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灯;吴书香;邱跃灵
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是指将可选择性聚集于病灶的光敏剂注入人体,再利用一定波长的激光,激发光化学反应,直接导致肿瘤组织坏死或者凋亡,达到其治疗目的一种新兴介入疗法.其在各种自然腔道恶性肿瘤(如肺癌、食管癌及泌尿生殖道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丁晓倩;林存智;邵明菊;孙勇;崔世超;巩秀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在我国,良性气道狭窄主要由于气管-支气管结核、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气管外压性狭窄所致,因吸入烟雾致气道化学性损伤所致的瘢痕狭窄较为少见.气道狭窄是呼吸科、胸外科的急危症,往往需要紧急处理,气道支架置入联合球囊扩张术能迅速扩张狭窄气道,缓解呼吸困难,避免阻塞窒息,是此类病人重要的抢救手段.
作者:苏伟平;林凤华;杨和平;洪原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动脉压力超过一定界值的一种血流动力学异常状态,导致右心负荷增大和右心功能不全,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其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平均压≥25mmHg.
作者:孙莉;丁兴;王苒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自发性气胸患者采用微小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治疗的效果及临床优势.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选择手术治疗的94例原发自发性气胸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4例患者采用微小单孔VATS手术治疗(单孔组)、50例患者采用传统VATS手术方法治疗(传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血清相关指标.结果 单孔组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后引流量及患者的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的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单孔组和传统组的血清α1-AT、IL-1、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单孔组血清TNF-α、IL-1、α1-AT水平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小单孔VATS手术治疗原发自发性气胸手术效果可靠,同时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程度小的优势.
作者:朱爱萍;罗斌;罗卫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运用于肺单发性磨玻璃样病灶鉴别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接受的肺内磨玻璃密度影(GGO)患者108例,对所有患者给予HRCT诊断,分析HRCT征象在良恶性GGO中的分布及各病理类型的直径、密度情况.结果 非典型腺瘤样增生直径均在10mm以内,炎性直径在10-30mm者比率为81.82%,恶性GGO在10-30mm者的比率为82.72%;单纯GGO以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及炎性为主,恶性GGO以腺癌为主.恶性GGO患者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的例数分布显著高于良性GGO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GGO患者的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例数分布与良性GGO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CT在肺单发性磨玻璃样病灶患者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直径在10mm以上的GGO病变者需给予密切随访.HRCT上表现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为GGO恶性病变的有效诊断依据,应对出现此类表现者需给予积极治疗.
作者:吴延春;胡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NSCLC患者TTF-1与EGFR突变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共收集2011.1-2014.12我科NSCLC患者240例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TF-1表达,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法检测EGFR突变,采用x2检验研究EGFR突变与TTF-1阳性表达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总生存期(OS)与TTF-1及EGFR突变的关系,绘制出生存曲线,P<0.05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 TTF-1阳性与患者性别,吸烟指数,病理分型,TNM分期,EGFR突变及PS评分有明显相关性,TTF-1阳性、EGFR突变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生存曲线均无交叉,生存期有差别,尤其EGFR突变中21外显子阳性患者其生存期明显好(P<0.001).结论 TTF-1可作为NSCLC患者预测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联合EGFR突变可以更好的预测预后,指导临床诊疗.
作者:邸庆国;张玲;买智涛;姜明明;张欣;孙宝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测定缓解期哮喘患儿的气道高反应性和小气道功能,探讨气道高反应性与小气道功能及临床缓解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缓解期哮喘患儿进行肺功能测定和支气管激发试验(以乙酰胆碱作为激发剂),以第一秒大呼气量(FEV1)下降≥20%作为阳性诊断标准,比较乙酰胆碱激发试验(MCC)阳性组和阴性组患儿的小气道各项指标的基础值及下降百分率;以患儿临床缓解时间≤12个月和>12个月的时间为依据,比较两组患儿的MCC的阳性率.结果 (1)MCC阳性患者的小气道指标MEF75占预计值、MEF50占预计值以及MEF25占预计值占均显著低于MCC阴性组(P<0.05);(2)MCC阳性组比阴性组各项小气道指标(MEF25、MEF50、MEF75)下降的程度大且速度快(P<0.05);(3)缓解时间>12个月和≤12个月的患儿间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4)FEV1下降百分率与MEF25下降百分率无显著相关(r=0.435,P=0.125),其余小气道指标与FEV1相关系数均约为0.7(P<0.01).结论 缓解期哮喘患儿依然存在气道炎症,症状缓解时间>12个月的患儿与≤12个月的患儿MCC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小气道各项指标的基础值及激发试验中、下降百分率与患儿气道高反应性有显著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黄彩虹;闫凡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慢性阻塞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治疗导致了疾病加重,增加经济负担.而无计划性再入院导致上述情况进一步恶化.所谓无计划性再入院,是指患者因为相同或相似的症状或疾病在短时期内再次住院治疗.
