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

赖诚民;陈勇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未合并高血压、心衰等其他心血管疾病,其中59例患者已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归为观察组,其余69例患者未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归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中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心-踝血管指数(CAVI)、踝肱指数(ABI)、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AI)等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结果观察组的TC与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ba-PWV、CAVI、ABI和 rAI等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改善冠心病老年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能据此改善患者的预后。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治进展

    体位性低血压( OH)是老年人常见问题之一,但起病隐匿,不被关注。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疾病的增多,老年人OH的发生呈增多趋势,且容易误诊、漏诊,若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以指导进一步治疗,患者将面临非必要的检验、检查,增加经济费用,影响生活质量。

    作者:金曼;籍欣欣;侯文丽;卜丽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一氧化氮在休克血管低反应性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失血性休克、脓毒血症引起的血管功能受损是重症休克导致患者多器官衰竭乃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休克后血管功能受损主要表现血管平滑肌功能受损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管平滑肌损伤导致休克患者的血压逐步恶化,表现为血管低反应性,是重症休克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损伤会导致微血管血流受阻、黏附增强、白细胞与血小板激活、凝血异常和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与能量代谢异常,加重器官损伤。研究发现,一氧化氮( NO),在调节血管舒缩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和血管内皮细胞( VECs )的功能参与失血性休克〔1〕、感染性休克〔2〕晚期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NO在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中的作用,为防治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李树铁;张立民;赵自刚;牛春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持续性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持续性老年高血压( SH)患者血压变异性( BPV)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老年人320例,测量血压及动态血压,其中SH患者80例,为SH组,血压正常老年人158例,为正常组。通过比较两组24 h收缩压(24 h-SBP)、24 h舒张压(24 h-DBP)、24 h脉压(24h P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BPSD)、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SBPV)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DBPV)等指标分析老年SH患者的BPV特征。结果 SH组24 h-SBP、24 h-DBP和24 h PP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SH组24 h-SBPSD、24 h-DBPSD、24 h-SBPV 和24 h-DBPV 分别为(38.5±7.0)mmHg、(19.0±4.9)mmHg、(29.2±5.6)%和(23.5±4.3)%,而正常组为(19.1±7.8)mmHg、(10.0±6.2)mmHg、(18.1±5.0)%和(14.4±4.1)%,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SH患者具有明显的BPV,临床上应该注意对这类患者保持血压,减少血压的波动,从而降低BPV,进一步减少靶器官的损害。

    作者:富春;李青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配对血浆滤过吸附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老年重症胰腺炎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配对血浆滤过吸附(CPFA)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老年S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 CPFA联合 HVHF治疗,对照组仅给予HVH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 d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 SpO2)等指标变化、血浆白细胞介素( 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及C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计数( WBC)等水平以及住院时间和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7 d后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MAP、HR及SpO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浆IL-6、IL-8、IL-10、TNF-α、CPR及WB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凝血、膜过敏、栓塞及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结论 CPFA联合HVHF治疗SPA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缩短住院时间,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海洋;宋展;李博;王新伟;吕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毫针针刺对腧穴筋膜结缔组织细胞整合素β1、β3亚基和PC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毫针针刺对SD大鼠腧穴穴区筋膜结缔组织细胞2种整合素β亚基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细针刺激组、中针刺激组(中等粗细毫针刺激组)和粗针刺激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针刺各组在大鼠中脘穴沿任脉循行方向平刺施以捻转平补平泻刺激,治疗1次/d,治疗3 d后,切取穴区筋膜结缔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镜下观察腧穴穴区筋膜结缔组织整合素β1亚基(integrinβ1)、integrinβ3及PCNA蛋白表达。结果毫针针刺作用后,腧穴筋膜结缔组织 integrinβ亚基的表达变化情况不同:细针刺激组和中针刺激组筋膜结缔组织中integrinβ1的表达比空白对照组均有增强,其中细针刺激组integrinβ1的表达统计无显著差异( P=0.314),中针刺激组integrinβ1的表达有极显著差异( P=0.000),然而,粗针刺激组 integrinβ1的表达较空白组明显下降,呈翻转趋势,差异显著( P=0.001);integrinβ3除部分大小血管可见少量表达外,在腧穴筋膜结缔组织中始终为阴性表达;筋膜结缔组织中 PCNA 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强( P=0.002,0.005,0.039),其中细针刺激组强。结论毫针针刺能够激发受治腧穴穴区细胞活性变化,其中β1类integrin是腧穴筋膜结缔组织中主要的力学信号蛋白,β3类integrin不是腧穴筋膜结缔组织中主要的力学信号蛋白,这可能进一步揭示了腧穴感受针刺治疗信号的非神经生物学细胞力学基本原理之一。

