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文锦;曹利静;徐梅先;王晓冬;霍习敏
目的:分析儿童塑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儿童塑形性支气管炎病例,对其进行性别年龄、有无基础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纤支镜表现、病理结果、病原学结果,治疗经过以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50例塑形性支气管炎患儿中,2~5岁患儿占48%,18例患儿伴有先心病等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以咳嗽、气促和发热为主,部分可伴呼吸衰竭。影像学表现以肺不张为主(62%)。支气管镜检查可见黏液栓主要分布于肺左下叶和右下叶,经支气管镜可取出支气管塑型物。塑型物病理学检查结果均可见纤维素样改变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47例行支气管镜钳取或吸取内生性塑型物并灌洗,44例(93.6%)成功,16例(34.04%)行2次或2次以上支气管镜检查。43例(86.0%)临床好转或痊愈,3例复发,4例(8.0%)死亡。结论塑形性支气管炎是儿科少见的危重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病死率高。临床上急性起病的患儿伴进行性呼吸困难,影像学表现为肺不张、胸腔积液或实变时,应高度怀疑本病。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清除气管内塑型物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
作者:梁桂明;黄晓雯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肺复张策略对肺内、外源性损伤大鼠模型的肺保护作用。方法清洁级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均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K组)、肺复张对照组(F组)、肺内源性损伤组(AN组)、肺复张内源性损伤组( RN组)、肺外源性损伤组( AW组)、肺复张外源性损伤组( RW组)。采用逐步提高压力的控制性膨肺的肺复张策略。机械通气4 h后,使用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法)检测大鼠肺泡灌洗液( BALF)中Fas、TNF-α、SP-A的浓度及肺损伤Smith评分。结果 BALF中的Fas、TNF-α、SP-A浓度:与AN组比较,RN组Fas和TNF-α水平较低,SP-A水平较高(P<0.05);与AW组比较,RW组的Fas 和TNF-α水平较低,SP-A水平较高(P<0.05);与RN组比较,RW组的Fas 和TNF-α水平低,SP-A水平较高(P<0.05)。肺损伤评分, RN组和RW组肺损伤评分低于AN组和AW组,且RW组低于RN组( P<0.05)。结论肺复张策略可以减轻肺组织病理损伤,增加肺内SP-A水平并降低Fas和TNF-α水平;对肺内、外源性损伤大鼠模型具有肺保护作用。肺复张策略对肺外源性急性肺损伤的疗效优于肺内源性急性肺损伤。
作者:苏瑞雪;张杨;潘道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临床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三种初步鉴定结核菌种方法的准确度,期望为临床结核病实验室初步菌种鉴定技术的有效运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结核内科2013年7月15日至2014年1月14日期间162例临床明确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数据,统计三种方法(方法一:噻吩-2-羧酸肼( TCH)和对硝基苯甲酸( PNB)试验方法二:胶体金法定性检测MPB64抗原,方法三:分枝杆菌分型鉴定)菌种初步鉴定结果,分析检测结果的敏感性,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三种方法鉴定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为93.8%(152/162),95.7%(155/162),96.3%(156/162)(P>0.05)。以方法三为标准,方法一和方法二鉴定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分别为93.8%(150/156),95.7%(154/156)(P<0.01);鉴定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分别为50%(1/2),100%(2/2)。结论三种方法均可用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菌种的初步鉴定,使用胶体金法定性检测MPB64抗原法更方便、更省时。
作者:周刚;王易伟;李同心;王静;易学军;廖传玉;聂晓平;钟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病毒学是一门起步较晚的学科,1898年荷兰人Beijerink证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滤过性病原引起,奠定了病毒是一种新的微生物的基础。在此后10多年内相继发现了包括鸡瘟病毒、狂犬病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劳斯肉瘤病毒等10多种病毒。二十世纪30年代,实验动物、鸡胚和细胞培养技术的产生,成功地分离和培养了许多动物病毒,对病毒的检测方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再之后的体外培养细胞已经是分离、鉴定和大量培养病毒的简便而又十分有效的工具。到了五十年代,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建立和推广应用,为病毒的检测提供了另一种手段。与此同时,1942年荧光素标记抗体应用于微生物检测,1956年创建了放射免疫法,1966年的酶标记抗体细胞染色法,1971年改进后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皆对病毒的检测产生了重大影响, ELISA法至今仍是病毒快速检测的重要手段。然而,1953年Watson和Crick阐明DNA的双螺旋结构,开创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借着这个发展,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也应运而生。病毒基因的克隆、修饰、测序乃至人工合成,已是当今病毒快速检测的首选方法,为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途径。
作者:邓静静;徐爱晖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的临床特点及易患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33例肺癌合并VTE患者( VTE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入院但未发生VTE的66例患者(非VTE组)病历资料作为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肺癌病理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基因检测、治疗情况等临床信息。结果VTE组中ZPS评分≥2分的患者显著多于非VTE组(24 vs 8例,P=0.000),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较非VTE组降低(分别为58.23±7.04 vs 61.43±6.03,P=0.021;30.72±5.90 vs 34.84±5.11,P=0.001),D-二聚体升高比例明显大于非VTE组(93.94% vs 60.61%,P=0.001)。两组患者肺癌病理类型均以腺癌为主,低分化多见,Ⅳ期占多数, VTE 组腺癌所占比例高于非 VTE 组(75.76% vs 46.97%, P =0.034),接受EGFR-TKI治疗的患者多于非VTE组(39.39%vs 9.09%,P=0.000)。 VTE组在肺癌确诊前、确诊时及确诊后3、6和12个月VTE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06%、33.33%、48.48%、57.58%、69.70%,化疗前及化疗后3、6和12个月VTE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1.82%、81.82%、86.36%、90.91%。结论 ZPS评分≥2分、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D-二聚体升高以及病理类型为腺癌、接受EGFR-TKI治疗的肺癌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较高,且多发生在肺癌确诊后和化疗后的3~6个月内。
