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25(OH)D3水平在哮喘发作期、治疗后的变化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毛锦娟;韩晶;王钢胜

关键词:哮喘, 维生素D, 肺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哮喘患者急性期及治疗后血清25(OH)D3水平与肺功能及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我院诊治的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60例为研究组,分为成年亚组及未成年亚组各3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缓解期),治疗后3个月测定其血清25(OH)D3水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pred)、呼气峰流速( PEF),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哮喘控制评分( ACT);于上述时间点选择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测量相应指标,比较健康与患病人群两亚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并分析治疗前及3个月后研究组两亚组血清25-(OH)D3水平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发作期、开始治疗后7d及3个月,对照组与研究组各亚组之间,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而研究组治疗7d后血清25(OH)D3水平也远高于治疗前。治疗前两亚组血清25(OH)D3与FEV1%pred、PEF间无明显相关性;而开始治疗3个月后,两亚组血清25(OH)D3与FEV1%pred、PEF及ACT评分均有显著正相关(未成年r=0.81,0.79,0.82;P均<0.05;成年组r=0.61,0.54,0.70;P均<0.05)。结论哮喘患者发作、缓解及稳定期血清25(OH)D3水平在病情的诊断与预后评估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大样本深入研究。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期病原菌分布及其降钙素原水平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降钙素原( PCT)水平,以期为AECOPD的抗菌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129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AECOPD患者入院时即刻采血测血清PCT,留痰行病原学检查,并对相关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9例患者痰液标本阳性69例,阳性率为53.48%,其中革兰阴性菌(G-)43例,占62.32%,革兰阳性菌(G+)26例,占37.68%,首位是流感嗜血杆菌(17.39%),对应PCT为0.64(0.41-1.50)。 G-感染组血清PCT水平较G+组明显升高(Z=-6.447,P<0.05)。随着血清PCT水平的升高,痰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也相应升高(χ2=18.94,P<0.05)。结论 AECOPD患者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的G-菌感染为主,且G-菌感染者血清PCT水平显著升高。临床上应在细菌培养和PCT指导下合理用药。

    作者:池峰;张舒;姚晓阳;董宇超;白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纵隔气肿1例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15岁,因“反复发作性胸闷、气喘8年,再发3天入科。患者于2008年发病,发作前常有感冒、鼻塞、喷嚏等前驱症状,尔后反复发作性胸闷、气喘。症状以夏季为多,症状轻时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症状严重时端坐呼吸、不能平卧,症状缓解后如常人。近年上述症状频繁急性发作,每年发作至少3次,发作期间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可缓解。患者于2015年1月于我院门诊就治。查体:体温37.5℃、神志清楚,精神紧张,头部及胸部汗湿。皮肤无黄染、皮疹。颈部、锁骨区、腋下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气管居中。两肺呼吸活动度对称,叩诊清音,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无湿性啰音。血常规:白细胞23.03×109/L、中性比87.5%;初步诊断:支气管哮喘?行肺功能检查后,结果显示:FEV135.2%预计值,FVC 38.7%预计值,MVV 50.7%预计值,舒张试验后 FEV1占42.8%预计值, FEV1绝对值增加210mL,改善率21.8%。其数据提示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气道阻力增高,舒张试验阳性。胸部CT检查报告:右肺呈支气管柱状扩张,中叶见斑片状高密度影,下叶外基底段见微小结节,边缘光整。两肺门不大,纵隔内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纵隔广泛的积气,没有胸膜肥厚与胸水征。诊断:①右肺支扩并中叶感染;②纵隔气肿;③右肺下叶外基底段有微结节。给予抗炎等保守治疗1周后复查胸部CT示纵隔内气肿较前明显吸收。(见图1)。

    作者:郑向真;黄申晖;麦转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HRCT在支气管哮喘气流受限可逆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估肺部高分辨 CT ( HRCT )在支气管哮喘气流受限可逆性的应用价值。方法用HRCT在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扫描支气管哮喘患者,测出D、L、T/D及WA%在肺功能舒张试验前后的变化,分析HRCT测量指标与肺功能试验结果在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FEV1变化量的定量关系,判断WA%变异率与FEV1变异率相关性等研究。结果全部36例、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和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患者各18例。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CT测量前后L、D、T、T/D、WA%测量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舒张试验前后各组数据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 WA%变异率与FEV1变异率呈负相关,△L与△FEV1呈正相关。结论 HRCT可通过测定气道壁厚、面积等及其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变化,评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气流受限的可逆性。

