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浪;周滢
目的:探讨血乳酸清除率在采用无创机械通气( NIPPV)方法治疗Ⅰ型呼吸衰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我院呼吸科治疗的74例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后病情状况将其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并比较两组患者pH值、治疗前后血乳酸水平、PaO2、PaCO2、氧合指数( PaO2/FiO2)、6小时乳酸清除率以及APACHE评分等指标;根据血乳酸清除率10%作为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10%)组,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以及各项指标之间的区别。结果生存组及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及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治疗前pH值、血乳酸水平、PaO2、PaCO2、氧合指数、以及APACHE评分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6小时后,生存组及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及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血乳酸水平、PaO2、PaCO2及氧合指数均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生存组患者与死亡组患者的6小时血乳酸清除率分别为(28.13%±9.26%)和(12.34%±3.97%),生存组明显高于死亡组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及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14.29%和3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血乳酸清除率与无创机械通气治疗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许晓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电视胸腔镜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90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患者。观察组使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胸肺叶切除术。再采取Log-rank 检验和Kaplan-Meier法估计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和生存率,采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胸腔镜微创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分布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335,P=0.846);患者的肿瘤分期(χ2=46.593,P<0.001)与患者的预后之间的关系密切,而患者的年龄(χ2=1.229,P=0.268)、性别(χ2=0.389,P=0.533)和吸烟史(χ2=1.491,P=0.222)与患者的预后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患者清扫的淋巴结个数和肿瘤分期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独立因子。而组织分化、是否辅助化疗、病灶长度以及支气管切缘的情况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非独立因子,考虑这些因素协同作用对患者疗效的影响。结论使用电视胸腔镜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传统的手术方法疗效差异不大,且肿瘤分期和淋巴结的清扫个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孟祥宽;孙振宇;罗静娴;范伟;叶广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支气管动脉畸形是呼吸系统引起咯血的少见病之一,是呼吸系统疾病急危重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大咯血或痰中带血[1],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可因血液淤积窒息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支气管动脉畸形仅占咯血原因的2%[2],且少部分患者合并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等能引起咯血的疾病[3],往往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就我院收治的1例支气管动脉畸形误诊为支气管扩张并咯血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刘彩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雾化吸入盐酸戊乙奎醚在尘肺患者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分期进行单侧大容量全肺灌洗术( WLL)后带管入ICU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与治疗组( PHC组)各25例,术后入室即刻起给予雾化吸入,每隔8h一次,每次20min,C组雾化吸入生理盐水5mL+二羟丙茶碱0.25g,PHC组雾化吸入生理盐水5mL+盐酸戊乙奎醚1.0mg,分别测定两组在入室时,入室后10min、30min、60min、120min、拔管时患者呼吸力学指标变化,以及拔管时间,低氧及再次机械通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雾化吸入后各时间点气道峰压、气道阻力明显降低、肺顺应性明显升高(P<0.05),拔管时间有所提前(P<0.05)。术后出现低氧、再次机械通气例数减少(P<0.05)。结论雾化吸入戊乙奎醚可有效改善患者WLL后呼吸力学指标,减少插管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王润丰;方申存;周本昊;夏梦;王研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验证以下假设:治疗开始前的低水平血清 VEGF 预示存活时间较长,而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化疗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缓解率和生存期。方法本试验为双盲单中心III期试验,选取81例IIIB或IV期NSCLC患者,ECOG体力状态评分为0-2入组。随机给予塞来昔布或安慰剂400 mg b. i. d联合4周期长春瑞滨/铂类化疗。塞来昔布计划给药时间长1年,如疾病进展或出现严重毒性可停药。在治疗起始和4周期化疗结束后,检测所有患者血清VEGF水平。结果81例患者治疗起始的VEGF水平中位值是340.98pg/mL。4周期化疗结束后VEGF平均值下降。总体生存期( OS)塞来昔布组vs安慰剂组为17.5月vs15.9月(P=0.837);无进展生存期(PFS)塞来昔布组vs安慰剂组为14.4月vs 7月(P=0.000)。治疗起始的VEGF水平≥340.98pg/mL组患者OS较VEGF水平<340.98pg/mL组差(13.2月vs 26月,P=0.000),PFS也缩短(3.5月vs8.5月,P=0.000)。结论治疗前血清VEGF低水平能预示塞来昔布对生存期的正效应。
