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哮喘的研究进展

胡淑慧;王莹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 支气管哮喘, 个体化治疗方案, 气道重塑, growth factor, 治疗的相关性, 控制性, 炎症性疾病, 气道高反应, 哮喘患者, 哮喘发作, 哮喘病人, 气道重构, 调控作用, 呼吸道, 综述, 重症, 药物, 特征, 调节
摘要:支气管哮喘( bronchial asthma ,简称哮喘)是一种呼吸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的炎症、气道高反应和气道重塑为特征。目前,针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均以控制哮喘发作为主[1-2],各种控制性药物对于哮喘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作用[2-3]。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气道重塑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调控作用[4-5]。因此,可通过控制 TGF-β1的下调对哮喘病人做针对性治疗。本文对TGF-β1与哮喘治疗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强调未来可通过TGF-β1的调节为哮喘尤其是伴有气道重构的重症哮喘患者的治疗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1]。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及易患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的临床特点及易患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33例肺癌合并VTE患者( VTE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入院但未发生VTE的66例患者(非VTE组)病历资料作为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肺癌病理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基因检测、治疗情况等临床信息。结果VTE组中ZPS评分≥2分的患者显著多于非VTE组(24 vs 8例,P=0.000),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较非VTE组降低(分别为58.23±7.04 vs 61.43±6.03,P=0.021;30.72±5.90 vs 34.84±5.11,P=0.001),D-二聚体升高比例明显大于非VTE组(93.94% vs 60.61%,P=0.001)。两组患者肺癌病理类型均以腺癌为主,低分化多见,Ⅳ期占多数, VTE 组腺癌所占比例高于非 VTE 组(75.76% vs 46.97%, P =0.034),接受EGFR-TKI治疗的患者多于非VTE组(39.39%vs 9.09%,P=0.000)。 VTE组在肺癌确诊前、确诊时及确诊后3、6和12个月VTE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06%、33.33%、48.48%、57.58%、69.70%,化疗前及化疗后3、6和12个月VTE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1.82%、81.82%、86.36%、90.91%。结论 ZPS评分≥2分、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D-二聚体升高以及病理类型为腺癌、接受EGFR-TKI治疗的肺癌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较高,且多发生在肺癌确诊后和化疗后的3~6个月内。

    作者:胡娜娜;操乐杰;夏淮玲;高圣堂;夏大庆;纪子梅;冷再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的表达意义

    目的:探究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肺部的表达意义。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周围型肺癌患者,按肺功能检查结果及吸烟情况分为NS组(17例)、S组(26例)和慢阻肺组(17例)。检测患者新鲜正常肺组织匀浆中IL-17的含量、平均肺泡面积和肺腺泡肌型动脉( MA)管壁厚度、肺泡壁、小气道壁及MA管壁中IL-17、CD4+及CD8+T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S组的FEV1/FVC%、FEV1%预计值下降趋势不明显(P>0.05),慢阻肺组患者的FEV1/FVC%、FEV1%预计值明显降低(P<0.001);慢阻肺组患者的肺组织匀浆中IL-17含量、平均肺泡面积、MA管壁厚度以及肺泡壁、小气道壁、MA管壁中IL-17、CD4+及CD8+T细胞明显高于NS组和S组,S组明显高于NS组( P<0.05)。结论 IL-17可促进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炎症反应。

