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卿;王波
目的:观察并比较压力支持通气(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和适应性支持通气( 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两种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机械通气撤机过程的影响。方法将83例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1)患者采用ASV通气模式,观察组(n=42)采用PSV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优劣性和实用性。结果两组患者撤机前后的血气分析无显著变化(P >0.05);两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撤机失败率、重新插管率以及撤机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现临床水平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情况。结论 PSV和ASV在慢阻肺患者机械通气中有着较为相近的撤机成功率,临床效果无显著区别,且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呼吸负荷、保护肺组织,均能够较好地应用于临床。
作者:彭文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肺损伤所致呼吸窘迫的临床疗效及对凝血机制影响。方法将我院ICU住院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原发病病因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量肝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凝血指标对比,观察两组平均住院ICU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及28d病死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7 d后氧合指数、动脉血二氧化碳、APACHEⅡ、呼吸频率与对照组相对比, P<0.05;治疗前后PLT、APTT、FIB无明显变化,观察组PT值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平均住院ICU、机械通气时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肺损伤所致呼吸窘迫疗效显著,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戴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研究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患者疼痛应激及代谢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78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开胸根治术组)39例和观察组(胸腔镜根治术组)39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 d、3 d与5 d的血清疼痛应激、蛋白代谢及其他代谢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后1d、3d与5d的血清蛋白代谢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疼痛应激及其他代谢指标水平则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疼痛应激程度相对较小,其手术对患者代谢反应的不良影响也相对更小。
作者:张世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死亡的原因。方法33例死亡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结核病史、影像学、痰菌、并发症等资料。结果死因多以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部继发感染、恶液质、全身衰竭较为常见。结论结核患者病死率随年龄而增长,老年与男性患者病死率高。早期诊断、规律治疗、重视防范是降低结核病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周春兰;潘洪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检测阿托伐他汀在慢阻肺患者不同治疗阶段血清TGF-β1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慢阻肺气道重构的机制及阿托伐他汀在慢阻肺气道重构发病过程中所发挥的保护性作用。方法80例慢阻肺患者分为急性加重期40例和稳定期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阿托伐他汀片20 mg/d,睡前一次口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6个月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结果治疗前TGF-β1水平急性加重期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2、4、6个月后TGF-β1水平均明显降低,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TGF-β1水平下降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TGF-β1可能参与了慢阻肺的气道重构,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降低慢阻肺患者血清TGF-β1表达,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沉积,减缓气道重构。
作者:李成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综合重症监护病房( ICU)内鲍曼不动杆菌( AB)的耐药性,并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1年综合ICU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资料,作为干预前组;2012年实施干预措施并收集相关资料,监测三年内AB耐药性的变迁,比较干预措施前后AB、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MDRAB)、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PDRAB)感染率的差异。结果三年共检查AB感染患者332例,3年内庆大霉素( GM)、阿米卡星( AK)、米诺环素( MH)耐药率呈逐步下降趋势,头孢哌酮/舒巴坦(SCF)、亚胺培南(IPM)、美洛培南(MEM)耐药率先显著升高,后显著下降,哌拉西林(PIP)、替卡西林/克拉维酸(TIM)、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TX)、头孢吡肟(FEP)、氨曲南(ATM)、复方新诺明(SXT)、左氧氟沙星(LEV)耐药率变化没有显著差异。2011年与2010年比较,AB、MDRAB、PDRAB感染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012年与2011年比较,AB、MDRAB、PDRAB感染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ICU内能通过干预措施能影响AB耐药率的变迁,并能降低AB感染率,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梁大胜;杜正隆;石齐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伴意识障碍患者的病情程度与动脉血气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90例慢阻肺患者根据意识障碍程度分为清醒组、嗜睡组和昏迷组,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测定各组患者及对照组的动脉血气指标及电解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阻肺患者pH值、动脉氧分压( PaO2)、血氧饱和度( SaO2)及氧合指数显著下降( P <0.05),二氧化碳分压( PaCO2)、碳酸氢盐(HCO3-)则显著升高(P<0.05),且出现Na+、CL-、K+降低(P<0.05);随着意识障碍程度加重,清醒组、嗜睡组和昏迷组PaCO2、HCO-递增,pH值、PaO2及SaO2及氧合指数递减,Na+、CL-、K+也呈递减水平( P<0.05)。结论动脉血气参数变化可以反映慢阻肺患者意识障碍程度,随着动脉血气酸碱平衡紊乱加重,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加深。