作者:裴俊;储天晴;楼煜清;施春雷;熊丽纹;韩宝惠;顾爱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综合脱机指数(IWI)、用力呼吸指数(CORE)和气道闭合压(P0.1)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撤机患者病情及撤机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 ARDS 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行撤机筛查实验,符合条件者行30min 自主呼吸实验(SBT),统计其撤机成功率,比较撤机成功和失败患者SBT前的IWI、CORE和P0.1,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 II)评价同期病情,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IWI、CORE和P0.1与ARDS撤机患者APACHE II评分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无条件相关分析法分析IWI、CORE和P0.1与ARDS撤机患者撤机成功率的关系。结果86例ARDS患者撤机成功率为72.09%,与撤机成功患者比较,撤机失败患者的IWI和CORE降低,P0.1和APACHE II评分则升高( P<0.05)。 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IWI、CORE与ARDS撤机患者APACHE II评分均呈负相关(r=-0.993,-0.985,P<0.05),P0.1与 ARDS撤机患者 A-PACHE II评分则呈正相关(r=0.992,P<0.05)。 Spearman无条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WI、CORE与ARDS撤机患者撤机成功率呈正相关(r=0.788,0.795,P<0.05),P0.1与ARDS撤机患者撤机成功率则呈负相关(r=-0.812,P<0.05)。结论 IWI、CORE和P0.1与ARDS撤机患者病情和撤机结局均密切相关,IWI、CORE和P0.1可能用于ARDS撤机患者撤机和病情评估,指导其治疗从而改善疗效。
作者:谷欣;龙宏杰;刘毅君;林传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进行性加重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是成人中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及发病率每年持续上升,到2020年可能成为全世界死亡率第三高发的疾病[1]。
作者:潘一琳(综述);朱慕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在初治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8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个人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观察组采用调强放疗。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毒副反应(肺急性损伤、食管急性损伤和血液学毒性)、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为81.82%(31/44),显著高于对照组61.36%(27/44)的总有效率(P<0.05)。随访3-24月,观察组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分别为21.4月、77.27%(34/44)、59.09%(26/4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放疗,调强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更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而且不会显著加大毒副反应,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作者:杨大琼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大鼠肺气肿程度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作慢阻肺大鼠4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后两组大鼠肺气肿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细胞移植组大鼠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38.8±5.65 vs 45.6±6.78mmHg, P =0.017);氧分压显著增高(80.67±9.31 vs 68.85±8.42mmHg,P<0.001);内衬间隔显著降低(55.90±12.45 vs 83.20±11.32μm/个, P<0.001);平均肺泡数显著增多(350.21±54.21 vs 198.32±23.45, P<0.001)。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前后对比显示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38.8±5.65 vs 44.9±6.35mmHg, P =0.021);氧分压显著增高(80.67±9.31 vs 70.11±6.47mmHg,P=0.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慢阻肺大鼠通气状况和肺气肿程度。
作者:王玉清;所鸿;朱利峰;郑俊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 NTM)肺病的疗效及时机,为优化非结核分枝杆菌( NTM)肺病治疗方案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以数字表法随机选取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胸外科2008年10月至2014年3月确诊的NTM肺病患者85例,其中观察组42例[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36.6±1.0)岁]给予手术治疗,术后根据药敏结果用药治疗12个月以上;对照组43例[男性29例,女性14例,年龄(33.4±1.5)岁],根据药敏结果用药治疗18个月以上;随访24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愈率、病情无变化例数(率)、病情逆转率、死亡率,并对观察组组不同病程患者的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治愈率、死亡率分别为41.9%(18/43)、16.3%(7/43);观察组治愈率、死亡率分别为83.3%(35/42)、2.4%(1/42),观察组治愈率远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病情逆转率分别为4.8%(2/42)亦低于对照组的18.6%(8/43),P<0.05。观察组不同病程分组比较并发症及治愈率,病程3年内明显优于3-6年及6年以上( P<0.01);病程3-6年优于6年以上( P<0.05)。结论对确诊NTM肺病,经药物治疗6个月以上,治疗效果不理想且病变局限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病肺,早期手术治疗效果优于晚期手术治疗。
