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萌萌;方川;谢靖;崔傲
目的 评估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危险因素及增龄变化.方法 选择406例查体老年人,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并行实验室化验检查及腹部彩超检查,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查体老年人群中42.86%患有NAFLD,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体重指数(BMI)、谷丙转氨酶(ALT)、尿酸(UA)及甘油三酯(TG)与NAFLD相关,但在60~ 74岁的人群中仅与BMI、空腹血糖(FPG)有关.NAFLD的患病率在60 ~70岁组、71~ 80岁组及81 ~92岁组,分别为43.59%、44.1%及41.8%,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BMI、ALT、UA及TG为老年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需早期关注,在老年人中随着增龄,NAFLD的患病率无明显变化.
作者:刘庆君;崔秀丽;王林;杨丽敏;刘柏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福建省泉州市某医院老年人骨密度及其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在福建省泉州市某医院就诊的800例老年人,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其腰椎、左侧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的骨密度,记录入选老年人群的身高、体质量及年龄,计算体质量指数并根据测定的骨密度统计各年龄段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结果 不同部位骨密度在两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86 ~90岁、91 ~95岁年龄段左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L1、L3、L4及L1-4的骨密度与60 ~ 65岁年龄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86 ~90岁、91 ~95岁年龄段左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L2、L3、L4及L1 ~4的骨密度与60-65岁年龄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6 ~70岁、71~75岁、76~ 80岁、81~85岁、86 ~90岁,男性与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年龄与大粗隆、左股骨颈及Ward's三角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与大粗隆、左股骨颈、腰椎L1-L4、Ward's三角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福建省泉州市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发生率会逐渐升高,其中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
作者:杨澍;邹丽芬;邱月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编制一个用于筛查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简易问卷,检验问卷的难度、区分度以及信效度.方法 在老年人痴呆问卷基础上编制一个以记忆障碍为核心,同时包含时空定向、做事效能、精神病理等4个功能领域的简易老年人认知筛查问卷(BECSI),共13个条目.在500名社区样本中检验该问卷的难度、区分度,150名重测样本和75名效度样本中检验问卷的重测信度、实证效度.结果 问卷各条目的难度0.043 ~0.390,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区分度)0.320~0.831;条目鉴别指数0.083 ~0.530,不同等级平均应答率依次为43.8%、41.4%、13.3%、1.5%.问卷总分的重测相关和α系数分别为0.998和0.908,分半信度为0.918.BECSI总分与年龄和教育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9和-0.371,与MMSE、CCAS和DSI-E的相关分别为0.885、0.920和0.941.组间比较问卷总分和领域分存在显著差异(NC<MCI<AD).ROC分析显示,问卷总分对筛查MCI或AD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新编老年人快速认知筛查问卷条目的难度分布合理、区分度和信效度较理想,是一个可靠有效的简易认知损害筛查工具.
作者:吴越;徐文炜;程灶火;吴斌;汤莉;周晓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临床以膝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为核心,累及骨质、滑膜、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结构的粘连无菌性炎症[1].本研究采用自拟外洗方结合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该病,并与口服塞来昔布治疗相比较.
作者:张董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影响放射治疗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胶质瘤患者105例术后接受60℃射线放射治疗,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法,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方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4.31~ 94.80个月,中位随访期52.79个月.共有37例存活,死亡68例,死亡率为66.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切除程度、病理类型、手术放疗时间和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是影响胶质瘤术后放疗疗效的相关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RR=3.021,P<0.05)、病理分级(RR=3.417,P<0.05)、KPS(RR =0.542,P<0.05)和手术切除程度(RR=1.685,P<0.05).结论 年龄、病理分级、手术切除程度和KPS是影响放射治疗胶质瘤预后的影响因素,胶质瘤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术中应尽量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尽早辅以放化疗.
作者:姚萌萌;方川;谢靖;崔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及重要脏器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n=20).改良Wiggers法制备大鼠出血性休克模型,休克持续90 min.治疗组在复苏前给予106个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磷酸盐缓冲液(PBS)悬液1 ml,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PBS溶液.分别于复苏后6、12、24、48、72 h取血清,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3、IL-6和IL-10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肝、肺、肾病理损伤.结果 治疗组血清TNF-α和IL-6在复苏后12 ~72 h内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血清IL-1β3在复苏后6~12h内较模型组下降显著(P<0.05);治疗组IL-10水平在复苏后6~48 h内均较模型组有显著升高(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减轻肺、肝、肾、心等器官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调节失血性休克早期重要炎性因子水平,促进机体促炎-抗炎系统平衡.