    作者:李程;陈波;胡铁汉;陈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冠状动脉病变与白细胞介素-6受体及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元-1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和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元-1(ADAMTS-1)相关性。方法以27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1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126例、稳定型心绞痛(SA)41例,其中单支病变120例,双支病变72例,多支病变80例;选取冠状动脉粥样斑块72例,冠状动脉无狭窄56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术前外周血 IL-6R、ADAMTS-1水平,并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 IL-6R、ADAMTS-1水平显著高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组、对照组(P<0.05),且AMI、UA患者血清IL-6R、ADAMTS-1水平显著高于 SA(P<0.05);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组血清 IL-6R、ADAMTS-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支病变、双支病变及单支病变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L-6R、ADAMTS-1对冠心病具有预测价值,与冠心病血管病变支数无关。

    作者:王晓元;李方江;杜美玲;张文婷;李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超声引导微创置管持续滚动冲洗术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微创置管持续滚动冲洗术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在该院就诊的80例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超声引导微创置管持续滚动冲洗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腹腔淀粉酶、血淀粉酶高于对照组(P<0.01),心率、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开腹手术早期疗效优于微创治疗,其能够较快控制患者的腹腔淀粉酶及血清淀粉酶,而微创手术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综合效价更加显著,不仅创伤小、并发症少,而且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万叔良;梁志波;杨小林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

    目的:调查老年胃食管反流病( GERD)患者目前的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 SF-36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锦州市养老机构372例老年GERD患者进行测评,并与中国常模比较。结果养老机构中患有GERD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平均分〔(64.75±7.59)分〕低于中国常模〔(73.08±8.31)分〕(P<0.05)。结论养老机构中患有GERD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差,其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因此,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应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提高老年GERD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任恒杰;张会君;王秀丽;杨玲;姜兆权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究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及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该院近年来收治的96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分为死亡组( n=49)和存活组( n=47);分析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影响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年龄≥75岁、低血压、呼吸频率快、胸腔积液、肺部多处炎症病变、并发肺部基础疾病等是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死亡的主要因素( P<0.05);而影响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相关因素则主要为机械通气、肺部基础疾病、酸中毒、心脑血管事件、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结论要重视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死亡和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及时采取有效正确的处理措施,以减少老年重症肺炎的死亡率。

    作者:施佳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太极拳运动在老年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太极拳具有改善机体代谢,调理肠道菌群,改善血脂,增强肌力,改善平衡能力,改善骨质疏松,调节血糖,调整气体代谢与能量消耗,促进脑卒中康复等功效,并具有安全、有效、便利、易学、经济的特点,对于老年患者尤为适用,现就近年来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作者:邢彬;杜舒婷;郝淑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直接PCI治疗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慢性重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直接PCI治疗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慢性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直接 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并做好随访记录。结果观察组患者室壁运动指数( WMI)、左心室质量指数( LVMI)、A峰及E峰减速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球形指数( SI)、E峰、E/A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肌酸激酶、脑尿钠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接 PCI治疗有助于抑制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刘喆;边铁群;张茂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水蛭素对小鼠EOMA血管瘤细胞体外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水蛭素作用于小鼠EOMA血管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EOMA细胞,使用不同浓度水蛭素作用于EOMA细胞48 h,应用噻唑蓝( 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凋亡情况,观察水蛭素对EOMA细胞的抑制作用,并筛选出水蛭素的适抑制浓度,比较水蛭素和平阳霉素( PYM)单用对EOMA 细胞的抑制率。结果相较于溶剂对照组,EOMA 细胞存活率随水蛭素浓度增加而逐渐下降,至药物浓度为4 U/ml时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水蛭素在体外可有效抑制小鼠EOMA血管瘤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这一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作者:杨才志;陈胜贤;黄锦菁;吴绍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不同温度对人类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蛋白及突变体交联反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对人类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 hPPI)体外交联反应的影响。方法以人总 RNA为模板设计正反引物进行hPPI基因克隆,以获取的正常型表达载体为模板,利用PCR定点突变的方法将hPPI基因中两个半胱氨酸( Cys)突变为丝氨酸( Ser),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 IPTG)诱导表达正常型和突变型蛋白,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蛋白交联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鉴定交联现象。结论与溶菌酶表现相似,正常型hPPI蛋白交联反应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加快,在达到蛋白变性温度时交联反应明显,出现大量二聚体和多聚体条带;将突变型hPPI蛋白置于与正常型hPPI蛋白完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观察不到任何交联条带。结论热变性可显著改变蛋白高级结构,蛋白对热变性无明显特异性,在变性温度临界条件下表现出相同的聚合作用;二硫键可导致蛋白结构改变,从而影响交联结果。

