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测定降钙素原水平临床意义

李作卿;王波

关键词:降钙素原, 重症肺部感染, 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降钙素原( PCT)水平对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临床意义。方法选本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80例作为重症组,同期非重症肺部感染患者80例作为非重症组,同期健康人员80例作为对照组,160例感染患者均治愈出院,测定3组研究对象入院时及治疗后治愈时PCT水平、白细胞计数以及体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重症组PCT水平为(5.97±1.03) ng/ml,显著高于非重症组(1.54±0.26)ng/ml、对照组(0.11±0.05)ng/ml,tAB =37.299;tAC =50.827,均P<0.05;重症组体温、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与非重症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愈后,三组PCT浓度、体温、白细胞计数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降钙素原与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重症肺部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引导下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的:观察气道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透壁针吸活检( EBUS-TBNA)诊断肺癌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科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住院的258例肺癌伴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转移病例进行EBUS-TBNA检查结果。结果2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BUS-TBNA检查,234例通过EBUS-TBNA获得病理学证据(其中非小细胞肺癌193例,小细胞癌48例),22例获取阴性结果,该22个阴性病例通过胸腔镜、纵隔镜或手术等方法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癌。诊断淋巴结转移癌敏感性90.70%,特异性100%。结论 EBUS-TBNA是判断肺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病变性质的有效检查技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雍雅智;柯明耀;吴雪梅;罗炳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化疗联合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同步放化疗及序贯放化疗的近期疗效和1年生存率。方法同步放化组:脑放疗36GY后给予顺铂为主的方案化疗。序贯放化组:脑放疗结束后序贯顺铂为主的方案化疗。结果两组的脑转移灶及胸部原发灶的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1年生存率分别为83.3%及79.4%(P>0.05);中位PFS分别为13.8个月及11.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OS)分别为19.5个月及16.5个月。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和头晕头痛发生率分别为90%、100%、100%及76.4%、91.2%、97.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同步放化疗比较序贯放化疗,前者的近期疗效及1年生存率均有升高的趋势,且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肖肖;毕大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311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总结311例间质性肺疾病(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临床资料,探讨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收住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间质性肺疾病患者31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诊断信息。结果311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年龄在21岁至94岁,男女比例约为2∶1。311例间质性肺疾病病例中特发性肺纤维化(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所占比例多,共116例(37.3%),其次为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共77例(24.8%)。间质性肺病中年轻女性CTD更多见,年长吸烟男性IPF更多见。结论目前IPF仍是ILD中主要病种,中年女性应注意CTD的发生,与职业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仍存在,ILD诊断是难点,简单无创的诊断方法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作者:陈晶晶;宿明;李风森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肺功能及CT影像学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患者的肺功能与螺旋CT影像学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分析40例临床诊断IPF患者的肺功能和螺旋CT检查结果。入选的所有病例均在1周之内行肺功能测定和胸部CT扫描。结果螺旋CT的磨玻璃样密度影与一秒末用力呼气率( FEV1/FVC)有负相关性(轻度);弥漫性线网状阴影与一氧化碳弥散量( DLco)和一氧化碳弥散率( DLco/VA)有显著负相关性;蜂窝影与FVC、FEV1、TLC、DLco和DLco/VA均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结论不同程度的IPF患者肺功能参数与螺旋CT影像学征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对于提高临床工作中IPF检出率及预测IPF的进展、预后及疗效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李宁;陈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肺癌术后骨骼肌转移1例报道并文献回顾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80%。大约5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发生转移。肺癌常见转移部位为脑(10%)、骨(7%)、肝(5%)及肾上腺(3%)[1,2]。虽然骨骼肌占人体总体重的接近50%,但肿瘤发生骨骼肌转移十分罕见。本文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肺癌术后骨骼肌转移病例,同时复习相关文献,了解肺癌骨骼肌转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现状。

    作者:张佳;张靖;崔晓海;李刚;许峰;李晓军;张云锋;王健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先天性多发支气管囊肿误诊1例分析