作者:洪原城;黄种杰;黄鑫成;范洪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组织因子( TF)和P-选择素的检测在AECOPD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AECOPD患者、100例慢阻肺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TF和P-选择素水平的检测,分析比较在不同组中TF和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 AECOPD患者体内TF和P-选择素水平均高于慢阻肺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阻肺对照组体内TF水平稍微高于健康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阻肺对照组体内P-选择素水平仍高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TF和P-选择素水平的检测对AECOP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了解患者病程和预后情况。
作者:张爱民;张桂芬;柴小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7岁,退休护士。因“咳嗽伴皮下结节3月余,发热10天”于2014年7月入院。患者入院前3月余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少量白粘痰;伴劳力后胸闷气促、休息后可减缓;发现四肢(上臂、膝盖)皮下结节,不痛不痒、无皮肤破溃,少许盗汗,无咯血、胸痛、心悸、少尿、下肢浮肿,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关节肿痛、皮疹。查血常规、CRP正常。胸部增强CT示“两肺斑片影,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10天前出现发热,体温夜间高38℃,伴畏寒,咳嗽、皮下结节同前.血常规:WBC 13.69?109/L,N 89.5%,Hb 142 g/L,PLT 216?109/L,CRP 12 mg/L,胸部CT示“两肺感染伴右中肺部分实变,左上肺胸膜下小结节,右肺门增大,纵隔内数枚淋巴结”(图1),左氧氟沙星治疗1周后发热缓解,咳嗽无好转。拟“肺部阴影”收入院。病程中,胃纳尚可,二便正常,无体重减轻。追问病史,患者近3年出现劳力后胸闷气促,逐渐加重。有桥本甲状腺炎、甲减史,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鼻窦炎;否认结核病史。
作者:张海琴;程齐俭;万欢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80%。大约5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发生转移。肺癌常见转移部位为脑(10%)、骨(7%)、肝(5%)及肾上腺(3%)[1,2]。虽然骨骼肌占人体总体重的接近50%,但肿瘤发生骨骼肌转移十分罕见。本文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肺癌术后骨骼肌转移病例,同时复习相关文献,了解肺癌骨骼肌转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现状。
作者:张佳;张靖;崔晓海;李刚;许峰;李晓军;张云锋;王健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喘息对支气管肺炎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4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喘息组25例和对照组非喘息组29例,在肺炎急性期及恢复期分别测定潮气呼吸流速容量(TBFV)环图形及参数呼吸频率(RR)、每公斤体重潮气量(VT/kg)、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吸呼比(Ti/Te)、呼出和吸入50%潮气容积时的呼气流速与吸气流速之比(TEF50/TIF50),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急性期TBFV环图形分析及相关参数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恢复期TBFV图形分析正常17例、阻塞性改变8例,较对照组正常26例、阻塞性改变3例,经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恢复期达峰时间比( TPTEF/TE)、达峰容积比( VPEF/VE)较对照组低,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观察组气道阻塞性病变恢复较对照组慢,喘息可影响支气管肺炎患儿气道阻塞性功能障碍的恢复。
作者:袁晓玲;张坤明;周波;李燕;陈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降钙素原( PCT)水平对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临床意义。方法选本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80例作为重症组,同期非重症肺部感染患者80例作为非重症组,同期健康人员80例作为对照组,160例感染患者均治愈出院,测定3组研究对象入院时及治疗后治愈时PCT水平、白细胞计数以及体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重症组PCT水平为(5.97±1.03) ng/ml,显著高于非重症组(1.54±0.26)ng/ml、对照组(0.11±0.05)ng/ml,tAB =37.299;tAC =50.827,均P<0.05;重症组体温、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与非重症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愈后,三组PCT浓度、体温、白细胞计数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降钙素原与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重症肺部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李作卿;王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2009-2013年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患者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结果我院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90.6%,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22.2%),铜绿假单胞菌(19.9%)、肺炎克雷伯菌(15.3%)、大肠埃希菌(7.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2%)、阴沟肠杆菌(5.2%);革兰阳性菌占9.4%,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6%)、肺炎链球菌(1.2%)、屎肠球菌(0.2%)。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27%;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高达98.5%,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1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耐药率在15%左右;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在15%左右,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5%,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10%;葡萄球菌属对氨基苷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60%,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株。