    作者:马晨晖;王洁;翁恒;林从希;林友飞;李红艳;潘建光;吴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应用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段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比较有差异(P<0.05);临床有效率为72.2%,细菌清除率为61.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其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有效率为7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80%,耐甲氧西林金葡菌为66.7%,耐碳氢酶烯肠杆菌属为66.7%,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为100%;两药和多药联合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单药治疗( P<0.05),两药联合和多药联合相比无差异( P>0.05)。结论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但应联合用药。

    作者:刘英丽;李派;刘剑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对AECOPD患者炎症因子及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炎症因子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94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组(32例)、口服组(32例)和雾化吸入组(30例)。均在抗感染、平喘、化痰及维持酸碱平衡等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静脉组:甲泼尼龙1 mg · kg-1· d-1,第1~3d,0.5 mg·kg-1·d-1,第4~7d;口服组:泼尼松30~40mg/d,第1~7d;雾化吸入组:布地奈德4mg/d,2次/d,第1~7d。比较各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肺功能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各组血清各炎症因子均明显降低(P<0.05),而各组间治疗后各炎症因子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肺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静脉组FEV1%、FEV1/FVC显著优于雾化吸入组( P<0.05),而各肺功能指标在静脉组与口服组,口服组与雾化吸入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雾化吸入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静脉组、口服组(P<0.05),而静脉组、口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身性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AECOPD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抑制炎性反应,改善肺功能,但雾化吸入的并发症少。

    作者:吴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肺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肺结核初治患者化疗期间发生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历史性列队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2月初治肺结核病历资料592例,采用单因素χ2检验(P<0.05)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肺结核患者化疗引起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为性别( OR =0.166 CI 0.062-0.442)、年龄( OR =2.209 CI 1.468-3.326)、饮酒史( OR =2.165 CI1.338-3.503)、营养状况(OR=2.555 CI 1.399-4.665)、HBV感染者(OR=3.13 CI 1.61-6.085)、未使用护肝药物((OR=6.349 CI 3.562-11.319)、未使用免疫药物(OR=3.614 CI 1.986-6.576)结论男性、高龄、营养不良、嗜酒、HBV感染、未使用护肝和免疫药物,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文红;王芳;付莹;孟丽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综合脱机指数、用力呼吸指数和气道闭合压与ARDS撤机患者病情及撤机结局的关系

    目的:探讨综合脱机指数(IWI)、用力呼吸指数(CORE)和气道闭合压(P0.1)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撤机患者病情及撤机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 ARDS 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行撤机筛查实验,符合条件者行30min 自主呼吸实验(SBT),统计其撤机成功率,比较撤机成功和失败患者SBT前的IWI、CORE和P0.1,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 II)评价同期病情,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IWI、CORE和P0.1与ARDS撤机患者APACHE II评分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无条件相关分析法分析IWI、CORE和P0.1与ARDS撤机患者撤机成功率的关系。结果86例ARDS患者撤机成功率为72.09%,与撤机成功患者比较,撤机失败患者的IWI和CORE降低,P0.1和APACHE II评分则升高( P<0.05)。 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IWI、CORE与ARDS撤机患者APACHE II评分均呈负相关(r=-0.993,-0.985,P<0.05),P0.1与 ARDS撤机患者 A-PACHE II评分则呈正相关(r=0.992,P<0.05)。 Spearman无条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WI、CORE与ARDS撤机患者撤机成功率呈正相关(r=0.788,0.795,P<0.05),P0.1与ARDS撤机患者撤机成功率则呈负相关(r=-0.812,P<0.05)。结论 IWI、CORE和P0.1与ARDS撤机患者病情和撤机结局均密切相关,IWI、CORE和P0.1可能用于ARDS撤机患者撤机和病情评估,指导其治疗从而改善疗效。

    作者:谷欣;龙宏杰;刘毅君;林传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al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97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肺部真菌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41例)和未感染组(56例),对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出现咳嗽、咳血等症状、听诊肺部有啰音、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肺结核初、复治情况、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肺部病变范围及病变特点是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Logistical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肺部病变范围及病变特点是肺结核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糖尿病病史、使用抗生素时间≥2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肺部病变≥3个肺叶和以空洞及纤维化为病变特点,是肺结核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沈小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施行肺血管-支气管成形术治疗肺癌的可行性及效果

