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4 h动态PH监测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

刘教春;郑林;詹志刚;陈光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 支气管哮喘, 24 h食管pH值
摘要:目的:探讨24 h动态PH监测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 GERD)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支气管哮喘患者32例( A组),GERD患者40例( B组),支气管哮喘合并GERD患者32例( C组),对3组患者行24 h食管pH监测,记录胃酸反流的总次数,总计、立位、卧位pH<4的百分比,并行食管测压。结果C组及B组近段、中段远端的食管体部压力低于A组;A组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力、蠕动波传导速度高于C组及B组,反流频数C组低于其他两组;A组酸反流总次数,总计、立位、卧位pH<4的百分比和DeMeester评分均少于C组及B组。结论24 h动态PH监测能发现更多的反流时间,卧位pH<4百分比及反流频数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低氧对颈动脉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颈动脉体( carotid body , CB )作为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外周化学感受器,能够迅速地感受机体血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并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机制参与维持机体稳态。很多刺激均能引起CB形态或功能的变化,而低氧状态是机体很重要的一种刺激。1930年Heymans证实了CB作为机体一种重要的氧感知元件,在低氧条件下对呼吸、循环调节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CB对低氧有较强的敏感性,在低氧条件下CB的形态、功能将会发生变化,此为机体适应低氧环境的需要,而不同程度低氧对CB 形态和功能方面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不同低氧状态下CB 形态和功能变化等方面加以综述。

    作者:张彦梅;关巍;冯喜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从新分类看肺腺癌病理学特征及预后

    目前原发性肺癌发病率占据我国十大恶性肿瘤的首位,其中男性排名第一位,女性排名第二位,仅次与乳腺癌,而且仍然在呈现上升趋势,死亡率居高不下[1]。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肺腺癌在我国的生存率仍无显著提高,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焦点[2]。肺腺癌不同于其他肿瘤,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异质性和混合型,主要表现在影像学、放射学、组织病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多样性。近10年来技术的发展和治疗的创新,尤其是基因检测技术、肿瘤免疫治疗、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外科腔镜技术的普及,为肺癌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尤其使肺腺癌个体化治疗成为可能。

    作者:姚锋锋(综述);刘永靖;于奇(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荧光支气管镜对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的诊治价值

    淀粉样变可发生于全身多个系统,其发病率低,国外报道约为每年8例/100万[1],起病缓慢,中年居多,男多于女。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 Tracheo-bronchial amyloidosis,TBA)是指蛋白-多糖复合体组成的淀粉样物质异常沉积于气管支气管壁的病变。 TBA由于无典型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片及胸部CT对气管支气管观察欠佳而容易引起漏诊,近年来,随着荧光支气管镜在临床上的应用,其对早期肺癌的诊断、肺癌术前切除范围的确定及术后吻合口复发的判定应用广泛,但将其应用于TBA的诊断尚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我院经临床诊断及荧光支气管镜检查,终经病理确诊的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患者,探讨荧光支气管镜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睿荣;巨芳萍;王娟;徐曼;杨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支气管脂肪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患者男性,54岁,系“咳嗽、咳痰、气喘伴发热二十余日,加重一周”入院。患者在广东打工并从事建筑搬运工作。二十余日前开始,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伴气喘,痰量不多,多为白色粘痰,未见痰中带血,呼吸时自觉可闻及“拉风箱”音,体温偏高,曾多次自测体温达39℃。开始仅口服“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但效果欠佳。2015.01.07日患者就诊于当地诊所,考虑“支气管肺炎”可能,予“来立信”诊断性抗炎治疗七日无效,2015.01.14日决定从打工地回河南老家继续治疗,回家路上气喘症状明显加重,无法正常活动,途中急诊就诊于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该科行胸部CT提示右主支气管腔内占位影,右主支气管完全闭塞,右全肺不张伴感染,右侧液气胸(见图1,2)。使用抗感染(美罗培南+替考拉林)、平喘(甲强龙)、对症治疗九日,气喘无改善且进一步加重。2015.01.23日患者急诊转入我科,拟行右全肺切除术。

