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气管镜下两种取材方法对管内型中央气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比较

唐飞;查显奎;叶伟;朱鹏程;吴迎凤;王丽娜;任静;张鹏;徐凌;程宇;程超;李刚;吕莉萍

关键词:支气管镜, 活检, 高频电圈套, 管内型
摘要:目的 比较支气管镜下通过活检钳钳取组织和高频电圈套取材对管内型中央气道疾病诊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90例管内型中央气道疾病患者的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比较活检钳取和高频圈套诊断的阳性率及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90例中经活检钳取确诊62例,占68.89%;经高频圈套诊断确诊87例,占96.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检的并发症为出血44例、穿孔0例,比例为47.78%,高频圈套的并发症为出血21例,穿孔0例,比例为23.33%,两组对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管内型中央气道疾病中,无论良性还是恶性,高频圈套取材能明显提高疾病的病理学诊断率且安全性较高.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无锡市部分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目的 了解无锡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现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二阶段随机抽样法确定10个调查点,样本总量,各年龄层的设定参照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调查方法的研究设定,被调查者完成慢阻肺筛查问卷,总分大于9分的对象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确诊患者参照呼吸困难量表(mMRC)进行呼吸困难程度评估,并调查近一年内发生急性加重的次数,根据2013GOLD指南的标准分为A,B,C,D四组,并结合肺功能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进行分级.结果 共发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筛查问卷2500份,回收资料完整的共2491份,其中筛查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201例,占调查人数8.0%,其中A组87例,(43.3%),B组25例,(12.3%),C组53例,(26.4%),D组36例,(18.0%).70岁以上组与70岁以下各组的慢阻肺患病率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指数大于200支年、家族呼吸疾病史和生物燃料暴露史是发生慢阻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是尽早发现病例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捷晖;陆风英;吴庆盛;陈宏;周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47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依据患者术后有无发生肺部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收集并观察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与指标,分析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可能存在联系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吸烟、合并肺部疾病、胸膜黏连情况以及肺大疱数目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肺部疾病、胸膜黏连和多发肺大疱是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吸烟、合并肺部疾病、胸膜黏连情况以及肺大疱数目是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其中年龄、合并肺部疾病、胸膜黏连和多发肺大疱是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晓明;杨广义;张艳峰;梁卫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高流量湿化氧疗仪在RICU中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高流量湿化氧疗仪在RICU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入住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80例氧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AIRVO2高流量湿化氧疗仪氧疗,对照组采用普通吸氧装置面罩吸氧,比较两组患者吸氧舒适性、痰液性状、插管率、氧合指数(PaO2/PiO2)、心率(HR)、氧饱和度(SPO2)及二氧化碳分压(PCO2).结果 在吸氧舒适性、痰液性状及插管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氧疗后2h及24h SPO2、PaO2/PiO2、HR、P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流量湿化氧疗仪AIRVO2对于适应症患者可以增加患者吸氧舒适性,促进痰液稀释排出,明显改善氧合,降低心率及二氧化碳分压,减少气管插管率.

    作者:范永强;刘春香;王虹;李丽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急诊内科危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急诊内科危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1月经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危重症心力衰竭患者82例,依据肺部感染情况分为肺部感染组40例和非肺部感染组4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研究心力衰竭患者的糖尿病、LVEF、CRP、慢阻肺、侵入性操作、高血压疾病等影响因素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性,并对心力衰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预防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肺部感染组患者年龄≥80岁,在C反应蛋白(CRP)、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住院时间等所占比例均高于非肺部感染组,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55%的患者占比显著低于非肺部感染者(P<0.05);对比两组患者有无侵入性操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与糖尿病是导致老年心力衰竭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心理衰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影响有糖尿病、慢阻肺、住院时间,而CRP升高与肺部感染相关,针对上述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率.