作者:胡娜娜;操乐杰;夏淮玲;高圣堂;夏大庆;纪子梅;冷再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吸入方法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慢阻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研究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同时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对照组采用中心管道氧气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采用SPSS 19软件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入院时的情况基本相同(P>0.05);研究组治疗方法降低患者PaCO2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 P=0.03);同样升高患者PaO2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 P=0.03);研究组治疗方法缓解患者呼吸困难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 P=0.04);mMRC变化研究组治疗方法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5 P=0.01);CCQ变化研究组治疗方法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 P=0.00)。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同时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方法与中心管道氧气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方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相比,可更有效的纠正缺氧、缓解患者呼吸困难,也可有效降低CO2潴留。
作者:蒋明彦;刘国平;刘中华;贺志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3配合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TGF-α、TGF-β1和VEGF的影响,评价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筛选2010年-2013年来我院肿瘤科病房及门诊就诊的临床分期( TNM)为ⅢA-Ⅳ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3例,随机分到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对照组46例,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GP方案进行化疗,不给予针对性治疗,3周为1个疗程,化疗周期为4个疗程,进行定期复查及随访;观察组患者化疗方案同对照组一致,3周为1个疗程,化疗周期为4个疗程,并在化疗前3天开始服用参一胶囊,饭前空腹口服,一次2粒,一日2次,2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之后进行定期复查及随访。记录治疗过程中KPS评分变化、体重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TGF-α、TGF-β1和VEGF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均有所降低( 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中的TGF-α、TGF-β1含量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没有显著差异( P>0.05),而观察组的TGF-α、TGF-β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的KSP评分变化及体重变化均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的评分变化及体重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人参皂苷Rg3配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以降低患者血清中TGF-α、TGF-β1和VEGF,促使肿瘤细胞凋亡,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作者:梁俊燕;韩秀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对小儿喘息型肺炎临床症状及血清中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6例喘息型肺炎患儿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39),两组患儿均行平喘、持续低流量吸氧以及抗生素控制感染,并给予可必特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44%(38/39),对照组为72.97%(2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气喘、咳嗽、肺部啰音及喘鸣音)消失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0.01);(3)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 IL-4、IL-6、IL-8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 <0.05~0.01),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FN-γ、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上述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可有效改善小儿喘息型肺炎临床症状及体征,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血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来提高疗效。
