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卿;王波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sTREM-1)、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伴肺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36例慢阻肺伴肺炎和30例慢阻肺不伴肺炎患者,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sTREM-1、IL-6、PCT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确定四种细胞炎性因子诊断慢阻肺伴肺炎的临界值,并评价其特异性、敏感性及诊断效能。结果慢阻肺疾病进展中TNF-α、sTREM-1、IL-6、PCT存在升高,并且肺炎患者高于未伴肺炎患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慢阻肺伴肺炎患者中,加重期和缓解期的TNF-α、sTREM-1、IL-6、PCT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加重期TNF-α、sTREM-1、PCT水平均高于缓解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肺炎患者中,加重期和缓解期TNF-α、sTREM-1、IL-6、PCT表达水平均高于未伴肺炎患者中其相应的组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TNF-α、sTREM-1诊断COPD伴肺炎的临界值依次为124.54 ng/L、118.76 ng/mL,敏感性依次为89.5%、91.4%,特异性依次为92.6%、89.3%;通过比较ROC曲线下面积大小,提示TNF-α的诊断效能和sTREM-1接近。结论血清中TNF-α、sTREM-1水平测定有助于慢阻肺伴肺炎的临床诊断。
作者:廖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并比较压力支持通气(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和适应性支持通气( 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两种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机械通气撤机过程的影响。方法将83例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1)患者采用ASV通气模式,观察组(n=42)采用PSV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优劣性和实用性。结果两组患者撤机前后的血气分析无显著变化(P >0.05);两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撤机失败率、重新插管率以及撤机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现临床水平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情况。结论 PSV和ASV在慢阻肺患者机械通气中有着较为相近的撤机成功率,临床效果无显著区别,且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呼吸负荷、保护肺组织,均能够较好地应用于临床。
作者:彭文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分析1409例女性肺癌患者中120例延误就诊的原因。方法研究我院收治的1409例女性肺癌患者,将患者出现症状3个月后方来就诊的时间归为延误就诊,进行临床病例分析。结果120例延误就诊患者中主要症状是咳嗽、咯痰、咯血和气短,少数患者以转移部位出现的局部症状为首发症状。本组患者在就诊时就已出现转移病灶者85例(70.83%)。72.5%的患者病理诊断为腺癌。结论忽视早期出现的呼吸道症状是女性肺癌患者延误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培兰;马秀清;周素月;卢倩;孙建新;李振钢;牟小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三维适行放疗(3D-CRT)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CIK)联合方案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治疗的154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78例(三维适行放疗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联合方案)和对照组76例(三维适行放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6.93%,3个月生存率97.43%,6个月生存率88.46%,1年生存率74.36%,不良反应发生率38.46%,与对照组相关数据比较,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三维适行放疗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联合方案能够有效延长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赵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与MRI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12月份-2014年8月份我院诊治的9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所有患者的CT与MRI检查的图像特点以及检出情况。结果对于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MRI与CT关于其内部特点以及周围特征的显示情况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肿瘤直径3-5 cm以及<3 cm的患者,CT显示其内部结构以及周围特征的情况显著优于MRI检查,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MRI检出纵隔肺门淋巴结、血管断面,侵犯情况、积液以及胸膜凹陷征的情况显著优于CT检查;CT检出钙化情况显著优于MRI;P均<0.05。 CT与MRI检查周围型肺癌的检出率,误诊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T是临床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重要方法, MRI能够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提供更多、更重要的信息,是CT检查的补充手段。
作者:于立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总结311例间质性肺疾病(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临床资料,探讨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收住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间质性肺疾病患者31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诊断信息。结果311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年龄在21岁至94岁,男女比例约为2∶1。311例间质性肺疾病病例中特发性肺纤维化(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所占比例多,共116例(37.3%),其次为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共77例(24.8%)。间质性肺病中年轻女性CTD更多见,年长吸烟男性IPF更多见。结论目前IPF仍是ILD中主要病种,中年女性应注意CTD的发生,与职业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仍存在,ILD诊断是难点,简单无创的诊断方法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作者:陈晶晶;宿明;李风森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本文拟观察强肾扶正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收集病例4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强肾扶正中药方加减,结合含铂化疗方案( NP或GP),对照组单纯采用含铂化疗方案( NP或GP),观察两组近期客观疗效、临床症状、生活质量、体重及毒副反应的比较。结果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上,采用强肾扶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中医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意义[1]。