    目的:探究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施行肺血管-支气管成形术治疗肺癌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施行肺血管-支气管成形术的肺癌患者共60例,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采用常规后外侧切口施行肺血管-支气管成形术的肺癌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手术后胸管的留置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和3年的生存率与对照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施行肺血管-支气管成形术治疗肺癌效果显著,与常规后外侧切口手术疗效相当,而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比常规手术短,对患者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好,临床上具有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胡国栋;方良伟;田小丰;贡力;王亚勤;朱逸;胡海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匹多莫德辅助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辅助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 RMP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4例RMPP患儿分为观察组85例、对照组79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匹多莫德,比较两组疗效、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TFN-γ、IL-1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以及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匹多莫德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能够有效抑制患儿血清促炎症因子水平,并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增强患儿的机体免疫功能,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张龙奕;何康铭;饶雪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TGF-α、TGF-β1、TIMP-2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从TGF-α、TGF-β配体成员( TGF-β1、TGF-β2、TGF-β3)、TIMP-1、TIMP-2、MMP-2筛选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中mRNA水平异常表达的细胞因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实时定量PCR法检测NSCLC组织和毗邻正常组织中TGF-α、TGF-β1、TGF-β2、TGF-β3、TIMP-1、TIMP-2、MMP-2 mRNA表达量,并研究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NSCLC组织中TGF-α、TGF-β1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0.046 vs 0.005,P<0.01;16.91 vs 11.76,P=0.04),TIMP-2水平降低(25.23 vs 207.85,P=0.02),而NSCLC中MMP-2/TIMP-2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0.77 vs 0.02,P=0.04)。 III-IV期NSCLC组织的TGF-α水平高于I-II期(0.06 vs 0.02,P <0.01)。有淋巴结转移组 TGF-β1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7.70 vs 10.00,P <0.01)。鳞癌组织中TIMP-2水平低于腺癌组织(20.06 vs 33.51,P=0.02),无淋巴结转移组TIMP-2水平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30.02 vs 20.56,P=0.03)。结论 TGF-α与NSCLC进展密切相关;TGF-β1在NSCLC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MMP-2/TIMP-2可能是较敏感的肿瘤生物学指标,且TIMP-2与NSCLC侵袭转移相关,相对高表达的TIMP-2可能提示腺癌。

    作者:邓陶然;林丹丹;钟波;付向宁;邓豫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干细胞治疗结核病的探讨

    干细胞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尤其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干细胞应用为难以治愈的疾病提供了一条独特的治疗途径。干细胞治疗结核病是近兴起的宿主定向治疗结核病( HDT,host-directed therapies)的重要内容之一[1],给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和严重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随着干细胞治疗结核病概念的热度提升,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在运用特定的干细胞治疗结核病之前,有必要进一步对干细胞与结核病的之间关系的研究与发展水平做一下梳理,为今后探讨干细胞技术治疗结核病提供参考。

    作者:廖莎;孙照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联合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2、癌胚抗原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对于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5月于山西大同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胸腔积液患者67例。根据确诊结果,分为恶性胸腔积液35例,良性胸腔积液3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胸腔积液中VEGF、Ang-2、CEA的含量。结果恶性组胸腔积液中VEGF、Ang-2、CEA含量高于良性胸腔积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独检测VEGF、Ang-2、CEA的AUC (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44,0.837,0.905,灵敏度74.3%,77.1%,85.7%,特异度87.5%,81.2%,90.6%。联合检测胸腔积液中VEGF、Ang-2、CEA的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90,99.2%和100.0%。结论联合检测胸腔积液中的VEGF、Ang-2、CEA对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莉;刘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CIK细胞维持治疗40例晚期肺癌患者的免疫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分析

    目的:探讨CIK细胞维持治疗40例晚期肺癌患者的免疫状况以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晚期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CIK细胞维持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化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CIK细胞维持治疗40例晚期肺癌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

    作者:杨侠;李晓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肺癌肉瘤的诊治进展

    肺癌肉瘤( pulmonary carcinosarcoma,PCS)是一种既含有恶性上皮成分又含有恶性间叶成分的肺恶性肿瘤。其组织病理上呈双向性。2015年WHO肺癌分型中PCS的定义为一种由非小细胞肺癌及异源性的肉瘤成分(如纤维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组成的恶性肿瘤[1]。由于PCS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且缺乏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的特异性,普通的检查手段多易误诊,部分医师对其缺乏认识,造成较高的误诊率。因而,我们介绍一下目前国内外关于PCS的研究进展,增加对PCS的认识,从而减少误诊率。