    病例资料患者,女,38岁。“咽痛、咳嗽20余天”入院。患者于20天前受凉后出现咽痛、咳嗽,咳嗽程度剧烈,呈持续性,间断有咳黄色粘痰,痰量较多能咳出,伴有咽部瘙痒,病程中无发热、盗汗、流涕、咯血、胸痛等不适。病后患者在当地卫生所行输液治疗(头孢类)1周,痰量较前明显减少,但仍有剧烈咳嗽。门诊CT增强检查(图1a-1b)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脊柱旁见不规则肿块,大截面约2.8 cm ×2.1 cm,肿块边缘不整,呈多结节聚合,可见多发分叶,肿块边界清楚,其内密度均匀,周围肺野清晰,邻近胸膜牵拉,增强扫描示肿块轻度均匀强化(强化约15Hu)。 CT诊断: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肿块,考虑肿瘤,肺癌不排除。既往2008年行“剖宫产术”。入院体格检查:T 36.4℃, P 88次/min, R 20次/min, Bp125/80 mmHg。咽充血,咽后壁可见少许淋巴滤泡,双侧扁桃体无明显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左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痰涂片找抗酸杆菌阴性;结核抗体阴性;血沉 mmH2 O/h (参考值0-20),超敏C反应蛋白0.2 mg/L (参考值0-10 mg/L)。入院后综合各项检查无法确定肿块良恶性,遂与患者沟通后在气管内插管全麻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肺叶部分切除术+胸膜粘连松解术+胸腔闭式引流术。术中见:胸腔无粘连,无胸水,右肺下叶后内基底段可见3.0 cm ×2.0 cm、2.0 cm ×2.0 cm两枚大小囊性肿块,质软。术后病理诊断(图1C):(右肺下叶)肺支气管囊肿伴间质慢性炎症。

    作者:刘绍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在不同临床样本中的结核病诊断价值。方法使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检测肺泡灌洗液、局部穿刺液、腹水和脑脊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特异性基因IS1081,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比较。结果在荷菌量较高的肺泡灌洗液和局部穿刺液中,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敏感性比实时荧光定量PCR低(80% vs 92%);在荷菌量极低的腹水和脑脊液中,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敏感性比实时荧光定量PCR高(34.6% vs 15.4%),但特异性略有下降(80% vs 93.3%);综合计算所有样本的敏感性,环介导等温扩增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无显著差别(56.9% vs 52.9%)。结论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用于结核病诊断。

    作者:杨秉芬;王心静;蒋静;翟斐;曹志红;程小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与血浆PEDF及VEGF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参数与患者血浆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pigment epithelial-derived factor, PED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VEGF)水平的相关性。方法9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8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均行CT灌注扫描,灌注软件分析获得病灶感兴趣区域( region of interest, ROI)的灌注参数血流量( blood flow, BF)、血容量( blood volume, BV)、平均通过时间( mean transit time, MTT)、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l, TTP)及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PS)5个灌注参数数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PEDF与VEGF水平。 Pearson相关分析血浆PEDF及VEGF水平与CT灌注扫描各参数的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灌注成像BF、BV、MTT、TTP、PS及血浆VEGF水平较肺部良性病变者均明显增高(P均<0.05),而PEDF水平则显著降低(P<0.01);同时CT灌注成像各参数及PEDF、VEGF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不同分期亦存在明显差异性。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PEDF水平与CT灌注成像参数BF、BV及MTT呈负相关,与TTP呈正相关(P均<0.05),与PS无明显相关性;血浆VEGF水平与CT灌注成像参数BF、BV及MTT呈正相关,与TTP呈负相关( P均<0.05),仍与PS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肺癌CT灌注成像与患者血浆PEDF、VEGF及其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是定量检测肿瘤血流灌注方便、有效的检查手段。

    作者:魏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比较两组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指标,探讨AECOPD合并VTE危险因素,并分析预防措施。结果两组在相关因素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 P>0.05);卧床一周以上、口服或静脉激素、深静脉置管及D-二聚体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深静脉置管、长期口服、静脉注射激素及卧床是导致AECOPD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科学预防有助于减少AECOPD合并VTE发生,进而提高AECOPD患者生存率。

    作者:曾以萍;张秀杰;白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本刊常用的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2009-2013年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患者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结果我院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90.6%,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22.2%),铜绿假单胞菌(19.9%)、肺炎克雷伯菌(15.3%)、大肠埃希菌(7.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2%)、阴沟肠杆菌(5.2%);革兰阳性菌占9.4%,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6%)、肺炎链球菌(1.2%)、屎肠球菌(0.2%)。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27%;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高达98.5%,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1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耐药率在15%左右;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在15%左右,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5%,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10%;葡萄球菌属对氨基苷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60%,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株。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耐药率高,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指导治疗,以提高疗效及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刘丹丹;沈纪录;戴梦缘;徐元宏;费广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胸腺肽治疗难治性肺结核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胸腺肽配合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本院100例难治性结核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3AHPaLfxZPto/18DLfxPto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胸腺肽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治疗后临床症状、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空洞缩小率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胸腺肽配合治疗难治性肺结核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加快痰菌的阴转,促进肺部病灶吸收及空洞闭合,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肺心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肺心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科治疗的73例肺心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持续治疗,对照组则仅给予持续的常规吸氧治疗,检测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1 d、3 d、5 d、10 d后的PH、PaCO2、PaO2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特征变化包括心率( HR)、呼吸频率( RR)、平均动脉压( MAP)以及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不同时间的pH、PaCO2、PaO2变化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变化比对照组更明显( P<0.05)。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5.6%(32/37)显著优于对照组,58.3%(21/36),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肺心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能较好的改善呼吸衰竭,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孙晓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咳嗽、胸闷、皮下结节、肺部阴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7岁,退休护士。因“咳嗽伴皮下结节3月余,发热10天”于2014年7月入院。患者入院前3月余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少量白粘痰;伴劳力后胸闷气促、休息后可减缓;发现四肢(上臂、膝盖)皮下结节,不痛不痒、无皮肤破溃,少许盗汗,无咯血、胸痛、心悸、少尿、下肢浮肿,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关节肿痛、皮疹。查血常规、CRP正常。胸部增强CT示“两肺斑片影,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10天前出现发热,体温夜间高38℃,伴畏寒,咳嗽、皮下结节同前.血常规:WBC 13.69?109/L,N 89.5%,Hb 142 g/L,PLT 216?109/L,CRP 12 mg/L,胸部CT示“两肺感染伴右中肺部分实变,左上肺胸膜下小结节,右肺门增大,纵隔内数枚淋巴结”(图1),左氧氟沙星治疗1周后发热缓解,咳嗽无好转。拟“肺部阴影”收入院。病程中,胃纳尚可,二便正常,无体重减轻。追问病史,患者近3年出现劳力后胸闷气促,逐渐加重。有桥本甲状腺炎、甲减史,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鼻窦炎;否认结核病史。