作者:赵莹;宋相孔;宋鲁成;王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高发、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据WHO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慢阻肺的致死率已列居第4位,而到2020年将可能成为全球第三大死因[1]。目前我国约有2500万慢阻肺患者,每年致死人数达100万,致残人数更高达500万-1000万[2]。如何提高慢阻肺的诊治水平,降低慢阻肺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作者:陈玉宝;谷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7岁,退休护士。因“咳嗽伴皮下结节3月余,发热10天”于2014年7月入院。患者入院前3月余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少量白粘痰;伴劳力后胸闷气促、休息后可减缓;发现四肢(上臂、膝盖)皮下结节,不痛不痒、无皮肤破溃,少许盗汗,无咯血、胸痛、心悸、少尿、下肢浮肿,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关节肿痛、皮疹。查血常规、CRP正常。胸部增强CT示“两肺斑片影,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10天前出现发热,体温夜间高38℃,伴畏寒,咳嗽、皮下结节同前.血常规:WBC 13.69?109/L,N 89.5%,Hb 142 g/L,PLT 216?109/L,CRP 12 mg/L,胸部CT示“两肺感染伴右中肺部分实变,左上肺胸膜下小结节,右肺门增大,纵隔内数枚淋巴结”(图1),左氧氟沙星治疗1周后发热缓解,咳嗽无好转。拟“肺部阴影”收入院。病程中,胃纳尚可,二便正常,无体重减轻。追问病史,患者近3年出现劳力后胸闷气促,逐渐加重。有桥本甲状腺炎、甲减史,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鼻窦炎;否认结核病史。
作者:张海琴;程齐俭;万欢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在绿脓杆菌肺部感染治疗中对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6和白介素-10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ICU绿脓杆菌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结果两组血清白介素-6水平均降低,且第10天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白介素-10水平均升高,且第10天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APACHEⅡ评分、SOFA 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且治疗组患者ICU住院天数、28天内抗生素使用天数、机械通气的天数均较对照组也显著下降( 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具有协同抗感染作用,对治疗绿脓杆菌肺部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建;王鑫;马龙;钟华;于湘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超声与CT引导下导管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对靶向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诊断为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癌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吉非替尼联合顺铂与紫杉醇靶向治疗,治疗组在靶向化学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行在超声与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整体功能、特异性症状各个指标及整体生命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治疗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出现咳嗽、胸痛、发热、咯血、气胸,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恶心、伴呕吐、骨髓抑制,且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联合靶向与化学治疗能改善转移灶较少的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陈旭兰;付靖楠;张苗;张志群;屈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患者的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33例支气管扩张症感染加重期患者的痰培养、病原菌及药敏进行记录并分析。结果133例患者中痰培养样品出现阳性有62例,阳性率为46.6%,并从中分离得到82株菌株,且革兰阴性菌占85.4%(70/82),革兰阳性菌占11.0%(9/82),真菌占3.7%(3/82)。所有病原菌种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36.6%(30/82)。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占15.9%(13/82),流感嗜血菌占12.2%(10/82)。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分离所得的多种革兰阴性菌均具有多重耐药性,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均>50%,显示较强的耐药能力。结论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革兰阴性菌,且普遍耐药性较强。
作者:陈效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组织因子( TF)和P-选择素的检测在AECOPD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AECOPD患者、100例慢阻肺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TF和P-选择素水平的检测,分析比较在不同组中TF和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 AECOPD患者体内TF和P-选择素水平均高于慢阻肺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阻肺对照组体内TF水平稍微高于健康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阻肺对照组体内P-选择素水平仍高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TF和P-选择素水平的检测对AECOP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了解患者病程和预后情况。
作者:张爱民;张桂芬;柴小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检测阿托伐他汀在慢阻肺患者不同治疗阶段血清TGF-β1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慢阻肺气道重构的机制及阿托伐他汀在慢阻肺气道重构发病过程中所发挥的保护性作用。方法80例慢阻肺患者分为急性加重期40例和稳定期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阿托伐他汀片20 mg/d,睡前一次口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6个月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结果治疗前TGF-β1水平急性加重期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2、4、6个月后TGF-β1水平均明显降低,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TGF-β1水平下降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TGF-β1可能参与了慢阻肺的气道重构,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降低慢阻肺患者血清TGF-β1表达,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沉积,减缓气道重构。
