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与儿童重症肺炎的关联性分析

马冬雪;张慧娜;翟英菊;刘会玲;段永暖;刘彦平;刘捷

关键词:营养不良, 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 重症肺炎
摘要:目的 探究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与重症肺炎患儿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7年4月我院重症肺炎患儿115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收治轻症肺炎患儿76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是否为早产儿、人工喂养,是否伴有贫血、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反复呼吸道感染、先天性气道畸形及先天性心脏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等,对儿童重症肺炎影响因素如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与重症肺炎的关联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年龄≤3个月、营养不良、贫血、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免疫缺陷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均为儿童重症肺炎相关影响因素(P<0.05);年龄≤3个月、营养不良、贫血、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免疫缺陷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均为儿童重症肺炎发病危险因素(P<0.05);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均与儿童重症肺炎呈正相关(P<0.05).结论 年龄≤3个月、营养不良、贫血、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免疫缺陷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均为儿童重症肺炎发病危险因素,且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均与儿童重症肺炎呈正相关.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不同肺腺癌标本中EGFR突变和TTF-1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在不同肺腺癌标本中EGFR突变和TTF-1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收集肺腺癌标本603例(手术标本343例、小活检176例及胸水细胞块86例),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mp1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法检测EGFR的突变及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TF-1表达.结果 EGFR突变在手术组织172例(50.1%)、小活检90例(51.1%)及胸水细胞块48例(57.1%).TTF-1阳性在手术组织中206例(60.1%)、小活检98例(55.7%)及细胞块50例(59.5%).所有标本中EGFR突变310例(51.4%),TTF-1阳性356例(58.7%).所有突变中19外显子157例(50.6%)、21外显子143例(46.1%)、18外显子10例(3.3%).结论 胸水细胞块标本检测EGFR 突变与组织标本具有同样的效果.肺腺癌患者TTF-1表达与EGFR的突变在手术标本、小活检及胸水细胞块中都有高度相关性.TTF-1对EGFR突变也有比较好的提示作用.

    作者:邹珏;张倩倩;沈丽华;徐春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降钙素原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抗生素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生素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入选的60例患者首先严格根据2013年修订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推荐抗菌药物指征确定使用抗生素.将所有患者分2组,A组: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B组: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每组内平均再分为2组,一组为观察组:根据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及血常规、CRP水平确定抗生素使用时间,另一组为对照组:根据临床症状恢复情况、血常规、CRP水平及降钙素原水平确定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各组抗生素的平均使用时间,平均住院日.结果 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观察组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为(12.13 ± 1.45)d,对照组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为(8.63 ± 1.35)d,观察组平均住院日(15.06 ± 1.65)d,对照组平均住院日(13.16 ± 1.08)d;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观察组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为(12.27 ± 2.12)d,对照组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为(9.78 ± 1.64)d,观察组平均住院日(16.75 ± 2.43)d,对照组平均住院日(14.45 ± 1.82)d;两组结果对比,对照组指标均优于观察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降钙素原水平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生素使用有一定指导价值.

    作者:贾伟;钱晓君;赵世光;荣光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哮喘-慢阻肺重叠诊断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CO)是一种表现为持续性气流受限的肺部疾病,即具有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部分临床特征,又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或慢阻肺)的部分临床特征.大量研究发现ACO患者具有呼吸道症状急性加重更加频繁,生活质量更差、肺功能下降更快等特点[1-2].目前ACO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其诊断缺乏可靠的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因此,对于哮喘-慢阻肺重叠的特异性血及痰液标志物的探索成为了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对ACO的血及痰液标志物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ACO的诊断及其相关标志物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作者:吕化杰;蒋幼凡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IL-35、Th17/Treg细胞失衡在大鼠肺纤维化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IL-35、Th17/Treg失衡在大鼠肺纤维化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随机将60只健康雌雄各半Wistar大鼠分为两组:对照组30只(生理盐水组)、肺纤维化组30只(博来霉素组),分别于实验第7天、第14天、第28天处死对照组、模型组各10只大鼠,留取各组大鼠肺组织、肺泡灌洗液,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病理学变化(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测定支气管冲洗液及肺组织中Treg、Th17细胞,IL-35、IL-17表达水平,并分析IL-35与Th17/Treg的相互关系.结果 1.肺纤维化组与对照组相比,肺组织炎症程度、肺纤维化程度显著,肺部炎症以造模第7d明显.2.两组相比,肺纤维化组IL-35、Treg细胞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17、Th17细胞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肺纤维化组IL-35与IL-17表达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r= -0.378,P<0.01),IL-35与Treg细胞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61,P<0.01),IL-35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 -0.386,P<0.01).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大鼠肺纤维化组、对照组IL-35、IL-17、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与相关性分析;提示IL-35可能参与肺纤维化Th17/Treg细胞平衡的调节,对IL-35的调控有可能成为肺纤维化治疗的新的靶点.