作者:黄朝林;倪正义;许俊;李磊;杨智峰;肖俊;左涛;张定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在胸腔积液及血清中的表达及在胸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肺结核并发胸腔积液患者56例,肺癌并发胸腔积液患者58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测定PCT、TNF-a、IL-6、IL-8在胸腔积液及血清中的水平。6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肺结核组患者血清TNF-a、IL-6、IL-8的水平均高于肺癌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结核组胸腔积液TNF-a、IL-6、IL-8水平均高于肺癌组(P<0.05),两组患者胸腔积液P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收集胸水和血清标本的肺结核组和肺癌组114例患者的胸腔积液TNF-a、IL-6、IL-8水平均高于血清水平( P<0.05),但胸腔积液与血清TNF-a、IL-6、IL-8均无明显相关性,而两者PCT水平存在正相关性(r=0.742, P<0.01)。血清及胸腔积液中3种相关因子联合检测灵敏性、特异性与各单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胸腔积液及血清中TNF-α、IL-6、IL-8的表达水平将有助于鉴别诊断肺癌及肺结核患者,但PCT在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中无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闫凌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为下呼吸道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呼吸内科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住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并对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395株,其中G-杆菌共274株,占69.4%,G+球菌共30株,占7.6%,真菌共91株,占23.0%。 G-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75株)、鲍曼不动杆菌(75株)、肺炎克雷伯杆菌(62株)为主要致病菌。 G+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为主要致病菌。所分离的主要G-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的敏感性较低,除肺炎克雷伯杆菌外,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在70%以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率均100%。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80株),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结论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主要为G-杆菌,构成复杂,耐药率高,临床应动态监测病原体及其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
作者:严玉玲;朱代峰;钱晓君;荣光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测定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哮喘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采用FeNO分析仪和肺功能仪测定FeNO及FEV1%的水平,同时分析FeNO与FEV1%的相关性。结果哮喘患者治疗前FeNO为(69.35±26.51) ppb;吸入信必可治疗4周后FeNO为(34.01±21.49) ppb;健康对照组FeNO为(16.28±8.80) ppb。哮喘组治疗前、后的FeNO指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治疗前指标高于治疗后(P<0.05);治疗前FEV1%的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后及对照组(P<0.05);FeNO与FEV1%无直线相关性。结论 FeNO的水平能够反映哮喘患者慢性气道炎症,并且在评估哮喘控制水平方面可能发挥作用。
作者:顾颖;卢慧宇;林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急性期及治疗后血清25(OH)D3水平与肺功能及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我院诊治的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60例为研究组,分为成年亚组及未成年亚组各3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缓解期),治疗后3个月测定其血清25(OH)D3水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pred)、呼气峰流速( PEF),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哮喘控制评分( ACT);于上述时间点选择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测量相应指标,比较健康与患病人群两亚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并分析治疗前及3个月后研究组两亚组血清25-(OH)D3水平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发作期、开始治疗后7d及3个月,对照组与研究组各亚组之间,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而研究组治疗7d后血清25(OH)D3水平也远高于治疗前。治疗前两亚组血清25(OH)D3与FEV1%pred、PEF间无明显相关性;而开始治疗3个月后,两亚组血清25(OH)D3与FEV1%pred、PEF及ACT评分均有显著正相关(未成年r=0.81,0.79,0.82;P均<0.05;成年组r=0.61,0.54,0.70;P均<0.05)。结论哮喘患者发作、缓解及稳定期血清25(OH)D3水平在病情的诊断与预后评估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大样本深入研究。