作者:李旭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价值及对TNF-ɑ、IL-8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住院收治的84例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处理,首先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并给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组给予瑞替普酶18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2min以上;30min以后再次用药18mg;对照组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min。两组患者溶栓完毕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抗凝,并重叠应用华法林钠抗凝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TNF-ɑ、IL-8、Hcy、PaO2、PaCO2、肺动脉压、收缩压的变化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溶栓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5%显著高于对照组71.4%(P<0.05);两组患者TNF-ɑ、IL-8、Hcy、肺动脉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aO2、PaCO2、收缩压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镜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不良症状,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两组间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疗效确切,有效降低炎性因子TNF-ɑ、IL-8水平,改善患者血气水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芳;金晟;王新卫;刘新年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小气道病变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康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及身体状况。诊断中对PEFR、V50、V25、FEV1、FEV1/FVC%、RV、MMV等相关的指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治疗前后,这些指标有显著变化,同时我们分别使用阿斯美进行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结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了综合诊治。治疗后,以上指标都得到了明显额改善,治疗组显效例数较多,总有效率86.7%;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咳嗽消失时间明显短与治疗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小气道相关指标的检测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诊疗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阿斯美与康复训练治疗方式结合,对患者的治疗以及康复有明显的作用。
作者:杨秀娜;董莉;郭春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早期焊工尘肺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7例我院职业病防治院确诊的Ⅰ期及Ⅱ期电焊工尘肺分析其42次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27例常规CT扫描显示了特征性的表现,其中23例(23/27,85.2%)表现为边缘模糊的小叶中央磨玻璃微结节,其中12例(12/23,52.2%)伴有分支状细线影;1例(1/27,3.7%)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影;3例(3/27,11.1%)仅为分支状细线影。结论边缘模糊的小叶、中叶磨玻璃密度微结节和分支状细线影是焊工尘肺的常见表现。
作者:刘云峰;荣光生;王宝春;高大圣;周晓秋;操啸;王晶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抗体在哮喘患儿血清中的水平改变及临床意义研究。方法连续性纳入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并被确诊为哮喘患儿80例。另选取年龄,性别相对应的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哮喘患儿抗RSV-IgG抗体和抗RSV-IgE抗体水平改变。结果哮喘组患儿总IgE(469.2±99.3 IU/mL vs.130.5±23.2 IU/mL,P<0.05),抗RSV-IgE(155.6±38.7 IU/mL vs.20.1±2.9 IU/mL,P<0.05)和抗RSV-IgG(140.2±42.9 IU/mL vs.58.7±15.0 IU/mL,P<0.0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ROC曲线分析提示抗RSV-IgE 的AUC 为0.759,cut-off 为177.5,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79.2%。抗RSV-IgG的AUC为0.723,cut-off为150.1,敏感性为81.0%,特异性为85.9%。相关性分析提示抗RSV-IgE (r=0.393,P<0.05)和抗RSV-IgG(r=0.383,P<0.05)与哮喘存在正相关。抗RSV-IgE(r=0.442,P<0.05)和抗RSV-IgG(r=0.302,P<0.05)与血清总IgE水平存在正相关。抗RSV-IgE和抗RSV-IgG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r=0.421,P<0.05)。 Logistic回归提示抗RSV-IgE(>177.5 IU/mL)(OR=1.56,95%CI 0.99~2.29,P<0.05)和抗RSV-IgG(>150 IU/mL)(OR=1.39,95%CI 0.95~2.53,P<0.05)为哮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SV隐性感染可以促发哮喘发作,其机制可能与抗RSV-IgE表达增加有关。
作者:张伦;徐芳;王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撤机前后血浆BNP水平及其变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满足条件的70例患者,测定患者开始有创机械通气时,自主呼吸试验( SBT )前、后的血浆 BNP 水平,分别标为( BNP 0、BNP 1、BNP 2), SBT 前、后的血浆 BNP 水平差值(ΔBNP),并根据患者撤机结局分为撤机成功组与撤机失败组。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浆BNP水平对慢阻肺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70例患者中,成功撤机52例,撤机失败18例。 BNP 0、BNP 1、BNP 2预测慢阻肺患者撤机失败的AUC分别为0.6079、0.8568、0.9081,ΔBNP预测撤机失败的AUC为0.9466。结论血浆BNP水平对预测慢阻肺患者撤机结局有指导价值,其中ΔBNP预测慢阻肺患者撤机结局的价值大。
作者:马斌;封凯旋;赵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在足月新生儿肺炎患儿中应用一氧化碳( CO )吸入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8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 n=40)采用常规抗感染、祛痰止咳等方案,治疗组( n=40)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CO吸入疗法,比较两组患儿抗炎、抗氧化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0%、92.5%,组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χ2=2.024,P>0.05),但治疗组显效率(57.5%)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2.5%)(χ2=8.774,P<0.05),两组患者治疗2 h、5 h后丙二醛(MDA)、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水平比较并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差异( P<0.05)。