    作者:刘淑珍;张卿;郭爱莲;南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自发气胸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实行胸腔闭式引流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对慢阻肺并自发气胸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在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慢阻肺并自发气胸患者中选取48例,依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实行胸腔闭式引流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对照组应用粗硅胶导管实行胸腔闭式引流。记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复张情况、肺复张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67%,平均肺复张时间(5.2±2.0)天,对照组有效率95.83%,平均肺复张时间(4.8±2.2)天,两组有效率和肺复张时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胸膜反应、切口感染、皮下气肿、胸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对慢阻肺并自发气胸患者而言,操作简单、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徐虹;卢慧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肺泡灌洗治疗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血清和肽素、降钙素原及Th1 Th2的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及研究肺泡灌洗治疗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血清和肽素( CPP )、降钙素原(PCT)及Th1Th2的影响状态。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7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10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治疗组)50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肺泡灌洗治疗组)50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d、7d及14d的血清CPP、PCT、hs-CRP及Th1Th2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PP、PCT、hs-CRP及Th1Th2指标比较,P均>0.05,而治疗后3d、7d及14d观察组的血清CPP、PCT、hs-CRP及Th1Th2指标水平均好于对照组及治疗前的检测水平,P均<0.05,不同时间的检测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肺泡灌洗治疗可明显改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的血清CPP、PCT及Th1Th2指标水平,对于本病患者的综合炎性状态改善作用突出。

    作者:温辉;杨颖;常海燕;樊云川;杨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哮喘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 bronchial asthma ,简称哮喘)是一种呼吸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的炎症、气道高反应和气道重塑为特征。目前,针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均以控制哮喘发作为主[1-2],各种控制性药物对于哮喘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作用[2-3]。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气道重塑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调控作用[4-5]。因此,可通过控制 TGF-β1的下调对哮喘病人做针对性治疗。本文对TGF-β1与哮喘治疗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强调未来可通过TGF-β1的调节为哮喘尤其是伴有气道重构的重症哮喘患者的治疗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1]。

    作者:胡淑慧;王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性肺血栓栓塞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价值及对TNF-α、IL-8的影响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价值及对TNF-ɑ、IL-8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住院收治的84例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处理,首先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并给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组给予瑞替普酶18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2min以上;30min以后再次用药18mg;对照组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min。两组患者溶栓完毕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抗凝,并重叠应用华法林钠抗凝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TNF-ɑ、IL-8、Hcy、PaO2、PaCO2、肺动脉压、收缩压的变化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溶栓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5%显著高于对照组71.4%(P<0.05);两组患者TNF-ɑ、IL-8、Hcy、肺动脉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aO2、PaCO2、收缩压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镜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不良症状,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两组间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疗效确切,有效降低炎性因子TNF-ɑ、IL-8水平,改善患者血气水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芳;金晟;王新卫;刘新年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Xpert MTB/RIF在利福平耐药检测中的价值

    结核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传染病,据WHO估计在2014年全球有960万人感染结核分枝菌株(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有150万人死于结核病[1]。而近年随着一些免疫疾病的增多和HIV感染的蔓延,结核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耐药结核病疫情的出现更是对结核病控制造成了极大困扰[2],新的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3]显示,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中耐多药结核( multiple drugs resistance-tuberculosis ,MDR-TB)率和超级耐药结核( extensively drugs resistance-tuberculosis , XDR-TB )率分别为10.2%和0.7%。而利福平作为一线抗结核药,其耐药发生率更是逐年递增,并常因利福平的耐药而导致抗结核治疗的失败。近年来,随着MTB耐药分子机制的阐明,涌现出许多基于分子生物学的药敏检测新方法,新研发的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 Xpert MTB/RIF)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就Xpert MTB/RIF检测利福平耐药的原理、敏感性与特异性、假阳性及假阴性、实效性、安全性及应用成本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吴芳妮(综述);黎友伦(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对小儿喘息型肺炎症状及血清炎性因子的研究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对小儿喘息型肺炎临床症状及血清中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6例喘息型肺炎患儿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39),两组患儿均行平喘、持续低流量吸氧以及抗生素控制感染,并给予可必特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44%(38/39),对照组为72.97%(2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气喘、咳嗽、肺部啰音及喘鸣音)消失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0.01);(3)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 IL-4、IL-6、IL-8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 <0.05~0.01),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FN-γ、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上述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可有效改善小儿喘息型肺炎临床症状及体征,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血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来提高疗效。

    作者:李旭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一氧化碳(CO)吸入疗法在足月新生儿肺炎中应用的安全性以及抗炎、抗氧化作用