    作者:龚理;任庆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慢阻肺大鼠肺气肿程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大鼠肺气肿程度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作慢阻肺大鼠4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后两组大鼠肺气肿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细胞移植组大鼠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38.8±5.65 vs 45.6±6.78mmHg, P =0.017);氧分压显著增高(80.67±9.31 vs 68.85±8.42mmHg,P<0.001);内衬间隔显著降低(55.90±12.45 vs 83.20±11.32μm/个, P<0.001);平均肺泡数显著增多(350.21±54.21 vs 198.32±23.45, P<0.001)。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前后对比显示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38.8±5.65 vs 44.9±6.35mmHg, P =0.021);氧分压显著增高(80.67±9.31 vs 70.11±6.47mmHg,P=0.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慢阻肺大鼠通气状况和肺气肿程度。

    作者:王玉清;所鸿;朱利峰;郑俊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慢性咳嗽的研究进展

    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是呼吸内科门诊病人常见的症状。目前对咳嗽患者的初始评估治疗着重于引起咳嗽的常见病因:咳嗽变异性哮喘( cough va-riant asthma,CVA)、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 UACS)。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经过充分的检查和治疗后仍不能明确咳嗽的病因。近年来有研究者[1-3]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在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患者中有很高的发生率,且经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后咳嗽症状明显好转,提示OSAHS很可能是慢性咳嗽的一个重要病因[4]。本文就OSAHS与慢性咳嗽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飞燕;况九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PLR、NLP水平和C反应蛋白在预测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 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PLR)以及C反应蛋白浓度在AECOPD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AECOPD患者51例和SCOPD患者53例。基于《201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 GOLD)》分类后,利用Fish精确检验和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特征差异,分析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 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PLR)以及C反应蛋白浓度间的相互关系,基于ROC曲线, NLR、PLR以及C反应蛋白浓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的诊断效能。结果 SCOPD和 AECOPD患者的分类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01),患者大部分为(78.4%) GLOD(D)组;SCOPD和AECOPD患者在FEV1(t=2.274,P=0.027)和动脉氧分压(t=3.312,P=0.002)存在显著性差异;NLR和C反应蛋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作用(r=0.531;P<0.001)。 PLR和C反应蛋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作用(r=0.275;P<0.001)。 PLR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值AUG为0.76,测定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3%和81%。 NLR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值AUG为0.89,测定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9%和88%。 C反应蛋白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值AUG为0.91,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1%和89%。结论 NLR和C反应蛋白可用于AECOPD诊断标志物。且NLR具有易于测量、成本低的特点,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倪高顺;牛永亮;陈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血清25(OH)D3水平在哮喘发作期、治疗后的变化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急性期及治疗后血清25(OH)D3水平与肺功能及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我院诊治的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60例为研究组,分为成年亚组及未成年亚组各3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缓解期),治疗后3个月测定其血清25(OH)D3水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pred)、呼气峰流速( PEF),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哮喘控制评分( ACT);于上述时间点选择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测量相应指标,比较健康与患病人群两亚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并分析治疗前及3个月后研究组两亚组血清25-(OH)D3水平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发作期、开始治疗后7d及3个月,对照组与研究组各亚组之间,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而研究组治疗7d后血清25(OH)D3水平也远高于治疗前。治疗前两亚组血清25(OH)D3与FEV1%pred、PEF间无明显相关性;而开始治疗3个月后,两亚组血清25(OH)D3与FEV1%pred、PEF及ACT评分均有显著正相关(未成年r=0.81,0.79,0.82;P均<0.05;成年组r=0.61,0.54,0.70;P均<0.05)。结论哮喘患者发作、缓解及稳定期血清25(OH)D3水平在病情的诊断与预后评估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大样本深入研究。

    作者:毛锦娟;韩晶;王钢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电视胸腔镜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目的:研究电视胸腔镜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90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患者。观察组使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胸肺叶切除术。再采取Log-rank 检验和Kaplan-Meier法估计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和生存率,采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胸腔镜微创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分布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335,P=0.846);患者的肿瘤分期(χ2=46.593,P<0.001)与患者的预后之间的关系密切,而患者的年龄(χ2=1.229,P=0.268)、性别(χ2=0.389,P=0.533)和吸烟史(χ2=1.491,P=0.222)与患者的预后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患者清扫的淋巴结个数和肿瘤分期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独立因子。而组织分化、是否辅助化疗、病灶长度以及支气管切缘的情况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非独立因子,考虑这些因素协同作用对患者疗效的影响。结论使用电视胸腔镜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传统的手术方法疗效差异不大,且肿瘤分期和淋巴结的清扫个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孟祥宽;孙振宇;罗静娴;范伟;叶广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