    作者:李树民;鲍文华;赵艳景;马雪梅;杨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儿童肺炎反复发作原因前瞻性调查及防控对策研究

    目的 前瞻性调查儿童肺炎反复发作原因及研究防控对策.方法 选取儿童肺炎患儿130例,其中肺炎反复发作患儿23例,采用前瞻性方法调查儿童肺炎反复发作原因,引入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总结归纳防控对策.结果 年龄、是否早产、母乳喂养、家族史、二手烟史、入托或上学、抗菌药物过度使用、父母大专以上学历、贫血和支原体、衣原体抗体是否阳性、CD4/CD8<1及锌、铁、钙水平与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出家族史、二手烟史、抗菌药物过度使用、CD4/CD8<1是儿童肺炎反复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肺炎反复发作原因多样,明确风险,早期采用防控对策,能大限度降低儿童肺炎发作率.

    作者:田大伟;王薛平;吴春青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比较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中枢驱动水平

    目的 比较正常受试者与慢阻肺患者的中枢驱动水平.方法 选择2016年6-12月广州10名正常受试者与10名重度以上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利用经食道电极管检测静息状态下的中枢驱动水平,同时分析中枢驱动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静息状态下,正常受试者与慢阻肺患者的中枢驱动分别为13.64 ± 4.96%与57.26 ± 15.45%(P<0.01),其与FEV1% pred、FVC% pred、FEV1/FV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842、-0.672、-0.716(P均<0.01).结论 慢阻肺患者中枢驱动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受试者,且与患者肺功能呈明显负相关.

    作者:林琳;陈荣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临床应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肺出血(NPH)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治疗的90例肺出血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儿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观察组则联合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给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前两组患儿PaO2、PaC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后6h两组患儿PaO2、PaCO2水平均较通气前明显改善(P<0.05),通气后24h则较通气后6h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儿通气后各时间段PaO2、PaCO2水平改善幅度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儿通气时间、肺出血停止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应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出血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儿血气指标,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符晓虹;轩妍;钟丽花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胸腔镜肺段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肺段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36例)与肺叶切除术(48例)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肺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肺段与肺叶切除组手术时间为[(167.36 ± 15.96)min vs(151.31 ± 19.07)min,P <0.001]、术中出血量[(164.31 ± 72.43)mL vs(187.71 ± 110.97)mL,P=0.247]、淋巴结切除数[(11.64 ± 2.66)枚vs(12.79 ± 2.71)枚,P=0.055]、术后第24至第48小时胸腔引流量[(143.19 ± 55.32)mL vs(165.00 ± 32.42)mL,P=0.04]、引流管留置时间[(4.11 ± 0.85))d vs(4.77 ± 0.95)d,P=0.002]、住院时间[(6.83 ± 1.36)d vs(8.02 ± 1.21)d,P<0.001]、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和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1),术后6个月肺功能指标FEV1%及FVC下降比率肺段组明显少于肺叶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下肺段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肺段切除术具有术后胸腔引流量少、引流管留置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以为早期肺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为超;葛阳;顾江魁;曹冠亚;张忠义;孙涛;陈春雨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影响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目的 探讨本市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本市支气管哮喘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呼吸科门诊219例成人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影响哮喘控制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1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平均ACT得分(18.14 ± 4.83)分,完全控制和控制良好共87例,控制率39.73%,未控患者132例,占6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民族、饮食习惯、饮食摄入、饮酒不是影响本地区支气管哮喘未控的因素(P>0.05),性别、吸烟、家族史、二手烟、预防感冒措施、病程、文化程度、经常食用海鲜、体质量指数、职业、用药管理方式、居住处空气污染、费用承担方式、SDS、哮喘知识掌握、体育锻炼、居住地、每天开窗通风、家庭收入、SAS、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用药依从性、用药技术掌握、定期门诊分查、可辨别何时就医是影响本市支气管哮喘未控的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吸烟、居住处空气污染、SAS≥50分、SDS≥53分是本地区支气管哮喘未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用药依从性良好是本地区支气管哮喘未控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本市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仍未达理想标准,哮喘控制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危险因素做好支气管哮喘的防控工作,以提高本地区支气管哮喘规范治疗水平,改善本地区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

    作者:韩曙光;赵弘卿;吕蕾;冯金萍;王昕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T2DM患者高血糖状态下肺功能变化特征

