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杨崎恩;蒋亦明;孙彤;陈仁芳;陆宇红

关键词:乙肝后肝硬化,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摘要: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56例老年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30例,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同时加用LAM 100 mg/d联合ADV 10 mg/d抗病毒治疗;对照组26例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同时加用LAM 100 mg/d抗病毒治疗,疗程均为96 w,观察疗效。结果96 w时,观察组70.0%(21/30)、对照组53.8%(14/26)(P>0.05)患者治疗后病情持续稳定,肝功能好转;观察组患者HBV DNA水平80.0%(24/30),对照组53.8%(14/26)在检测水平以下(<500拷贝/ml)(P<0.05)。结论 LAM联合ADV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能有效快速抑制病毒,改善肝功能,尤其在长期抗病毒中,可以减少病毒耐药的发生,延长存活率,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帕瑞昔布钠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舒芬太尼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在全麻下行肿瘤根治术的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帕瑞昔布钠组(观察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观察组麻醉诱导前静注40 mg帕瑞昔布钠(稀释成4 ml),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4 ml,术毕即连接并启动电子静脉镇痛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4、8、12、24 h的视觉疼痛评分法( VAS)疼痛强度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12、24 h舒芬太尼用量、病人自控静脉镇痛( 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1、4、8、12 h VAS评分和4、8、12、24 h PCIA有效按压次数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12、24 h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Ramsay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用于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镇痛既可增强舒芬太尼PCIA的镇痛效应,又可以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

    作者:孙前闯;周姝;崔云凤;纪铭馨;潘振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动力髋螺钉与股骨微创内固定手术器械钢板倒置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微创内固定手术器械(股骨 LISS)钢板倒置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32例,随机分为DHS组和股骨LISS组各6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死亡率。结果 DHS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股骨 LISS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明显高于股骨LISS组(P<0.01)。 DHS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低于股骨LISS组(P<0.0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解剖复位或接近复位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患者死亡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 DHS相比,股骨远端股骨LISS钢板倒置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接受X线辐射量少,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的优点。

    作者:郎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84例心房颤动患者,搜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 BMI)、动脉血压、心率及既往史等资料;记录患者药物及手术治疗情况。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电话随访或者门诊随访,对患者的终点事件及房颤的治疗方法进行记录,根据患者是否全因死亡将其分为死亡组及生存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以及治疗情况,分析其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184例患者中,有74例患者全因死亡,死亡率高达40.22%。两组患者在年龄、房颤类型以及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方面差异显著( P<0.05)。两组患者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地高辛、抗心律失常药、阿司匹林、华法林、其他抗凝药的应用方面相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房颤类型、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意外等基础性疾病、未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未用阿司匹林、未用华法林等成为影响老年房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年龄、房颤类型以及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意外等基础性疾病、未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未用阿司匹林、未用华法林等均为影响老年房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云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亚临床甲减与冠心病患者髓过氧化物酶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的关系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减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髓过氧化物酶( MPO)的影响。方法冠心病合并亚临床甲减及冠心病无亚临床甲减患者各40例,每例均空腹抽血行血三酰甘油( TG)、总胆固醇( TC)、一氧化氮( NO)、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MPO检测,并比较两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冠心病无亚临床甲减患者组相比,冠心病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TG、TC、hs-CRP、MPO均升高,NO降低( P<0.05或 P<0.01)。结论亚临床甲减不但影响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而且会增加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及炎症反应,从而可能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血管风险。

    作者:姚晓璐;涂燕平;曾黎峰;雷梦觉;吴小和;龚爱斌;魏伟荣;王凌玲;邬甦;艾文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侧脑室脑膜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12例

    侧脑室脑膜瘤的发生率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2%〔1,2〕,老年人侧脑室脑膜瘤则更为少见。由于老年患者多数存在其他系统的基础疾病,加之肿瘤位置深在、血供丰富,故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3〕。本文拟观察老年侧脑室脑膜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的效果。

