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痛风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疗效

徐广阳;崔建礼;余欣;黄东旭;郑笑天;李秀存;崔天娇;路来金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 嘌呤代谢
摘要:目的 探讨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手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病例均行痛风石切除,部分患者行功能重建术,术后配合规范痛风内科治疗.术后病理均明确痛风性关节炎,41例术后14 d拆除缝线,切口Ⅰ期愈合.1例患者因术后切缘皮肤坏死继发感染创口延期愈合,给予局部换药、抗生素应用等1个月后愈合.术后获得随访患者35例,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局部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运动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痛风发作频率较术前明显降低.3例患者因未良好控制饮食且药物未规律使用导致局部痛风结石复发.结论 痛风性关节炎在保守治疗无效形成明确痛风石的情况下,手术切除病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武陵山片区老年下肢慢性溃疡患者社区卫生服务需求

    目的 了解武陵山片区老年下肢慢性溃疡(CLU)患者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护理需求.方法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湖南湘西、重庆秀山、湖北恩施、贵州铜仁4个地区中选择CLU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结果 社区医疗机构均可处理开放性伤口,均未开展专科门诊;有28.0%的老年患者从未到社区医院就诊,老年患者希望从社区医疗机构得到的前3位服务项目依次是:日常生活指导、伤口换药的技巧、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他们对社区医院的前3位建议依次是:提高医疗水平和条件、改善服务质量和态度、代买伤口护理产品.结论 老年CLU患者从社区医院获得的帮助是相对有限的,需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护理,为老年人群提供便捷、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

    作者:陈正英;李金秀;陈诗韵;吴冬琼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三叶因子3与生长分化因子-15在甲状腺滤泡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三叶因子3(TFF3)及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甲状腺滤泡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别检测甲状腺滤泡状癌(FTC)、甲状腺滤泡性腺瘤(FA)及正常甲状腺(NT)组织中(各30例)TFF3 mRNA及GDF-15 mRNA的表达.结果 正常甲状腺组织中TFF3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甲状腺滤泡状癌及FA(P<0.01),而FA中的TFF3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甲状腺滤泡状癌(P<0.05).甲状腺滤泡状癌及FA中GDF-15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而甲状腺滤泡状癌中的GDF-15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FA(P<0.01).结论 TFF3 mRNA的低表达和GDF-15 mRNA高表达可能与甲状腺滤泡性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对进一步区分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良恶性,提高诊断准确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璇;于世鹏;刘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生物型加长柄联合大粗隆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 观察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使用生物型加长柄联合大粗隆钢板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30例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Harris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2个月,出血量平均318 ml,住院天数平均12.3 d,术后并发症低.术后Harris评分与术前差异明显(P<0.01).VAS术前术后疼痛评分差异明显(P<0.01),骨折愈合率为97%.结论 生物型加长柄联合大粗隆钢板治疗此类骨折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案,较低的临床并发症及优良的术后随访效果.

    作者:刘振;王庆宇;李瑞延;秦彦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观察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进展较为迅速,属于侵袭性的恶性淋巴瘤,发病年龄偏大,多见于50 ~ 60岁的患者,对化疗较为敏感,传统治疗采用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地塞米松(CHOP)方案进行化疗,患者病情容易复发,并且易产生耐药性,长期存活率不高.而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应用于DLBCL的治疗,改善了DLBCL的疗效及预后.本研究对比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 (R-CTOP)方案化疗与单用CTOP方案进行化疗治疗DLBCL的治疗情况.

    作者:田祖国;李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金胃泰胶囊治疗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金胃泰胶囊治疗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将在该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研究组患者加用金胃泰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x2=6.11,P<0.05).研究组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x2 =4.01,P<0.05).研究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x2=4.68,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x2=0.10,P>0.05).结论 金胃泰胶囊联合常规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

    作者:贾宝洋;杨志平;关晓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尼可地尔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PCI手术治疗前后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尼可地尔治疗,两组患者疗程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清hs-CRP水平变化.结果 与术前1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d的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FMD)和一氧化氮(N0)降低,血清内皮素(ET-1)和hs-CRP水平升高;术后1、6个月FMD和NO水平升高,ET-1和hs-CRP水平降低(P<0.05).研究组术后1、6个月FMD和NO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升高,ET-1和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心绞痛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和出现心血管事件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尼可地尔治疗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可明显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缓解血管炎症反应,预后较好.