    作者:徐燕;邵世滨;董立;闫晓华;高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卵巢浆液性腺癌术后组织中纤毛内转运蛋白20、上皮型和P型钙黏素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检测卵巢浆液性腺癌中纤毛内转运蛋白(IFT)20、上皮型钙黏素(E-cadherin)和P型钙黏素(P-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关系。方法58例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标本作为观察组,40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术后标本作为对照组,40例卵巢良性浆性液囊腺瘤术后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3组中IFT20、E-cadherin和P-cadherin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3组中IFT20、E-cadherin和P-cadherin表达的阳性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IFT20、E-cadherin和P-cadherin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的大径、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中癌细胞、累及对侧卵巢和Ki67的表达密切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中IFT20和E-cadherin、IFT20和P-cadherin表达均具有负相关性。结论卵巢浆液性腺癌术后组织中IFT20、E-cadherin和P-cadherin高表达,其不仅对肿瘤形成具有作用,还可以促进肿瘤的进展。

    作者:艾小庆;李永川;刘玉嵚;青措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六味地黄丸抑制H2O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对H2 O2所致PC12细胞凋亡时bax、caspase-8和bcl-2基因和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把大鼠肾上腺嗜铬瘤( PC-12)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六味地黄丸组、维生素( Vit) E组。待细胞培养24 h贴壁后吸去培养液,对照组和模型组都加入含10%大鼠血清培养液,六味地黄丸组和VitE组分别加入含10%六味地黄丸大鼠血清培养液和含VitE的培养液,预保护24 h后,除对照组之外的各组加入H2 O2终浓度为200μmol/L,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液,继续孵育24 h后离心收集细胞,提取总RNA和蛋白。应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分别测定bax、caspase-8、bcl-2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六味地黄丸能下调bax、caspase-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对 bcl-2基因和蛋白表达有上调作用。结论六味地黄丸能通过有效降低bax、caspase-8基因和蛋白表达,提高bcl-2的表达,抑制、阻止PC-12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存活。

    作者:高海宁;王艳杰;赵丹玉;崔勇;柳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血管内超声( IVUS)是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的,应用于临床以诊断血管病变的一种新的诊断手段,在冠心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由于IVUS 能够显示血管的横断面图像,从而准确提供血管的诸多信息〔1〕,可以多方面弥补血管造影的不足,准确观察血管腔的形态、管壁之间的关系,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和判断斑块的性质,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2〕。现将IVUS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优势综述如下。

    作者:夏禹华;李亚丽;陈晓会;王凤义;刘展睿;王智慧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脑胶质瘤细胞MGMT甲基化状态与细胞对烷化剂耐药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细胞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细胞对烷化剂药物( TMZ)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MG、T98G和U251,利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 TMZ对上述三种胶质瘤细胞系的作用。提取细胞基因组DNA,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CR)检测胶质瘤细胞中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与对照组(0.1%DMSO)相比,TMZ仅能抑制U87-MG细胞的活性(P<0.05),而不能抑制 T98G 和 U251细胞的活性(P>0.05);运用 MS-PCR 检测到 U87-MG 存在 MGMT 启动子甲基化,而T98G和U251均不存在MGMT启动子甲基化。结论 U87-MG、T98G和U251人脑胶质瘤细胞系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细胞对烷化剂的敏感性存在相关性。

    作者:李培栋;王新军;单峤;吴跃辉;王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脂对乳腺癌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血脂对乳腺癌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乳腺癌患者115例为观察组,根据癌细胞转移情况分为两组,78例患者未发生癌细胞远处转移为A组,37例患者发生癌细胞远处转移为B 组。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15例为对照组。均行血脂相检测。分析血脂与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B组患者 TC、TG、LDL-C 均明显高于原位组,转移组患者HDL-C明显低于A组(P<0.05)。高TC血症、高TG血症、低HDL-C血症、高LDL-C血症均是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脂血症与乳腺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有效监测患者血脂有助于预测乳腺癌远处转移。

    作者:周孟强;张潇月;吴军召;毛书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小鼠早期脑损伤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小鼠早期脑损伤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9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SAH组48只和假手术组30只;SAH组与假手术组再随机分为6、12、24、48 h和3、7 d 6个亚组。应用枕大池内的自体动脉血二次注入法构建起大鼠SAH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海马区神经元内的caspase-3及bcl-2的表达。结果 SAH组凋亡分子caspase-3和抗凋亡分子bcl-2的mRNA 都不同程度地升高,caspase-3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而随之增多,在24 h后这种增多更明显,48 h后达高峰,24 h至7 d各时间段和假手术组、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在海马区内的表达量各时间点差异不明显( P>0.05)。 Bcl-2在 SAH后12 h变化明显,Bcl-2表达量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正常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SAH 后早期脑损伤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凋亡及抗凋亡途径均在下丘脑内起作用。

    作者:赵峰;赵彦芬;毛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胃食管反流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观察组口服莫沙必利联合兰索拉唑。4 w 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胸骨后烧灼感、反酸、疼痛、胃脘不适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胸骨后烧灼感、反酸、疼痛、胃脘不适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且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类似,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症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钱剑;陈荣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