作者:李淑娟;张天首;王子薇;张学军;李艳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105、D2-4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三者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标本99例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CD105、D2-40在以上标本中的表达,分析VEGF、CD105、D2-40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以及三者协同表达情况.结果 VEGF、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值、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LVD)值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其表达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均显著相关(P<0.05);结直肠癌中VEGF与CD105、CD105与D2-40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VEGF、CD105、D2-40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高表达对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林西;郭颖;白美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18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和7d后的BNP、肌钙蛋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患者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Gensini积分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患者,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单支病变患者(均P<0.05);多支病变患者的空腹血糖、Gensini积分均显著高于双支病变患者(均P<0.05);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患者术前的BNP、肌钙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患者,且多支病变患者术前的BNP、肌钙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双支病变患者(均P<0.05);单支病变患者、双支病变患者、多支病变患者术后的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结论 BNP的水平反映了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的状态,降低患者BNP的水平.
作者:姚长青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脑卒中患者记忆力损害程度及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对脑梗死和脑出血102例患者(设为试验组)进行检测,同时在相同年龄群体中随机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相同检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试验组5项分测验和记忆商明显减低,与对照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试验组中脑出血组除图像测验高于脑梗死组外,其余分测验及MQ均低于脑梗死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危险因素依次为长谷川量表低分、重大生活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萎缩、性别、冠心病、铝接触史及低文化程度等.结论 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记忆功能较正常老年人明显减退,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记忆障碍因素较多.
作者:吴晓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PCI手术治疗前后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尼可地尔治疗,两组患者疗程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清hs-CRP水平变化.结果 与术前1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d的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FMD)和一氧化氮(N0)降低,血清内皮素(ET-1)和hs-CRP水平升高;术后1、6个月FMD和NO水平升高,ET-1和hs-CRP水平降低(P<0.05).研究组术后1、6个月FMD和NO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升高,ET-1和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心绞痛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和出现心血管事件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尼可地尔治疗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可明显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缓解血管炎症反应,预后较好.
作者:周江荣;王爱玲;杨林飞;孙桂兰;张科芝;高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喉鳞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TT)、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Ki67增殖蛋白(Ki67)的表达特征,探讨FHIT对增殖的作用.方法 67例喉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蜡块组织作为观察组,喉黏膜不典型增生的术后组织5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上述距肿物边缘>2 em非肿瘤性喉黏膜组织53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三组FHIT、PCNA和Ki67的表达.结果 三组FHIT、PCNA和Ki67的阳性率差别显著(P<0.0001).观察组中FHIT、PCNA和Ki67的阳性率均与肿瘤大径、分化程度、是否伴有脉管内瘤栓相关.PCNA和Ki67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FHIT和PCNA、FHIT和Ki67的表达均具有负相关性.结论 喉鳞癌术后组织中FHIT低表达,PCNA和Ki67高表达对促进肿瘤形成和进展有一定作用,FHIT在调节肿瘤性进展过程中可能与对肿瘤细胞增殖的调节有关.
作者:刘瑶;崔颖;刘卫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进展较为迅速,属于侵袭性的恶性淋巴瘤,发病年龄偏大,多见于50 ~ 60岁的患者,对化疗较为敏感,传统治疗采用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地塞米松(CHOP)方案进行化疗,患者病情容易复发,并且易产生耐药性,长期存活率不高.而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应用于DLBCL的治疗,改善了DLBCL的疗效及预后.本研究对比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 (R-CTOP)方案化疗与单用CTOP方案进行化疗治疗DLBCL的治疗情况.
作者:田祖国;李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广西巴马长寿人群对氧磷酶-1 (PON1)基因rs662位点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调查巴马长寿老人151例、无长寿家族史健康成年人198例(对照1组)及南丹无长寿家族史的健康成年人176例(对照2组),分析其PON1基因频率分布特点并比较各基因型人群血脂水平.结果 长寿组与对照两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P<0.05),长寿组与对照两组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5.8%和23.0%;长寿组AG基因型的HDL水平高于GG的HDL水平,GG及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HDL水平高于对照1组,AG、GG及G等位基因携带者TG水平低于对照两组.结论 长寿组与对照两组rs662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存在差异;巴马长寿人群rs662位点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相关.
作者:梁雪;张志勇;梁桂云;李友;蒋梅玉;夏天龙;韦鹏;覃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1,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的人群中COPD患者超过8.2%[3].长期以来,药物治疗一直是COPD治疗的主要措施,目的是对症治疗、改善症状,但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传统运动疗法是一种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重视局部和全身功能调整,使呼吸肌和四肢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康复锻炼方法[4].