    作者:周江荣;王爱玲;杨林飞;孙桂兰;张科芝;高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吉林地区一典型老年开角型青光眼家系的遗传学特性

    目的 分析吉林地区一典型开角型青光眼大家系的遗传学特性.方法 收集该家系成员的病史资料,进行眼科常规检查,采集外周血并绘制家系图,提取全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基因视神经病变诱导反应蛋白基因、T细胞激动WD重复蛋白基因、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1亚家族基因的外显子并鉴定,与数据库中的参考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该家系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现存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均在57岁左右,房角开放,眼压高达43~49mmHg,病情快速恶化,视网膜神经萎缩、损害明显,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视功能严重丧失.暂未发现与该病发病相关的突变位点,仅在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1亚家族基因发现4个SNP.结论 该家系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均由常染色体中共同存在的某种基因异常所致,对4个可疑位点的研究对进一步解释老年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冷瀛;张达宁;李相军;田宝奇;王越晖;薛昊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T肽对树突细胞的协同作用及其对肾癌细胞抗肿瘤效应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目的 探究T肽对树突细胞(DC)的协同作用及其对肾癌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1)将人DC的培养皿分为3组:A组人DC的培养皿加入生理盐水100μl,B组人DC的培养皿加入T肽50μg/100μl,C组人DC的培养皿加入脂多糖(LPS)50 μg/100 μl;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成熟度,并观察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2)将人DC的培养皿分为两组:D组人DC的培养皿加入生理盐水100μl,F组人DC的培养皿加入T肽50 μg/100μl;观察人DC分泌IL-12b的情况.(3)将人肾癌细胞的培养皿分为2组:E组人肾癌细胞的培养皿加人生理盐水100μl,F组人肾癌细胞加入人DC悬液100μl;D组人肾癌细胞加入T肽50μg/100μl和人DC悬液100μl;观察T肽协同DC对肾癌细胞的凋亡率,并且检测趋化因子CCL2、CCL5、CCL20、CCL22和CCL27的表达.结果 T肽促进DC的成熟,促进其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上调;T肽可促进DC分泌IL-12b;T肽联合DC组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强,差异有统计学意意义(P<0.05);DC组和T肽联合DC组对肾癌细胞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明显,而且T肽联合DC组对肾癌细胞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明显(P<0.05).结论 T肽对DC具有协同作用,且可增强DC的抗肿瘤效应和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作者:杨旭初;王怀璋;张新峰;刘怀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老年人对公共场所利用的影响因素

    目的 调查老年人经常利用的公共场所及老年人反映公共场所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调查老年人219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结果 老年人利用较多的公共场所为公园、广场、药店、超市和银行;公共场所自身条件、老年人身心需要是其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老年人反映公共场所存在的问题有卫生间数量甚少、寻找困难,避雨场所少,公共座椅数量少、位置设置不合理,道路质量差,夜晚照明不充分.结论 老年人利用的公共场所与其生活和活动密切相关;公共场所中设施对老年人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重视老年人利用的公共场所及改善场所中设施对增加老年人外出活动、促进积极老龄化至关重要.

    作者:孙翠翠;张瑞丽;李慧娟;魏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新生血管、淋巴管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105、D2-4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三者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标本99例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CD105、D2-40在以上标本中的表达,分析VEGF、CD105、D2-40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以及三者协同表达情况.结果 VEGF、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值、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LVD)值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其表达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均显著相关(P<0.05);结直肠癌中VEGF与CD105、CD105与D2-40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VEGF、CD105、D2-40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高表达对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林西;郭颖;白美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老年脑卒中患者记忆力障碍及其危险因素

    目的 分析脑卒中患者记忆力损害程度及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对脑梗死和脑出血102例患者(设为试验组)进行检测,同时在相同年龄群体中随机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相同检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试验组5项分测验和记忆商明显减低,与对照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试验组中脑出血组除图像测验高于脑梗死组外,其余分测验及MQ均低于脑梗死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危险因素依次为长谷川量表低分、重大生活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萎缩、性别、冠心病、铝接触史及低文化程度等.结论 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记忆功能较正常老年人明显减退,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记忆障碍因素较多.