    作者:李振;冯天达;曲圣涛;滕浩;刘云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2例为观察组,将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应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对比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心电图异常率为77.05%,高于对照组的3.28%( P<0.01)。观察组超声心动图异常发生率为73.77%。观察组心脏并发症发生率为35.25%,主要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对照组中未见心脏并发症。左室射血功能正常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9.83%)低于左室射血功能异常的患者(67.21%)(P<0.01)。结论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发现患者心功能和心肌电生理发生的改变,从而给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于淑芬;钟卫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姜黄素对放疗致Lewis肺癌荷瘤小鼠机体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放疗致机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Lewis肺癌细胞接种于 C57BL/6小鼠皮下建立小鼠Lewis肺癌体内移植肿瘤模型,成瘤后采用姜黄素联合放疗治疗小鼠,末次给药后称取小鼠体重,测量肿瘤重量及体积,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骨髓有核细胞计数、脾及胸腺指数,同时测定荷瘤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率、N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姜黄素与放疗联合应用可减少放疗引起的体重减轻、食欲下降,对放疗引起的白细胞水平降低及骨髓有核细胞减少有显著的升高作用,且对放疗引起的脾脏及胸腺指数下降有显著改善作用,亦可明显提高荷瘤小鼠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NK细胞活性。结论姜黄素能保护放疗对机体的损害,与放疗联合可协同治疗肿瘤。

    作者:钱程;施丹;武宁;程光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并探讨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部呼吸科住院的COPD稳定期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圣乔治呼吸问卷( SGRQ)、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B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相结合,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疾病COPD患者SQ无差异。年龄、家庭经济收入对COPD患者生活质量有影响。相关分析显示,患者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有很强的关联,抑郁、焦虑的情况越重,SQ越差。多因素分析显示,经济收入越低、经济负担越重、自我活动能力越小、焦虑程度越重,家庭成员躯体健康越差,影响单项得分越高, SQ越差。结论 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影响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年龄、经济收入、心理因素、疾病负担等。

    作者:郭薇;刘启贵;张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含量分析

    血液内各种血管收缩物质和舒张物质分泌失衡常引起原发性高血压(EH),而EH是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常见原因之一,现有的研究多侧重在CHF患者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含量变化的探讨〔1〕,缺乏结合基础病因的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观察了EH合并CHF患者血浆ET、NO 含量及其与EH及心力衰竭( HF)程度的关系。

    作者:简亚平;陈晓育;徐琼芳;郑河源;洪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氟西汀及共情技术对老年高血压伴抑郁患者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西汀及共情技术对老年高血压伴抑郁患者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伴抑郁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及共情技术干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SAS评分、SDS评分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病情、一般生活、体力状况、工作状况、社会心理状况、医疗状况等评分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伴抑郁患者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氟西汀及共情技术干预,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林海英;胡申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螺内酯联合美托洛尔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螺内酯和美托洛尔联合应用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符合入选要求的60例老年CHF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药物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洋地黄、硝酸异山梨醇及利尿剂);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螺内酯与美托洛尔丸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12 w。观察比较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治疗疗效、左心室功能等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疗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缩末期容积(LVESV)等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螺内酯和美托洛尔可以更好地抑制老年CHF患者左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与研究。