作者:毛锦娟;韩晶;王钢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本院近期诊断1例以背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CT改变酷似肺癌的肺隐球菌病患者。这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少见,特撰文和大家交流。
作者:田胤纯;沈雁波;陈瑜;沈艳;周忠霞;唐建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是呼吸内科门诊病人常见的症状。目前对咳嗽患者的初始评估治疗着重于引起咳嗽的常见病因:咳嗽变异性哮喘( cough va-riant asthma,CVA)、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 UACS)。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经过充分的检查和治疗后仍不能明确咳嗽的病因。近年来有研究者[1-3]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在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患者中有很高的发生率,且经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后咳嗽症状明显好转,提示OSAHS很可能是慢性咳嗽的一个重要病因[4]。本文就OSAHS与慢性咳嗽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飞燕;况九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抗结核治疗前后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3+CD4+IL-17+)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 Treg)平衡状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感染科收治的肺结核患者80例,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前、治疗6个月以及对照组的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表达,ELISA检测外周血中IL-17A的表达。结果流式结果显示,治疗前肺结核患者外周血 Th17细胞, Treg 细胞表达率为分别为(1.18±0.74)%、(7.68±0.92)%,均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3.95±1.17)%,(4.17±1.12)%,P<0.05);治疗6个月后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Treg细胞表达率分别为(2.98±1.42)%,(5.26±0.72)%,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但仍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治疗前肺结核患者Th17/Treg为0.15±0.21,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0.95±0.45, P<0.05);治疗6个月后肺结核患者Th17/Treg为0.56±0.39,明显高于治疗前、但仍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 ELISA检测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肺结核患者外周血IL-17A表达水平为39.06±5.83 pg/mL,明显高于治疗前、但仍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结论结核分枝杆菌可破坏肺结核患者机体Th17/Treg平衡,抗结核治疗可缓解患者外周血Th17/Treg失衡状态。
作者:武忠长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超短波联合抗生素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对照组(药物治疗)24例和治疗组(药物治疗联合超短波治疗)24例。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2周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治愈率,血常规、ESR、CRP等感染指标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1周及2周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2周后有效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常规、ESR、h-CRP感染指标在治疗后1周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结论超短波联合抗生素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治疗费用,治疗效果佳。
作者:司小敏;程帆;刘琴;杨星星;朱艳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肺结核初治患者化疗期间发生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历史性列队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2月初治肺结核病历资料592例,采用单因素χ2检验(P<0.05)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肺结核患者化疗引起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为性别( OR =0.166 CI 0.062-0.442)、年龄( OR =2.209 CI 1.468-3.326)、饮酒史( OR =2.165 CI1.338-3.503)、营养状况(OR=2.555 CI 1.399-4.665)、HBV感染者(OR=3.13 CI 1.61-6.085)、未使用护肝药物((OR=6.349 CI 3.562-11.319)、未使用免疫药物(OR=3.614 CI 1.986-6.576)结论男性、高龄、营养不良、嗜酒、HBV感染、未使用护肝和免疫药物,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文红;王芳;付莹;孟丽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干细胞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尤其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干细胞应用为难以治愈的疾病提供了一条独特的治疗途径。干细胞治疗结核病是近兴起的宿主定向治疗结核病( HDT,host-directed therapies)的重要内容之一[1],给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和严重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随着干细胞治疗结核病概念的热度提升,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在运用特定的干细胞治疗结核病之前,有必要进一步对干细胞与结核病的之间关系的研究与发展水平做一下梳理,为今后探讨干细胞技术治疗结核病提供参考。
作者:廖莎;孙照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