    作者:吴晓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人参皂苷Rg3联合索拉非尼对人肝癌细胞株侵袭与转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索拉非尼对人肝癌细胞株侵袭与转移的影响.方法 分别将人参皂甙Rg3和索拉非尼两种单药、两药联合方式作用于人肝癌细胞,观察其对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结果 作用1h,索拉非尼组黏附抑制率显著高于人参皂苷Rg3组(P<0.05或<0.01),联合组显著高于索拉非尼组和人参皂苷Rg3组(P<0.01);作用2h,人参皂苷Rg3组抑制率显著高于索拉非尼组(P<0.01),并且高于人参皂苷Rg3组作用1 h(P<0.01);两药联合对肝癌细胞的黏附抑制率具有协同作用(Q=2.63>1.15).索拉非尼单药及索拉非尼联合人参皂苷Rg3对肝癌细胞的迁移抑制率均显著高于人参皂苷Rg3单药作用(P<0.01),并且两药联合的抑制率显著高于索拉非尼单药组(P<0.01);两药联合对肝癌细胞的迁移抑制作用具有协同作用(Q=1.46>1.15).索拉非尼组和联合组侵袭抑制率均显著高于人参皂苷Rg3组(P<0.01),两药联合对肝癌细胞的侵袭抑制作用具有拮抗作用(Q=0.71<0.8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人参皂苷Rg3组CD44V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索拉非尼组和联合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CD44V6及MMP-9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与人参皂苷Rg3组比较,联合组VEGF-C及CD44V6水平显著下降;与索拉非尼组比较,联合组VEGF-C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 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单药及两药联合对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株的黏附、迁移、侵袭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细胞的黏附和迁移抑制作用两者均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陆玲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临床高危因素及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和FVL突变对肺栓塞的诊断预测价值

    目的 研究肺栓塞(PE)的临床高危因素,探讨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和凝血因子V Leiden(FVL)突变对中国东北地区人群肺血栓栓塞(PT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确诊PE患者的临床高危因素资料.通过排除标准选取96例PTE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来自相同地区,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96例作为对照组,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肽性分析(RFLP),检测两组凝血因子V基因和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的突变.结果 126例患者均存在临床高危因素,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90例(71.4%),慢性心肺疾病者41例(32.5%),手术史30例(23.8%),肿瘤病史25例(19.8%),外伤史者21例(16.7%),长期卧床10例(7.9%),肥胖9例(7.1%),DVT溶栓治疗过程中发病8例(6.3%),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0.8%),烧伤1例(0.8%).实验组及对照组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和FVL突变频率均为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常见临床高危因素包括DVT、慢性心肺疾病、手术、肿瘤、外伤及肥胖等因素.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FVL突变对我国东北地区人群PrE诊断没有预测价值.

    作者:褚国芳;赵凤芹;石少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 根据84例急性脑桥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基底动脉是否弯曲,分为弯曲组(43例)和未弯曲组(41例).选取40例同期住院的基底动脉弯曲但无脑桥缺血性脑卒中的眩晕或头晕患者作为对照组.详细记录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管危险因素等,测量基底动脉理论长度(BAL)、基底动脉弯曲长度(BL)、双侧椎动脉直径.结果 ①弯曲组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椎动脉优势的比例显著高于未弯曲组、对照组,其BAL、BL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②吸烟(x2=10.091,P=0.001)、糖尿病(x2=8.174,P=0.004)、高血压(x2 =7.641,P=0.006)、高胆固醇血症(x2=5.852,P=0.01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x2=5.208,P=0.022)、BL分级(3级x2 =4.817,P=0.028)是基底动脉弯曲患者发生脑桥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③BL 3级合并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高于BL 1、2级,BL 3级患者的右椎动脉直径短于BL 1级(P<0.05).④BL与椎动脉直径呈正相关(r=0.302,P<0.05).结论 基底动脉弯曲能够增加老年患者脑桥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BL 3级是脑桥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作者:向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综合加强护理病房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死亡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综合加强护理病房(ICU)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2PD)急性加重期死亡因素.方法 老年COPD急性加重患者共70例,按照终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其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年龄、IcU入住天数、机械通气时间、使用抗菌药物≥3种比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急性肾功能不全或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动脉氧分压(PaO2)、pH和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ICU入住天数、机械通气时间、使用抗菌药物≥3种、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和低白蛋白血症是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综合ICU人住的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应在其抗菌药物使用和机械通气方面加强管理,纠正低蛋白血症,同时控制ICU住院天数.