    作者:丁翔;张朝东;华丛书;王文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的表达意义

    目的:探究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肺部的表达意义。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周围型肺癌患者,按肺功能检查结果及吸烟情况分为NS组(17例)、S组(26例)和慢阻肺组(17例)。检测患者新鲜正常肺组织匀浆中IL-17的含量、平均肺泡面积和肺腺泡肌型动脉( MA)管壁厚度、肺泡壁、小气道壁及MA管壁中IL-17、CD4+及CD8+T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S组的FEV1/FVC%、FEV1%预计值下降趋势不明显(P>0.05),慢阻肺组患者的FEV1/FVC%、FEV1%预计值明显降低(P<0.001);慢阻肺组患者的肺组织匀浆中IL-17含量、平均肺泡面积、MA管壁厚度以及肺泡壁、小气道壁、MA管壁中IL-17、CD4+及CD8+T细胞明显高于NS组和S组,S组明显高于NS组( P<0.05)。结论 IL-17可促进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炎症反应。

    作者:刘淑珍;张卿;郭爱莲;南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两种不同吸入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效果的研究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吸入方法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慢阻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研究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同时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对照组采用中心管道氧气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采用SPSS 19软件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入院时的情况基本相同(P>0.05);研究组治疗方法降低患者PaCO2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 P=0.03);同样升高患者PaO2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 P=0.03);研究组治疗方法缓解患者呼吸困难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 P=0.04);mMRC变化研究组治疗方法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5 P=0.01);CCQ变化研究组治疗方法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 P=0.00)。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同时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方法与中心管道氧气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方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相比,可更有效的纠正缺氧、缓解患者呼吸困难,也可有效降低CO2潴留。

    作者:蒋明彦;刘国平;刘中华;贺志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性肺血栓栓塞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价值及对TNF-α、IL-8的影响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价值及对TNF-ɑ、IL-8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住院收治的84例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处理,首先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并给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组给予瑞替普酶18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2min以上;30min以后再次用药18mg;对照组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min。两组患者溶栓完毕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抗凝,并重叠应用华法林钠抗凝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TNF-ɑ、IL-8、Hcy、PaO2、PaCO2、肺动脉压、收缩压的变化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溶栓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5%显著高于对照组71.4%(P<0.05);两组患者TNF-ɑ、IL-8、Hcy、肺动脉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aO2、PaCO2、收缩压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镜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不良症状,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两组间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疗效确切,有效降低炎性因子TNF-ɑ、IL-8水平,改善患者血气水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芳;金晟;王新卫;刘新年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成人巨细胞病毒肺炎1例及文献复习

    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HIV患者的增多以及应用大剂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增加,人巨细胞病毒( human cytomegalovirus , HCMV )感染的成年患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这类人群发病急,病情凶险,常常会危及生命,因此必须熟练掌握HCMV感染的临床特征、确诊手段、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避免漏误诊,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下面就我们诊治的1例成人巨细胞病毒肺炎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高秀玲;张树钦;李佩佩;崔朝勃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肺复张策略对肺内、外源性损伤大鼠模型的肺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肺复张策略对肺内、外源性损伤大鼠模型的肺保护作用。方法清洁级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均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K组)、肺复张对照组(F组)、肺内源性损伤组(AN组)、肺复张内源性损伤组( RN组)、肺外源性损伤组( AW组)、肺复张外源性损伤组( RW组)。采用逐步提高压力的控制性膨肺的肺复张策略。机械通气4 h后,使用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法)检测大鼠肺泡灌洗液( BALF)中Fas、TNF-α、SP-A的浓度及肺损伤Smith评分。结果 BALF中的Fas、TNF-α、SP-A浓度:与AN组比较,RN组Fas和TNF-α水平较低,SP-A水平较高(P<0.05);与AW组比较,RW组的Fas 和TNF-α水平较低,SP-A水平较高(P<0.05);与RN组比较,RW组的Fas 和TNF-α水平低,SP-A水平较高(P<0.05)。肺损伤评分, RN组和RW组肺损伤评分低于AN组和AW组,且RW组低于RN组( P<0.05)。结论肺复张策略可以减轻肺组织病理损伤,增加肺内SP-A水平并降低Fas和TNF-α水平;对肺内、外源性损伤大鼠模型具有肺保护作用。肺复张策略对肺外源性急性肺损伤的疗效优于肺内源性急性肺损伤。