    作者:魏梅;刘永升;陈洁;马利祥;刘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莱菔硫烷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莱菔硫烷(SFN)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 C57BL/6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模型组与干预组小鼠连续13 w喂饲含铝水(铝浓度0.4 g/100 ml),并隔日1次皮下注射200 mg/kg D-半乳糖;同时干预组小鼠每日1次灌胃给予25 mg/kg SFN,模型组小鼠灌胃等量蒸馏水,并设立溶媒对照组。通过Morris水迷宫和旷场实验检测小鼠的神经行为学改变,采用尼氏染色方法观察小鼠海马CA1区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变化,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海马 CA1区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穿越圆台所在位置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干预组小鼠与模型组相比,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圆台所在位置的次数增多( P<0.05)。旷场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跨格数减少,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延长( P<0.05);而干预组小鼠与模型组相比,跨格次数明显增加(P<0.05)。尼氏染色结果发现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数量明显降低,细胞排列散乱,而干预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同模型组相比数量较多,并且细胞排列较为整齐紧密。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CA1区神经细胞核膜、线粒体及突触结构等受损,而干预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SFN可明显改善AD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对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兴述怀;朱春晓;张瑞;赵越;任亚浩;安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2的表达及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PD-L)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血清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等炎性因子的联系。方法老年CHD患者11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1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患者37例,同时选取体检的健康人33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PD-L2、hs-CRP、IL-6以及 IL-8表达水平。结果 AMI组PD-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而对照组低;AMI组血清 hs-CRP、IL-6和 IL-8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SAP组和对照组血清 hs-CRP、IL-6和IL-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D-L2表达水平与 hs-CRP、IL-6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P<0.05) ,而与 IL-8表达水平无相关性( P>0.05)。结论老年CH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D-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促进了血清hs-CRP、IL-6的分泌。

    作者:于靖;曹绪芬;赵荣诚;郑晔;颜利求;王佳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健康指导对高校退休教师心脑血管病防治效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健康管理模式对高校退休教师心脑血管病防治效能的影响。方法健康体检确诊心脑血管病高校退休教师632例,随机均分为健康指导(A)组、健康教育(B)组、健康咨询(C)组3组,建立统一的健康管理档案基础上,观察3组间隔6个月,连续2年健康风险因素综合评分、心脑血管病病情风险度评分及心脑血管病相关数据的变化情况。结果2年内心脑血管病死亡32例,其他疾病死亡15例,3组间无差异;初始整体健康风险因素评分(61.93±10.72)分,末次评分下降为(55.91±8.51)分,其中A组〔(53.25±4.53)分〕较B 组〔(54.97±5.93)分〕和 C组〔(55.91±10.72)分〕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组内前后对比均取得显著效果(P<0.01);同样,心脑血管病病情风险度评分也取得相同的变化。三组心脑血管病诊断演变以高血压并发脑卒中为主,其次是冠心病、心律失常;2年内住院治疗、急诊抢救、相关并发症等以A组低,且与B、C组均有极显著的差异( P<0.01)。结论不同健康管理模式均可提升心脑血管病防治效能,健康指导是目前佳的管理模式。

    作者:刘贵京;史计月;袁江勇;智华;燕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地佐辛与舒芬太尼应用于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比较

    目的:探讨地佐辛与舒芬太尼应用于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0例 ASAⅠ~Ⅱ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75岁,随机分为地佐辛组、舒芬太尼组,每组40例,术后行PCIA。两组分别给予地佐辛0.8 mg/kg+盐酸托烷司琼5 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舒芬太尼2.5μg/kg+盐酸托烷司琼5 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4、8、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 VAS)、镇静程度评分( Ramesy)、48 h内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用药均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两组患者总的PCA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佐辛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舒芬太尼组( 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老年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的PCIA镇痛效果与舒芬太尼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郭丽丽;曹学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532例胃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胃癌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方法对行胃癌切除术532例患者进行完整随访,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术后辅助化疗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2例胃癌患者中存活275例,死亡257例,术后1、3、5年总体累积生存率为77%、52%、41%。其中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子是肿瘤的部位、大小、大体类型、Lauren组织学分型、浸润的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数目、肿瘤的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多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子为肿瘤的大体类型、辅助化疗、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目、远处转移及 TNM 分期( P<0.05)。结论肿瘤的大体类型、辅助化疗、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目、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独立的因素,并为胃癌患者预后的判断及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曾丽霞;马韵;龙喜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6针法、10针法和12针法诊断前列腺癌的比较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6针、10针、12针法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初步诊断为前列腺癌的病人278例,其中126例接受6针法穿刺活检,102例接受10针法穿刺活检,50例接受12针法穿刺活检。对比研究6针、10针和12针穿刺法的阳性检出率,对三种穿刺方案在患者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前列腺体积、穿刺数量、穿刺部位及直肠检查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统计不同穿刺部位阳性率的差异。结果与6针法相比,10针法和12针法分别使总体阳性率提高15.9%、19.1%。10针法与6针法相比,在年龄<70岁、40 ml≤前列腺体积<90 ml、PSA<40 ng/ml、直肠指诊( DRE)阴性的患者中,阳性率差异更为显著,而12针法与10针法相比,仅仅在前列腺体积≥90 ml时,阳性率才有明显的不同。三种方法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10针、12针穿刺法比6针穿刺法诊断前列腺癌的阳性率更高,10针与12针穿刺法诊断前列腺癌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穿刺方案,穿刺针数的增多并不会带来并发症的显著增加。