作者:刘丝雨;霍建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 月至2014 年1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2例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并与86例常规多操作孔胸腔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具有可比性,无围手术期死亡.单操作孔术中出血量少于多操作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操作孔和多操作孔组手术时间、术后第2天胸管引流量、术后带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及组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9%(5/42)和12.8%(1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7).单操作孔术后第1、3、5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多操作孔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单操作孔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NSCLC在技术上安全可行,术中较常规多操作孔胸腔镜出血量少、术后疼痛减轻及术后并发症降低,是胸腔镜微创化可供选择的术式.
作者:胡一淼;葛阳;顾江魁;孙涛;陈春雨;曹冠亚;张忠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检测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RP蛋白的表达量,探讨CRP与肺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78例接受肺癌根治手术治疗的肺腺癌患者(Ⅰb-Ⅲa期),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新辅助化疗及放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切除肿瘤组织中CRP的表达,据检测结果分为CRP表达阳性组及CRP表达阴性组.影像学评估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分析肿瘤组织CRP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 58%(55/78)的患者肿瘤组织中CRP表达阳性.CRP表达阳性与阴性组在患病年龄、性别、血清CRP水平、瘤体大小、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上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患者外周血清CRP水平亦无统计学差异.肺腺癌CRP阳性组患者5年生存率较CRP阴性组明显下降(CRP+ vs CRP-;41% vs 65%),生存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腺癌CRP阳性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CRP阴性组显著升高(CRP+ vs CRP-;54.5% vs 26.1%),两组复发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腺癌肿瘤中CRP的表达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OR>1).CRP阳性复发组与CRP阴性复发组在术后患者初次复发部位上无差异.结论 肺腺癌组织中CRP的表达与术后较高的复发率及较差的生存率相关.CRP可能成为评估肺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作者:陈聆;杜海磊;李勇;程齐俭;陈中元;万欢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肺栓塞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降低其病死率.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5年6月唐都医院呼吸科住院由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确诊为急性肺栓塞的103例患者,对其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3例肺栓塞患者中,死亡12例,病死率 (11.65%),且病死率逐年下降(x2=4.891,P=0.027),有统计学差异.随着年龄增长,病死率升高(x2=9.068,P=0.028),D-二聚体升高组较正常组病死率高(x2=3.905,P=0.048),BNP升高组较正常组病死率高(x2=4.758,P=0.029),cTnT升高组较正常组病死率高(x2=4.593,P=0.032),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伴随医疗水平的提高,肺栓塞病死率逐渐下降,预后影响因素很多,D-二聚体、BNP、cTnT升高组病死率上升,本文研究其有利于降低病死率.
作者:房延凤;金发光;傅恩清;张红军;孙瑞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二甲双胍对于2型糖尿病治疗有明确的效果,同时也可能给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患者带来额外的收益.由于二甲双胍存在乳酸酸中毒的风险,所以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上使用的安全性需要证实.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对照组.主要观察服用二甲双胍患者,服药后对患者乳酸浓度及APACHEII评分及1年的生存率进行评价.结果 相对与对照组,二甲双胍组70例患者治疗1年后乳酸浓度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通过治疗两组患者APACHEII评分均有下降,二甲双胍组下降幅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二甲双胍组1年生存率有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二甲双胍在慢阻肺患者应用是安全的,不会引起乳酸的升高,并且能降低APACHEII评分,增加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戴海燕;李小媚;张亮;文子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中影响鸟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avium complex, MAC)阳性(感染)的危险性因素以及MAC阳性(感染)与肺癌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行支气管镜下支气管灌洗液常规培养分枝杆菌患者265例,根据MAC培养阴阳性将肺癌患者划分为MAC阳性/非结核性分枝杆菌(non tuberlosis myeobactericum,NTM)阴性(A组,n=36)、MAC阴性/ NTM阳性(B组,n=15)、MAC阴性/NTM阴性(C组,n=214),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肺癌患者中影响MAC阳性(感染)的危险性因素.结果 265例肺癌患者中,36例检出MAC阳性,阳性率13.58%;检出78例NTM阳性,阳性率19.25%;MAC阴性/NTM阳性肺癌患者中检出9例萨斯分枝杆菌(M.kansasii)、6例脓肿分枝杆菌(M.abscessus);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肺癌患者中女性、年龄是影响MAC阳性(感染)的危险性因素(P=0.025,P=0.033),肺癌患者有吸烟史、原发灶部位、病理组织类型、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与MAC阳性(感染)无显著性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肺癌患者中性别为女性(OR=0.386,95% CI=0.182-0.863,P=0.018)、年龄较大(OR=1.031,95% CI=1.001-1.092,P=0.028)是MAC阳性(感染)的危险性因素.结论 性别为女性、年龄较大肺癌患者中MAC阳性(感染)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肺癌患者的癌症特征(原发灶部位、病理组织类型、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与MAC阳性(感染)无关,提示临床医师更应密切关注肺癌患者性别、年龄及MAC菌种鉴定结果.