    作者:苏瑞雪;张杨;潘道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对小儿喘息型肺炎症状及血清炎性因子的研究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对小儿喘息型肺炎临床症状及血清中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6例喘息型肺炎患儿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39),两组患儿均行平喘、持续低流量吸氧以及抗生素控制感染,并给予可必特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44%(38/39),对照组为72.97%(2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气喘、咳嗽、肺部啰音及喘鸣音)消失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0.01);(3)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 IL-4、IL-6、IL-8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 <0.05~0.01),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FN-γ、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上述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可有效改善小儿喘息型肺炎临床症状及体征,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血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来提高疗效。

    作者:李旭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观察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 HFOV)对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 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常频通气( CMV)治疗失败后行HFOV 治疗,设置相应的参数。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h、24h、48h通气-氧合指标变化、循环指标的变化及患儿存活情况。结果 HFOV治疗后12h、24h、48h通气-氧合指标均有改善,PaCO2降低,PaO2/FiO2值升高,OI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FOV治疗12h、24h、48h心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治疗前后各时间段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本组患儿存活20例,死亡10例(33.3%)。结论 HFOV对CMV治疗无效的重度ARDS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改善通气及气体交换,对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可作为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的重要抢救措施。

    作者:耿文锦;曹利静;徐梅先;王晓冬;霍习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的关系来预测急性肺栓塞危险程度。方法将9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分为sPESI低危组和高危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胸部影像学及心脏彩超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sPESI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在心率、收缩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中性粒细胞、RDW、累及主肺动脉及右心室增大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INR、RDW、累及主肺动脉、右心室增大与sPESI分组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累及主肺动脉是影响sPESI分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RDW在sPESI高危组与低危组差异有显著性,但不是预测sPESI分组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急性肺栓塞危险程度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马长秀;陆友金;赵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淋巴瘤并发脓胸1例

    患者,女,65岁,于2014年5月出现咳嗽、咳痰、气促、发热,发病后就诊当地诊所予“消炎、化痰”治疗后病情加重,转诊当地医院查抗“O”、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肥达氏反应、外斐氏反应均阴性。腹部彩超:肝实质回声稍增粗,胆囊壁毛糙、脾稍大,上腹部多发低回声区,考虑淋巴结,肝、胰腺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双下肺斑片影,考虑炎症,双侧胸腔、心包腔积液,肋膈角、心膈角多发结节影,考虑淋巴结影;予行胸腔穿刺术抽出淡红色混浊胸水,胸水CEA正常,胸水ADA 214.1U/L,考虑“结核性胸膜炎”可能性大,予“HRZE”诊断性抗结核治疗2周后无好转,遂转诊我院。查体:消瘦外观,精神疲乏,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下肺语颤减弱、叩诊浊音、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8次/min,余未见明显异常。我院胸部CT:心包积液,双侧胸腔积液,双肺膨胀不全,右侧为著,建议抽液后复查。纵隔内、双侧膈周、前胸壁、双侧腋窝及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肿瘤可能;生化:ALB 24.4 g/L,LDH 890 U/L,ADA 97 U/L;肿瘤标志物:CA125214.60 ku/L, NSE 28.57 ng/mL;降钙素原8.150 ng/mL;入院后行右胸膜活检及胸腔闭式引流术,胸水常规:红色,混浊,比重1.021,细胞数19000×106/L,单核20%,多核80%,葡萄糖0.96 mmol/L,蛋白43.60 g/L,抗酸杆菌阴性,氯化物106.90 mmol/L;胸水LDH 4327 U/L,胸水ADA 515 U/L;血常规:Hb 92 g/L,余正常;PPD试验阴性;右胸膜活检病理:纤维及脂肪组织内见多量淋巴样细胞浸润,轻度异型。免疫组化:CD5(2+), CD21(个别细胞+),CyclinD1(个别细胞+),KI-67 ;(50%+),CD79(4+),CD20(4+),Mum-1(4+), CD43(+), CD3(核散在阳性)。 CD23、MPO、TDT、CD10、Bcl-6阴性,支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性)。胸水致病菌培养:无细菌生长。胸水结核分枝杆菌菌种鉴定:无分枝杆菌。胸水 TB-DNA阴性。入院后予抗感染、化痰、平喘、保肝、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无好转,确诊淋巴瘤后因病情重,家中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于出院后1周死亡。