    作者:张海琴;程齐俭;万欢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意识障碍病情程度与患者动脉血气参数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伴意识障碍患者的病情程度与动脉血气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90例慢阻肺患者根据意识障碍程度分为清醒组、嗜睡组和昏迷组,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测定各组患者及对照组的动脉血气指标及电解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阻肺患者pH值、动脉氧分压( PaO2)、血氧饱和度( SaO2)及氧合指数显著下降( P <0.05),二氧化碳分压( PaCO2)、碳酸氢盐(HCO3-)则显著升高(P<0.05),且出现Na+、CL-、K+降低(P<0.05);随着意识障碍程度加重,清醒组、嗜睡组和昏迷组PaCO2、HCO-递增,pH值、PaO2及SaO2及氧合指数递减,Na+、CL-、K+也呈递减水平( P<0.05)。结论动脉血气参数变化可以反映慢阻肺患者意识障碍程度,随着动脉血气酸碱平衡紊乱加重,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加深。

    作者:洪原城;黄种杰;黄鑫成;范洪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Tei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右心功能评价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引起慢性肺心病的常见病因,慢阻肺引起肺心病的早期主要表现为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负荷的增加。其中,右心负荷程度是慢阻肺患者的主要预后指标。因此,在临床上准确评价慢阻肺患者的右心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俊文;朱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强肾扶正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本文拟观察强肾扶正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收集病例4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强肾扶正中药方加减,结合含铂化疗方案( NP或GP),对照组单纯采用含铂化疗方案( NP或GP),观察两组近期客观疗效、临床症状、生活质量、体重及毒副反应的比较。结果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上,采用强肾扶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中医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意义[1]。

    作者:赵莹;宋相孔;宋鲁成;王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D-二聚体( 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61例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组与重症组,同时选取11例同龄健康婴儿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普通患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用于毛细支气管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

    作者:陈学高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同剂量右旋美托咪定的镇静效果及其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旋美托咪定的镇静效果及其对机体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30名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者选择不同剂量Dex(0.5、1.0及1.5μg/kg)静脉注射,观察Dex的临床效应及这种效应是否为浓度依赖性。结果注射后即产生明显的镇静效应,表现为警觉/镇静评分明显降低(P<0.05),并伴随心率下降(P<0.05),15 min后受试者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P<0.05)。同时亦可降低三组受试者的血压(P<0.05),但三组起效的起始时间不同。剂量因素、时间和剂量的交互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0.5-1.5 ug/kg Dex,出现明显的镇静效应,且在15 min内完成检查佳,同时Dex能有效降低受试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这种效应非药物浓度依赖性,但随着药物量的增加,其恢复时间随之延长。

    作者:陈耀武;陈一峰;毛和明;冯双云;杨洪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120例女性肺癌患者延误就诊原因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1409例女性肺癌患者中120例延误就诊的原因。方法研究我院收治的1409例女性肺癌患者,将患者出现症状3个月后方来就诊的时间归为延误就诊,进行临床病例分析。结果120例延误就诊患者中主要症状是咳嗽、咯痰、咯血和气短,少数患者以转移部位出现的局部症状为首发症状。本组患者在就诊时就已出现转移病灶者85例(70.83%)。72.5%的患者病理诊断为腺癌。结论忽视早期出现的呼吸道症状是女性肺癌患者延误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培兰;马秀清;周素月;卢倩;孙建新;李振钢;牟小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