结论 CO吸入疗法佐治足月新生儿肺炎可有效改善炎症及应激状态,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郭焕利;周熙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颈动脉体( carotid body , CB )作为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外周化学感受器,能够迅速地感受机体血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并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机制参与维持机体稳态。很多刺激均能引起CB形态或功能的变化,而低氧状态是机体很重要的一种刺激。1930年Heymans证实了CB作为机体一种重要的氧感知元件,在低氧条件下对呼吸、循环调节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CB对低氧有较强的敏感性,在低氧条件下CB的形态、功能将会发生变化,此为机体适应低氧环境的需要,而不同程度低氧对CB 形态和功能方面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不同低氧状态下CB 形态和功能变化等方面加以综述。
作者:张彦梅;关巍;冯喜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 )患者血清 S100钙结合蛋白 A9(S100A9)、白细胞介素-17(IL-17)、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2例AECOPD患者( AECOPD组)、60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 COPD组)、60例健康研究对象(健康组),分别测定三组的血清IL-17、HMGB1、S100A9水平,同时分析其与AECOPD患者肺功能的关系。结果 AECOPD组患者的FEV1/FVC%、FEV1占预计值%均显著的低于COPD组、健康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患者的FEV1/FVC%、FEV1占预计值%均显著的低于健康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组患者的血清S100A9、IL-17、HMGB1、TNF-ɑ、MIP-1ɑ水平显著的高于COPD组、健康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患者的血清S100A9、IL-17、HMGB1、TNF-ɑ、MIP-1ɑ水平显著的高于健康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组患者的血清S100A9、IL-17、HMGB1与FEV1/FVC%、FEV1占预计值%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r=-0.517、r=-0.385、r=-0.563、r=-0.62、r=-0.435、r=-0.664,P<0.05)。结论 AECOPD患者血清S100A9、IL-17、HMGB1水平显著的提高,并且与患者的肺功能呈显著的负相关性。
作者:李莉;王海霞;李为群;胡明琴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支气管哮喘( bronchial asthma ,简称哮喘)是一种呼吸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的炎症、气道高反应和气道重塑为特征。目前,针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均以控制哮喘发作为主[1-2],各种控制性药物对于哮喘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作用[2-3]。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气道重塑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调控作用[4-5]。因此,可通过控制 TGF-β1的下调对哮喘病人做针对性治疗。本文对TGF-β1与哮喘治疗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强调未来可通过TGF-β1的调节为哮喘尤其是伴有气道重构的重症哮喘患者的治疗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1]。
作者:胡淑慧;王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 EBUS-TBNA)在肺恶性肿瘤及纵隔肿物中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科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经胸部CT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或气管支气管旁肿物的94例患者行EBUS-TBNA检查结果。结果94例患者中确诊肺恶性肿瘤80例;共穿刺150组淋巴结,每组平均穿刺2.4针,对肺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性为93.02%,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3.62%;4例患者临床诊断结节病;4例患者临床诊断淋巴结炎。结论 EBUS-TBNA在纵隔、肺门淋巴结和气管支气管旁肿物的诊断和肺恶性肿瘤的分期上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是经济有效的诊断方法。
作者:费黎明;孙耕耘;费广鹤;徐爱晖;尤青海;王苒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究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肺部的表达意义。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周围型肺癌患者,按肺功能检查结果及吸烟情况分为NS组(17例)、S组(26例)和慢阻肺组(17例)。检测患者新鲜正常肺组织匀浆中IL-17的含量、平均肺泡面积和肺腺泡肌型动脉( MA)管壁厚度、肺泡壁、小气道壁及MA管壁中IL-17、CD4+及CD8+T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S组的FEV1/FVC%、FEV1%预计值下降趋势不明显(P>0.05),慢阻肺组患者的FEV1/FVC%、FEV1%预计值明显降低(P<0.001);慢阻肺组患者的肺组织匀浆中IL-17含量、平均肺泡面积、MA管壁厚度以及肺泡壁、小气道壁、MA管壁中IL-17、CD4+及CD8+T细胞明显高于NS组和S组,S组明显高于NS组( P<0.05)。结论 IL-17可促进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炎症反应。
作者:刘淑珍;张卿;郭爱莲;南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淀粉样变可发生于全身多个系统,其发病率低,国外报道约为每年8例/100万[1],起病缓慢,中年居多,男多于女。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 Tracheo-bronchial amyloidosis,TBA)是指蛋白-多糖复合体组成的淀粉样物质异常沉积于气管支气管壁的病变。 TBA由于无典型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片及胸部CT对气管支气管观察欠佳而容易引起漏诊,近年来,随着荧光支气管镜在临床上的应用,其对早期肺癌的诊断、肺癌术前切除范围的确定及术后吻合口复发的判定应用广泛,但将其应用于TBA的诊断尚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我院经临床诊断及荧光支气管镜检查,终经病理确诊的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患者,探讨荧光支气管镜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睿荣;巨芳萍;王娟;徐曼;杨岚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