    作者:孙淑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放射治疗老年脑胶质瘤预后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影响放射治疗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胶质瘤患者105例术后接受60℃射线放射治疗,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法,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方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4.31~ 94.80个月,中位随访期52.79个月.共有37例存活,死亡68例,死亡率为66.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切除程度、病理类型、手术放疗时间和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是影响胶质瘤术后放疗疗效的相关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RR=3.021,P<0.05)、病理分级(RR=3.417,P<0.05)、KPS(RR =0.542,P<0.05)和手术切除程度(RR=1.685,P<0.05).结论 年龄、病理分级、手术切除程度和KPS是影响放射治疗胶质瘤预后的影响因素,胶质瘤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术中应尽量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尽早辅以放化疗.

    作者:姚萌萌;方川;谢靖;崔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老年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老年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老年心绞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患者进行Gensini评分评价,0~20分为Ⅰ组,21 ~44分为Ⅱ组,45~80分为Ⅲ组,>80分为Ⅳ组.将所有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以及冠心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并分析Gensini评分与RDW是否有相关性.结果 RDW在冠心病Ⅰ、Ⅱ、Ⅲ、Ⅳ组分别为(13.27±0.51)%,(15.64±0.83)%,(17.89±0.97)%,(19.02±1.06)%,呈明显上升趋势,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RDW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冠心病的因素包括:RDW、年龄、收缩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结论 RDW与老年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预测因素之一.

    作者:赵凯;李永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温针灸法治疗老年女性特发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温针灸法治疗老年女性特发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特发性OAB女性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组给予穴位(中极、膀胱俞、肾俞、气海、关元、三阴交、次髂、百会)温针灸治疗,1次/d,每次20 min;对照1组给予补肾通淋汤水煎剂,150 ml/次,2次/d口服;对照2组,给予舍尼亭(酒石酸托特罗定),2mg/次,2次/d,口服.治疗4 w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与对照1组(90.00%)无明显差异(P>0.05),优于对照2组(70.00%)(P<0.05);治疗后3组生化检查结果均无异常.结论 温针灸法治疗老年女性特发性OAB安全、有效.

    作者:王小龙;何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他汀类药物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干预作用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出血(SAH)后他汀类药物在减少血管痉挛、延迟性脑缺血及再出血风险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Web of science,Ovid,Pubmed,中国知网,全面检索关于SAH后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为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率、再出血发生率.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12篇文章836例患者入选.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在他汀组有明显的降低,特别是在高剂量他汀组[OR=0.63;95%CI(0.41,0.96)].延迟性脑缺血发生率[OR=0.97;95%CI(0.71,1.13)],再出血发生率[OR=1.56;95%CI(0.70,3.47)]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剂量他汀类药治疗SAH可显著降低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尚未发现他汀药有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建议SAH患者常规使用高剂量他汀类药物.

    作者:卢璐;娄季宇;曾志磊;白宏英;李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泉州市某医院老年人骨密度调查及其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

    目的 调查福建省泉州市某医院老年人骨密度及其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在福建省泉州市某医院就诊的800例老年人,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其腰椎、左侧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的骨密度,记录入选老年人群的身高、体质量及年龄,计算体质量指数并根据测定的骨密度统计各年龄段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结果 不同部位骨密度在两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86 ~90岁、91 ~95岁年龄段左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L1、L3、L4及L1-4的骨密度与60 ~ 65岁年龄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86 ~90岁、91 ~95岁年龄段左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L2、L3、L4及L1 ~4的骨密度与60-65岁年龄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6 ~70岁、71~75岁、76~ 80岁、81~85岁、86 ~90岁,男性与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年龄与大粗隆、左股骨颈及Ward's三角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与大粗隆、左股骨颈、腰椎L1-L4、Ward's三角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福建省泉州市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发生率会逐渐升高,其中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

    作者:杨澍;邹丽芬;邱月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