作者:王龙兵;吴卫兵;刘晓丹;王振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及石菖蒲有效成分β-细辛醚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结合孤笼饲养建立稳定、可行的大鼠抑郁症模型;运用旷场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大鼠海马NSE表达量,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NSE水平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给予28 d的CUMS大鼠的自主活动得分减少,海马区神经元NSE表达量减少(P<0.05),但血清中NSE水平无显著差异;给予阳性药氟西汀(10mg·kg-1 ·d-1)及β-细辛醚(25 mg· kg-1·d-1)均能显著提高CUMS大鼠的自主活动得分,海马CA3区神经元NSE表达量增多(P<0.05),但对血清中NSE水平无影响.结论 β-细辛醚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神经元活性,减少神经元损伤,从而实现对CUMS大鼠神经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得水;兴桂华;卢长方;高志影;张晓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索拉非尼对人肝癌细胞株侵袭与转移的影响.方法 分别将人参皂甙Rg3和索拉非尼两种单药、两药联合方式作用于人肝癌细胞,观察其对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结果 作用1h,索拉非尼组黏附抑制率显著高于人参皂苷Rg3组(P<0.05或<0.01),联合组显著高于索拉非尼组和人参皂苷Rg3组(P<0.01);作用2h,人参皂苷Rg3组抑制率显著高于索拉非尼组(P<0.01),并且高于人参皂苷Rg3组作用1 h(P<0.01);两药联合对肝癌细胞的黏附抑制率具有协同作用(Q=2.63>1.15).索拉非尼单药及索拉非尼联合人参皂苷Rg3对肝癌细胞的迁移抑制率均显著高于人参皂苷Rg3单药作用(P<0.01),并且两药联合的抑制率显著高于索拉非尼单药组(P<0.01);两药联合对肝癌细胞的迁移抑制作用具有协同作用(Q=1.46>1.15).索拉非尼组和联合组侵袭抑制率均显著高于人参皂苷Rg3组(P<0.01),两药联合对肝癌细胞的侵袭抑制作用具有拮抗作用(Q=0.71<0.8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人参皂苷Rg3组CD44V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索拉非尼组和联合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CD44V6及MMP-9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与人参皂苷Rg3组比较,联合组VEGF-C及CD44V6水平显著下降;与索拉非尼组比较,联合组VEGF-C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 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单药及两药联合对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株的黏附、迁移、侵袭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细胞的黏附和迁移抑制作用两者均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陆玲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 根据84例急性脑桥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基底动脉是否弯曲,分为弯曲组(43例)和未弯曲组(41例).选取40例同期住院的基底动脉弯曲但无脑桥缺血性脑卒中的眩晕或头晕患者作为对照组.详细记录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管危险因素等,测量基底动脉理论长度(BAL)、基底动脉弯曲长度(BL)、双侧椎动脉直径.结果 ①弯曲组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椎动脉优势的比例显著高于未弯曲组、对照组,其BAL、BL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②吸烟(x2=10.091,P=0.001)、糖尿病(x2=8.174,P=0.004)、高血压(x2 =7.641,P=0.006)、高胆固醇血症(x2=5.852,P=0.01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x2=5.208,P=0.022)、BL分级(3级x2 =4.817,P=0.028)是基底动脉弯曲患者发生脑桥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③BL 3级合并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高于BL 1、2级,BL 3级患者的右椎动脉直径短于BL 1级(P<0.05).④BL与椎动脉直径呈正相关(r=0.302,P<0.05).结论 基底动脉弯曲能够增加老年患者脑桥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BL 3级是脑桥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作者:向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养老院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为进一步开展临终关怀研究提供调查依据.方法 对养老院的89名护理人员进行临终关怀知识、态度及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护理人员临终关怀知识来源种类单一,多通过专门培训获取;能够接受对患者的死亡教育;对养老院目前条件表示尚可,但希望有更专业的资源融入.结论 临终关怀护理人员大部分学历不高,接受专科培训及教育较少,构建医院-养老院临终关怀合作互助模式可将来发展的重点.
作者:陈晰媛;袁丹;石岩;孙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温针灸法治疗老年女性特发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特发性OAB女性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组给予穴位(中极、膀胱俞、肾俞、气海、关元、三阴交、次髂、百会)温针灸治疗,1次/d,每次20 min;对照1组给予补肾通淋汤水煎剂,150 ml/次,2次/d口服;对照2组,给予舍尼亭(酒石酸托特罗定),2mg/次,2次/d,口服.治疗4 w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与对照1组(90.00%)无明显差异(P>0.05),优于对照2组(70.00%)(P<0.05);治疗后3组生化检查结果均无异常.结论 温针灸法治疗老年女性特发性OAB安全、有效.
作者:王小龙;何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出血(SAH)后他汀类药物在减少血管痉挛、延迟性脑缺血及再出血风险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Web of science,Ovid,Pubmed,中国知网,全面检索关于SAH后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为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率、再出血发生率.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12篇文章836例患者入选.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在他汀组有明显的降低,特别是在高剂量他汀组[OR=0.63;95%CI(0.41,0.96)].延迟性脑缺血发生率[OR=0.97;95%CI(0.71,1.13)],再出血发生率[OR=1.56;95%CI(0.70,3.47)]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剂量他汀类药治疗SAH可显著降低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尚未发现他汀药有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建议SAH患者常规使用高剂量他汀类药物.
作者:卢璐;娄季宇;曾志磊;白宏英;李楠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