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重症肺炎的病原学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

路兴志;周雪玲;单魁中;顾曦

关键词:老年患者, 重症肺炎,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对我院2011年1月 到2017年6月之间我院收治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老年重症肺炎的病原学特点和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的致病菌及危险因素.结果 共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共有92名,存活57名,死亡组35名,老年重症肺炎的病死率为38.0%,致病菌主要是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死亡组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率为48.6%,显著高于存活组的21.1%(P<0.05);死亡组合并真菌的感染率为37.1%,同样显著高于存活组的7.0%(P<0.05).两组在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假单胞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在年龄、吸烟史、合并糖尿病、脑卒中、心衰或心梗、机械通气、急性肾损伤、多肺叶病变和APAECHE Ⅱ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合并高血压和胸腔积液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糖尿病、脑卒中、心衰或心梗、APAECHE Ⅱ评分和机械通气是老年重症肺炎的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较广,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和合并真菌感染预后较差;吸烟史、糖尿病、脑卒中、心衰或心梗、APAECHE Ⅱ评分和机械通气是老年重症肺炎的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在ⅢB期肺鳞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 ⅢB期肺鳞癌放化综合治疗已是共识,手术介入是否致临床获益,报道不一,本研究目的是评价手术治疗在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并验证8版TMN分期对其影响.方法 将50例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放疗+化疗组( 25例)、B组:手术+放化疗组(25例).采用 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A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7.0月(95% CI 5.239-8.761),而B组手术组中位PFS为12.0月(95% CI 7.934 -16.066).B组的PFS显 著 高 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对FPS影响有统计学意义(HR =0.468 P <0.01)对于手术组,年龄对 PFS 有影响因素(HR =2.475,P=0.013).按照8版新TNM分期,ⅢC期患者中位PFS为9.0月(95% CI 5.893-12.107)低于新分组为ⅢB期的患者中位PFS为10.0月(95% CI 8.490-11.510),但未得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 ⅢB期鳞癌治疗要以综合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可使生存受益,并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

    作者:方启宇;孟淑燕;郁佳;吕梅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成人支气管扩张症病原菌分布及咯血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咯血与支气管扩张类型及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呼吸内科确诊的196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痰培养结果、影像学特征等资料.结果 痰培养致病菌以G-菌为主(64.5%),真菌占29.0%,G-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多见(65.0%);有并发症组致病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纯组及有合并症组(P<0.05);咯血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胸部CT或HRCT支气管扩张形态学改变中,囊状型为常见(71.6%),其次为混合型(19.8%);病变部位以多肺叶、两肺病变为主,以左下肺为常见(63.0%),其次是右下肺(54.3%).结论成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痰培养致病菌以G-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多见,但真菌不易忽视,应依据痰培养+药敏结果,有针对性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囊状型支气管扩张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咯血,其相对临床状况重,预后较差,需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孙洪岩;齐保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比较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中枢驱动水平

    目的 比较正常受试者与慢阻肺患者的中枢驱动水平.方法 选择2016年6-12月广州10名正常受试者与10名重度以上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利用经食道电极管检测静息状态下的中枢驱动水平,同时分析中枢驱动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静息状态下,正常受试者与慢阻肺患者的中枢驱动分别为13.64 ± 4.96%与57.26 ± 15.45%(P<0.01),其与FEV1% pred、FVC% pred、FEV1/FV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842、-0.672、-0.716(P均<0.01).结论 慢阻肺患者中枢驱动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受试者,且与患者肺功能呈明显负相关.

    作者:林琳;陈荣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肺部巨大节细胞神经瘤1例并文献复习

    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患者在当地医院体检胸片示右下肺阴影,并伴有胸部针扎样痛,行胸部增强CT示:右肺下叶占位,考虑:①肺隔离症,②食道囊肿,③错构瘤.查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气管居中.右下肺呼吸音低,叩诊呈实音,局部无压痛.

    作者:陈志祥;居来提·艾尼瓦尔;伊力亚尔·夏合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群的分布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 分析我院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成年患者呼吸道标本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的3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对其下呼吸道标本中的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300例标本中共分离培养出183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20株(65.6%),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球菌63株(34.4%),主要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肠球菌.耐药结果显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明显,而对含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及碳青霉素类抗生素较为敏感;鲍氏不动杆菌仅对碳青霉素类抗生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有一定活性;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肠球菌耐药明显,但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仍较敏感,头孢吡肟也保持一定抗菌活性.结论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耐药较严重,应结合患者耐药检测结果进行合理的用药.