    目的:评价在足月新生儿肺炎患儿中应用一氧化碳( CO )吸入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8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 n=40)采用常规抗感染、祛痰止咳等方案,治疗组( n=40)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CO吸入疗法,比较两组患儿抗炎、抗氧化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0%、92.5%,组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χ2=2.024,P>0.05),但治疗组显效率(57.5%)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2.5%)(χ2=8.774,P<0.05),两组患者治疗2 h、5 h后丙二醛(MDA)、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水平比较并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差异( P<0.05)。结论 CO吸入疗法佐治足月新生儿肺炎可有效改善炎症及应激状态,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郭焕利;周熙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24 h动态PH监测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24 h动态PH监测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 GERD)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支气管哮喘患者32例( A组),GERD患者40例( B组),支气管哮喘合并GERD患者32例( C组),对3组患者行24 h食管pH监测,记录胃酸反流的总次数,总计、立位、卧位pH<4的百分比,并行食管测压。结果C组及B组近段、中段远端的食管体部压力低于A组;A组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力、蠕动波传导速度高于C组及B组,反流频数C组低于其他两组;A组酸反流总次数,总计、立位、卧位pH<4的百分比和DeMeester评分均少于C组及B组。结论24 h动态PH监测能发现更多的反流时间,卧位pH<4百分比及反流频数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教春;郑林;詹志刚;陈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BMI、睡眠、情绪及文化程度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了解BMI、睡眠、情绪及文化程度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相关性。方法对上海市崇明县南门地区的1986位社区居民进行肺功能检测及相关问卷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呼吸道症状、BMI、打鼾、睡眠质量、情绪及文化程度等。分析BMI、睡眠、情绪及文化程度与慢阻肺的相关性。结果实际调查1986例,其中男性728例,女性1258例,慢阻肺患者162例,总患病率8.15%。调查发现低BMI人群慢阻肺患病率相对正常升高明显,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高BMI的发病率较正常亦升高明显(P<0.05),提示BMI与慢阻肺有相关性;睡眠质量越好,慢阻肺患病率越低,两者呈负相关;经常有负面情绪者慢阻肺患病率相对升高,良好情绪与慢阻肺呈负相关( P<0.05);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者慢阻肺患病率相对减低,两者呈负相关。结论 BMI、睡眠、情绪及文化程度与慢阻肺均有相关性。控制BMI在合理范围,改善睡眠,保持良好情绪,提高人群文化程度,加强慢阻肺宣教,有利于预防慢阻肺,降低慢阻肺患病率。

    作者:李刚;罗勇;沈礼娟;程意;施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多浆膜腔积液1例并文献复习

    多浆膜腔积液是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浆膜腔同时出现积液。导致多浆膜腔积液的病因复杂,既往国内有相关研究以恶性肿瘤较为常见[1]。但因其病因多、诊断复杂,易出现漏诊及误诊,现报道1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作者:刘小伟;高亭;朱波;何小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IL-17,HMGB1和S100 A9水平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 )患者血清 S100钙结合蛋白 A9(S100A9)、白细胞介素-17(IL-17)、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2例AECOPD患者( AECOPD组)、60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 COPD组)、60例健康研究对象(健康组),分别测定三组的血清IL-17、HMGB1、S100A9水平,同时分析其与AECOPD患者肺功能的关系。结果 AECOPD组患者的FEV1/FVC%、FEV1占预计值%均显著的低于COPD组、健康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患者的FEV1/FVC%、FEV1占预计值%均显著的低于健康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组患者的血清S100A9、IL-17、HMGB1、TNF-ɑ、MIP-1ɑ水平显著的高于COPD组、健康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患者的血清S100A9、IL-17、HMGB1、TNF-ɑ、MIP-1ɑ水平显著的高于健康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组患者的血清S100A9、IL-17、HMGB1与FEV1/FVC%、FEV1占预计值%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r=-0.517、r=-0.385、r=-0.563、r=-0.62、r=-0.435、r=-0.664,P<0.05)。结论 AECOPD患者血清S100A9、IL-17、HMGB1水平显著的提高,并且与患者的肺功能呈显著的负相关性。