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耐药率高,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指导治疗,以提高疗效及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刘丹丹;沈纪录;戴梦缘;徐元宏;费广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急性肺栓塞时动脉血气指标PaO2和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探讨动脉血气指标PaO2联合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肺栓塞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性别、年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与对照组对照血浆D-二聚体值、动脉血气分析测定结果。结果临床表现为胸痛8例,咯血4例,血压降低3例,咳嗽12例,心悸3例,紫绀2例,单侧下肢水肿2例。肺栓塞组血浆中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血气分析PaO2明显低于对照组。肺栓塞组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和PaO2分别检测与血浆D-二聚体和PaO2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比较,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明显增高。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PaO2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肺栓塞诊断的灵敏度,对肺栓塞的诊断和有重要意义。
作者:仇爱民;陶章;祁风亮;张海林;张建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38岁。“咽痛、咳嗽20余天”入院。患者于20天前受凉后出现咽痛、咳嗽,咳嗽程度剧烈,呈持续性,间断有咳黄色粘痰,痰量较多能咳出,伴有咽部瘙痒,病程中无发热、盗汗、流涕、咯血、胸痛等不适。病后患者在当地卫生所行输液治疗(头孢类)1周,痰量较前明显减少,但仍有剧烈咳嗽。门诊CT增强检查(图1a-1b)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脊柱旁见不规则肿块,大截面约2.8 cm ×2.1 cm,肿块边缘不整,呈多结节聚合,可见多发分叶,肿块边界清楚,其内密度均匀,周围肺野清晰,邻近胸膜牵拉,增强扫描示肿块轻度均匀强化(强化约15Hu)。 CT诊断: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肿块,考虑肿瘤,肺癌不排除。既往2008年行“剖宫产术”。入院体格检查:T 36.4℃, P 88次/min, R 20次/min, Bp125/80 mmHg。咽充血,咽后壁可见少许淋巴滤泡,双侧扁桃体无明显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左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痰涂片找抗酸杆菌阴性;结核抗体阴性;血沉 mmH2 O/h (参考值0-20),超敏C反应蛋白0.2 mg/L (参考值0-10 mg/L)。入院后综合各项检查无法确定肿块良恶性,遂与患者沟通后在气管内插管全麻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肺叶部分切除术+胸膜粘连松解术+胸腔闭式引流术。术中见:胸腔无粘连,无胸水,右肺下叶后内基底段可见3.0 cm ×2.0 cm、2.0 cm ×2.0 cm两枚大小囊性肿块,质软。术后病理诊断(图1C):(右肺下叶)肺支气管囊肿伴间质慢性炎症。
作者:刘绍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超声与CT引导下导管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对靶向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诊断为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癌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吉非替尼联合顺铂与紫杉醇靶向治疗,治疗组在靶向化学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行在超声与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整体功能、特异性症状各个指标及整体生命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治疗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出现咳嗽、胸痛、发热、咯血、气胸,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恶心、伴呕吐、骨髓抑制,且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联合靶向与化学治疗能改善转移灶较少的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陈旭兰;付靖楠;张苗;张志群;屈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稳定期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门诊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要求肺功能符合:30%0.05),实验组中治疗前后 IL-6、TNF-α、IL-8改善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C-RP改善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实验组较对照组中IL-6、TNF-α、IL-8改善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能减低患者体内的IL-6、TNF-α、IL-8水平,从而缓解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减轻肺组织的炎症损伤。
作者:周曦;严峻海;张柏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D-二聚体( 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61例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组与重症组,同时选取11例同龄健康婴儿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普通患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用于毛细支气管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
作者:陈学高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HIV并胸部马红球菌病影像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分析由细菌学或病理证实HIV并胸部马红球菌病14例,经2-4次X线摄影及2-3次计算机体层摄影影像图片进行动态观察。结果随访观察时间1~12个月,平均4.3个月。肺实变病灶12例,病灶范围消散50%以上6例,消散50%以下4例,无变化1例,肺实变范围增大1例。空洞12例,完全闭合1例,空洞缩小10例,空洞融合成大空洞1例。结节病灶14例,结节病灶数量消散50%以上5例,消散小于50%,大于1%7例,结节数量无变化1例,结节数量增多1例。结论 HIV并胸部马红球菌病影像表现多为实变、空洞、结节灶;结合临床病史、不同时期影像表现的特点,大部分HIV并胸部马红球菌病可以明确诊断。
作者:伍国伟;黄葵;孙华平;苏凌松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