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东方;田晓彦;宋荣蓉
缺血性心脏病(IHD)是当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药物溶栓、冠脉介入、冠脉搭桥等再灌注治疗技术的开展,缺血心肌能及时恢复血流,明显降低了IHD的致残致死率.但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流后可出现组织损伤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增加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减少MIRI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英;杨俊;杨简;刘晓雯;王辉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国人应激性心肌病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正确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入选对象为本文作者等[1]报告的国内应激性心肌病(52例)和凉州医院住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44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应激因素、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心电图改变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应激性心肌病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男女发病构成分别为1:5.5和3.5:1;应激性心肌病组69.2%的患者发病前有明显应激因素,以心理应激为主(86.1%);急性心肌梗死组38.8%的患者发病前有明显应激因素,以躯体应激(94%)为主;两组病例心电图均有明显异常,应激性心肌病组病理性Q波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急性心肌梗死组显著降低,且在短时间内全部恢复正常,不同于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及转归特点;应激性心肌病组冠状动脉造影(冠造)显示无闭塞性病变,而急性心肌梗死组冠造显示全部病例均有显著狭窄;应激性心肌病组无死亡病例,急性心肌梗死组住院病死率4.5%;两者的年龄及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结论 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酷似急性心肌梗死,但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较低,且恢复良好;应激性心肌病冠造基本正常,而急性心肌梗死则均有显著狭窄.
作者:胡剑威;张学红;张兆奎;叶俊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肩关节腔扩张联合扳动手法对老年性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将123例肩周炎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手法组为扳动手法,注射组为关节腔注射药物扩张,结合组即手法组和注射组方法的结合.疗程均为1个月.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和Constant 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结果 治疗后1 d、1、2 w,结合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手法组(P<0.05);治疗后3个月,结合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手法组、注射组(P<0.05).治疗后3个月,结合组TNF-α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手法组、注射组(P<0.05).结合组总愈显率(77.4%)高于对照组(26.7%)、手法组(28.1%)、注射组(43.3%),而结合组复发率(9.7%)低于对照组(43.3%)、手法组(50.0%)、注射组(33.3%,P<0.05).结论 肩关节腔扩张联合扳动手法治疗老年性肩周炎在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方面具有优势.
作者:徐俊;陈立峰;杜毅;赵丽君;徐君平;马锐 刊期: 2017年第08期
老年人群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和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特点,这给临床老年科医师的诊断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临床老年科医师是否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否了解并运用现代老年医学的理念和手段,全面评估干预,应对复杂多样的病人需求和多病因的病人体质状态,将会成为限制临床老年医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者:林逸飞;丁群芳;曾理;许婷媛;罗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VF)的疗效.方法 67例老年OVF患者根据其意愿分为Sextant 内固定组(n=35)与开放内固定组(n=32),均获随访24~48 w,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及内固定前、内固定后3 d、24 w的病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并对比两组内固定前、内固定后24 w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与开放内固定组相比,Sextant内固定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5),但术中X线暴露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本组内固定前相比,两组内固定后3 d、24 w的病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位指数、后凸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而两组固定后3 d、24 w的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内固定后 24 w的目测类比评分、ODI均明显改善(P<0.05),且Sextant内固定组明显优于开放内固定组(P<0.05).Sextant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开放内固定组(P<0.05).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内固定是治疗老年OVF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志;沈晓钟;马建武;单中书;曹振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利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致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研究苦参总碱(TASF)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8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组,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1 h后除空白组动物外,其余动物结扎左冠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6 h,通过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心肌病理学、电镜、TUNEL染色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检测对TASF保护心肌的作用进行评估.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80 mg/kg TASF能够有效降低血清中CK、LDH、AST的含量(P<0.05),40 mg/kg TASF能够有效降低血清中LDH、AST的含量(P<0.05);80 mg/kg和40 mg/kg TASF能够减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肌细胞结构的破坏;80 mg/kg TASF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P<0.05),其机制可能与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有关.结论 TASF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调控Bcl-2、Bax基因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樊美玲;刘博;王鑫;温富春;丁涛;纪凤兰;徐惠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南京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深入分析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相关因素.方法 2013年3~1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某社区对1 176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南京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较好;不同性别、居住状况、慢性病情况、家庭关系和社会活动是影响南京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P<0.05).男性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性,独居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消极影响因素,而家庭关系和睦、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无慢性病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积极影响因素.结论 社会应该多关注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老年人身心全面健康.