    作者:林秀华;沈志勇;陈雨燕;陈晓红;赖国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5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塑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儿童塑形性支气管炎病例,对其进行性别年龄、有无基础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纤支镜表现、病理结果、病原学结果,治疗经过以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50例塑形性支气管炎患儿中,2~5岁患儿占48%,18例患儿伴有先心病等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以咳嗽、气促和发热为主,部分可伴呼吸衰竭。影像学表现以肺不张为主(62%)。支气管镜检查可见黏液栓主要分布于肺左下叶和右下叶,经支气管镜可取出支气管塑型物。塑型物病理学检查结果均可见纤维素样改变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47例行支气管镜钳取或吸取内生性塑型物并灌洗,44例(93.6%)成功,16例(34.04%)行2次或2次以上支气管镜检查。43例(86.0%)临床好转或痊愈,3例复发,4例(8.0%)死亡。结论塑形性支气管炎是儿科少见的危重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病死率高。临床上急性起病的患儿伴进行性呼吸困难,影像学表现为肺不张、胸腔积液或实变时,应高度怀疑本病。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清除气管内塑型物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

    作者:梁桂明;黄晓雯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分子靶向药物在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析单抗类分子靶向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患者化疗治疗期间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入选者分为观察组(化疗+单抗类分子靶向药物)和对照组(化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疗效、临床特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癌胚抗原CEA以及癌抗原125)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入组患者72例,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86.1%)明显高于对照组(52.8%)(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指标(包括CA125、CEA、EGFR)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A125、CEA、EGFR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6%)明显低于对照组(22.2%)(P<0.05)。结论接受化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添加使用单抗类分子靶向药物进行治疗的疗效更加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童光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培美曲塞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病理确诊为腺癌的晚期肺癌患者70例,随机按1∶1分为培美曲塞组( PC组)和吉西他滨组( GC组),分别接受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3周为一个周期。主要研究终点:无进展生存期,次要研究终点: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结果 PC组比较GC组客观缓解率( ORR):42.9% vs 25.7%,疾病控制率:85.7% vs 68.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6个月vs.5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GC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有所提高(P>0.05)。结论培美曲塞和吉西他滨对晚期肺腺癌的疗效相近,但培美曲塞更安全,耐受性更好。

    作者:吴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BMI、睡眠、情绪及文化程度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了解BMI、睡眠、情绪及文化程度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相关性。方法对上海市崇明县南门地区的1986位社区居民进行肺功能检测及相关问卷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呼吸道症状、BMI、打鼾、睡眠质量、情绪及文化程度等。分析BMI、睡眠、情绪及文化程度与慢阻肺的相关性。结果实际调查1986例,其中男性728例,女性1258例,慢阻肺患者162例,总患病率8.15%。调查发现低BMI人群慢阻肺患病率相对正常升高明显,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高BMI的发病率较正常亦升高明显(P<0.05),提示BMI与慢阻肺有相关性;睡眠质量越好,慢阻肺患病率越低,两者呈负相关;经常有负面情绪者慢阻肺患病率相对升高,良好情绪与慢阻肺呈负相关( P<0.05);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者慢阻肺患病率相对减低,两者呈负相关。结论 BMI、睡眠、情绪及文化程度与慢阻肺均有相关性。控制BMI在合理范围,改善睡眠,保持良好情绪,提高人群文化程度,加强慢阻肺宣教,有利于预防慢阻肺,降低慢阻肺患病率。