    作者:许旭东;马剑锋;林欣庚;方壮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呼出气NO测定在AECOPD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通过测定并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rbations of chor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呼出NO(FeNO)的变化,分析FeNO在AECOPD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AECOPD患者为急性组,选取同期门诊50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为稳定组,并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健康组,分别测定三组对象的FeNO、CRP、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肺功能以及CAT评分,并进行比较分析;根据FeNO水平将急性组以27ppb为界限,分为高FeNO患者与低FeNO患者,高FeNO在治疗过程中使用静脉激素治疗,低FeNO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使用静脉激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进行CAT分值.结果 三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与稳定组进行比较,急性组的FeNO水平与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CRP、CAT评分明显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与健康组进行比较,急性组的FeNO水平与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CRP、CAT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与健康组进行比较,稳定组的FeNO水平与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CRP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治疗后CAT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中的亚组高FeNO患者(使用静脉激素治疗)与低FeNO患者(未使用静脉激素治疗)在治疗后进行CAT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NO测定可有效评估AE-COPD患者气道炎症的水平,无创简单,易于操作,并且在指导AECOPD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方面有一定参考意义.

    作者:李玉磊;刘莉敏;谢艳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早期不同营养方式对老年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老年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老年机械通气VAP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EN组和PN组,干预2周,于干预前、干预后7日、干预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营养学参数、炎性指标及VAP的康复情况.结果 干预结束后,EN组血红蛋白、总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含量的提升水平、C-反应蛋白含量的下降程度均高于PN组,EN组患者VAP康复有效的比率高于PN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老年VAP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炎症水平、促进康复,其中肠内营养效果更为显著,为临床医师制定老年VAP患者相应的营养治疗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周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药物(埃克替尼)耐药后再选择的分析

    目的 了解盐酸埃克替尼在其耐药患者后续化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盐酸埃克替尼耐药的4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化疗组和联合组(化疗+埃克替尼),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化疗组和联合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分别为5.7和6.9个月,19.4和18.7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43.5%、34.8%,P值为0.546,两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6.9%,95.7%,P值为0.086,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吸烟患者埃克替尼治疗 PFS均值为5.8个月,不吸烟患者 PFS为9.8个月,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 =0.01).化疗组的疗效与吸烟及性别关系不大(P>0.05),联合组吸烟患者和不吸烟患者PFS、OS分别为4.8和8.3个月(P=0.004)、13.0和22.3个月(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PFS、OS分别为5.3和8.2个月(P=0.041)、13.7和22.5个月(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埃克替尼耐药后年龄和靶向治疗耐药时间长短对两种治疗方案疗效影响均不大.结论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埃克替尼治疗耐药后继续埃克替尼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疗效相仿,不吸烟及女性患者在耐药后继续埃克替尼联合化疗较吸烟及男性患者疗效更佳.

    作者:刘舒婷;赵大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2012年8月到2016年6月选择在我院重症监护室(ICU)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鼻胃管经胃喂养途径,观察组采用胃肠双腔管经肠道喂养途径.两组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时间为7 d,记录与两组VAP发生与预后情况.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肠内营养期间的胃液pH值分别为6.13 ± 1.38和4.01 ± 1.8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4.982,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肠内营养期间的VAP发生率分别为2.5%和12.5%,观察组的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营养支持后的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值都明显高于营养支持前(P<0.05),营养支持后观察组的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值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分别为9.12 ± 2.13d和12.76 ± 1.98d,与对照组的10.56 ± 2.89d和16.33 ± 2.11d相比明显减少(P<0.05).结论 ICU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存在一定的障碍,胃肠双腔管经肠道喂养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维持正常胃液pH值,从而减少VAP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常金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不同海拔藏族OSAHS患者血清IL-18、MMP-9及TIMP-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通过测定中、高海拔藏族男性OSAHS患者血清IL-18、MMP-9、TIMP-1水平,探讨其在OSAHS发病及OSAHS易发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选取中、高海拔地区确诊的藏族男性OSAHS患者作为实验组,行PSG后记录其AHI,依据AHI分为轻、中、重度组,并选取同时期、同地区单纯鼾症患者及健康体检者作为鼾症组和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 IL-18、MMP-9、TIMP-1水平,并分别与AHI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IL-18、MMP-9水平在同一海拔轻、中、重度OSAHS组均高于鼾症组、对照组;血清TIMP-1水平在同一海拔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高海拔各组血清IL-18、MMP-9、TIMP-1水平均较中海拔对应组升高;同一海拔OSAHS组血清IL-18、MMP-9水平均与AHI呈正相关;同一海拔OSAHS组血清IL-18和MMP-9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IL-18、MMP-9与OSAHS的发病有关,且随着OSAHS病情加重而升高;IL-18、MMP-9、TIMP-1可能介导了OSAHS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进展;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可能是炎症因子水平上调的原因之一.