    目的 探讨高血糖状态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肺功能异常特点.方法 根据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将确诊的T2DM患者82例分为重度T2DM组(39)、普通T2DM组(43)以及高HbAlc组(46)和低HbAlc组(36),健康志愿者45例纳入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出气容量(FEV1)、大通气量(MVV)、肺总量(TLC)和弥散功能(DL)的差异.结果 普通T2DM组肺通气功能(VC、FEV1、MVV、TLC、DL)测定值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T2DM组上述各项肺功能指标值则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低HbAlc组(VC、FEV1、MVV、TLC、DL)测定值与健康对照组水平近似(均P>0.05),高HbAlc组VC、FEV1、MVV、TLC、DL等指标较健康对照组有不同程度降低(均P<0.05).结论 血糖水平增高可能是2型糖尿病肺功能损害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刘再玲;王超;徐磊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小潮气量及呼气末正压联合手法肺复张对老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小潮气量及呼气末正压通气联合手法肺复张,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肺功能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标准通气组(C组)和保护性通气组(L组),每组30例.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点(术前及术后)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气道压力,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检测术前及术后1、3、5天肺功能.结果 两组术前PaO2组间比较无差异,而术后PaO2均明显低于术前,但L组明显高于C组[(80.2 ± 3.4)mmHg(1 mmHg=0.133kPa)比(74.1 ± 2.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7, P<0.05).两组患者术前FEV1、FVC、FEV1/FVC组间比较无差异,术后1、3、5天 FEV1、FVC、FEV1/FVC 组内比较均较术前降低,而术后L组以上指标则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应用小潮气量、适度呼气末正压联合手法肺复张可以改善老年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周雁楠;沈启英;王义桥;方卫平;李元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Xpert MTB/RIF联合T细胞斑点试验用于检测涂阴肺结核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Xpert MTB/RIF联合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用于检测涂阴肺结核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经临床诊断、影像学表现确诊为肺结核患者83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痰涂片抗酸染色镜检结果分为涂阳组514例与涂阴组31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涂片镜检、液体快速培养、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Xpert MTB/RIF)、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等检测.结果 514例涂阳肺结核中,涂阳培阳510例,涂阳培阴4例;317例涂阴肺结核中,涂阴培阳114例,涂阴培阴203例;831例肺结核患者中,Xpert MBT/RIF+ T-SPOT. BT联合检测灵敏度、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Xpert MBT/RIF、T-SPOT. BT单独检测(92.74% vs 82.02% vs 76.66%, 95.67% vs 89.62% vs 87.22%)(x2=16.537,14.410,31.658,24.794,P<0.05);317例涂阴结核患者中,Xpert MBT法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明显低于T-SPOT. BT法,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T-SPOT. BT法(61.40% vs 85.96%,81.20% vs 90.06%, 93.60% vs 71.43%,84.34% vs 62.82%)(x2=17.733,5.819,34.566,12.011, P<0.05, P<0.01);Xpert MBT/RIF+ T-SPOT. BT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Xpert MBT/RIF,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T-SPOT. BT(89.47% vs 61.40%, 94.12% vs 81.20%, 94.58% vs 71.43%, 90.27% vs 62.82%)(x2=24.239, 16.317,38.570,25.882,P<0.01).结论 Xpert MBT/RIF联合 T-SPOT. BT检测能够弥补Xpert MBT/FIR灵敏度、T-SPOT. BT特异度不足的缺陷,可为确诊涂阴肺结核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作者:蔡向敬;王桂英;段月庭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老年重症肺炎的病原学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

    目的 对我院2011年1月 到2017年6月之间我院收治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老年重症肺炎的病原学特点和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的致病菌及危险因素.结果 共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共有92名,存活57名,死亡组35名,老年重症肺炎的病死率为38.0%,致病菌主要是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死亡组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率为48.6%,显著高于存活组的21.1%(P<0.05);死亡组合并真菌的感染率为37.1%,同样显著高于存活组的7.0%(P<0.05).两组在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假单胞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在年龄、吸烟史、合并糖尿病、脑卒中、心衰或心梗、机械通气、急性肾损伤、多肺叶病变和APAECHE Ⅱ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合并高血压和胸腔积液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糖尿病、脑卒中、心衰或心梗、APAECHE Ⅱ评分和机械通气是老年重症肺炎的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较广,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和合并真菌感染预后较差;吸烟史、糖尿病、脑卒中、心衰或心梗、APAECHE Ⅱ评分和机械通气是老年重症肺炎的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路兴志;周雪玲;单魁中;顾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熊果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熊果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的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慢阻肺模型组和熊果酸组.通过烟雾暴露联合气道滴入脂多糖构建大鼠慢阻肺模型.熊果酸组烟雾暴露前30 min给予熊果酸(40mg/kg)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共30天.处死大鼠前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行肺功能测定和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细胞分类计数,处死后收集肺脏和血清.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形态;酶联免疫法 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清,BALF和肺组织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ɑ(TNF-α)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 检测肺组织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p65和p65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熊果酸预处理可明显减轻肺组织病理损害,改善大鼠肺功能和一般情况,减少TLR4,MyD88, p-p65、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降低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结论 熊果酸可通过抑制炎症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肺功能的恶化,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LR-4/NF-KB信号通路激活相关.