    作者:李刚;罗勇;沈礼娟;程意;施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28例ANCA阳性肺血管炎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我科28例ANCA阳性肺血管炎的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2015年ANCA阳性肺血管炎患者,总结其临床资料、实验室和肺部CT检查表现。结果28例患者纳入分析,性别比例1∶1.15;平均年龄64.11±13.51岁(36~81岁);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25例患者表现为P-ANCA阳性(89.28%);所有检测ESR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升高(21/21),96.30%的患者CRP升高(26/27);17例患者合并有肾受累表现,主要以血尿为主(17/28,60.71%);74.19%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78.57%有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肺部CT提示以斑片状渗出影常见(67.86%),其次为间质病变(28.57%),其他病变包括结节样病变(17.86%),胸腔积液(25.00%),磨玻璃样病变(7.14%)。与单纯肺受累组相比,合并肾受累时实验室检查和肺部影像学改变并无明显差异。结论 ANCA阳性肺血管炎临床和相关检测缺少特异性,诊断上需仔细甄别。

    作者:徐轲;张晶晶;范晓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小气道病变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诊断及康复效果研究

    目的:分析小气道病变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康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及身体状况。诊断中对PEFR、V50、V25、FEV1、FEV1/FVC%、RV、MMV等相关的指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治疗前后,这些指标有显著变化,同时我们分别使用阿斯美进行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结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了综合诊治。治疗后,以上指标都得到了明显额改善,治疗组显效例数较多,总有效率86.7%;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咳嗽消失时间明显短与治疗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小气道相关指标的检测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诊疗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阿斯美与康复训练治疗方式结合,对患者的治疗以及康复有明显的作用。

    作者:杨秀娜;董莉;郭春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抗体在哮喘患儿血清中的水平改变及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抗体在哮喘患儿血清中的水平改变及临床意义研究。方法连续性纳入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并被确诊为哮喘患儿80例。另选取年龄,性别相对应的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哮喘患儿抗RSV-IgG抗体和抗RSV-IgE抗体水平改变。结果哮喘组患儿总IgE(469.2±99.3 IU/mL vs.130.5±23.2 IU/mL,P<0.05),抗RSV-IgE(155.6±38.7 IU/mL vs.20.1±2.9 IU/mL,P<0.05)和抗RSV-IgG(140.2±42.9 IU/mL vs.58.7±15.0 IU/mL,P<0.0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ROC曲线分析提示抗RSV-IgE 的AUC 为0.759,cut-off 为177.5,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79.2%。抗RSV-IgG的AUC为0.723,cut-off为150.1,敏感性为81.0%,特异性为85.9%。相关性分析提示抗RSV-IgE (r=0.393,P<0.05)和抗RSV-IgG(r=0.383,P<0.05)与哮喘存在正相关。抗RSV-IgE(r=0.442,P<0.05)和抗RSV-IgG(r=0.302,P<0.05)与血清总IgE水平存在正相关。抗RSV-IgE和抗RSV-IgG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r=0.421,P<0.05)。 Logistic回归提示抗RSV-IgE(>177.5 IU/mL)(OR=1.56,95%CI 0.99~2.29,P<0.05)和抗RSV-IgG(>150 IU/mL)(OR=1.39,95%CI 0.95~2.53,P<0.05)为哮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SV隐性感染可以促发哮喘发作,其机制可能与抗RSV-IgE表达增加有关。

    作者:张伦;徐芳;王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