    作者:赵振;张莉媛;多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超低剂量MSCT对气喘患儿可疑病因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MSCT超低剂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对气喘患儿可疑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64例行256层MSCT检查气喘患儿,随机分为超低剂量组(100 kVp、15 mAs、iDose4重建)及常规剂量组(120 kVp、100 mAs、FPB重建)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 超低剂量组诊断准确率及图像质量评分均较常规剂量组稍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低剂量组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组降低约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喘患儿采用超低剂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行MSCT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利顺;聂红艳;孙静涛;司成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以胸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恶性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产生的肿瘤,其恶性度高,转移早,死亡率高,多由皮肤黑痣恶变而来,也可见于直肠,肛门等消化道[1];以胸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现报道1例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呼吸内科应用内科胸腔镜联合病理确诊的以胸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作者:王正艳;王琦;李金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FQ-PCR检测TB-DNA与TB培养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TB-DNA与TB培养两种方法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南京市胸科医院2016年4月到12月收治的587例初次住院患者标本,其中肺结核组525例,非肺结核组62例,收集所有患者的BALF标本,同时做TB-DNA (FQ-PCR法)检测和TB培养,比较两方法的阳性率差异和性能指标.结果 (1) BALF的TB-DNA(FQ-PCR法)和TB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41.40%和31.86%,两种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种方法在肺结核诊断中的灵敏度分别为46.1%和35.62%,特异度分别为98.39%和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9.59%和1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7.73%和15.50%、诊断效率分别为51.62%和42.42%.(3)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灵敏度为52.19%,特异度为98.39%,阳性预测值为99.64%,阴性预测值为19.55%,诊断效率为57.07%.结论 BALF的TB-DNA(FQ-PCR法)和TB培养两方法在肺结核的诊断上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BALF的FQ-PCR检测TB-DNA和TB培养联合检测,能更有效的提高肺结核诊断率.

    作者:李春梅;施旭东;邵吉宝;董慧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NIRF基因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人肺癌细胞凋亡

    目的 探究NIRF基因对人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机制研究.方法 使用重组质粒siRNA-NIRF(siRNA-NIRF组)和空载体(siRNA-NC组)转染人肺癌细胞A549,以未转染细胞为对照(Control组),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果;噻唑蓝(MTT)检测转染细胞增殖情况,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细胞凋亡状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I3K(p-PI3K)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转染重组质粒siRNA-NIRF后,细胞中NIRF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siRNA-NIRF组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siRNA-NC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siRNA-NIRF组和siRNA-NC细胞中Akt、PI3K蛋白的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但siRNA-NIRF组细胞中p-Akt和p-PI3K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干扰NIRF基因可抑制肺癌细胞A549增殖,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是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的表达量.