    作者:杜方兵;吕志;杨万春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影响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目的 探讨本市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本市支气管哮喘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呼吸科门诊219例成人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影响哮喘控制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1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平均ACT得分(18.14 ± 4.83)分,完全控制和控制良好共87例,控制率39.73%,未控患者132例,占6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民族、饮食习惯、饮食摄入、饮酒不是影响本地区支气管哮喘未控的因素(P>0.05),性别、吸烟、家族史、二手烟、预防感冒措施、病程、文化程度、经常食用海鲜、体质量指数、职业、用药管理方式、居住处空气污染、费用承担方式、SDS、哮喘知识掌握、体育锻炼、居住地、每天开窗通风、家庭收入、SAS、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用药依从性、用药技术掌握、定期门诊分查、可辨别何时就医是影响本市支气管哮喘未控的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吸烟、居住处空气污染、SAS≥50分、SDS≥53分是本地区支气管哮喘未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用药依从性良好是本地区支气管哮喘未控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本市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仍未达理想标准,哮喘控制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危险因素做好支气管哮喘的防控工作,以提高本地区支气管哮喘规范治疗水平,改善本地区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

    作者:韩曙光;赵弘卿;吕蕾;冯金萍;王昕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72例根据入住病床单双号,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ICU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PaO2和PaO2/FiO2值都有明显上升,PaCO2值都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IL-6与TNF-ɑ值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呼吸机相关肺炎、恶心呕吐、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3%,对照组为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能改善动脉血气指标,促进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唐小卿;王春全;俞丽;邓宁;熊白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淮安地区复发性肺栓塞原因、治疗及预后调查

    目的 调查淮安地区复发性肺栓塞患者的原因、治疗、预后.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急诊ICU、呼吸科、心内科住院患者中确诊的65例复发性肺栓塞患者为实验组,同期首次诊断肺栓塞患者65例为对照组.比较复发性肺栓塞组与急性肺栓塞组的原因、治疗及预后的差别.结果 复发性肺栓塞组常见的原因治疗依从性差(中途停药或未检测INR)、特发性PTE、慢性心肺脑疾病、大手术及重大创伤、DVT、恶性肿瘤.两组之间性别、年龄、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次PTE事件时间间隔为2个月-35个月.住院期间死亡病例有11例,随访期间死亡20例.超声心动图显示:复发性肺栓塞组肺动脉收缩压、右心室前壁较非复发组明显增宽(P<0.05).结论 复发性肺栓塞的常见危险因素是深静脉血栓、治疗依从性差、恶性肿瘤、慢性心肺脑疾病.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是复发性肺栓塞患者组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孙传福;杨乃全;彭易根;石岩;朱源生;杜叶平;万玉峰;刘天友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小潮气量及呼气末正压联合手法肺复张对老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小潮气量及呼气末正压通气联合手法肺复张,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肺功能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标准通气组(C组)和保护性通气组(L组),每组30例.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点(术前及术后)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气道压力,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检测术前及术后1、3、5天肺功能.结果 两组术前PaO2组间比较无差异,而术后PaO2均明显低于术前,但L组明显高于C组[(80.2 ± 3.4)mmHg(1 mmHg=0.133kPa)比(74.1 ± 2.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7, P<0.05).两组患者术前FEV1、FVC、FEV1/FVC组间比较无差异,术后1、3、5天 FEV1、FVC、FEV1/FVC 组内比较均较术前降低,而术后L组以上指标则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应用小潮气量、适度呼气末正压联合手法肺复张可以改善老年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周雁楠;沈启英;王义桥;方卫平;李元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1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Primary tracheo-bronchial amyloidosis),是指具有β片层结构的淀粉样物质异常沉积于气管支气管黏膜,而无系统性淀粉样变证据的一组罕见疾病.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误诊.本文报告1例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并复习相关文献.