作者:李成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气道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透壁针吸活检( EBUS-TBNA)诊断肺癌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科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住院的258例肺癌伴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转移病例进行EBUS-TBNA检查结果。结果2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BUS-TBNA检查,234例通过EBUS-TBNA获得病理学证据(其中非小细胞肺癌193例,小细胞癌48例),22例获取阴性结果,该22个阴性病例通过胸腔镜、纵隔镜或手术等方法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癌。诊断淋巴结转移癌敏感性90.70%,特异性100%。结论 EBUS-TBNA是判断肺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病变性质的有效检查技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雍雅智;柯明耀;吴雪梅;罗炳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Xpert MTB/RIF检测方法在结核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同时对同一份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 MTB)液体培养(以下简称TB培养)和Xpert MTB/RIF实验的149例临床诊断为结核患者的资料,统计结果,并以TB培养为金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49份标本中有痰液标本106份,胸水标本43份。 Xpert MTB/RIF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为63.8%(95/149),TB培养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为51.0%(76/149),Xpert MTB/RIF检测法对痰液标本检出率为65.1%(69/106),TB培养检测法对痰液标本检出率为67.9%(72/106),Xpert MTB/RIF检测法对胸水标本检出率为60.5%(26/43),TB培养检测法对胸水标本检出率为9.3%(4/43)。结论 Xpert MTB/RIF检测法检测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与TB培养法有较高一致性,Xpert MTB/RIF检测法对肺外结核的诊断可能有较高价值,在结核分枝杆菌及其对利福平耐药快速检测方面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邹远妩;刘尚武;朱蕾;王智存;杨莉;李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T-SPOT. TB)与结核菌素试验( PPD)在菌阴结核诊断中的诊断效果和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菌阴肺结核患者60例为菌阴肺结核组,同期收治经相关检查及治疗后排除结核感染的肺炎患者52例为肺炎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分别采用T-SPOT. TB试验与 PPD试验检测比较诊断效果。结果60例菌阴肺结核患者采用T-SPOT. TB检测,阳性56例,敏感性为93.33%(56/60),与采用 PPD检测(敏感性为71.67%,43/60)比较, P <0.01。52例肺炎患者 T-SPOT. TB检测4例阳性,特异性为92.31%(48/52),与PPD检测(特异性67.31%,35/52)比较, P<0.01。结论 T-SPOT. TB检测在菌阴肺结核临床辅助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其应用价值显著高于结核菌素试验检测。
作者:高爱忠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LI/ARDS)是临床各科棘手的急危重症,是破坏性极大的肺损伤综合征。机械通气可争取时间对引起ARDS的特殊病因进行治疗。但传统的正压通气可引起严重机械通气相关性并发症也同样增加了ARDS的病死率。近年来,为进一步避免机械通气的相关并发症以及减少通气相关性肺损伤( VALI ),临床研究及动物试验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及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为ARDS呼吸支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近年来 ALI/ARDS 进行机械通气的通气策略在临床的应用及发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瑶;郭述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单药或联合顺铂在分子靶向治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中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曾接受过分子靶向治疗(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靶向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随机分成多西他赛单药组和多西他赛联合顺铂组,单药组13例,联合组19例。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毒副作用及活动状况改善情况。结果多西他赛单药组有效率( CR+PR)23.1%,疾病控制率( CR+PR+NC)61.5%,多西他赛联合顺铂组,有效率26.3%,疾病控制率68.4%,两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毒副反应,联合组的恶性呕吐、白细胞下降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状况改善率分别为84.6%和31.6%,单药组的活动状况改善率明显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西他赛单药和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均是分子靶向治疗失败后可以选择的方案,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单药组毒副作用较小。
作者:宛新安;周勤;韦永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对CVA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60例CVA患儿作为研究组,同期就诊的6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MP-IgM,研究组MP-IgM阳性及阴性血清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E水平。统计研究组31例并MP感染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率为51.67%,明显高于对照组11.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P-IgM阳性患儿血清总IgE及嗜酸粒细胞计数分别为(197.45±60.56)U/mL和(0.48±0.04)×109/L,均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31例 CVA 并 MP 感染患儿经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后,治疗有效率为93.55%。结论小儿CVA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对其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翠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