    作者:王海兵;冯瑞庆;王庆锋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免疫组化染色在肺腺癌胸水涂片褪色后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并探讨肺腺癌胸水TCT涂片褪色后行免疫组化染色在肺腺癌诊断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来我院肿瘤科就诊96例肺腺癌患者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常规细胞蜡块免疫组化检查后对其胸水TCT涂片进行褪色并行免疫组化染色,将两种检查方式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对比细胞蜡块免疫组化染色与胸水涂片褪色后行免疫组化染色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发现,二者的肿瘤细胞抗原CK5/6、p40、TTF-1以及Napsin A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肺腺癌胸水TCT涂片褪色后行免疫组化染色的病理学检查手段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能够作为临床上细胞学诊断的辅助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林梅英;李伟;王伟源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不同床头抬高角度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压疮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床头抬高角度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压疮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行机械通气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床头抬高45°,观察组床头抬高30°,对比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压疮、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VAP发生率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床头抬高30°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VAP和压疮发生率,提高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虞萍;黄捷晖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新生儿气漏综合征33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新生儿气漏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月新生儿气漏综合征患儿33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匹配设计选择对照病例33例,对气漏发病、类型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气漏发病率逐年上升;两组患儿在肺部疾病、呼吸机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提示能纳入模型的有效影响因素是呼吸机使用(P<0.05,OR=6.67).气漏类型在肺部疾病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气漏患儿总体预后良好.结论 新生儿气漏发病逐年增加;呼吸机使用是其独立影响因素;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关键.

    作者:樊婷婷;潘家华;陈名武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不同剂量胸腺肽联合培美曲塞同步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胸腺肽联合培美曲塞同步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20例,按照随机数表达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对照组)与高剂量组(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培美曲塞化疗,并常规给予胃复安、格拉司琼止吐,泮托拉唑护胃,并密切注意水化及尿液碱化.低剂量组给予胸腺肽,每次15 mg,一日3次;高剂量组也给予胸腺肽,每次30 mg,一日3次,持续至化疗结束.放射治疗均采用3D-CRT,采用Simens直线加速器.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对照组客观有效率48.33%,观察组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45.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的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毒性有恶心、呕吐、皮疹、脱发、口腔炎症、疲倦乏力、肝功能损害及肾功能损害,两组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口腔炎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剂量胸腺肽联合培美曲塞同步放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的有效率大致相同,但高剂量胸腺肽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及造血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振刚;傅国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糖皮质激素在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上感染的严重程度很广泛,包括从自限性疾病到危及生命的脓毒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是多器官功能障碍 [1],是全球失去生命的第二大常见原因[2].约20%的CAP成人患者进行住院治疗,这些患者的死亡率约为30% -50% [3].此外大约10%的CAP患者发生或进展为严重CAP,而入住ICU率和死亡率更高[4].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策略是应用高效价的抗生素和机械通气,但是仍没有改善CAP的死亡率[5].糖皮质激素(GC)是炎症重要的生理抑制剂,并且影响涉及应激相关内环境稳定的数千个基因,参与到广泛的生理进程中[6],因而被应用到各种炎症性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当中,同样也被尝试应用在CAP的辅助治疗中,但目前国际上对于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CAP存在较多争议,在这种背景下,了解糖皮质激素在CAP中应用进展变得十分重要.现就将近几年关于糖皮质激素在成人 CAP相关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田甜;赵娜;陈复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肺结核合并肺癌临床特点及相关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通过诊断来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相关检查及胸部CT特征.肺结核合并肺癌68例为试验组,另以单纯肺结核60例为对照组.结果 试验组吸烟史、咳嗽、胸痛和消瘦比例高于对照组( P<0.05),LDH、ADA、CEA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CT特点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和空洞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吸烟史、咳嗽、胸痛、消瘦症状和血清LDH、ADA、CEA水平增高对诊断肺结核合并肺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CT影像学检查在诊断早期肺结核合并肺癌疾病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联合诊断值得推广.

    作者:王尚虎;闵旭红;李源;宋彪;王彬;陈鹏;李烦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胸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胸腔积液为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中常根据胸腔积液性质区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我国渗出液常见的病因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有发热、盗汗症状,胸水性质为渗出液,结核性胸膜炎常作为首要诊断,但有部分病人抗结核治疗无效,后经确诊非结核性胸膜炎,这其中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胸腔积液.虽然,半数以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出现多发性浆膜炎,包括双侧中小量胸腔积液,中小量心包积液,但以胸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比例较低[1].初发症状不伴有急性皮疹、关节痛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容易漏诊,或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或其他疾病.本文报道了1例以胸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胸腔积液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墙建军;夏飞;雷应军;刘海潮;胡振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