作者:邓琳;巢健茜;杨靓;吴振春;陈黄慧;顾佳怡;张锐芝;何婷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微血管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未应用抗凝类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20例,根据临床及眼底检查确诊将其分为非DR(NDR)组(n=56)、非增生型DR(NPDR)组(n=30)、增生型DR(PDR)组(n=34).比较各组微血管病变发生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细胞(ECs)、内皮祖细胞(EPCs)计数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VEGF及ICAM-1水平.结果 PDR组糖尿病肾病(DN)及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DR组和NPDR组(均P<0.05);与未发生微血管病变患者相比,发生微血管病变患者的EPCs水平明显下降,而ECs、VEGF和I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不管是否发生微血管病变,PDR组的ECs、VEGF和ICAM-1水平均高于NDR组和NPDR组,NPDR组均高于NDR组,PDR组EPCs水平低于NPDR组,NPDR组低于NDR组(均P<0.05);PDR组VEGF、ICAM-1水平与ECs水平呈正相关(r=0.995,0.852,P<0.05),与EPCs水平呈负相关性(r=-0.895,-0.920,P<0.05).结论 VEGF和ICAM-1在DR患者微血管损伤中高表达,与ECs和EPCs密切相关,提示VEGF和ICAM-1在DR患者微血管损伤形成中与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徐家窈;冼文光;刘俐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CRP)和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70例作为高血压组和老年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肠道菌群情况.结果 高血压组TC、TG、LDL-C、HDL-C、CRP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高血压组双歧杆菌属和多形拟杆菌低于对照组(P<0.05),直肠真杆菌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患者双歧杆菌属、多形拟杆菌、直肠真杆菌与CRP、TC、TG、LDL-C、HDL-C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双歧杆菌属和多形拟杆菌减少,肠道直肠真杆菌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和炎症指标及脂代谢指标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罗永建;严培玲;刘海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心脏是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先形成的器官,也是机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发育及分化过程中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协同调控.近年来,Hippo信号通路作为一种在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的细胞抑制生长性信号通路,在心脏发育和心肌梗死后心脏修复方面受到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者:罗志荣;韩小晶;邵水金;蔡昊;国海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对比增强成像诊断中老年小肠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该院80例中老年人患者因肠病行磁共振成像,对其DWI与对比增强成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对所有小肠疾病的诊断,对比增强成像的准确率明显高于DWI(P<0.05).诊断肠道肿瘤方面,对比增强成像的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明显高于DWI(P<0.05);诊断炎性肠病方面,对比增强成像与DWI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老年肠道肿瘤性病变诊断,对比增强成像较DWI诊断率高;二者诊断炎性肠病方面无明显差别.
作者:崔喜民;李健明;张孟超;喻骏;刘云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老年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的生命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使用SF-36量表对123例老年乙肝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有效调查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门诊乙肝患者除了情感职能(RE)领域,其他维度得分与中国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乙肝患者各维度得分与中国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本年度医疗费用、是否患有其他慢性病是门诊和住院患者生命质量的共同影响因素;此外,住院患者生命质量还受到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影响.结论 老年乙肝患者生命质量低于一般人群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改善生命质量.
作者:徐春雨;张晓;张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多巴胺转运体(DAT)基因敲除小鼠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Western印迹及PCR方法检测DAT基因敲除C57BL/6 J小鼠模型,通过对DAT基因敲除小鼠进行Morris 水迷宫试验及旷场试验研究小鼠认知能力的变化.结果 在Morris 水迷宫试验中,与WT组小鼠相比,DAT基因敲除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显示其学习能力下降;在撤掉平台后,其在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表明其记忆能力亦下降.在旷场试验中,与WT组小鼠相比,DAT基因敲除小鼠总的探索路程降低,虽然其自主兴奋性运动增加,但多为无目的性运动,其在中央格停留时间及次数也下降,表明其探索好奇能力明显下降.结论 敲除小鼠DAT基因可导致小鼠多动,同时损伤小鼠的认知功能,表明DAT基因可能和学习、记忆、探索能力有关.
作者:黄国明;钞雪林;陈建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miR-301a对结肠癌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0例结肠癌患者癌组织中miR-301a的表达水平,探究结肠癌和miR-301a表达的关系.同时在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细胞过表达和干扰miR-301a,MTT法检测miR-301a对HT29细胞增殖的影响.蛋白免疫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分子水平上检测miR-301a表达对HT29细胞中侵袭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探究miR-301a调控下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信号通路对结肠癌侵袭转移的影响.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40例结肠癌患者癌组织中miR-301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肿瘤分期分级的升高,其水平明显升高.MTT法检测发现过表达miR-301a的HT29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而干扰miR-301a则细胞数目减少,表明miR-301a可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在分子水平上蛋白免疫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miR-301a通过下调TGF-β和Smad-4的表达,促进MMP-9的表达,终促进癌细胞的侵袭转移.结论 miR-301a通过下调TGF-β/Smad4信号通路,促进MMP-9的表达,终促进结肠癌的侵袭转移.