    作者:代阅;曹念;许建强;田秀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结缔组织相关性肺间质病CT表现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相关性肺间质病(CTD-ILD)的临床特点,分析患者肺部CT表现与肺功能相关性,为指导临床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37例确诊为结缔组织相关性肺间质病的患者,并对胸部CT影像表现、肺功能的结果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137例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1)胸膜下线影96例.(2)小叶间隔增厚64例.(3)不规则纤维索条影119例.(4)磨玻璃影91例.(5)牵拉性支气管扩张21例.(6)蜂窝样灶39例.肺功能结果:137例患者中,5例患者肺功能正常,余患者均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轻度肺功能损伤患者58例,中度肺功能损伤43例,重度肺功能损伤31例.经相关性分析,CT评分结果与肺功能DLco、FEV1、FVC存在负相关性.结论 结缔组织相关性肺间质病CT的表现与肺功能有相关性.C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肺功能损伤的程度.

    作者:宋龙霞;王越;张丹;王立民;王红阳;黄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1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Primary tracheo-bronchial amyloidosis),是指具有β片层结构的淀粉样物质异常沉积于气管支气管黏膜,而无系统性淀粉样变证据的一组罕见疾病.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误诊.本文报告1例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并复习相关文献.

    作者:杨雪;童翔;白敏;范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孟鲁司特钠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外周血免疫球蛋白4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调节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钠(Montelukastsodium, MON)联合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e propionate, FLU)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儿童的治疗效果以及对外周血免疫球蛋白4(IgG4)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2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90例,试验组给予孟鲁司特钠联合丙酸氟替卡松进行治疗,对照组A单用口服孟鲁司特钠治疗,对照组B单用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治疗疗程均为8周,对治疗前后血清IgG4、ICAM-1水平进行监测,评定各组治疗效果,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组间血清IgG4、I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IgG4水平(10.24 ± 2.28 μg/mL)与对照组A为(7.79 ± 2.02 μg/mL)和对照组B为(8.10 ± 1.78 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ICAM-1水平为(87.70 ± 20.25ng/L)与对照组A为(105.50 ± 27.28ng/L)和对照组B为(112.26 ± 31.75ng/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71.11%,64/90)与对照组A(37.78%,34/90)和对照组B(42.22%,38/9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孟鲁司特钠与丙酸氟替卡松的联合治疗能降低患儿血清ICAM-1水平,提高IgG4水平,复发率较低.

    作者:徐庆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支气管肺炎合并胃扭转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支气管肺炎合并胃扭转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1月住院的明确诊断婴儿支气管肺炎、上消化道钡餐(GI)明确胃扭转132例,同时选取同期住院婴儿支气管肺炎、GI为阴性48例患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和影像学的表现.结果 (1) 132例婴儿支气管肺炎合并胃扭转与对照组相比,多发生于3月(2.64 ± 1.70月),住院前病程较长(10天),住院时间延长,临床表现多样,奶后呛咳达23.3%,器官轴型占100%;(2) 胃扭转致胃食管返流是触发因素,给予正规体位治疗可快速缓解支气管肺炎病情,无手术病例.结论 婴儿支气管肺炎合并胃扭转多发生于3月大婴儿,是婴儿肺炎病程迁延难治的原因之一,奶后呛咳是其特征表现,体位疗法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周菁;郝创利;王宇清;范丽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72例根据入住病床单双号,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ICU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PaO2和PaO2/FiO2值都有明显上升,PaCO2值都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IL-6与TNF-ɑ值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呼吸机相关肺炎、恶心呕吐、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3%,对照组为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能改善动脉血气指标,促进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唐小卿;王春全;俞丽;邓宁;熊白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留置胃管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就诊于我院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的留置胃管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就诊我院呼吸内科及神经内科进行留置胃管且出现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08例,对患者送检痰液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08例患者送检的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96株,检出率88.89%.革兰阴性菌69株,占71.87%,前三位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10株,占10.4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7株,占17.71%,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于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其次是阿米卡星;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100%,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均无耐药.结论 留置胃管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耐药率较高,因此临床上针对该类患者应规范抗生素的应用,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杨欢欢;艾志勇;樊兴海;许秀春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