    作者:李莉;王海霞;李为群;胡明琴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培美曲塞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病理确诊为腺癌的晚期肺癌患者70例,随机按1∶1分为培美曲塞组( PC组)和吉西他滨组( GC组),分别接受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3周为一个周期。主要研究终点:无进展生存期,次要研究终点: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结果 PC组比较GC组客观缓解率( ORR):42.9% vs 25.7%,疾病控制率:85.7% vs 68.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6个月vs.5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GC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有所提高(P>0.05)。结论培美曲塞和吉西他滨对晚期肺腺癌的疗效相近,但培美曲塞更安全,耐受性更好。

    作者:吴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的关系来预测急性肺栓塞危险程度。方法将9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分为sPESI低危组和高危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胸部影像学及心脏彩超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sPESI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在心率、收缩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中性粒细胞、RDW、累及主肺动脉及右心室增大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INR、RDW、累及主肺动脉、右心室增大与sPESI分组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累及主肺动脉是影响sPESI分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RDW在sPESI高危组与低危组差异有显著性,但不是预测sPESI分组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急性肺栓塞危险程度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马长秀;陆友金;赵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淋巴瘤并发脓胸1例

    患者,女,65岁,于2014年5月出现咳嗽、咳痰、气促、发热,发病后就诊当地诊所予“消炎、化痰”治疗后病情加重,转诊当地医院查抗“O”、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肥达氏反应、外斐氏反应均阴性。腹部彩超:肝实质回声稍增粗,胆囊壁毛糙、脾稍大,上腹部多发低回声区,考虑淋巴结,肝、胰腺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双下肺斑片影,考虑炎症,双侧胸腔、心包腔积液,肋膈角、心膈角多发结节影,考虑淋巴结影;予行胸腔穿刺术抽出淡红色混浊胸水,胸水CEA正常,胸水ADA 214.1U/L,考虑“结核性胸膜炎”可能性大,予“HRZE”诊断性抗结核治疗2周后无好转,遂转诊我院。查体:消瘦外观,精神疲乏,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下肺语颤减弱、叩诊浊音、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8次/min,余未见明显异常。我院胸部CT:心包积液,双侧胸腔积液,双肺膨胀不全,右侧为著,建议抽液后复查。纵隔内、双侧膈周、前胸壁、双侧腋窝及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肿瘤可能;生化:ALB 24.4 g/L,LDH 890 U/L,ADA 97 U/L;肿瘤标志物:CA125214.60 ku/L, NSE 28.57 ng/mL;降钙素原8.150 ng/mL;入院后行右胸膜活检及胸腔闭式引流术,胸水常规:红色,混浊,比重1.021,细胞数19000×106/L,单核20%,多核80%,葡萄糖0.96 mmol/L,蛋白43.60 g/L,抗酸杆菌阴性,氯化物106.90 mmol/L;胸水LDH 4327 U/L,胸水ADA 515 U/L;血常规:Hb 92 g/L,余正常;PPD试验阴性;右胸膜活检病理:纤维及脂肪组织内见多量淋巴样细胞浸润,轻度异型。免疫组化:CD5(2+), CD21(个别细胞+),CyclinD1(个别细胞+),KI-67 ;(50%+),CD79(4+),CD20(4+),Mum-1(4+), CD43(+), CD3(核散在阳性)。 CD23、MPO、TDT、CD10、Bcl-6阴性,支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性)。胸水致病菌培养:无细菌生长。胸水结核分枝杆菌菌种鉴定:无分枝杆菌。胸水 TB-DNA阴性。入院后予抗感染、化痰、平喘、保肝、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无好转,确诊淋巴瘤后因病情重,家中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于出院后1周死亡。

