和纠纷.

    作者:蔡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治疗之中,但其中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UEE).它是指尚未达到拔管指征而将气管插管意外拔除,包括患者自行拔管和医疗操作误拔管.国内报道UEE的发生率占所有气管插管患者的5.4%~15.5%不等[1].UEE一旦发生,可造成气道损伤、呼吸停止、病情加重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延长了患者重症监护及住院时间,同时增加了患者医疗费用,并可发生医疗纠纷.因此,对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及管理措施,从而防范UEE的发生,保障危重患者的安全.本文对患者、导管及医务人员管理三方面的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作者:刘金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护理配合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能缓解髋部疼痛,矫正畸形,重建稳定的关节,恢复和改善髋关节的运动功能[1].我院2004年5月~2008年7月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42例,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卢美龄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临床护理杂志

临床护理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