    作者:杨凌博;王鹏森;李法平;王艳波;侯宇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脉和静脉移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系统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动脉移植治疗急性脑梗死( A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脑梗死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干细胞动脉移植组和静脉移植组各56例。两组BMSCs均取自患者本人。动脉组行介入移植术,将 BMSCs超选注入脑病变供血动脉。静脉组将BMSCs静脉回输入体内。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监测美国国立卫生医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动脉移植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静脉移植组( 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BMSCs动脉移植和静脉移植治疗脑梗死疗效均显著,安全,动脉移植获益更大。

    作者:王旭;张志彬;杨宏;贾芙蓉;张丽艳;荣继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CEA、CA125升高水平与PET/CT显像评估卵巢癌治疗后复发及转移的价值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与三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联合检查卵巢癌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临床评价。方法回顾性研究75例卵巢癌治疗后患者,平均年龄(45±9.3岁),行 PET/CT检查同期行肿瘤标志物(CEA、CA125)检测。判定转移或复发标准:(1)是经PET/CT和(或)肿瘤标志(CEA、CA125)检测,结合临床及其他相关检查,判定为转移或复发者;(2)进行随诊PET/CT和(或)肿瘤标志(CEA、CA125)检测,治疗后肿瘤标志物和(或)标准摄取值(SUV)明显缩小者;(3)病理活检结果。结果本组卵巢癌治疗后复发或转移PET阳性率为92.3%(48/52),其中术后PET/CT诊断阳性率38.5%(20/52),非术后PET/CT诊断阳性率53.8%(28/52),CEA、CA125阳性率分别是26.9%(14/52)、67.3%(35/52),PET/CT阳性率与CEA和CA125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PET/CT准确率为94.7%(71/75)。结论 CEA与CA125联合测定诊断卵巢癌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独测量CEA和CA125。在监测CEA和CA125的同时,如果出现异常增高,而其他检查结果阴性时,行PET-CT扫描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较准确地评估CEA及CA125升高的原因,为及时准确的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贺贵福;宋炳胜;赵义;左晓军;刘洋;倪冠英;金海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IL-1β,IL-2,IL-10在糖耐量减低并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 IL)在糖耐量减低( IGT)并发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血管性痴呆患者100例分成血管性痴呆组和血管痴呆合并IGT组各50例;然后再随机选取健康人50例对照组。检测空腹血糖( 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和IL-1β、IL-2、血清IL-10水平。结果血管痴呆合并IGT组跟对照组、血管性痴呆组相比,2 h PG明显升高( P<0.01);血管性痴呆组、血管痴呆合并 IGT 组跟对照组相比,血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IL-2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血管痴呆合并IGT组明显高于血管性痴呆组的(P<0.05)。结论在血管性痴呆合并IGT患者体内,IL水平升高明显,说明血管性痴呆合并IGT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增强。

    作者:熊涛;聂德云;李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