    作者:林秀华;沈志勇;陈雨燕;陈晓红;赖国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低氧对颈动脉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颈动脉体( carotid body , CB )作为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外周化学感受器,能够迅速地感受机体血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并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机制参与维持机体稳态。很多刺激均能引起CB形态或功能的变化,而低氧状态是机体很重要的一种刺激。1930年Heymans证实了CB作为机体一种重要的氧感知元件,在低氧条件下对呼吸、循环调节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CB对低氧有较强的敏感性,在低氧条件下CB的形态、功能将会发生变化,此为机体适应低氧环境的需要,而不同程度低氧对CB 形态和功能方面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不同低氧状态下CB 形态和功能变化等方面加以综述。

    作者:张彦梅;关巍;冯喜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以胸闷气喘为表现的狼疮危象1例

    患者,女,56岁。因发热,伴咳嗽、咳痰和活动后胸闷气喘于2014-10-28就诊于外院,当时高体温38.5℃,血常规:WBC 7.7×109/L, N%78.4%,Hb 88g/L;考虑肺部感染,予以头孢替安联合左氧氟沙星抗炎治疗7天,患者咳嗽、咳痰稍好转,但胸闷和气喘进行性加重,并仍有发热,遂于2014-11-05来我院。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年余,近4年口服氯沙坦钾50mg,qd。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年余,未予以正规诊治,长期口服清络通脉片。近1年来,有反复口腔溃疡病史。家族史其姐姐因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去世。追问病史,患者于2014年2月曾因反复发热,胸闷、气喘伴双下肢水肿就诊外院,查尿常规发现尿蛋白阳性,当时予以抗炎、平喘和利尿治疗1月后热退,胸闷气喘好转,但蛋白尿没有消失,出院后也未进一步诊治。本次入院查体:T 38.1℃,P 110次/min,R 22次/min,BP 170/100 mmHg。神志清,精神差,端坐呼吸,右肺呼吸音粗,左下肺闻及Velcro啰音,HR 110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未明显异常。四肢关节无畸形和肿胀,双下肢呈凹陷性水肿。

    作者:张梦;王展;董甲贵;王红;陆月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观察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 HFOV)对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 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常频通气( CMV)治疗失败后行HFOV 治疗,设置相应的参数。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h、24h、48h通气-氧合指标变化、循环指标的变化及患儿存活情况。结果 HFOV治疗后12h、24h、48h通气-氧合指标均有改善,PaCO2降低,PaO2/FiO2值升高,OI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FOV治疗12h、24h、48h心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治疗前后各时间段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本组患儿存活20例,死亡10例(33.3%)。结论 HFOV对CMV治疗无效的重度ARDS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改善通气及气体交换,对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可作为小儿麻疹肺炎合并重度ARDS的重要抢救措施。

    作者:耿文锦;曹利静;徐梅先;王晓冬;霍习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肺复张策略对肺内、外源性损伤大鼠模型的肺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肺复张策略对肺内、外源性损伤大鼠模型的肺保护作用。方法清洁级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均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K组)、肺复张对照组(F组)、肺内源性损伤组(AN组)、肺复张内源性损伤组( RN组)、肺外源性损伤组( AW组)、肺复张外源性损伤组( RW组)。采用逐步提高压力的控制性膨肺的肺复张策略。机械通气4 h后,使用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法)检测大鼠肺泡灌洗液( BALF)中Fas、TNF-α、SP-A的浓度及肺损伤Smith评分。结果 BALF中的Fas、TNF-α、SP-A浓度:与AN组比较,RN组Fas和TNF-α水平较低,SP-A水平较高(P<0.05);与AW组比较,RW组的Fas 和TNF-α水平较低,SP-A水平较高(P<0.05);与RN组比较,RW组的Fas 和TNF-α水平低,SP-A水平较高(P<0.05)。肺损伤评分, RN组和RW组肺损伤评分低于AN组和AW组,且RW组低于RN组( P<0.05)。结论肺复张策略可以减轻肺组织病理损伤,增加肺内SP-A水平并降低Fas和TNF-α水平;对肺内、外源性损伤大鼠模型具有肺保护作用。肺复张策略对肺外源性急性肺损伤的疗效优于肺内源性急性肺损伤。

    作者:苏瑞雪;张杨;潘道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