    作者:杨雪;童翔;白敏;范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不同方案治疗局部晚期NSCLC对疾病控制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方案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疾病控制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治疗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同步放化疗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序贯放化疗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效果、生活质量改善率、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8.89% vs 44.44%,P<0.05);生活质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80.00% vs 60.00%,P<0.05);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64.44% vs 42.22%,P<0.05);2年生存率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改善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包括外周静脉炎、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脱发、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的发生率比较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 与序贯放化疗相比,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NSCLC的疗效更为显著,可较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迟患者生存期,且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尚华;王艳美;张晕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胸腔镜肺段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肺段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36例)与肺叶切除术(48例)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肺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肺段与肺叶切除组手术时间为[(167.36 ± 15.96)min vs(151.31 ± 19.07)min,P <0.001]、术中出血量[(164.31 ± 72.43)mL vs(187.71 ± 110.97)mL,P=0.247]、淋巴结切除数[(11.64 ± 2.66)枚vs(12.79 ± 2.71)枚,P=0.055]、术后第24至第48小时胸腔引流量[(143.19 ± 55.32)mL vs(165.00 ± 32.42)mL,P=0.04]、引流管留置时间[(4.11 ± 0.85))d vs(4.77 ± 0.95)d,P=0.002]、住院时间[(6.83 ± 1.36)d vs(8.02 ± 1.21)d,P<0.001]、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和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1),术后6个月肺功能指标FEV1%及FVC下降比率肺段组明显少于肺叶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下肺段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肺段切除术具有术后胸腔引流量少、引流管留置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以为早期肺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为超;葛阳;顾江魁;曹冠亚;张忠义;孙涛;陈春雨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1107例肺癌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近年来肺癌的临床特征变化.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收治住院的110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资料中病理类型以腺癌多见(41.55%),其次为鳞癌(28.82%)、小细胞癌(16.53%).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性别比例为2.91 : 1,性别差异大的是鳞癌,男女比例为13.5 : 1,差异小的是腺癌,男女比例为1.21 : 1.不同性别之间,病理类型分布有差异,男性以鳞癌居多,其次为腺癌、小细胞癌,女性以腺癌为主.本组肺癌患者的高发年龄段为60-79岁.肺癌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其中不同病理类型比较,腺癌易出现胸闷气短,鳞癌易出现痰血或咯血.胸部CT表现以肺部肿块为主,其他常见表现有胸腔积液、阻塞性肺炎、多发结节影、阻塞性肺不张.不同病理类型比较,腺癌出现胸腔积液、多发结节影的比例高于鳞癌、小细胞癌,而鳞癌、小细胞癌出现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的比例高于腺癌.气管镜下表现以增生型多见,鳞癌、小细胞癌以增生型为主,腺癌以浸润型为主.结论 1.与既往相比,近年来我院肺癌新发病例中,腺癌已超过鳞癌上升至第一位.男性病例仍明显多于女性.2.发病高峰年龄段较前上升至60-79岁.3.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临床特征可有所不同,部分有一定临床鉴别价值.因此应加强对肺癌临床特征的认识,以提高诊治水平.

    作者:李靖康;徐爱晖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晚期肺鳞癌二线化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接受二线方案化疗后晚期肺鳞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接受二线化疗的晚期肺鳞癌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各亚组生存率,采用Cox比例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二线化疗的客观有效率5.6%,疾病控制率57.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3.0个月,中位生存期8.0个月.1年生存率为29.2%.生存分析显示,ECOG 0分、一线或二线治疗后疾病控制、双药组的患者有更长的PFS和OS,而二线基线TNM分期ⅢB期的患者有更长的OS.结论 二线化疗疗效、二线基线TNM分期是影响二线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与标准单药方案比较,双药方案能进一步提高晚期肺鳞癌二线治疗的疗效.

    作者:陈玮;邵菲;陈婷婷;刘铭;李超;陈振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孟鲁司特钠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外周血免疫球蛋白4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调节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钠(Montelukastsodium, MON)联合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e propionate, FLU)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儿童的治疗效果以及对外周血免疫球蛋白4(IgG4)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2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90例,试验组给予孟鲁司特钠联合丙酸氟替卡松进行治疗,对照组A单用口服孟鲁司特钠治疗,对照组B单用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治疗疗程均为8周,对治疗前后血清IgG4、ICAM-1水平进行监测,评定各组治疗效果,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组间血清IgG4、I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IgG4水平(10.24 ± 2.28 μg/mL)与对照组A为(7.79 ± 2.02 μg/mL)和对照组B为(8.10 ± 1.78 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ICAM-1水平为(87.70 ± 20.25ng/L)与对照组A为(105.50 ± 27.28ng/L)和对照组B为(112.26 ± 31.75ng/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71.11%,64/90)与对照组A(37.78%,34/90)和对照组B(42.22%,38/9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孟鲁司特钠与丙酸氟替卡松的联合治疗能降低患儿血清ICAM-1水平,提高IgG4水平,复发率较低.