作者:嘉婷;缑剑;李王平;翟梅;梁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讨咪达唑仑联合曲马多静脉推注加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呼吸衰竭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将符合支气管镜检查适应症的患者并血气分析提示呼吸衰竭者为观察组,共64人,无合并呼吸衰竭组为对照组,共76人.两组均采用气管镜检查前15min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术前静脉推注咪达唑仑+曲马多,术中分别于腔内喷洒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心率(HR)、指脉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术中不良反应、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术前观察组HR、RR高于对照组,SPO2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两组患者HR、RR、SP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RR、SP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较对照组快(P<0.05).两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术中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咪达唑仑联合曲马多静脉推注加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支气管镜检查应用中安全可行,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术中知晓率低.
作者:雷佩珊;赖静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alactomannan antigen,GM)阳性,特别是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 GM阳性被认为是临床诊断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PA)的重要依据之一[1].
作者:马扬;石鑫;孙恩华;张帆;翟茜;丁士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从呼吸系统疾病的角度分析和认识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10例以呼吸系统病变为主要表现的AAV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以及其他特殊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采用五因子评分系统评估预后.结果 本组患者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7例,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GPA)2例,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1例,男性3例,女性7例.咳嗽咳痰咯血及呼吸困难是AAV常见的呼吸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合并其他系统特别是肾脏累及.实验室检查MPA均有pANCA和MPO-ANCA阳性,GPA和EGPA患者有cANCA和PR3-ANCA阳性,7例患者有CRP升高(82.18±48.67mg/L),10例患者均有血沉升高(62.9±13.5mm/h);仅有4例患者出现肌酐轻度升高(139±29.3umol/L),3例患者淋巴细胞总数降低,提示继发感染风险大,预后欠佳.影像学表现多表现为双肺磨玻璃斑片影、间质改变以及蜂窝肺表现,对诊断具有提示作用.肺功能检查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结论 肺部是AAV的常见累及器官,部分患者以肺部病变为主要表现,呼吸科医生应加强对AAV的认识,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和漏诊.
作者:周磊;吴波;段艳红;卢进昌;周红;周锋;徐栋辉;孙颖新;宋元林;杜春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干扰素联合3%高渗盐水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从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者90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干扰素联合3%高渗盐水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3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喘憋、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D+3、CD+4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CD+8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治疗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3/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3%高渗盐水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叶永灿;黄少彬;吴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慢阻肺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NLRP3 mRNA及血清中炎症介质IL-1β、IL-18的检测,探讨NLRP3炎症小体在慢阻肺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60例确诊AE慢阻肺患者,根据有无呼吸衰竭,分为2组,每组30例,急性加重期患者经治疗症状体征好转达到缓解期水平后作为慢阻肺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各个组血清中IL-1β、IL-18的浓度,采用PCR检测各组中NLRP3 mRNA的表达量. 结果 AECOPD组和慢阻肺缓解组患者的NLRP3 mRNA表达量和血清中IL-1β和IL-18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E慢阻肺组患者的NLRP3 mRNA表达量和血清中IL-1β和IL-18的浓度均显著高于慢阻肺缓解组(P<0.05);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NLRP3 mRNA表达量和血清中IL-1β和IL-18的浓度显著高于未合并呼吸衰竭患者(P<0.05);慢阻肺患者NLRP3 mRNA表达量与血清中IL-1β、IL-18的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9和0.70(P<0.05);IL-1β的浓度与IL-18的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5(P<0.05).结论 NLRP3和IL-1β、IL-18参与慢阻肺的炎症反应,其浓度升高导致慢阻肺病情严重程度增加.
作者:毛建;宋珊;贾钦尧;陈绍平;韩美玲;廖俊蕾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临床应用胸腔镜肺亚叶切除术治疗I期高龄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观察组给予胸腔镜肺亚叶切除术,分析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肺功能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3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胸腔镜肺亚叶切除术治疗I期高龄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何学东;张同钦;王世平;马伟;寇瑛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依那普利与丹参酮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我院就诊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5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丹参酮组(n=21例,单纯接受丹参酮治疗)、依那普利组(n=21例,接受依那普利治疗)、联合组(n=23例,接受丹参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各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及血流流变学改变,并评价其用药安全性.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丹参酮组、依那普利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等水平均优于丹参酮组、依那普利组(P<0.05);各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采取依那普利联合丹参酮治疗可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降低血液黏滞度,且用药安全.
作者:宋花花;邓桂胜;李刚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