作者:徐虎;包乐群;吕胜启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糖尿病(DM)大鼠不同血糖浓度对结肠动力的影响.方法 对比10只非DM大鼠与20只DM低血糖组和12只DM高血糖组大鼠的结肠推进率及结肠纵行肌收缩活动,同时对结肠推进率及结肠纵行肌收缩活动与血糖水平及脑利钠肽(BNP)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DM高血糖组结肠推进率低于DM低血糖组(P<0.05)和非DM组(P<0.05),DM低血糖组又低于非DM组(P<0.05),且结肠推进率与血糖浓度水平存在负相关(P<0.05),DM高血糖组及低血糖组结肠纵行肌收缩活动振幅及频率低于非DM组(P<0.05),但与血糖浓度水平无相关性(P>0.05);BNP水平及血糖浓度与结肠推进率呈负相关性.结论 随着DM大鼠血糖浓度的升高,结肠推进率下降.
作者:周芸;刘世雄;王晶;王一庆;马志远;刘蓉;孙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AS小鼠模型,RT-PCR检测AS小鼠斑块组织和正常小鼠主动脉血管组织中AGT的表达水平.以人巨噬细胞RAW264.7和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VSMC)为研究对象,转染siRNA AGT、siRNA control,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转染后的AGT水平.MTT检测细胞转染后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转染后细胞中Caspase-3、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S小鼠斑块组织中AGT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小鼠主动脉组织(P<0.01).siRNA AGT可以有效抑制巨噬细胞RAW264.7和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VSMC中AGT的转录表达.转染siRNA AGT后的巨噬细胞RAW264.7存活率与siRNA control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转染siRNA AGT后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VSMC存活率与siRNA control组差异显著(P<0.01),抑制AGT的表达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转染siRNA AGT后的巨噬细胞RAW264.7凋亡率显著高于siRNA control组(P<0.01);转染siRNA AGT后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VSMC凋亡率显著高于siRNA control组(P<0.01).转染siRNA AGT后的巨噬细胞RAW264.7和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VSMC中Caspase-3、Bax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siRNA control组,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siRNA control组(均P<0.01).结论 AGT在鼠AS斑块组织中过表达,抑制AGT可以抑制AS相关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作用机制与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有关.
作者:冯文伟;陈伯钧;赵帅;唐咏;张为章;陈冬杰;李茂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α-硫辛酸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的效果,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92例老年DNP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联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α-硫辛酸治疗.对比综合疗效、治疗前后正中、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并观察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 组间综合疗效等级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联合组总有效率(89.13%)显著高于常规组(63.04%,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MCV、SCV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联合组神经传导速度数据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α-硫辛酸治疗老年DNP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能显著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推测与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作者:朱志良;刘嘉悦;李丹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人成纤维细胞(HSF)生长及胶原分泌能力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HSF,并以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干预24 h,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以流式细胞术测定其细胞周期,对培养上清用碱水解法测定其中羟脯氨酸(Hyp)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Ⅰ型胶原(Col Ⅰ)及透明质酸(HA)含量.结果 槲皮素作用HSF 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槲皮素各剂量组细胞处于增殖期的细胞数目、增殖能力逐渐增加(P<0.05),并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不同浓度槲皮素作用于HSF 24 h后,培养上清中Hyp、Col Ⅰ及H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槲皮素可促进HSF增殖、刺激其分泌胶原及HA,对维持皮肤弹性、减少皮肤皱纹形成、延缓衰老有重要意义.
作者:詹雪芬;司鹤南;姚海舟;田亚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增460万例老年痴呆患者,患病人数增长多的地区是中国及其周围南亚国家[1].老年痴呆是导致老年人发生残疾并依赖他人的主要原因,其社会成本几乎等同于癌症、心脏病和中风三种疾病的社会成本之和[2].目前临床主要应用药物和非药物管理两种方法治疗老年痴呆.201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及欧洲药品管理局对痴呆患者药物的使用发出警告,强调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增加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全因死亡的风险[3],故提倡将非药物治疗作为老年痴呆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葛高琪;王晶晶;齐冲;张秀敏;王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正常的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和快速眼动(REM)睡眠期,正常睡眠中两期规律交替出现.睡眠开始时先出现的是NREM睡眠1期,随着睡眠程度的加深,逐渐进入NREM睡眠2、3、4期,在80~100 min时进入REM睡眠期,由REM睡眠期和NREM睡眠期组成一个睡眠周期.环境、药物、睡前状态等外源性因素及自身疾病、精神心理因素等内源性因素导致睡眠障碍[1].本文将就睡眠呼吸紊乱(SDB)、失眠等几种临床相对常见类型的睡眠障碍与脑卒中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展开综述.
作者:李成博;李敏;于宁;高雅然;高燕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