    作者:徐庆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与儿童重症肺炎的关联性分析

    目的 探究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与重症肺炎患儿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7年4月我院重症肺炎患儿115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收治轻症肺炎患儿76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是否为早产儿、人工喂养,是否伴有贫血、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反复呼吸道感染、先天性气道畸形及先天性心脏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等,对儿童重症肺炎影响因素如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与重症肺炎的关联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年龄≤3个月、营养不良、贫血、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免疫缺陷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均为儿童重症肺炎相关影响因素(P<0.05);年龄≤3个月、营养不良、贫血、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免疫缺陷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均为儿童重症肺炎发病危险因素(P<0.05);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均与儿童重症肺炎呈正相关(P<0.05).结论 年龄≤3个月、营养不良、贫血、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免疫缺陷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均为儿童重症肺炎发病危险因素,且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均与儿童重症肺炎呈正相关.

    作者:马冬雪;张慧娜;翟英菊;刘会玲;段永暖;刘彦平;刘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探讨不同肺腺癌标本中EGFR突变和TTF-1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在不同肺腺癌标本中EGFR突变和TTF-1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收集肺腺癌标本603例(手术标本343例、小活检176例及胸水细胞块86例),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mp1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法检测EGFR的突变及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TF-1表达.结果 EGFR突变在手术组织172例(50.1%)、小活检90例(51.1%)及胸水细胞块48例(57.1%).TTF-1阳性在手术组织中206例(60.1%)、小活检98例(55.7%)及细胞块50例(59.5%).所有标本中EGFR突变310例(51.4%),TTF-1阳性356例(58.7%).所有突变中19外显子157例(50.6%)、21外显子143例(46.1%)、18外显子10例(3.3%).结论 胸水细胞块标本检测EGFR 突变与组织标本具有同样的效果.肺腺癌患者TTF-1表达与EGFR的突变在手术标本、小活检及胸水细胞块中都有高度相关性.TTF-1对EGFR突变也有比较好的提示作用.

    作者:邹珏;张倩倩;沈丽华;徐春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禽类所致反复诱发过敏性肺泡炎临床误诊1例个案报道及分析

    过敏性肺泡炎(hyo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 HP)又称外源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extrinsic allergic alveolitis,EAA),是呼吸系统较为少见的过敏性疾病,多由于机体接触外源性过敏性抗原所致并累及肺间质、终末细支气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1-3].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发热,由于症状表现类似于细菌性、真菌性、病毒性肺炎[4],临床往往误诊为肺炎.

    作者:李富红;贾金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支气管镜局部注射化疗在支气管结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支气管镜局部注射化疗在支气管结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支气管结核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患者给予支气管结核常规2RHZE/10RHE化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化疗基础上进行经支气管镜局部注射辅助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痰菌转阴情况、浸润病灶吸收效果,进行特异性指标检测,并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痰菌转阴率为44.44%、75.56%、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67%、53.33%、77.78%(P<0.05).实验组浸润病灶吸收率8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44%(P<0.05),且两组浸润病灶吸收效果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腺苷脱氨酶(ADA)、乳酸脱氢酶(LDH)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ADA、LDH浓度均显著下降(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ADA、LDH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发生率均较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支气管镜局部注射治疗支气管结核,可明显提高患者痰菌阴转率,促进病灶吸收,且安全性高.

    作者:李庆伟;孔祥臣;刘莹;张会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支气管扩张症肺功能损害与气道炎症因子表达

    目的 通过比较存在不同程度肺通气功能损害的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诱导痰IL-8、IL-1β、TNF-α、IL-6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探讨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肺功能损害与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 纳入85例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采集临床资料并进行肺功能检查.根据FEV1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FEV1≥80%预计值组29例(A组),FEV1占50% -79%预计值组31例(B组),FEV1<50%预计值组25例(C组).通过诱导痰检查留取痰液,进行细胞计数分类,取上清液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IL-8、IL-1β、TNF-α、IL-6水平.结果 C组铜绿假单胞菌定植例数为11例(44%)显著高于A组和B组(均P<0.01),其病变累及3个及以上肺叶的例数为20例(80%),也显著高于A组和B组(均P<0.01).C组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8、TNF-α的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B组(均P<0.01),C组诱导痰IL-1β、IL-6水平高于A组(P<0.01;P<0.05);B组诱导痰IL-8水平高于A组(P<0.05).将C组分为铜绿假单胞菌定植组和非定植组,两组诱导痰中IL-8、IL-1β、TNF-α、IL-6水平无显著差异(均P>0.05).FEV1占预计值%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8水平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 异常高表达的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气道炎症环境是导致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

    作者:施宇衡;马佳韵;梁丽;申海霁;李尧;张杰;陈艳艳;陈振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